摘要:
网上搜索的图不够给力,决定自己来了,喜欢的可以拿走,没有水印~ 大三和弦 小三和弦 减三和弦 增三和弦 阅读全文
摘要:
贫穷并不仅仅意味着缺钱,它会使人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 穷人为什么穷? 缺乏正确信息来源,相信那些错误的事情。 不喜欢存钱,相对于长远利益,更迫切于及时行乐。 生活琐碎的事情太多,没有太多精力去规划自己的生活。 投资健康方向跑偏,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 阅读全文
摘要:
网上的太模糊了,画了一个高清的自己用 和弦级数 同音级数图 阅读全文
摘要:
书中最精华的一句话 在一个富有的国度当一个穷人要比在一个贫穷的国度当一个穷人难熬得多。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们已经失去了过穷日子的本事。 以我们以前相对贫穷的年代为例,那时的人们 玩可以靠丢沙袋、玩泥巴、跳方格子、弹玻璃弹珠、踢废旧的瓶子罐子等等比较简单环保的方式。 吃可以是简单的米饭、面条、锅巴, 阅读全文
摘要:
心理学咨询案例合集,中心思想:5%的积极行动能产生正向循环,改变现状。 当我们特别想要实现100%的改变的时候,可能反而一步都走不了,因为会被挫败、沮丧和自我否定压垮。但是如果我们只想着能够在维持现状的情况下稍微改善一些,这时我们就会有一点积极的行动。 积极的行动会开启“行动让人的状态变好,状态变好 阅读全文
摘要:
什么是经典作品? 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初读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重读像初读那样能带来新发现。 经常是很多书的基础。 经常要么在我们想象力中扎根,要么隐藏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深层记忆中。 举个例子,比如中国的《论语》《道德经》,又比如西方的《圣经》。你可能经常在聊天中就被 阅读全文
摘要:
总结 有点像《思考的快与慢》的简单版本,指出很多我们生活中的思考错误,如:禀赋效应、对比效应、幸存偏误、激励过敏倾向、光环效应等等,教我们预防和做出正确的选择。 列两个对幸福生活有指导意义的 零风险偏误 指我们在做选择时,倾向于没有任何风险或风险比较小的那一个,然而事实是很少有选择是零风险的。 建议 阅读全文
摘要:
传统的固定调唱法会唱“升”、“降”,不适用于节奏快的曲子,因为发音速度跟不上。 这种情况用solfege唱法是比较好的。 升半音用元音“i”,降半音用元音“e” 7由si改为ti,因为si代表升6了 上行 1 ♯1 2 ♯2 3 4 ♯4 5 ♯5 6 ♯6 7 do di re ri mi fa 阅读全文
摘要:
总结 简单说,书是围绕“光是波还是粒子”之争展开的物理学科普。 光,是我们每个人见得最多的东西,自古就被认为是宇宙最原始的事物之一。神话往往都是从“光”展开的,比如一道光劈开了混沌、神创造了光等,光永远代表着希望。 那么这个光究竟是“粒子”还是“波”呢? 波粒大战的三个节点 我们来说一下几个比较有代 阅读全文
摘要:
总结 天才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作者给出了很多世人眼中的天才刻意训练的证据。比如的作曲家莫扎特的绝对音感,又比如小提琴家帕赫贝尔的单弦小提琴演奏。 作者还列出了一个32岁的青年培养出“绝对音感”的案例,以此来反驳了很多人说的“7岁之前才能习得绝对音感”的谣言。 刻意练习能培养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简单解释 阅读全文
摘要:
前言 钢琴键盘是标准的十二平均律,黑键和白键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因为黑键太窄了,会给新手造成困惑,即使知道大调规则是“全全半全全全半”也不能直观地看出调式的组成音。 因为大调和小调是有对应关系的,明白了大调,小调其实也清楚了,只是在大调的基础上多了个变化。 平均展开黑白键 为了直观地看到大调的组成音 阅读全文
摘要:
每日知识卡片 2020年收到一个知识卡片的文件夹,决定每个工作日看一张,不知不觉中看完了,记录一下~ 知识卡片很不错,但它对于个人而言更大的意义是每天坚持做点简单的事情。 通过简单一点小一点的事情的坚持,有助于我们在以后面对更大的、更困难的事情时产生一种不同的认知和破解它的自信心。 2022 102 阅读全文
摘要:
总结 这本书虽然名字带了“考试”二字,却适用于任何想持续学习的人。书里提到的大脑学习原理和方法技巧都非常实用。 书的核心是通过了解人脑规则发现高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三要素 不畏失败的毅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 乐观的性格 记忆三兄弟 知识记忆 需要死记硬背,不容易想起来的,比如:名字、单词、数学公式。 经验 阅读全文
摘要:
总结 这是哲学家叔本华难得接地气的书籍,是他晚年回顾人生总结出来的心得,从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健康、财富、地位、名声等等,说了非常多清醒透彻的话,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看,值得反复看。 什么是人生的智慧? 就是尽量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的艺术。换句话说,如何更幸福地生存。 关于这个主题,叔本华给了 阅读全文
摘要:
这是毛姆的读书衣钵,按年代顺序介绍了很多他认为值得一读的书籍,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书的内容和涉及到的作家做了点评。 因为获取知识的快乐是最让人满意的也最持久的,所以培养阅读的习惯能为我们筑造一座避难所,逃脱人世间的痛苦和不幸。 阅读有享受和非享受两种。非享受的阅读一般是为了获得知识,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读 阅读全文
摘要:
总结 这本书很好看,故事简单朴实,像寓言,又像童话。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叫圣地亚哥的牧羊少年不安于现状,去追寻天命、实现梦想的过程,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什么是天命 天命就是你一直期望去做的事情。 追寻天命会让我们充满勇气,不畏惧困难。 在人生的某个时候,我们会觉得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命运主宰了我们的 阅读全文
摘要:
总结 中心思想就是:将积极体验转化成积极的神经结构,把大脑改造得越来越积极,让我们收获:平静、自信、满足,变得越来越幸福。 简单说,人的大脑就是一个银行账户一样,你能感受到的积极体验越多,越能将大脑的神经结构改造得积极,你越容易感到幸福。并且,在你需要时,可以随时提取这些积极神经特质(内在力量),帮 阅读全文
摘要:
我们常会因为别人的一些做法的启发而灵光一闪,但却缺少将这份灵感付诸实践的坚持。 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只顾忙着挣钱,却不知有些事现在不做,过了几年或几十年后再做都差点意思。这就像你在20岁辛苦训练出的体型,能维持的巅峰,和30岁再开始训练,能维持的巅峰是不一样的。同样,你30岁开始锻练,和40岁再开始 阅读全文
摘要:
总结 1971年,第一家星巴克在西雅图开张营业了。在这之前,人们习惯于在街角的咖啡厅花50美分买一杯免费续杯的咖啡。这就类似于现在很多人喝速溶咖啡、挂耳咖啡、便利店咖啡。本质上喝的是咖啡的功能性:“提神”,不是“享受”。 而星巴克的老总抓住了“享受”这一重点,将欧洲咖啡馆既浪漫又有情调的气氛和上乘质 阅读全文
摘要:
昨夜有雨,打伞去健身的路上,看到一位骑车淋着雨等红灯的女生。 过去给她遮雨并轻轻说了句:“给你遮一下吧”,她有点诧异,但是看了下我又恢复平静了。 然后一起很安静地等了接近一分钟,最后绿灯亮的时候告诉她该走了,提醒她注意安全,她很乖巧地回了声“好”后慢慢骑走了。 到今天印象还很深,真是个温柔又简单的姑 阅读全文
摘要:
异类是什么人? 成功人士或大众眼里的天才,总之就是杰出的人。 为什么他们能成为异类? 他们并完全是靠的个人奋斗,而是得益于某些隐蔽的先天优势,或非凡的机缘,或某种文化优势。 在把握住这种优势的情况下,在长时间的刻意训练中产生了“马太效应”,最终以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方式认知世界。 简单解释下几个关键点 阅读全文
摘要:
一、什么是意志力 这本书上说的自控力,其实就是意志力,或者换个说法,意志力越强的人自控能力越强。 那什么是意志力呢? 所谓意志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欲望的能力。 意志力会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经济安全、人际关系和事业成败。 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样有极限,用得太多会疲惫,但坚持训练能增强。 二、 阅读全文
摘要:
早上花了20分钟看完了,看到书上说的针对情绪“容易被影响的人”和“不易被影响的人”的特征。 十分确定自己现在就是“不易被影响的人”,因为几乎全部符合“不易被影响的人”的特征。当然很多年前并不是,可能是这些年有所成长吧,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持。 下面是书上对两类人的描述: 容易被影响的人,忙着别人的事;不 阅读全文
摘要:
什么是深度学习 简单说:学东西不只看它浮在表面的东西,而是往深入去挖掘,甚至看到别人没看到的东西。 作者说之所以强调学习的深度,是因为了解到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求甚解,蜻蜓点水,养成了思维的惰性,或者贪多求全,只重量而不重质,甚至只是把机械记忆一些知识点当成攀比的资本或谈资。 作者推荐的深度学习有4个步 阅读全文
摘要:
总结 大概就是梁永安教授写给年轻人的人生指南,涉及到了很多方面:阅读、爱情、工作、社交、审美、艺术、孤独、女性文化等等。有时看看这种大你几十岁的人给的建议还是有好处的。 下面简单总结下自己觉得挺好的点吧。 如何衡量自我价值 毎天都反思一下自己:知识有没有增加?文化视野的宽度有没有扩大?情感的含量有没 阅读全文
摘要:
总结 你有多怕不被喜欢,就有多怕一个人面对生活。 这是内心脆弱的表现。如果你有一个孤独的内在,就会发现那里有一个无助的自己,不知道该怎么独自生活。因此,有的人在孤独的时候就特别想抓住一个人来逃避孤独。 那什么是内心强大呢? 所谓的内心强大,就是能照顾好自己的内心需要,以饱满的姿态应对不停变化的外部世 阅读全文
摘要:
“善终守护师”是什么? 让人实现“幸福的死”的职业,是妥善守护临终者的人。 那“幸福的死”需要什么条件昵? 有梦想 比如,期盼在有缘人心中活着,或者能把精神力量留给子孙 有人支持最后的生活。 需要被肯定的感觉,比如被伴侣爱着、受父母认同 有自己决定的自由 自己可以选择有关死的方式,比如自由选择不接受 阅读全文
摘要:
最近几年,很多人直接或间接表露出:人生巅峰停留在了高考、艺考或大学刚毕业。 他们经常念叨着:“想当年…”、“好怀念那时…”、“我以前很瘦很美…”、“我再也不能…”等等。觉得从自己认为的那个节点开始,找不到自己明显越来越好的迹象,生活和工作趋于一成不变。 这到底是为什么? 绝大多数人年龄焦虑的根源是: 阅读全文
摘要:
一、调式的重点概念 最近简单学习了一下和声,感觉这东西还是挺有意思的。 正常的说,这不是我这种辣鸡钢琴水平现阶段应该接触的东西,因为涉及到的乐理知识比较多。 但是话说回来,作为一个有色彩学、哲学、文学、体育、代码等多维度基础的人类,合理利用顶层思维和跨行业的知识结合来学,会更高效深入一点。 下面是一 阅读全文
摘要:
最近真的发现和声有非常强的规律性,如果足够了解规则,应该可以用代码自动配和声。不过这都是后话,先简单整理一下,以后再说 三和弦 大三和弦 大三度+小三度 C(135) 小三和弦 小三度+大三度 Cm(1 b3 5) 增三和弦 大三度+大三度 C+,Caug 减三和弦 小三度+小三度 Cdim C- 阅读全文
摘要:
音乐五度圈 学过色彩学的都知道有色相环这东西,能清楚地让我们看到各个颜色之间的关系,比如两色相加得中间色,又比如配色能直观看到同类色、邻近色、互补色等等。 在音乐中也有一个类似的东西:五度圈 从C调开始 往右依次数纯五度得到新调号,并用该调主音降半音填入升号# 再往左依次数纯五度得到新调号,并用该调 阅读全文
摘要:
我们知道钢琴键盘的音高是其实是有规律的,如下 频率翻倍,高一个八度 国际基准音:440Hz,钢琴键盘上对应小字一组的la 小字一组的la可以看下图 根据这两个规律,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所有88个琴键的音高(单位是频率)。 钢琴键盘是标准的十二平均律,12个键后频率翻倍,那么每两个琴键之间的频率倍数是固定 阅读全文
摘要:
原色配比决定色彩 以色彩为例,比如你看到上面这些颜色,你会认出它们都是:红色。 都是红色,为什么又不太一样? 因为组成颜色的原色的配比不同,原色有: 【红、绿、蓝】或【青、品、黄、黑】 泛音配比决定音色 对于音色,也一样,不同乐器演奏的《爱在西元前》,你能听出是钢琴、小提琴或吉他的声音。 也就是,同 阅读全文
摘要:
昨天第一次深蹲150kg,2.2倍体重,突破了自己的极限,非常开心。 有时候你以为的极限,其实真的就是一个信念和胆量的问题。 人不能总是呆在舒适区,也不能跟那些喜欢让你放纵的人为伍,长此以往会耗尽你对生活的热情,也扼杀了你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很多可能性。 还是那句话 泡夜店,纹身,打洞,买醉看似都很酷, 阅读全文
摘要:
你以为的善良,可能只是伪善 有时候我们对善良的理解其实并没有那么透彻,比如以为做好事就是善良,这只是停留在表面。 举个例子: 一个人带你读佛经,是不是善? 一个人捐了两万给慈善机构,是不是善? 你一定会说这肯定是啊,好,我们再具体一点: 一个人视频解读了佛经(注意是佛经,不是小说或工具书),但是他结 阅读全文
摘要:
总结 花了1个小时看完了,这种图文并茂的书真的比那种光说概念的书好太多了,很适合小朋友看。 简单总结一下吧: 金字塔 世界最古老的房子。 基奥普金斯金字塔据说用了二十年的时间,雇佣了十多万工人,每一块石头都得靠纯人力拖运。 帕特农神庙 世界最完美的建筑。 看着垂直的柱子实际上是向外倾斜的 爱奥尼亚柱 阅读全文
摘要:
总结 畅销书作家罗宾·夏玛说: 人生最大的悲剧之一,就是当你临终回首往事时,发现自己其实可以成为更好的人,做得更多,并拥有得更多。 如果你想拥有特别的人生,就要做一些非比寻常的事情。而“现在”比任何时刻都更重要,你今天的行动决定了明天的人生方向和生活品质。 “早起”是为了在一天正式开始前规划我们的生 阅读全文
摘要:
看书名貌似是教你赚钱的书,其实不然,书更多谈的是个人成长。 风格有点像孔子常曰的“君子”和“小人”,告诉你“有钱人”和“穷人”思维上的区别。 以下是书中对两者的一些对比: 有钱人主动创造人生,穷人被迫度过人生。 有钱人即使恐惧也会采取行动,穷人则让恐惧挡住他们行动。 有钱人持续学习成长,穷人认为他们 阅读全文
摘要:
总结 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信息量很大,分别从生活、饮食、文化、情感、社会五个方面介绍了古人的日常生活,涨知识的同时又不失趣味性。 从五个方面各举两个书中的例子吧 生活 薪水 古人取暖基本在火盆里烧炭,所以薪炭在古代是生活的必需品。 那会儿官员发俸禄,不光发钱发米,还要发薪炭。 今天年薪、月薪中的“薪 阅读全文
摘要:
为什么名字里有个“穿T恤”,因为作者想给我们传达的价值观是 艺术本身就是为了质疑一切规则与繁文缛节而生 听古典音乐穿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会欣赏。 这本书和《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相同的内容还是挺多的,感觉又过了一遍各大音乐家的风流韵事和经典作品。 不得不说,很多巨匠吧,不太专一,个人不太喜欢这种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