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课题的提出 1.基于弘扬民族文化的现实需要 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古诗文更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宝库中耀眼的明珠。作为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古诗文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占相当的比例,它语言凝练,蕴含情感,意境深远,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更是学生学习语文不可多得的好材料。故此, 阅读全文
posted @ 2024-09-14 15:42
海门实小吴海燕
阅读(779)
评论(0)
推荐(0)
摘要:
古诗教学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对小学生来说,学古诗是有难度的,因为它不仅年代久远(古),而且体裁别样(诗);但另一方面,古诗的“营养”特别丰富,小学生又不能不学,不但要学,还要多学。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因“事”制宜。因为难学,我们可以降低难度;因为不能不学,我们可以加大容量。 其实,“降低要求” 阅读全文
posted @ 2024-09-14 15:40
海门实小吴海燕
阅读(26)
评论(0)
推荐(0)
摘要:
分析古诗文写作手法,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古诗文有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类常用写作手法。小学阶段的古诗文写作手法教学更注重的是让学生体验写作手法的运用。小学生求知欲较强,所以教师要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在分析古诗文写作手法时,运用适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 阅读全文
posted @ 2024-09-14 15:39
海门实小吴海燕
阅读(124)
评论(0)
推荐(0)
摘要:
课题研究大事记 序号 内容 页码 1 课题组会议记录(部分) 2 2020年4月,课题组成员王雁华研发的晨诵课程《国风·秦风·无衣》《绣袈裟衣缘》《送柴侍御》《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送韦城李少府》《答陆澧》被全国新教育实验平台录用并播出 3 2020年6月,在暑期新教育名师大讲坛活动中执教《活见鬼》《 阅读全文
posted @ 2024-09-14 15:38
海门实小吴海燕
阅读(28)
评论(0)
推荐(0)
摘要:
 阅读全文
posted @ 2024-09-14 15:36
海门实小吴海燕
阅读(14)
评论(0)
推荐(0)
摘要:
 阅读全文
posted @ 2024-09-14 15:35
海门实小吴海燕
阅读(9)
评论(0)
推荐(0)
摘要:
聚散皆是缘——送别诗归类复习 【教学目标】 1根据诗句中提到的景物、人物,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温故而知新。 2.通过对送别诗的归类复习,了解送别诗一般的表达方法——借景抒情。 3.积累送别诗,提高诵读、理解、运用送别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送别诗进行归类整理,牢记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阅读全文
posted @ 2024-09-14 15:32
海门实小吴海燕
阅读(66)
评论(0)
推荐(0)
摘要: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古诗词教学可为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奠定基础,对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语文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重视古诗词教学,采用多样化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阅读全文
posted @ 2024-09-14 15:28
海门实小吴海燕
阅读(9)
评论(0)
推荐(0)
摘要:
为遵循新课程改革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教师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围绕古诗词进行积极思考和自主探究,对其中所蕴含的文学之美和艺术之美深入分析,进而达到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例如,在讲解《江南春》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开展鉴赏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品析古诗,在小组内部 阅读全文
posted @ 2024-09-14 15:24
海门实小吴海燕
阅读(10)
评论(0)
推荐(0)
摘要:
古诗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历经岁月沉淀流传至今,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文采。古诗词通过简短精练的语言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为阅读者呈现一幅幅具有古韵的画卷。而后人也能够通过对古诗词中字词句及修辞手法的分析,发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艺术之美。 阅读全文
posted @ 2024-09-14 15:24
海门实小吴海燕
阅读(22)
评论(0)
推荐(0)
摘要: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切入点,以古诗词为载体设计写作环节,强化学生的古诗词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将阅读体验写下来,提高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学生思维。以《枫桥夜泊》这首古诗为例,教师可组织开展“古诗新写”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枫桥夜泊》的基础上,结合古诗营造的 阅读全文
posted @ 2024-09-14 15:24
海门实小吴海燕
阅读(8)
评论(0)
推荐(0)
摘要:
互联网时代已经进入了学生的生活。 教师要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多元化,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业余时间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 阅读全文
posted @ 2024-09-14 15:23
海门实小吴海燕
阅读(24)
评论(0)
推荐(0)
摘要:
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育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古诗词也是中考必然会出现的内容,很多老师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学中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又说主要成就,却置古诗词文学营养和民族情结于不顾,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提壶灌之,将自己所认为的重点一股脑儿塞给学生,以达到速成的效果。古诗词教学 阅读全文
posted @ 2024-09-14 15:22
海门实小吴海燕
阅读(7)
评论(0)
推荐(0)
摘要: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常常采用“串讲法”教授古诗词,着力要求背诵与默写,古诗词鉴赏课变得索然无味。古诗词教学变得越来越脱离现实意义,久而久之,学生与古诗词之间产生了隔阂。而事实上,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人文底蕴,恰是学生需要积淀与提高的。语文教师若能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学习古诗词,古诗 阅读全文
posted @ 2024-09-14 15:22
海门实小吴海燕
阅读(11)
评论(0)
推荐(0)
摘要:
让我们把目光调转回古代。那时候有条件读书的孩子,学说话起就开始读“三百千”,熟读成诵后,再读《笠翁对韵》《声律启蒙》,学习对对子,学习作诗的声律规范。待到进入私塾学习时,已经能吟诗作对,水平如何不说,从此诗歌将与这个读书人相伴一生,成为他抒发情志、表情达意的好伙伴。 追根溯源,我们发现,让诗歌与孩子 阅读全文
posted @ 2024-09-14 15:20
海门实小吴海燕
阅读(6)
评论(0)
推荐(0)
摘要:
在我们的古诗文教学中,除了“越位”、“缺位”现象,还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如,教材中古诗文的量在增加,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却逐年下降。除了完成教师要求背诵古诗文的任务以外,很多学生课后不愿意再碰古诗文,甚至厌恶、痛恨古诗文,个中原因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除了教师的教法单一,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外,其 阅读全文
posted @ 2024-09-14 15:17
海门实小吴海燕
阅读(13)
评论(0)
推荐(0)
摘要:
基于课程的要求与统编教材的编排意图,从核心素养中语言运用和审美创造的角度来看,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从低学段到高学段的素养训练目标依次是:低年段→积累与感受;中年段→梳理与理解;高年段→整合与欣赏。如果我们不去了解这个梯度,就会在古诗文教学中出现越位、缺位现象,甚至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用同一种教学“套路” 阅读全文
posted @ 2024-09-14 15:15
海门实小吴海燕
阅读(11)
评论(0)
推荐(0)
摘要:
杨氏之子 学程一 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今天我们要去认识一位古代的小孩儿,《杨氏之子》(子的第三声不要拖,再读课题) 这是谁家的孩子?姓杨的人家的儿子就是“杨氏之子”。 3.那我就是“吴氏之女” 试着用这样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幸会幸会)(开一列火车) 4.能学以致用,不错!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杨氏之子的 阅读全文
posted @ 2024-09-14 15:11
海门实小吴海燕
阅读(133)
评论(0)
推荐(0)
摘要: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阅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要词词落实,句句落实。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 阅读全文
posted @ 2024-09-14 15:09
海门实小吴海燕
阅读(167)
评论(0)
推荐(0)
摘要:
  
评论(0)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