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2013第17本:《暗时间》

《暗时间》这本书好像是很早的时候读过一篇同名的博客,后来发现确实是刘未鹏在2009年写的一篇博客,后来他把多篇博文整理汇编在一起出了一本书,书名也叫《暗时间》。由于是根据博文整理的,所以书的脉络不太清楚,主要讲了时间、思维和思考方法的内容。

 

第一篇 暗时间

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你也许会发现这样的人似乎玩得不比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的就是比你走得更远。

这里也谈到了心理学上的“流体验Flow”,也就是指沉浸、专注的状态,完全进入这样状态的半小时,强于忙乱的几小时,在这本《注意力曲线》中深入地讲解了如何保持注意力。

隐藏的进程: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时不时地想起另外一件事来,并使你焦虑,这是我们大脑的本能,一件事你没有想出解决的办法,它就会萦绕在你的脑海中,大脑中这个隐藏的进程时不时地发个消息来提醒你一下,中断你当前正在做的事情。GTD中的Inbox的基本原理也与此有关,当你把一件事记在一个可依赖的系统中,你就知道这件事会有机会进行合适的处理,不会遗忘,让你专心处理当前的事务,让你找出大块的时间来保持专注。大脑在做这类需要保持专注的事情时,不适合进行Multitask。

如果你把任务分隔了,你就有了进度条。这也是对付拖延症的一种办法。GTD中强调把一个项目进行分解,这里的项目不可以理解为大项目,完成一个软件是一个项目,写一篇博文也是一个项目,只要这个项目需要一定的专注时间才能完成,不论大小都称为项目Project。就需要将这个Project分解,找出一个一个的Action,然后再找到Next Action,并勇敢地执行第一个Next Action,然后就好像拥有了一个该项目的进度条,每完成一个Action,你就从Omnifocus的列表上划掉一个,就是感觉又朝着项目的目标前进了一步。摆在你面前的不是一个硕大的项目,而是一个一个可以执行的Action,从而使项目可以逐步推进。

兴趣遍地都是,专注和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稀缺的。最近学英语听力时听写的两篇TED《通往成功的秘诀》和《你为什么不会成就伟业》讲的关于耐力和激情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也是这个内容。

反思是让人得以改进自己的最重要的思维品质。我们常常容易发现别人的问题,却难以发现自己思维中的错误。在GTD中,这个就是每周回顾Review Weekly,每月回顾和年度总结。每周回顾时可以让你更新你的系统,把一些没有完成的事情排上你的日程,或者大胆地划掉,通过每周回顾可以让你感觉到一周的进步,如果本周没有朝你的年度目标上前进一步,你就需要反思,是不是由于一些紧急事件干扰了你?这些紧急事件在你的人生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可以放弃吗?

有人会因为无法作出决定就推迟决定,然面实际上推迟决定是最差的决定。推迟决定让时间白白流走,没有朝着成功的方向前进,也没有在失败的道路上取得一点点经验和教训。

学习新知识并将其存放于大脑中,最终的目的是要在恰当的时候能够想得起来去使用。以前在看《数学之美》的时候,没感觉贝叶斯公式对我有什么用,没想到在写大数据立项材料时更容易理解分词统计等Mapreduce大数据分析的算法。在读《冠军记忆术》时学到了几种记忆技巧,但在一次自我介绍时不自觉地想起来可以编一个口诀来帮助别人记住我的名字。在一件事迟迟没有动手的时候,会感觉到进入了《拖延心理学》中所说的拖延怪圈。在商场或饭店中的菜单中看到了《无价》中所说的锚定现象。看了《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才发现自己的PPT设计中有多少问题。在看了《怎样解题》后发现对解决编程问题也非常适用。

关于如何加深记忆。不仅是位置,有研究表明就连当时的环境、味道、声音都被作为提取线索和记忆编码在一起了。考试环境与学习环境不一致可能会影响发挥。突然想起一位国际象棋大师在训练的时候故意制造一些比赛时的噪音或其它干扰,也就是这个道理。教我们英语的Johnson老师说到,一个单词在单词书看到一次只能算一次记忆,在听力材料中听过一次、写作时用了一次、在阅读中读到一次,口语里说了一次这样才算真正的4次,这个单词才算是基本记住了。看来把这个单词用不同颜色、不同香味的笔写出来,记忆效果可能会更好了大笑

经常会记得有某段材料或文字,但就是找不到,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多加几个自己熟悉的关键字。我现在就在Evernote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笔记里加上几个Tag,这样试上2、3次搜索组合,一般就会找到该笔记。

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之后理解得更深刻。学习一个知识点后,说出来或写出来,会增进你的理解。

虚拟实践”,就是设身处地地虚拟经历别人经历过的事情。

又讲到了专注表层意识在关注一件事情,但潜意识却在关注另一件事。如果表层意识和潜意识都在想同一件事,就是俗称的完全投入。

记在GTD的Inbox中,看看《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科研成功之道》。

获得的多少并不取决于读了多少,而取决于思考了多少、多深。

重要的事情要营造比较大的时间块来完成,也要善于利用碎块时间。

程序员总感叹不断涌出的新技术,但要思考程序员知识的本质。算法数据结构、基本的程序设计理论、良好的编码习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旺盛的未知欲、大脑的思维方式这些是永不过时的。

抬起头来。时不时抬起头来审视一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问一问它(对现在或未来)有什么价值,是不是你真正希望做的,你学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它们重要吗?你需要在这个时候学习这些吗?

作者讲到了在南大数学系的七年,他把读数学系当作成长过程中的幸运之一,此观点与我相似,数学系数学专业有些课程非常枯燥难懂,虽然我在大学时没有很认真地学好数学,但一些思维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买书不用心疼,因为是长远投资,收益远远大于这些金钱投入。

 

第二篇 思维改变生活

为什么要亲身经历才会明白?

1)切身体验。亲身经历一个负性事件带来的情绪记忆要比看着或听别人说遭受一个同样的事件所感受强烈得多,形成的负性条件反射也更持久。2)别人的故事可能会有他自己的偏见。3)别人在告诉你一个道理的时候往往只能告诉你怎么做(How),而难以说清为什么要这样做(Why)。

为什么遇到一些生活问题时,第一时间的反应不是用google?生活问题就是生活问题,大脑会第一时间将我们之前怎样解决生活问题的方式提取出来,这个优先级要高于更一般的策略Google。

人类最强大的能力就是社会学习----普通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聪明人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

古罗马哲学家Lucretius认为宇宙是无限的,他有一个经典论证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积累的偏见是很深的。比如,女孩认为自己更不擅长数学和理科。她会投入更少的时间在理科上,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我的数学不好”的信念,进入到一个死循环。她在发现有些女生理科很好时,会自动拒绝与之相反的信息,会去寻找其它的外部理由。

大脑从内到外基本上是按照进化年代来排序的。

人类是凭借着本能或直觉“自动驾驶”着自己的身体,大多数时候并没有启用高级认知模块。例如明知高脂肪的食物不宜多吃,但内心的声音总是怂恿着再吃上一勺。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和别人作斗争,而是和自己作斗争。

我们的天性在决策方面是目光短浅。比如在大学阶段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之外的各种娱乐,这些娱乐都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能够立即获得愉悦,并且不会导致立即的损失。

“一百美元的论文催缴金”也是一种对付拖延的办法,如果敢“完成不了XXX就裸奔”效果应该更好!

书写是为了更好地思考。

我们的大脑在解题时,经常会知道答案,却往往不知道真正的求解思维过程。所以解完题后,将思维过程记录下来更重要,从而可以发现你思维过程所走过的弯路。将思维过程记录下来,则给了我们完全的回溯自己的思维轨迹的可能。

能够用纸笔缓存思考的中间结果正是人类的理性之光能够走得如此之远的最重要条件。

为什么你从现在起就应该写博客

在大脑中虚拟一个听众,一个不懂行的听众,然后你说给他听。试讲PPT时可以用得到。

自利归因:就是把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对自己有利的那种情况。用大白话说,就是不能给自己难堪,不能让自己下不来台。

世界是这个样子是因为我看到它是这个样子”好像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但确实是有道理的。你的双眼每天看到大量的信息,你的内心所想使你自动关注一些内容,可能正能量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是一个挺有趣的故事。

《Paradox of Choice》提到我们可以为超市选择哪一卷卫生纸斟酌半天,但在面对生活的重大抉择时轻易就随波逐流。

"unknown unknown"如果你不知道一个东西的话,你也不会知道你自己不知道它。在这种情况下,你会高估前方的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会使你退缩。

在计算的一件事的收益时不能只计算眼前利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如果得到了其他收益呢?

如何构筑你的个人知识体系,使得你的知识技能集尽可能成为不可替代的呢?要找到你身上有别人没有的独特的个性、背景、知识和经验的组合,如果这种组合绝无仅有、在实践中有价值、具有可持续发展性,那你就具备了核心竞争力。因此,在设计自己的发展路线时,应当最大限度地加强和发挥自己独特的组合,而不是寻求单项的超越。

 

第三篇 跟波利亚学解题

联想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联想可以将手上的问题与已知的类似问题联系起来,并从后者中吸取能够利用的方法。在《学得少却考得好》中称为比喻法。

倒过来解Working Backwards也是一种办法。

欧拉认为如果不能把解决数学问题背后的思维过程教给学生的话,数学教学就是没有意义的。

一道题:囚犯分配50个白球和50个黑球决定是否生还的问题。

陶哲轩的一本类似的书《Solving Mathematical Problems》。

每一个知识都是一个优势,同时又是一个束缚。

下面几条与程序员有关:

代码注释不是越多越好。我只在我认为要小心的地方,或者我自己都觉得很难理解懂的地方我才写注释 。

看看《走出软件作坊:走钢索的人》。

在学习了一门新技术后,在遇到问题时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直接用上黄金大锤再说,却将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忘在脑后了,实际上还有更简单、更直接、更节省成本的办法。始终莫要忘记提醒自己:“问题是什么?”。任何工具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前提,然而由于我们学习这些工具时投入了许多时间,所以内心强烈想使用此工具,就容易忘掉其适用前提。

不要觉得不用设计模式就不够好不够强大,以尽可能简单的方式完成任务才是王道。

posted @ 2013-11-20 16:57  申龙斌的程序人生  阅读(135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