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17助教一周小结

1.助教博客链接

https://www.cnblogs.com/pullself/

2.本周点评作业数量:1(未截止)

3.本周点评的作业

Alpha总结展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作业提交量:1(未截止)
  • 作业完成率:-
  • 作业平均分:-

还有一些作业评论是上次作业的后续回复就不记录了。

4.本周主要工作

  • 参与Alpha冲刺答辩,评选第一批小黄衫获得团队
  • 布置总结作业

5.遇到的问题

  • 每日会议的效率低,这个似乎是团体合作初期都会存在的问题,长时间的会议时间商量某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使得效率低下。
  • 对于分功能开发,很多小组只有代码规范,而没有设计接口文档以及接口规范,使得任务目标常常不明确,开发过程受到限制,整合合并测试也出现问题。

Alpha阶段个人小结

其实我是想等课程结束后再来写一篇总结的,不过这个Alpha阶段在和课程同学、老师和一些朋友的交流中,也发现理解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所以希望记录一个小结下来。

连续两个学期参与软工课程,尽管环境不同:上学期我在旗山,这学期我在至诚,角色也不同,上学期我是学生,这学期我是助教。还偶尔参与一下oop的课程。上一学期的软工课程,作为第一次的必修,体验并不好,而这次环境和角色的转变,让我想弥补一下上学期的不足。

关于分组,还是以自愿的原则,通过之前的个人作业有选择的维持一个小组内的平衡,也不想再看到一个大佬扛起一个小组的局面。在上学期的观察中,一个小组的各成员水平接近的时候,小组生态往往是最好的。也有考虑过一个阶段后用强制跳槽的操作,后面在跟进各组的进度和执行后放弃了这个想法,很多同学在上这门课前没有接触过团队项目开发,再增加这些压力,可能让他们都无法完整的学习体验这个软工实践过程。

关于沟通,在我看来,对于一个团队,沟通是极其重要的,无论是会议,还是开发过程中的交流工作。有效率的沟通,能节省大量的时间。“沟通缺乏”,“沟通问题”是在每次各小组总结中出现的高频词。在上个学期的实践中,我的小组在开发过程中没有过集体会议,只有点对点式的交流,因为没有必要,20-30%的人解决了95%的工作,集体会议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在这次课程的10个小组中,我没有发现这种情况,但是我发现大部分小组的每日会议效率都不高。很多人认为在每日的会议中是总结上阶段工作,抛出问题、共通思考,安排下阶段工作三个内容。总结上阶段工作和安排下阶段工作没有问题。但是在会议中抛出一个未经思考、难以解决的问题,然后全组一起讨论,曾经我也有过这样,但现在我觉得是不合适的,也是效率很低的。在提出问题的同时给出1-n个解决方案或简单的解决思路方向让其他成员讨论补充完善,是我和别人合作项目时候,所推崇和接受的。遇到完全无法解决的问题之时,删减需求,降低要求都是可选的解决方案。而必须保留的场合,调整人员合作思考解决方案也是一种方法。在决策上,很多小组也常常优柔寡断,每日会议时间有限,决断应该是迅捷的,也要保持畅所欲言,在意见不合时,每一个异议都应该立即诉诸于队长。问题的堆积都是致命的。《人月神话》中关于会议的讨论也值得一看。同学总说“缺乏沟通”,但也说不出如何沟通才是想要的沟通。现在我在做个人工作的时候也常常在自己上一阶段的工作不满意的时候,问问自己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会怎么做。

关于畏惧,很多同学和我说,总感觉自己学的不够,做不出来,不敢尝试,导致进度拖沓,停滞不前。在我大一的时候,oop课让我第一次用c++去写一个小电梯,当时的我内心也有一丝慌乱,因为那时从高中到大学,我只写过算法竞赛题,甚至于类我都是第一次使用。在每个阶段的5天里我都在思考,寝食难安。但当真正下手去写的时候,只有面对新东西好奇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在后期接触到更多设计精巧的技术时更为明显。从来没有舒适圈,边学边做成了我每次上手新东西最好、最便捷的方法。整个Alpha冲刺中,10天的时间,很多同学5天都只是在学习Java,JS或是Android的UIxml。随便去各大mooc,视频网站翻翻这些的课程和教学视频,都是几百课时,大几百p的内容,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看完吗,我不能,完成手头上的工作,需要这些全部的内容吗,不需要。虽然有人认为要以完备的姿态去做一件事情。这句话应该是对的,但是边实践边选择性的学习,可能会更适合时间紧凑的冲刺,于其在门外窥探屋子里的一切,不如先一脚迈进屋子里,一边走一边仔细看看这间美丽的屋子,这里没有危险。

和同学们直接的交流比在博客上互相回复有时候真实了很多,我也很喜欢把我的一些想法和他们讨论,让我发现了很多我以前也存在的问题,从张栋老师以及各位老师那也收获了很多思想,这让我获益匪浅,十分感谢。

posted @ 2020-05-17 16:54  水喵桑  阅读(298)  评论(4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