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笔记

一、引言

有关“国家经济在被什么控制?”这个主题,我们已经分享了五本书:

重点讨论了经济周期的基本规律,以及美国经济的起伏发展。其实,这里面始终都离不开一个核心主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从总体上看,欧美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发展脉络非常清晰。政府平时对市场也有监管,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市场机制。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苏联解体,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似乎全世界都在发展市场经济。

但是上周我们讲到,1936年凯恩斯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在经济危机时会失灵,政府必须干预。

之后,到了1948年,保罗·萨缪尔森出版了《经济学》,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阐述得更加清楚,并创造性实现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市场机制与政府作为的融合。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之后的版本,是他和学生威廉•诺德豪斯合著的。

这本书涵盖了萨缪尔森最重要的经济思想主张,也是理解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经典名著,值得你仔细看看。它已经成为那个时代全世界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正是这本书,把西方经济学理论系统带进中国,影响了好几代中国经济学者。

0x1:为什么选择这本书?

在《经济学》这本书里,萨缪尔森提出了辩证的思想主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因此不能唯市场论;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也不是万能的,因此政府不能过度干预经济,完全舍弃市场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在完全自由无管制的市场,和完全约束有管制的政府之间,找到中间地带呢?

萨缪尔森认为是可行的,他在书中提出“现代混合经济”的概念。具体来说,就是把严厉冷酷的市场运作规律,与公正热心的政府监管机制,巧妙地糅合成一体。

萨缪尔森在书中强调:过去的经济史已经证明,完全无管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过度管制的中央计划体制,都不能有效组织起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社会。因此,既提供法治规则,也允许有限度竞争自由的“现代混合经济”,才是理想的经济制度

那这背后的底层逻辑又是什么呢?萨缪尔森认为,是“有限的折衷”(也写作“折中”)。它既可以确保全球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的理想境界,也可以让人们更加公平地分享社会经济进步的果实。

要理解这一点,你可以看看萨缪尔森2009年2月写的自序:《一个折衷主义者的宣言》。

按照这个说法,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这些在传统市场经济研究里看似冲突的原则,都有可能在“现代混合经济”里达到新均衡。

萨缪尔森与合著者,也就是他的学生威廉·诺德豪斯一起,在这本《经济学》里勾画了一个理想社会。他们努力融合众家所长,试图把宏观与微观、效率与公平、竞争与管制、投资与消费、本土与全球、增长与福利,这些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融会贯通。

对于这样的研究和努力,当时赞扬和批评的声音都有很多。不过两位作者倒是心态平和,这也不影响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在我看来,本书前言里,作者强调的思想主张和研究目的,值得你仔细思考:

  • 首先,作者的思想底色,还是市场经济。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变化,市场日益重要。无论是新的金融危机,还是新兴市场转轨,都需要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市场经济制度的精髓。
  • 其次,本书的宗旨,是强调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同时,作者对美国和全世界的经济制度,也进行了清晰、精确和生动的介绍与分析。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稀缺和效率,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周期和增长,等等。
  • 还有,经济学的创新至关重要。比如行为经济学如何改变了消费者理论和金融产业?如何从货币经济学角度,讨论央行政策与市场变化?
  • 最后,全球化是绕不开的重大变化。世界各国经济一体化日益增进,没有哪个国家能成为孤岛。

两位作者提醒,读这本《经济学》你也可以想一想:你到底在追求什么样的市场?经济和社会挑战背后的决定力量是什么?

循着作者的思路,结合当前经济社会的关注视角,我认为有五个方面值得重视:

  • 第一,是经济制度的视角

作者明确提出了,什么是融合市场机制和政府职能的“现代混合经济”?它和市场经济、指令经济有什么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为什么“现代混合经济”会成为多数国家的现实选择?

这个视角的重要性,在于提醒我们重新认识市场和政府,重新思考影响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来自何方?市场与政府之间如何相互补台,又会在什么情况下相互掣肘?

  • 第二,是市场竞争的视角

作者详细分析了,为什么充分竞争会不切实际,垄断为何会从市场竞争中产生?政府是否必须强行反垄断?为了鼓励创新,什么样的垄断可以被容忍或鼓励?

这个视角的重要性,在于提醒我们重新理解竞争与垄断,重新思考垄断是不是必然带来经济效率下降?短期看得见的社会不公平,与长期看不见的转型升级,市场和政策的偏好冲突应该如何取舍?

  • 第三,是生产要素的视角

作者分别论述了生产要素中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本,分别受什么样的供需因素影响。比如劳工市场的工资差异,和环境资源的外部性,以及资本收益的特殊性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又会如何影响生产要素的供需以及收入分配。

这个视角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我们完整认知各种生产要素,应当如何在市场机制中体现其成本,发挥其作用。新的生产要素,又会如何影响这些传统要素,如何决定经济发展的成本和收益。

  • 第四,是财富分配的视角

作者论述了市场如何决定收入,收入与财富有何关联和区别?导致收入和财富分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通过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推进反贫困政策的落实?

这个视角的重要性,在于提示我们全面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内在逻辑,如何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 第五,是经济增长的视角

作者阐述了推动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是什么,不同经济增长理论影响下,美国的增长模式有何独特性?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什么关系,亚洲模式可以在全球复制吗?

这个视角的重要性,在于督促我们从现实看经济发展的普遍性与独特性,既不要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又不必复制他国成功经验,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寻求适合自己的持续增长路径。

这里我也多介绍一下,1970年,萨缪尔森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开启美国经济学的新时代。他的学生威廉•诺德豪斯,2018年也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通读全书,你会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深切关注。正是有了明确的问题导向,才促使他们不断对书的内容结构,进行大调整。

比如,对信息时代和信息经济学的重要补充,对全球化问题争论的补充,都让这本书的内容具有当下针对性;而对农业经济、工会历史等内容的简化,则让这本书充分体现了发达国家的视角。

 

二、全球经济为何都成了现代混合经济?

关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你应该很熟悉了。

  • 市场经济,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极端情况可称为自由放任经济
  • 计划经济,主要由政府作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重大决策

按照之前的理解,各国的经济制度都可以归入这两类。

  • 比如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是典型的市场经济
  • 苏联、东欧以及1949年至1978年的中国,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从数量上看,市场经济更普遍

但在《经济学》这本书中,作者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明确指出,这种二分法非常极端,也很不严谨。严格来说,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完全属于这两种分类,所有社会都是既带有市场经济成分,也带有计划经济成分的现代混合经济

0x1:什么是现代混合经济?

关于现代混合经济的定义,在经济学界是有基本共识的:是指既有市场调节、又有政府干预的经济制度。区别在于,是市场调节为主,还是政府干预为主;又或者在不同阶段,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不同

最早对混合经济进行了系统解释的,是一位美国工人运动家,约瑟夫·汉森。

1941年,他在《财政政策和经济周期》这篇文章里提出,从19世纪末期以来,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逐渐变为私人经济和社会化经济并存的“公私混合经济”

  • 比如在生产领域,当时英国通信、电力、石油、钢铁等行业已经有不少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英国经济中占比超过20%;美国当时的国有企业虽然占比不到10%,但也形成了规模。
  • 再比如消费领域,除了大量商业机构提供产品和服务,欧美国家政府在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和福利开支方面,也建立了国有企业或服务机构。英国从1912年开始仿效德国,建立公共医疗服务体系,这也为后来1946年推出全民免费医疗,奠定了基础。美国也在医疗、住房、博物馆、教育等领域,建立了政府资助或拥有的机构。

之后,萨缪尔森在1948年出版的《经济学》这本书里,专门论述了混合经济。他认为:

  • 一方面,虽然混合经济是国家机构和私人机构共同对经济实行控制,但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控制,其实更为重要。这一点和之前我们讲到的凯恩斯看法一致。
  • 另一方面,混合经济,本质上还是市场经济,也就是私有产权保护、私人企业主导,鼓励市场竞争,重视价格信号,这些市场经济的核心制度设计并没有失效。

借用他在本书2009年自序中的一句话,就是:混合经济把严厉冷酷的市场运作规律,与公正热心的政府监管机制,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只有既提供法治规则,也允许有限度竞争自由的混合经济,才是理想的经济制度,才能打造一个真正的现代社会

0x2:现代混合经济体现在哪些方面?

好了,现代混合经济的概念和理念,我们已经梳理清楚了。那么它具体会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萨缪尔森认为:

  • 一是市场机制
  • 二是现代经济(也就是贸易、货币和资本)
  • 三是政府职能

首先看什么是市场机制

它指的是买家和卖家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商品、劳动和资产的价格以及交易数量的机制。

市场机制的核心作用,就是决定商品的价格。通过价格信号,市场可以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从而影响生产要素和商品市场的价格,并引导供给和需求达到市场均衡。这也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的“看不见的手”。

但作者提醒,我们所说的竞争性市场经济,是需要有两个前提条件的:一是市场处于完全自由竞争状态,二是不能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

19世纪以来,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恰恰表明:这两个前提条件常常被打破。市场垄断和市场失灵情况日益频繁,“看不见的手”不完全靠得住

其次是现代经济

作者认为,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很多,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贸易、货币和资本。具体来看就是,

  • 发达经济以细密的贸易网络为特征,而这个网络又基于大量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劳动分工
  • 现代经济大量使用货币,货币提供了衡量价值的尺度,也为贸易提供了新的融资手段
  • 现代工业技术依赖大规模的资本运用,资本的加入,可以使人的劳动能力成为更有效率的生产要素,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于是,专业化、高效率、大贸易、多货币、高投资,构成了现代经济不同于传统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其中很多方面都不是市场机制可以自行调节的,比如产业政策、贸易谈判、货币政策和财政投资等

最后是政府职能

最后,也由此引出作者的主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应当在经济活动中承担什么职能,这也是现代混合经济的第三个表现。作者认为,结合市场经济,政府主要有三项职能。

  • 第一个职能,政府应该促进竞争,控制污染等外部性问题,并提供国防安全等公共品,来提高经济效率。这个职责其实包含了很多内容,比如反垄断,维护市场秩序;再比如解决噪音、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等问题;以及提供国防安全、紧急救援等公共品。
  • 第二个职能,政府应该通过财政税收和预算支出等手段,有选择地向某些社会团体或人群倾斜,进行收入再分配,从而增进公平。这一项职能的核心指向,是弥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的某些缺陷,比如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只靠市场机制就不能完全解决,而税收和转移支付可以调节。
  • 第三个职能,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并在鼓励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失业并降低通货膨胀。这已经是全球各国的共识和行动。不过,这对任何政府都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尤其在剧烈波动的情况下。

0x3:现代混合经济为何成为全球共识?

除了从市场机制、现代经济和政府职能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萨缪尔森还从历史维度,进一步解释了现代混合经济成为全球共识的必然性,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

他认为,核心原因是19世纪末,未加管束的资本主义过度发展,导致了腐败、贫困等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不断动摇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存根基,不做重大改变,必然分崩离析

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席卷欧美的经济大萧条,持续时间之长、造成破坏之大,最终让这些国家放弃了完全自由放任市场竞争的思想,实施政府干预,并迅速收到了效果。

于是,欧美国家的政府,逐步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经济职能:

  • 比如管制经济,也就是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限制和约束
  • 征收所得税
  • 向老年人、失业者和贫困人群提供社会保障,等等

市场与政府的分工,也更加明确了:市场自己要调节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具体活动;政府主要维持社会秩序,管理退休金和医疗保险,以及为贫困家庭提供救济等

虽然如何精准地划分市场和政府的边界,还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课题。但作者相信,市场和政府必须同时存在。无论是弱化市场机制,还是弱化政府管制,现代经济运作都将孤掌难鸣。只有市场与政府之间进行有限的折衷,才能确保全球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的理想境界,也才能让人民更公平地分享社会经济进步的果实。

0x4:总结

  • 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完全属于两种极端制度之一,所有社会都是既带有市场经济成分,也带有计划经济成分的混合经济。
  • 现代混合经济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市场机制,二是现代经济,三是政府职能。
  • 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过度发展,让这些国家放弃了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竞争的思想,政府被赋予越来越多的经济职能。

 

三、鼓励充分竞争一定要全面反垄断吗?

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消费者,我们通常都很欢迎商家之间激烈竞争。这样我们能就能享受到更物美价廉的产品,或者更优质的服务。比如你去美食街,各种风味餐馆竞争火热,他们要么把菜品做得有特色,要么把服务搞得很贴心,要么把价格压下来。总归要有一样做得很突出,才能吸引消费者。

但是作为商家,他们喜欢激烈的竞争吗?那些喜欢竞争的商家,估计要么是强者,要么是新进入者。而那些不喜欢竞争的商家,要么是不思进取者,要么是垄断者。

虽然说,市场经济中的垄断会阻碍竞争,但是对政府而言,一些领域的垄断反而有利于控制,比如军工领域或金融行业。因此,很多国家一方面有反垄断法,严格监管行业巨头;另一方面又容忍很多垄断的存在,特别是在供电、供水、电信等公共事业领域,以及专利发明等领域。

那是不是说,鼓励市场充分竞争,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全面反垄断呢?这就涉及本书花了大量篇幅分析的,市场竞争的不同类型和作用。接下来,我们就结合萨缪尔森的论述,一起来看看。

0x1:市场竞争有哪些种类?

根据市场竞争的充分度,我们可以把竞争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完全竞争市场,也就是充分竞争市场

它有两个关键特征:

  • 首先,商家众多,并且会不断冒出新的竞争者。比如虽然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众多餐饮业倒闭,但到2021年上半年,每个月都有更多新开张的餐馆。
  • 其次,商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比较像,相互有替代作用。比如农贸市场和超市售卖的大米、面粉和食用油,没有哪个生产者可以随便左右市场。消费者可以随意挑选,商家如果乱要价,随时会被挤走。

另一类是不完全竞争市场

其中一个关键的类型就是垄断,也有两个关键特征:

  • 一是商家只有一个,做的是独门生意。比如城市电力和自来水供应,都是垄断生意。历史上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摩根银行和微软,都做到了一家企业几乎代表整个行业的地步,它们也成为反垄断的打击重点。
  • 二是垄断者提供单一产品或服务,它的产品几乎没有可替代性。垄断者可以拥有定价权,消费者很被动。

从这两方面的对比来看,充分竞争市场对消费者有利,似乎也是最有效率的,坏处则是对商家不利,企业很难做大做强;而垄断市场有利于商家多赚钱,坏处是对消费者不利,选择有限。

综合来看,要区分一个市场是否属于充分竞争,有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就是某一时期的企业倒闭数和新生数。如果新增的企业比倒闭的企业多,这个市场就还是充分竞争市场

比如2003年,美国一共有650万家企业,其中大约有10%出头,也就是差不多65.8万家企业倒闭了;但与此同时,美国在这一年又新诞生了74.8万家企业。

这表明当时仍旧属于相对充分竞争的市场,市场经济依然很有活力。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竞争,他们能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整个经济体的效率也就提升了。

其实完全竞争的市场,更多是理论中存在。在现实中,更容易出现的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包括垄断的出现,似乎也是必然的。而垄断市场的出现在学者看来,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 第一个条件,是企业在竞争中逐步脱颖而出,形成规模化的生产或服务。比如麦当劳,通过流程化操作和品牌拓展,到处开店。有了规模化的优势,它的总体运营成本下降,商品价格降低,击败了很多当地成本更高的快餐店。
  • 第二个条件,是行业出现“进入壁垒”,也就是新的竞争者很难加入。比如原来的煤窑进入门槛较低,大家一拥而上。现在要求环保测评达标、安全达标、生产达标,参与挖煤就很难了。

0x2:为什么有些垄断产业反而受到鼓励和保护?

前边我们已经分析过,垄断就是一个商家做独门生意。萨缪尔森发现,在两种情况下,垄断会受到鼓励和保护。

第一种情况,是专利发明形成的垄断

比如制药企业,研发新药获得专利,可以长年保持对这种药物生产销售的垄断权。只有保护这种专利发明形成的垄断,才会有更多研发创新出现。

同时,专利保护也不是永久的。保护期过后,这些有价值的专利发明垄断也就被打破了,全行业就多了一个可以普遍采用的成果。

第二种情况,是政府批准的特许经营形成的垄断

比如之前提到的城市供水、供电。通常一个城市只有一个供电网,或者一家公司特许经营自来水供应。但是,这类垄断经营通常会受到价格管制,而不是供电供水公司想怎么涨价就怎么涨价,这和市场竞争形成的垄断不同。

当然,即使是专利形成的垄断,也不会彻底消除竞争。比如,辉瑞公司采用一种思路研发疫苗,但并不能阻止强生公司用另一种思路研发同类疫苗,大家可以形成不同的专利垄断。

此外,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也会带来结构性变化。比如生产固定电话机的龙头企业,最终被手机厂商取代。

所以,萨缪尔森总结说,在更长时期内,没有一个垄断者,能确保自己免受竞争的冲击。言外之意,就是有垄断也没有什么好担心,因为竞争是常态,永远存在。

0x3:双寡头垄断

除了法律和政府保护的垄断,在现实市场中,还有一种情况也不会遭遇反垄断。那就是经过多年激烈竞争后,形成的一种双寡头垄断。

萨缪尔森发现,产业寡头格局在美国经济中普遍存在,很多行业最终由两个寡头主导。

比如,饮料领域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客机领域的波音和空客、日化领域的宝洁和联合利华,甚至美国人早餐爱吃的燕麦片,也主要被桂格、佳乐氏所把持。

双寡头虽然在市场上形成垄断,但是它们的产品或服务则有相互替代性。

比如中国采购客机,如果少买波音客机,就可以多买空客。因此,寡头之间有时会爆发激烈竞争,比如打价格战。请注意,这和课程开篇所说的充分竞争市场不一样,最大的区别就是,只有双寡头自己打价格战,新进入者很难参与竞争。

在这方面,可以看看中国研发大飞机的一波三折。美国的波音和空客两家公司,在争夺中国飞机市场份额时,好像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但在打压中国研发大飞机这件事上,它们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也会为此结盟。因为任何新进入飞机市场的新竞争者,都会损害它们的利益,所以他们必须联手维护垄断地位。

对于这样的双寡头垄断,在现实中要反击或打破还是很难的,但政府并非无所作为。萨缪尔森在书中提出了三种对策,分别是进行经济管制,实施反垄断法,并鼓励新的竞争。

  • 经济管制,就是建立行业监管机构,对产品、价格、市场准入门槛进行管理,比如对电价和水价的限制。这种管制,可以理解为是对市场竞争的一种调节,但不是把市场国有化。
  • 实施反垄断法,主要是禁止利用垄断地位牟取暴利。但其中最难的就是如何界定垄断,以多大的市场规模来测算。比如一家公司在全国物流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在某些交通不便的区域,它并不比当地的其他物流企业更有优势。那么这家物流公司能被认定是在垄断物流行业吗?答案是不会。如果这家公司不存在违法行为,它就不会被界定为是在进行行业垄断。在现实的市场竞争中,反垄断更多是一种反非法行为。比如反对串通投标,或者寡头瓜分市场,搞价格歧视,强制搭售等等。但是,针对这些企业非法行为的打击,并不必然改变相关行业的结构。
  • 鼓励新的竞争,培育市场活力,鼓励更多的”产业鲶鱼“进入,上海政府引入特斯拉在上海建厂并销售,就极大促进了中国电动车行业的竞争格局,极大加速了中国电动车行业的技术发展

要改变行业结构,最常用的反垄断方法,在20世纪早期是对大型垄断企业进行分拆重组。但在20世纪末以及新世纪以来,这种强行分拆用得越来越少,为什么呢?

因为经济法规和反垄断法,越来越专注于提高经济效率,而不是关注企业的规模。实际上从长期来看,集中度高的行业,有时反而会有出色的表现,特别是前面提到的双寡头垄断行业,竞争事实上存在。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即使是在本国处于垄断地位的公司,在全球市场上也可能面临激烈竞争的威胁。比如,随着日本汽车在美国崛起,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主导美国市场的时代早已过去,从全球竞争的角度来看,美国汽车业再反垄断,既无必要,更不紧迫。

所以说,反垄断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它永远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

0x4:总结

  • 根据市场竞争的充分度,可以把竞争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完全竞争市场,也叫做充分竞争市场;一种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其中垄断是一种典型行为。
  • 即使是政府保护行业里所形成的垄断,也不会彻底消除竞争。
  • 经济法规和反垄断法,越来越专注于提高经济效率,而不是关注企业的规模。从全球竞争角度来看,各国反垄断已不那么紧迫。 

 

四、谁能真正影响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

最近几年大家很关注中国产业迁移问题,你可能也注意到了,很多传统制造业从中国东部发达城市迁出,有的迁往中西部省份,有的迁往越南等国。

虽然这些企业大部分生意不错,订单也在增加,但在东部发达城市,他们的商业成本越来越高,去掉租地或买地的费用、工厂的日常开支、工人的工资社保,基本上也就不太挣钱了。所以,他们不得不搬走。这些制造业面临的成本难题,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生产要素的供求变化。

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和环境条件,主要包括三方面:

  • 一是人的要素,比如劳动(或劳动力)
  • 二是物的要素,比如土地
  • 三是把人和物结合的要素,比如资本

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有经济学家主张,新的生产要素越来越重要,比如技术、信息和数据,等等。但无论怎样增添,大家都公认,劳动、土地和资本,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那么,这些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都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呢?在这本《经济学》中,萨缪尔森用了4个章节、130多页的篇幅进行阐述,我们一起来看。

0x1:工资和工作小时数如何影响劳动的供求关系?

首先,我们从人的因素,看看劳动这个生产要素。其中,反映劳动需求的核心指标是工资,反映劳动供给的核心指标则是工作小时数

1、工资对劳动供求关系的影响

工资,对劳动者来说是收入,对雇佣者(生产者)来说就是成本。

关于工资问题,之前,欧文·费雪和凯恩斯研究就业问题时,提到了名义上的货币工资,也提到用购买力衡量的实际工资。在这本书里,萨缪尔森强调的,是1小时的平均实际工资,也就是1小时工作所能得到的实际购买力,或者用货币工资除以生活费用后的金额。

用这个指标来观察美国劳工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萨缪尔森发现美国的进步是巨大的。比如,从1890年到2010年这100多年里,美国人1小时的平均实际工资,从2美元左右,上升到将近30美元。

从全球制造业的工资水平来看,反差也是十分巨大。以2006年为例,1小时平均实际工资最高的是德国,超过34美元;美国接近25美元;最低是的菲律宾,刚刚1美元;中国当时是1.37美元;墨西哥是2.75美元。

我们之前曾讲到过,美国制造业没有就近转移到墨西哥,而是选择了中国;甚至墨西哥国内工业制成品市场也被中国占领,主要就是因为中国的生产成本比墨西哥还低

萨缪尔森认为,生产成本主要受到两个因素影响:劳工质量和可用资本

  • 关于劳工质量,主要看教育水平。比如墨西哥,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较高的文盲率,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比也低。综合素质不高的劳工,生产效率也高不了,无法从事复杂或精细的制造业。这其实也解释了,为什么德国的1小时平均实际工资水平最高。萨缪尔森还提醒说,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等亚洲经济体的制造业工资上升很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教育等方面的投资,提高了劳工质量。
  • 关于可用资本,萨缪尔森这里不是指货币意义上的钱或投资,而是指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信息系统等有形资本。从这些方面来看,墨西哥和美国相比也远远落后。这也同样解释了,在道路等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方面的投资,推动了亚洲各经济体的崛起,也提升了当地工人的工资水平。

2、工作时长对劳动供求关系的影响

刚刚我们说的是劳动工资问题,是反映劳动需求的核心指标。说完劳动工资问题,再看反映劳动供给端的工作时长问题。

萨缪尔森注意到,在过去100多年里,美国人每周工作时间,从将近60个小时,下降到30多个小时。这虽然是一种社会进步,但并不具有全球普遍性。

萨缪尔森也提醒说,随着工资水平上升,人们的工作时长通常会先升后降。升,是因为多劳可以多得;降,是因为多劳没有闲暇时间。当然,他认为这种选择不是必然的,主要取决于个人

比如在中国,无论是公司要求延长工作时间,还是个人主动加班,主要还是追求多劳多得。这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工资水平上升,但劳动竞争力没有下降,主要就是因为工作时长有增无减。

0x2:租金如何影响土地的供求关系?

其次,我们从物的角度,看看土地和自然资源这类不可再生的生产要素,如何在市场机制中体现它们的供求关系。

这首先涉及土地的租金问题。经济学领域所说的租金,不是日常生活中租房租车所付的使用费,而是特指使用固定的生产要素,比如土地,所要支付的成本。它既可以是租用土地的成本,也可以是购买土地的成本。

通常情况下,除非围海造田或大量修改土地用途,可使用的土地数量是相对固定的。因此决定土地租金水平的核心因素,就是看用这块地能得到什么样的收益

  • 比如同一块土地,如果只能用于种粮食,那么所产出的粮食的价值,就是这块土地的实际价值
  • 如果能把这块地改为工厂,那这个工厂生产的产品价值,就可能提升这块土地的实际价值
  • 如果把地用来开发房地产,房子的价值,就会提升土地的实际价值

但由于很多国家土地都是国有的,加上对国土安全的保护和公共基础设施的政府投资,通常每个国家都会对土地买卖和使用征税,税率的高低,也会影响土地的成本和价值。

所以,可用土地数量、价值实现多少和税率高低,就成了决定土地租金水平的三个供求因素。但在自然资源和环境方面,还要考虑“外部性”问题,也就是那些无法完全体现在市场价格中的影响因素。

比如污染问题。工厂不受约束地排放废水进河流,杀死鱼和植物,把河流景观价值降低了,就是典型的负面外部性。这就需要对资源使用中的外部性进行必要管制,像产业布局中环境影响评估的必要性,以及对工厂排污、减排的强监管,都是为了减少资源使用产生的负面外部性问题。

萨缪尔森认为,如果要避免直接管制的缺陷,或许可以考虑经济学家们建议的,依靠市场机制,建立可交易的排放指标、许可证,通过排放费的成本调节,减少污染和排放。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测算污染排放的全部成本。

0x3:利率、收益率和利润,如何影响资本的供求关系?

最后,我们从人和物的结合,看看资本这个生产要素。反映资本供求关系的主要指标有三个:利率、收益率和利润

  • 资本,是投资者对企业的投入。使用资本投资所获得的报酬,主要通过收益率来衡量
  • 如果资本是借来的,使用资本的成本,主要靠利率来衡量
  • 只有在当下的收益率高于利率的时候,企业家才会倾向于投资

比如,同样借100万元投资建房,如果贷款利率是每年5%,建成后的房子每年可以产生5万元以上的收益,就可以借款建房;如果贷款利率超过5%,房子未来每年可产生的收益却不到5万元,那就不适合借款建房。

如果盈利预期变好了,比如,预计建成房子的收益从5万涨到了10万元,企业家就愿意多借钱,并愿意支付比5%更高的利率;反之,如果预期不好就少借钱,企业家就只愿意支付更低的利率。

这里要提醒你,刚才咱们讨论的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贷款时间的长短、资产的流动性,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全都不变。在比较复杂的情况里,这些因素也会对利率有影响。

咱们刚才说的,是企业投资机会和预期的高低,决定了用于投资的资金是多还是少。那么,企业如果需要借钱投资,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呢?主要来自其他人的储蓄。如果利率高了,会吸引更多人克制当前的消费欲望,把钱存到银行,而随着储蓄规模增加,利率也会随之走低。因此,利率、收益率和利润在动态中达成均衡

0x4:总结

  • 反映劳动需求的核心指标是工资,反映劳动供给的核心指标则是工作小时数。但工资水平持续上升,并不必然导致工作时间减少。
  • 土地数量、价值实现和税率高低,是决定土地租金水平的三个供求因素。通过管制和市场交易,可以减少自然资源的负面外部性。
  • 反映资本供求关系的主要指标有利率、收益率和利润,利率取决于人们对消费和储蓄的取舍,以及企业对未来投资的预期等因素。

 

五、为何平均主义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最近几年,共同富裕的话题非常火热,你肯定也知道,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平均主义。

但这也引发不少关于财富分配不均问题的争论。说到底,这些争论的核心,就是经济增长的效率与财富分配的公平,能不能更好地协调?究竟经济高速增长重要,还是兼顾各阶层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公平更重要?

对于这个问题,萨缪尔森在《经济学》这本书里,也进行了相关论述。

0x1:市场究竟如何决定收入和财富?

首先,我们来看两个概念,收入和财富。萨缪尔森认为,这两个词,并不是一回事。

1、收入的概念

收入是指一定时期内的工资、利息、股息和其他有价物品的流入。在《21世纪资本论》这本书时,作者皮凯蒂把收入分为两类,包括劳动收入和资本收益两部分。

从统计数据来看,国民收入的大部分是劳动收入,然后才是资本收益,也就是财产收入。以美国为例,1970年以来,工资、津贴等劳动收入,在美国国民收入中占比是62%至68%。

我们曾讲过,导致民众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不是劳动收入,而是资本收益。因为劳动收入的增长,总体上和经济增长的速度相呼应,但资本收益差异巨大。结果就是,底层民众几乎没有资本收益,只有劳动收入。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通常比他们的人口占比要小。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底层民众的收入,最多的时候也就占国民总收入的30%左右,但是这一阶层的人数占到总人口的50%。

再来看中产阶层,他们占美国人口的40%。虽然也以劳动收入为主,但他们还会有一些资本收益,因此他们的整体收入可以占到国民收入的40%左右。

而那些最富裕的上等阶层,只占美国人口的10%。他们有的甚至没有劳动收入,但因为有较高的资本收益,所以他们的整体收入能占美国国民总收入的30%,甚至更多。正是因为他们的收入过高,导致顶层和底层民众的收入差距巨大。

2、财富的概念

说完收入,再看萨缪尔森对财富的定义:它是指在某一时点,民众拥有的资产的货币净值。你可以理解为,你所拥有的一切资产,能够折现的金额。不同时点,这个金额也会产生变化

比如你之前花100万买房,没有贷款,这个房子作为资产的货币净值就是100万;现在房价涨了1倍,房子还是那房子,但这个资产的货币净值就成了200万。虽然没有新的买卖产生,但实际上你的财富已经增长。

这也正好跟前面我们分析的收入构成,互相呼应。这些积累下来的劳动收入,如果转为银行存款,在未来会略有增值,增值的财富主要是看存款利息的变化。

如果积累下来的劳动收入,没有转为存款,而是做了投资,比如买了房子或股票,那么未来资本收益和财富增长,可能就不一样。

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美国68%的家庭有自己的住房,在房价上涨时,他们会享受财富增长;同时还有20%的美国家庭拥有公司股票,只要股价上涨或现金分红,这些家庭也可以积累财富。

当然,如果出现1997年或2008年那样的金融危机,财富也会受损。由此可见,收入类型和投资理念的不同,也决定了财富数额的不同。

0x2:导致收入和财富分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那么,民众收入分配的差异,又是什么因素决定的?有人说是每个人的天分差异造成的,也有人说是因为行业的垄断势力导致的,还有人认为是政府的干预。

萨缪尔森认为,这其实和天分、垄断或政府的关系都不大。劳动收入的差别,主要是由于劳动价值、劳工素质和家庭出身的差异造成的

首先来看劳动价值

正是不同劳动者的劳动价值有差异,不同类型的劳动供求关系才会不一样。在一个相对完全竞争的市场里,劳动收入的差距,实际上就是竞争的结果。能者多劳多得,是正常现象

比如电商带动了物流业大发展,招不到足够的快递员,就必须涨工资;但其中收入最高的快递员,大部分是干活最多最快最好的,也就是高效率、高质量的人。消费旺盛时,企业收入和员工收入都会比较可观。

萨缪尔森认为,墨西哥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水平,跟美国、德国同行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就是成本差异。而影响成本差异的原因之一,就是两国劳动者创造出的劳动价值不一样。

所以,想要获得更高的劳动收入,一定要创造出更高的劳动产出价值才行。

第二个造成劳动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是劳工素质,特别是教育水平

这一点和刚才讲到的劳动价值也是互相促进的。

比如在美国,普通大学毕业生从事一般白领工作,年薪大概3万美元起;而读完重点大学医学院博士有行医执照的医生,则可能获得大约10万美元以上的年薪。

第三个因素,往往是由家庭出身的偶然性所造成的

比如《福布斯》每年列出美国前400位富豪,有一部分人的财富靠继承而来,或者继承后再获取更大财富。在自由放任时代的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一切似乎天经地义。

但最近30年来,美国低技能、低教育水平劳工的工资,没有随着美国经济增长而增长,反而出现下降。更多无家可归者、贫困儿童和城市中心地带日益贫困化,这表明美国顶层和底层的强烈反差日益加大,贫富差距问题严重,也面临着共同富裕的问题。

0x3:如何缩减贫富差距,走向共同富裕?

那么,面对不同阶层收入和财富逐步拉大差距,政府应当如何恰当干预,既调节收入分配,也避免损害经济增长呢?

第一个方法,就是利用财富二次分配的机会,采取累进税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巨额遗产征收重税;同时对过高收入人群征收更高的累进税。这一点在美国已经开始实施;在中国,个税也按3%至45%征收累进税。

严格执行税法,有利于削平收入和财富高峰,直接缩小差距。但在现实中,多征税引发的问题也不少。比如,高收入者可以通过慈善捐赠或个人消费公司化,更少地计算个人收入,从而少交税。

同时,这对那些不是通过继承财富,而是通过不断奋斗,通过创业创新,在竞争中获得高额收入的人来说,过高的累进税也会对他们形成某种打击,并对市场激励机制带来一定损害。

第二个方法,就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方面进行兜底支出

经济学里这指的就是政府进行转移支付,目的是解决那些没工作没收入的底层贫困者的温饱问题。特别是老人、残疾人和拖儿带女的人,政府有责任为他们编织一个兜底的社会安全网。

但这个办法同样有争议。比如,美国就有一些底层青壮年劳动力,依赖政府救济有吃有喝,但是他们不思进取,不就业,更不创业。再比如,北欧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全包,导致青年人和底层人群缺乏创业创新的冲劲,总体上也不利于国家经济增长和效率提升。

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美国为底层民众提供的社会福利保障,远不如北欧福利国家,这部分支出在美国财政支出中的占比也偏低。

所以,过于强调平均主义的社会福利,也会带来严重的效率损失。如果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下降,企业家精神变得稀缺,经济增长和价值增量都不会充分,更无法利国利民

说到底,效率与公平的内在逻辑,就是政府和市场各尽其责。政府适度强调公平,守住社会底线;市场则是突出效率,获得差额激励。只有通过做大财富总量,才能为更高层面的社会公平创造条件

为此,政府和市场需要共同规范竞争规则,提供教育机会,促进技术供给,升级产业结构,容纳更多就业,这远比平均主义更能缩小收入差距,更有助于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0x4:总结

  • 收入包括工资、利息、股息和其他有价物品的流入,国民收入中最大部分是劳动收入。财富则是某一时点民众拥有资产的货币净值。
  • 收入分配差异,是由于劳动价值、劳工素质和家庭出身的差异所造成的。
  • 效率与公平的内在逻辑,就是政府和市场各尽其责。只有通过做大财富总量,才能为更高层面的社会公平创造条件,进而实现共同富裕。

 

六、有没有可全球复制的经济增长模式?

在过去的200年里,全世界的经济增长,整体呈现出极高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之前的几千年。以美国为例,从1800年以来,经济规模增长了1000多倍;从1900年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头号经济大国,实际GDP增长了35倍。

快速的经济增长,使得欧美国家国力强盛,民众收入和生活水准快速提升。所以,萨缪尔森在本书中也认为,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一项核心目标,就是追求经济增长。

但是,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实现了经济增长这个目标。即使是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近年来也陷入经济停滞和倒退。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经济增长?美国的增长模式是怎样的,有何独特性?亚洲模式可以全球复制吗?

0x1:什么力量在推动经济增长?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来看看什么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它是指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里,比如5年、10年或20年,一个国家的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持续增加。这就包含了三方面的信息,

  • 第一是持续时间要够长。一年两年的增长不算,增长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停止了也不算,至少需要5年、10年。从这个角度再看欧盟和日本,未来它们即使有一两年好转,也不能叫做经济增长。
  • 第二是经济总量持续增加。目前最直观的,就是用GDP来衡量。
  • 第三是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有双向作用。从劳动力供给看,人越多越好,经济规模也可以上得更快。但是如果人口增速超过经济增速,那么人均GDP或人均收入的增长就会有问题。而如果人口增速过慢,甚至出现负增长,那么劳动力供给就会成问题,也会影响经济增长。所以,你也会明白,为何我国现在开始全面放开三孩政策。

那么,具体是哪些因素在影响经济增长呢?萨缪尔森认为,各国增长的基本机制其实是一样的,无论穷国还是富国,经济增长,必须要有四个要素,分别是: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变革与创新。它们就像四个轮子,推着经济增长往前走。

先看第一个轮子,人力资源

这具体包括

  • 劳动供给
  • 教育水平
  • 技能水平
  • 知识面
  • 纪律性
  • 激励机制

作者强调,劳动力的质量是关键,之前我们已讨论过,否则买再先进的设备,也用不好。

再看第二个轮子,自然资源

这包括

  • 耕地
  • 石油
  • 天然气
  • 森林
  • 水资源
  • 矿产资源等

像加拿大、挪威等国,就是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实现了经济增长。美国有大量良田,加上机械化生产,也成了全世界最大的谷物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的小米和玉米,你可能都吃过。

但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有所下降。比如日本,几乎没有可用的自然资源,但通过贸易,依靠劳动和资本发展产业,也实现了经济增长。

第三个轮子,资本

资本既包括公路、电厂等有形资本品,也包括专利、商标、软件等无形物品。近年来,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一直在不断上升。

比如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资本积累。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以及90年代以来的中国,都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第四个轮子,技术变革与创新

从历史上看,正是汽车、飞机、电话、收音机、电视和计算机等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促进了欧洲、北美和日本的经济获得巨大增长。

不过,作者也提醒,技术的变革与创新,是复杂而多变的过程,没有一个公认的成功模式。比如日本丰田和美国硅谷,它们的技术创新就很不一样,日本强调的是质量和流程,美国更强调企业家的开拓精神。但是,不管什么类型的技术进步,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要有激励制度,具体来说就是要对创新的结果(也即产权)进行有效保护。

0x2:美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怎样的?

在作者看来,美国正是因为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变革与创新,这四个促进经济增长的轮子都运转得不错,才保持了上百年领先地位。那是否可以据此总结出一种,美国经济增长的独特模式呢?

萨缪尔森认为,所谓的“美国模式”其实并不独特,也是大多数工业国家的成功模式。他总结了几个增长趋势,涉及资本深化、实际工资、经济产出、国民储蓄、增长速度和技术创新等方面。

其中,我认为最受启发的是“资本深化”,意思是说,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存量增加的速度,远比人口和就业量的增长速度更快。它指的是人均资本的增长,而人均资本量的不断提高,通常来说就意味着在经济增长中,存在着技术进步。

比如从1900年至2000年,实物资本存量增长了14倍,人口和就业量有3倍多的增长,所以美国人均资本量增长了4倍多,这就是典型的资本深化。关于这一时期,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前边我们也曾多次讲到过。可以说其中大量资本的增长,就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另一个触动我的发现是:自1900年以来,美国民众的实际工资和人均GDP,增速基本持平。这就意味着,在这一百多年里,随着经济增长,国民收入的蛋糕变大了,劳动者分享的工资蛋糕也相应变大了,劳动收入占的份额相对稳定。

从经济增长理论的角度来看,有关资本深化和工资份额相对稳定的分析,表明美国经济增长模式,确实具有某种普遍性,在发达国家更是具有代表性

为了详细衡量劳动、资本和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相对贡献,作者还介绍了一种增长核算方法,可以区分不同因素对增长趋势所起的作用。作者运用这个方法,主要是为了对美国经济增长进行量化评估。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劳动和资本的增长,对美国经济产出增长的贡献是60%,其中资本的贡献略大于劳动的贡献。美国剩余40%的增长贡献,则是来自于教育、研发、创新、规模经济、知识进步等因素。这些因素的总和,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它是一个整体的综合的增长率,而不单单再是指某一个生产要素的增长

0x3:亚洲模式可以全球复制吗?

那么,基于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以及美国经济的增长模式,那些经济落后国家,能否学习仿效,从而获得经济增长呢?

萨缪尔森分析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对穷国而言有两大麻烦:

  • 一方面技术发展速度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
  • 另一方面素质相对高的人才,往往又流失到发达国家,成为新移民

尽管如此,萨缪尔森也认为,从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来看,很多穷国有一定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只要能解决资本和技术瓶颈,实现经济增长也不是不可能。

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东亚“四小龙”。东亚能实现经济增长,主要是在人力资源、投资、宏观政策、出口导向、技术模仿和企业家精神等方面有突破

事实证明,东亚地区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人力资源的投入,是极为有效的。大大提升了劳动者素质,也为亚洲介入复杂制造和研发提供了基础保证。与此同时,企业家精神也受到了充分鼓励。

再比如,从20世纪80年以来,东亚地区的投资率,比周边地区高了20个百分点。这确保了东亚地区能从最新技术中获利,并建成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

同时,东亚地区的宏观经济政策力求稳定,保持低通胀和高储蓄率,金融系统也力保币值稳定,这为它们吸引投资并发展出口导向的产业模式,打下了良好基础,技术引进也因此加速进行。

在总结亚洲模式的同时,萨缪尔森也高度关注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虽然他没有展开详细分析,但态度相对乐观。

无论东亚地区还是中国,在探索经济增长模式的过程中,他认为还是绕不开这本《经济学》开篇提出的核心问题:一个国家的经济决策,应该主要依靠私有市场,还是主要依靠政府指令?

模式的一端是市场经济,另一端是计划经济。最终,都要回到他反复论证的,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的“现代混合经济”。如此一来,它可以是美国模式,也可以是亚洲模式,或者其他适合自己增长的新模式。

0x4:总结

  • 经济增长是指在较长时间里,一个国家的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持续增加。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变革与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四大因素。
  • 美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并不独特,涉及资本深化、实际工资、经济产出、国民储蓄、增长速度和技术创新等方面。
  • 亚洲模式的成功,主要是在人力资源、投资、宏观政策、出口导向、技术模仿、企业家精神等方面取得突破,也是一种混合经济。

 

七、思维脑图

 

posted @ 2021-12-04 21:41  郑瀚Andrew  阅读(666)  评论(2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