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历史、理论与投资现实》笔记

一、引言

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分享了12本书,集中讨论了第一模块“全球大圈”的三个主题。有关“全球大圈”的问题,是我们无法左右,但又逃离不开、只能想办法了解的全球大趋势。比如:

  • 自由贸易是不是过时了?
  • 经济全球化真的会发生大逆转吗?
  • 我的消费是不是要降级了?

我们也得到了一些基本共识:

  • 自由贸易需要更加公平的环境
  • 经济全球化的逆转代价巨大
  • 消费水平主要取决于财富分配是否公平等等

从本文起,我们将开始进入第二模块“宏观中圈”的主题分享,和市场、企业有关,也就是你所在的企业如何作出选择,面临哪些市场环境和机会,你可能会在什么样的地方生存。比如你是加入了一个高速上升期的行业或企业,还是加入了一个完全没有希望甚至根本无法自救的行业。

在我看来,无论你是企业管理者,还是企业员工,你都需要了解,决定企业生死的经济和市场环境是如何运行的。我希望能帮助你进一步理解:你所在的企业凭什么发展,又为什么衰败?

0x1:控制国家经济的因素和企业发展有何关系?

首先我要分享的是第一个主题:国家经济在被什么控制?

为什么会确定这个主题呢?第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发展策略或个人职业选择经常会发生错配

很多时候,我们所接触的企业家和职业人士,常常把握不准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政策调整。在特定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中,如果你所在的企业看对了趋势,就有可能抓住机会做得更好;如果看错了趋势,则可能面临风险,辛苦不说还白忙一场;如果还不懂得规避金融风险,那大概率会在风浪中翻船。

比如,

  • 刚刚下决心扩大企业投资,产业政策突然收紧了,银行贷不到款,投资也没人跟进
  • 刚刚决定追上科技创新的步伐,没想到突然又出现了新的颠覆性技术
  • 刚刚在实业领域有所斩获,没想到金融风险不期而至,让你所在的企业一夜回到解放前。

第二个比较紧迫的原因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经济和市场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风险

企业要想避免衰败争取发展,不是比谁胆大或者靠撞大运,而是如何通过理性、系统的分析,了解国家经济的运行规律,把握创新发展的关键路径,有效规避最主要的金融风险,从而争取企业生存发展的最大可能。

比如国家现在大力倡导碳中和产业的发展,如果你所在的企业还在传统能源产业,应该如何重新布局产业重心,或者怎样转型?

0x2:国家经济被哪些因素控制?

第一,是关于经济周期的规律研究

我们重点关注,

  • 究竟什么是经济周期,为什么它对企业发展如此重要?
  • 如何避免经济周期变化所带来的冲击?
  • 最终,谁是战胜经济周期的主力军?政府还是企业家?

这方面的书非常多,我选了挪威学者拉斯•特维德2012年的著作,《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历史、理论与投资现实》。这本书我强烈推荐你完整阅读,仔细深入领会,因为其中总结的短周期、中周期和长周期,就在我们身边。

第二,是关于经济周期的历史实证

我们重点关注,经济周期的研究是闭门造车的学问,还是真实发生的事实。我们以美国为例,重点思考,

  • 是什么在主导美国经济的周期性起伏?
  • 为什么在周期性变化中,美国的商业创新还能持续出现?
  • 影响美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是什么等等。

我选了视角不完全相同的三本大书:

一是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写的,《繁荣与衰退:一部美国经济发展史》。这本书的优点是它的完整性,从1776年写到2018年,如果想只读一本书,就了解美国经济史,读这本就可以了。

我还选了两本有点年头的美国经济断代史分析。一本是威廉•曼彻斯特的名著,《光荣与梦想:1932年-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这本书详细描述了,美国在这40年里经历的社会经济巨变,从经济大萧条到二战,从战后重建到水门事件。这本书不是典型的经济史学著作,但大量鲜活生动的事实,有利于你深入了解美国社会经济在那个阶段的真实经历,书写得很精彩,非读不可。

还有一本,是专注分析1929年-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名著,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的作品,《繁荣与萧条》。它的重要性在于,这被认为是对大萧条最具启示性的学术总结,其中很多充满思辨的实证分析,以及流畅的语言表达,可以看到70年前美国一流经济学者的风采。

第三,是关于经济发展的经典理论

  • 为什么市场会陷入混乱,为什么需要政策干预,如何实现经济增长?
  • 以美国为例,政府怎样干预经济是最有效的?
  • 什么是驱动经济结构变革的核心力量?

这涉及经济学界的很多重要流派,我反复对比,选了三本书。

第一本,是凯恩斯的传世名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这本书不太好读,但集中体现了凯恩斯主义的分析视角和核心主张,那就是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究竟何在?

第二本,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的经典教科书,《经济学》。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他吸收各派理论之长,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首次合二为一,发展成为影响至今的主流经济学。其中有一些理论可能已不新鲜,但整体框架仍然无可替代,我们将集中讨论,政府干预与市场自由,究竟如何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各归其位,适度平衡。

第三本,是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新经济史学家、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道格拉斯·诺思的著作,《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这本书从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的视角,对人类经济史进行了完整辨析,论证了产权结构选择的合理性和国家存在的必要性等问题。

第四,是关于市场经济的反向思考。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苏联和东欧的计划经济体制。比如,为什么会出现结构性增长乏力和商品短缺?为什么计划经济不能解决商品短缺问题?市场经济一定不会出现商品短缺吗?产能过剩对市场经济有没有好处?

有关计划经济和商品短缺的学术性系统思考,在国际上受到广泛认可的专著不多,因为很多著作事实上陷入了意识形态的对立。匈牙利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奈,是分析短缺经济的国际权威学者。他也曾参与中国经济改革早期的研究与咨询。我选了他的名作,《增长、短缺与效率》,相信会给你很多启发,你读完也就会明白,为什么科尔奈会被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吴敬琏老师视为师友。

以上八本书,从经济周期的基本规律,美国经济史的研究实证,到政府干预经济的经典经济学理论,计划经济与商品短缺的内在逻辑,构成了一个宏大深入的体制。

0x3:经济周期发生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好了,说完我选这八本必读书的原因,接下来我们就进入“国家经济在被什么控制”这一主题里第一本书的分享,《逃不开的经济周期》。通过这本书我们要讨论:

  • 为什么会有此起彼伏的经济周期
  • 谁是战胜经济周期的主力军?是政府还是企业?

对于经济周期这个概念,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也略知一二,但是并没有深入了解。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国内及全球竞争加剧,经济周期的各种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很多人发现生意不好做了,失业不断增加,不少企业家对未来很悲观,不知道还有多少坏日子在前方。

特别是2019年的中美贸易摩擦,2020年的新冠疫情肆虐,专家们谈论很多话题都会提及经济周期,似乎一切都是经济周期导致的。

  • 比如和农业有关的猪周期
  • 和制造业有关的存货周期
  • 和投资有关的房地产周期等等

之所以出现上面那些困惑,核心原因还是,

  • 部分企业家和公众对经济周期认知不够,对市场经济的常识存在误读
  • 对经济周期的底层规律有明显误解
  • 相关研究或政策选择,也存在自相矛盾之处

那么,究竟什么是经济周期?它为什么会反复出现?为什么说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是逃不开经济周期?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因素,让我们能避免经济周期所带来的伤害,并更多地收获其红利?

这本《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就清晰梳理了,导致经济周期发生的背后逻辑;从而解释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周期一定会发生;要避免经济周期带来的冲击,政府和企业必须各自归位。

 

二、为什么市场经济才会有周期?

首先我想问你,在你看来究竟什么是经济周期?或者说,你会从哪些信号或变化,感受到经济周期带来的切身影响?是物价变化吗?比如猪肉涨价,或者服装打折?还是银行存款、贷款利率变化,股市涨跌?或者是大中城市里的房价、油价发生了变化?

这些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价格变化,确实都和经济周期有关。但仅从这些价格变化,还不能准确判断经济周期是不是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经济周期究竟是什么?它有多重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0x1:经济周期从何而来?

从概念上看,“经济周期”是个外来词。汉语里只有“周期”这个说法,历史上是指一年360天。而经济周期涉及的时间通常会更长,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

在英文里,周期对应的词是“Cycle”,意思是循环往复。不过,中文里的“经济周期”,对应的英文却不是“Economic Cycles”,而是“Business Cycles”。如果要准确翻译,意思应当是“商业循环”,或者“商业周期”。这就有点意思了,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不对称的方式?

其实,即使在英国,经济周期的概念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我查了一下历史,1662年,英国重商主义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出了一本《赋税论》,其中用“Cycle”,也就是“周期”这个词,来解释英国农业的耕种和收成。

然后又经过了整整200年,Business Cycle,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周期”,才真正成为欧美经济学家们的一个研究重点。

1862年,自学成才的法国经济学家克莱门特·朱格拉,出版了一本研究当时欧美国家“经济波动”的书,名字叫《论德、英、美三国经济危机及其发展周期》。

他在书中首次论证了这样一个重要发现:当时,欧美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其实并不是一些简单的、相互独立的事件,而是经济组织内在不稳定性、周期性重复发作的体现。请注意,周期性

为了证实他的看法,他按照时间序列,收集数据进行分析。结论是:这种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发生间隔,大约是9年至10年。如果你学经济史,就知道,朱格拉这个论证和发现,当时轰动了欧美经济学界,是绝对重大的研究成果。所以一直到今天,经济学家们在谈论9至10年的经济周期时,仍然会用一个独特的称法,“朱格拉周期”。

在那个时期,欧美主要经济体还处于从早期资本主义,向殖民帝国主义演变的过程中。大家对经济周期规律的认知,都还比较浅,结果就是,各个国家都很难避免经济周期带来的冲击。

而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又会形成新的更大发展:市场规模会扩大,工商企业会增多,贫富差距会拉大,社会出现新矛盾。

这些重大变化,吸引着更多经济学家投入研究,有关经济周期的很多规律,因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陆续总结出来,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变化也因此发生,很多人开始在经济周期中趋利避害。

0x2:经济周期受哪些因素影响?

也因此,经济学家在事实研究中对“经济周期”达成共识:它和商业有关,和企业有关,而不是和政治或王权等市场经济以外的因素相关

比如,早在1931年,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就曾经这样解释:“所谓经济周期,就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消费过度,并使生产资料的资本不足,从而引发周期性资本主义危机。”

他认为如果一个经济体没有比较成型的货币、消费和生产传导机制,“经济周期”就不会起作用。

既然如此,那么以前的农业社会、封建王朝,有没有我们所讨论的“经济周期”呢?

对此,作者在书里详细阐述说:历史告诉我们,还真没有。因为农业社会的经济发展缓慢,虽然有权力更迭的政治周期,以及阴晴旱涝的自然周期。但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起作用的是政治规则和军事实力

比如每当改朝换代,统治者可能会开恩,让农业有所恢复,民众安居乐业。但很快,又会进入乱加税赋、社会不稳、王朝更迭的历史循环中。

也有人问,那后来苏联、东欧的计划经济,也没有“经济周期”吗?

你肯定知道,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基于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阵营,在随后几十年里陆续建立。在这些国家,工商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并不是经济活动的主角。

作者认为这样的经济体制也是不存在经济周期的。因为在那样的管控体系里,经济活动无法独立存在,而只是中央行政命令和计划管控的一部分,生产、供应和销售都有计划调节,实行统购统销,市场物价稳定,市场本身并不起作用。

比如,当时从中央到地方,各个部门垂直管理经济活动:石油部和电力部管能源生产供应,轻工部和纺织部管日用品生产供应,冶金部和机械部管工业制造,商业部和外贸部管产品流通,等等。

在这种计划体制下,由于政企不分、计划干预,商品的价格信号不起作用;供求关系被严重扭曲,市场竞争也不存在

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往往不承认私有产权的合法性,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商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几乎所有经济活动都在国有部门之间进行,民众收入有限,消费严重不足。

所以在《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里,经济学家哈耶克曾感叹:“计划经济体制,是以建构理性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它取消了竞争,破坏了法治和公平,是对个人主义的否定和对人类自由的一种剥夺。”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纷纷放弃计划经济,先后向市场经济转轨,“经济周期”才开始起作用

0x3:经济周期为何只存在于市场经济?

所以,作者认为,今天我们所说的“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所特有的现象。

也就是说经济周期存在的一个关键前提条件,就是工商企业,一定是占多数的市场微观主体。如果不满足这个条件,经济周期无从谈起

在作者看来,对经济周期概括最好的,就是美国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韦斯利·米切尔。这位经济学家在1913年对“经济周期”的阐述,主要有三层意思:

  • 第一层意思: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由工商企业占主体的国家,在整体经济活动中出现波动的现象。
  • 第二层意思: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由四个阶段组成,分别是:扩张、衰退、收缩、复苏。这一点,我们现在都知道了。
  • 第三层意思:经济周期四个阶段的变化会重复发生,但具体间隔是不定期的,持续时间可以从1年到12年不等。

这是一段值得你细读的话。米切尔教授明确指出,经济周期的适用环境,一定是“工商企业占主体的国家”,也就是比较成型的市场经济国家,比如当时的美国、英国等。

只有在工商企业占主体的国家,经济活动的主角才不是政府,市场才能按其规律运行。也只有在工商企业占主体的国家,市场竞争、商业创新和财富积累,都会出现,消费和信贷也会按规律运行,经济周期必然存在

其核心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企业和个人的逐利性。当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上升,会刺激这种商品的生产增加,相应的原材料、能源、劳动力和资金,会向这个领域集中,从而形成巨大生产供应。当这种情况在更多领域发生,经济就会不断上升、繁荣。

但当这种商品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经济就会进入另一个阶段:赚不到钱的资本家和劳动力,会从这个行业陆续撤出,从而造成巨大的行业动荡,产能过剩、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当这种情况在更多领域发生,经济就会不断萧条、衰退,经济周期就此循环往复。

在中国也是这样。我们反复强调,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于是,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特有现象和基本规律,“经济周期”也在中国真正出现。

0x4:总结

  • 经济周期的概念出现较晚,经济学家们花了200多年时间,才弄清它主要是和市场、企业有关。
  • 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所特有的现象,其中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工商企业是占多数的市场微观主体,否则经济周期无从谈起。
  • 完整的经济周期,由扩张、衰退、收缩、复苏四个阶段组成,这些变化会重复发生,但具体间隔时间有长有短。

 

三、为什么萧条的原因就是繁荣?

你还记得,狄更斯的名著《双城记》中的开头一段吗:“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

这段话反复说的是一个意思:世界是矛盾的,又是对立统一的。中国也有类似的说法:“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否极泰来,乐极生悲,都是这个意思。

如果从这个思路来看经济周期,我们也会有新的启示。经济周期通常会经历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这是我们上高中时,就学过、考过的知识点,你应该还记得。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有这样规律性的运行轨迹存在,为什么市场经济国家中有那么多的聪明人,还是没法避开经济周期的冲击呢?或者说,这个数百年来都不变的经济周期循环节奏,可以被打破吗?

0x1:经济周期的循环能否被打破?

就像这本书的中文名《逃不开的经济周期》所描述的,经济周期的四个循环阶段其实很难被打破。

“逃不开”这个意思,在英文书名里没有,而是中信出版社编辑加入的。我认为,这个添加最大的价值,就是点透了经济周期的基本特性:繁荣与萧条,相互伴生,互为因果

所以我们会看到:经济繁荣时,皆大欢喜。供需两旺,市场活跃,不愁卖、不难买,就业充分,工资上涨,股票上涨、房价上涨,一片花团锦簇。很多人都会说,经济繁荣时猪也能飞起来。

经济萧条时,股市崩盘,商品积压,企业裁员,人们减少消费,失业大量出现。如果萧条的时间短,你会感到震惊;如果时间长,可能就被磨得没了脾气。此时,哪怕你是一条龙也只能盘着。

因为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也是对立统一的:复苏和繁荣是好时光,衰退和萧条是坏时光。其中关键的两个极端阶段,就是繁荣与萧条。

其实,对于繁荣与萧条的关系,比较早就进行系统思考的,是19世纪中叶的法国经济学家,克莱门特•朱格拉。他提出:欧美经常出现的经济危机,并不是一些简单的相互独立的事件,而是经济组织内在不稳定性、周期性重复发作的体现

为了证实这个看法,朱格拉按照时间序列,收集这些国家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结论是:这种经济周期的长度大约是9-10年,也就是“朱格拉周期”。

今天我们着重来看这之后的内容,朱格拉随后用很多人不理解的方式说:无论经济多么繁荣,如果一切顺着惯性运行,萧条一定会到来;萧条到来,恰恰说明经济处于正常运行轨道。因为萧条不是经济运行的失误,而是繁荣之后的结果。

因此,他在书中写道:“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繁荣。”后来的历史证明,朱格拉的论证确实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他之后,欧美经济学家们再提到“经济危机”,通常会说正在研究“经济周期”。

0x2:哪些因素导致了经济大萧条的发生?

那些惊心动魄的经济大萧条,我们这一代人还没有真正经历过,但从19世纪到20世上半叶,欧美国家每隔十年八年就会发生。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1929年-1933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持续时间长,经济损失大。牧场主把牛奶倒进下水道,就出现在这个时期。因此,英文里用“The Great Depression”,特指这次大萧条。

1932年,美国经济计量学先驱、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写过一本书,系统地解释了1929年美国大萧条的发生原因。

他认为,负债、货币和利率等九个因素,共同导致了经济大萧条的发生。其中,最主要的风险积累,就是债务的持续上升。而债务之所以会不断上升,也是为了维持并推动经济繁荣

因为在他看来,所谓货币市场就是债务市场,对生产和分配来说,负债是必要的,麻烦的是过度负债。按当时的标准,就是没有偿还的银行贷款与投资总额,超过了国民收入的一半,那就会导致整个经济体的货币流通、债务偿还出现问题,系统性金融风险会爆发。因此过度负债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导致经济情况恶化,最为可怕。

所以,费雪得出了著名的结论: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建立在债务之上的繁荣

0x3:如何观察经济周期的变化?

你可能也发现了,对于经济周期的研究,有很多学者和流派,不同的学者对经济周期持续时间的定义也各不相同。目前,主流的有三种,前边我们说到的朱格拉周期是中周期。有中周期,就会有短周期和长周期,它们都有相应的观察方法:

  • 第一种,4-5年的是短周期,也叫“存货周期”。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基钦1923年提出来的,所以也叫“基钦周期”。这个周期变化主要还在生产和销售环节,也就是看工厂原材料和制成品的库存变化。库存越来越少,意味着产销两旺,经济在上升;眼看着销售情况不错,商家就会大量增加订单,结果导致供大于求,库存就会逐步增多,这意味着经济开始降温,直到库存占用太多资金,经济几乎停滞。
  • 第二种,9年-10年是中周期,也叫“资本性支出周期”,就是我们这两天一直讲到的“朱格拉周期”。对它的观察,主要看资本性支出的变化。企业投资收益上升,设备投资也会上升,反之,设备投资会下降。这升降变化,就是“朱格拉周期”的切换,也就是繁荣与衰退的切换。
  • 第三种,18-20年的是长周期,也叫“房地产周期”。这是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1930年提出来的,也叫“库兹涅茨周期”。对于这个周期的观察,不能只看房价,而是要看新建房屋的开工情况。因为开工变化,决定了半年、一年后的房地产供应是多还是少。虽然这是最大件的消费和投资品,但它和一般商品的供求关系类似,市场需求同样会导致新开工猛增,直到房子没人买、房价下跌为止。

这样看来,我们一生中的黄金20年,就是经历4个存货周期、2个资本性支出周期和1个房地产周期。

当然,还有更长的经济周期。1926年,苏俄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欧美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50至60年的“长波”。后来,经济学界把这种长周期,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在这样一个长周期里,固定资本产品的更新换代,会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平衡的破坏与恢复。比如,第一个长周期从1789年到1849年,前25年上升,后35年下降;第二个长周期从1849年到1896年,前24年上升,后23年下降;第三个长周期从1896年起上升了24年,1920年开始下降。

这位经济学家后来没有延续这个长波研究,所以我们现在只能大致估算,50年左右是一个长周期,那么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部分国家的经济上升23年后,2020年如果开始进入下降通道,估计也得下降20年左右。当然,这是一种猜测,最终需要时间来证明。

所以说,经济周期的起伏循环,有点像市场经济的宿命,缠绕在所有市场经济国家身上。只要推动经济繁荣的因素持续起作用,经济就一定会过度繁荣,进而一定会衰退萧条

我们承受经济周期好的一面,就必须接受它不好的一面。了解这些规律的好处在于:经济繁荣时,我们应当学会居安思危;经济萧条时,我们至少可以乐观坚持。

比如,20世纪20年代的全球经济大萧条。美国顺应经济周期的规律,最终走出了经济困境;德国却走向了一条邪路,他们没有从经济上找到拯救德国的办法,最终在民粹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喧哗声中,希特勒走上政治舞台,带领德国滑向战争的深渊。

所以,能不能正确认识并顺应经济周期规律,能不能按照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采取不一样的应对之策,不仅决定了一个经济体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还会影响到国家命运和国民福祉。

0x4:总结

  • 打破经济周期的循环非常之难,因为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是对立统一,互为因果的。
  • 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建立在债务之上的繁荣。
  • 经济周期有长短:4-5年的短周期主要看存货;9-10年的中周期主要看资本性支出,也就是利率;18-20年的长周期主要看房地产。

 

四、中央银行会纵容经济繁荣吗?

在日常经济生活中,你应该注意过银行调高或调低利率的消息,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未来你的车贷和房贷,会多还钱还是少还钱。

之前我们分析经济周期,谈到了利率的重要性。无论欧美还是中国,有权决定利率变化的,不是商业银行,而是中央银行。比如美联储、英格兰银行、欧洲央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等等。它们有权发行货币,确定基准利率,然后商业银行再围绕基准利率确定存款和贷款利率,进而影响到我们的储蓄、车贷或房贷。

但与此同时,你可能注意到,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每次经济和金融出现重大起伏,往往会有很多批评指向央行。

比如有人就说:中央银行不断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虽然为市场注入了很多活力,但是也给经济衰退和萧条埋下了祸根。

真的是这样吗?央行的货币政策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究竟起什么作用?通过调控央行货币政策,就能避免经济过热或过冷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

0x1:央行的货币政策和经济周期有何关系?

现在我们说的中央银行,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但欧美市场经济国家真正意识到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其实是两三百年之后的事。

比如,

  • 英格兰银行1694年就成立了,但直到1844年之后,才逐步开始发挥英国中央银行的作用
  • 至于如今有全球影响力的美联储,也就是美国央行,1913年才正式成立并逐步发挥作用

在此之后,货币和经济周期的关系才日益显现。

具体来说,对于造成经济周期的原因,作者在书中列出了5个主要因素,分别是:

  • 货币
  • 资产
  • 房地产建造
  • 资本性支出
  • 存货

如果把经济周期比作一个机车,作者认为货币因素的主要功能,就是为机车提供蒸汽;另外四个经济因素,则是把货币提供的蒸汽,转化为机车动力。所以,货币因素是最重要的,因为只要货币失灵,经济就会停摆

这个最重要的货币因素就是受央行控制的,由此可见,央行在经济周期里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而提到央行的权力,主要指的是发行货币和独立行使货币政策的权力。

我们先来看第一点,发行货币

在世界各国,央行体系虽略有差异,但都是唯一可以发行法定货币,并决定利率等货币政策的官方机构。

稍微有所不同的是欧元区,从2001年起,法国、德国等15个国家都采用欧元这个区域性货币,因此欧元的发行和利率政策调整,由他们共同组成的欧洲央行决定。

另外还有中国香港和澳门特区,分别有自己的货币:港币和澳门币,主要由两个特区政府的金融监管部门来调控。

第二点是相对独立地行使货币政策

比如在美国,总统讲了什么不一定深受市场关注,但美联储主席讲了什么,各大媒体、经济学家、投资家和企业家都会及时解读。比如担任美联储主席时间最长的格林斯潘,在他任职期间,每次外出时带的公文包,都会受到特别的关注。如果这一次公文包的鼓胀程度和上次不一样,市场都会猜测,货币政策是不是会变化。

0x2:央行的利率变化如何作用于市场经济周期?

在这本书中,作者也提醒:要理解经济周期的变化,一个核心观察点,就是看央行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的变化

具体来说,除了利率变化的绝对值,更重要的是看一个经济体总的“利息支付状况”,也就是个人、公司和政府,每年要支付的利息总和。这个指标会清晰地提示你,这个经济体目前究竟是繁荣还是萧条

统计数据表明,各国每年支付的利息,占本国GDP的3.6%-5%左右。这个比重越高,意味着储蓄的吸引力越大,而投资和消费动力则不足,经济增长也会放慢,代表着经济正在进入衰退或萧条期;反过来,如果这个比重偏低,则意味着更多储蓄在转化为投资,经济将更加活跃、繁荣。

按照这个逻辑,

  • 要推动经济周期从萧条走向复苏,中央银行应该下调利率,放松货币供应,市场上钱更多,信贷成本就更低,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
  • 而当经济足够繁荣,中央银行就应当上调利率,收紧货币供应,市场上钱更少,信贷成本上升,从而抑制投资和消费。

这些转换听起来好像很容易,但其实操作起来非常困难。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比较复杂,涉及不同的产业链,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央行的货币政策很难做到及时、精准调整

而且,同样是放松或收紧货币供应量,提高或降低利率水平,在不同的市场经济体系里,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这也被称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效应”,有的经济学家称为“乘数效应”

通常,利率的变化会牵动两类资产的价格发生变动:

  • 一是现金、银行账户额度等价格固定的资产,虽然只是百分之几的差异,但是也会影响大家多用钱还是少用钱
  • 二是房产、股票等价格可变的资产,利率变化导致购买成本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投资的资金量变化。

比如,中国人民银行每下调一次基准利率,各大银行的存贷款利率降低,存款的人会变少,甚至还会取出原有存款消费或者投资;贷款的人数则会增多,甚至会贷更多的钱。这样,市场上的资金就会增加,这些钱如果全部涌向房市或股市,自然会推动房价和股价上升;而房价和股价的上升,还会吸引更多其他的钱涌进来,结果就会推动房价和股价轮番上涨。所以每次央行降息,股市就会上涨。

炒房和炒股的人最喜欢的,就是央行降息。利率和货币供应政策的任何一点小变化,都会引发资产价格的成倍变化。这种放大作用的好处是,随着资产价格上涨,更多人愿意把储蓄变成投资,也愿意贷款、融资做新的产业投资,全社会的财富效应会增加,消费也会上升。

结果就是带动经济从复苏走向繁荣,甚至过度繁荣。此时,如果央行突然把货币供应量降下来,或者把利率升上去,如果这个幅度过小,市场不会太敏感,各种社会资本继续涌入股市和房市。而如果央行加息幅度过大,又容易造成市场上流动性突然短缺,最大的麻烦,就是一家机构的资金出问题,迅速带动一批机构出问题,造成系统性风险。

比如,中国人民银行如果上调基准利率,各个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就会相应增加,人们会更倾向于把手上的流动资金放进银行,增加存款;同样的,贷款利息高了,人们也会相应地减少贷款,如此一来,市场上的资金就会减少。如果这些钱主要从房市或股市抽走,那房价和股价必然下跌,这又会吓怕市场上其他种类的钱。它们为了避险,也会选择离场。结果就是房价和股价暴跌,实体经济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你看,央行容易吗?松松手,大家狂欢;紧紧手,大家逃命。难怪格林斯潘和周小川都曾感叹说,央行的货币政策是一门艺术。

0x3:如何让央行政策和经济发展达成良性循环?

那么,有没有办法让央行对经济的刺激恰到好处呢?从数据计算来看,似乎是可行的。但无法计算和控制的,是人的贪婪和恐惧

比如有人认为应当重点观察物价等反映通货膨胀的指标。通胀在2%以下,央行不会加息;持续超过2%或3%,央行会加息。

但这个观察有时也不见效。比如欧美国家曾经出现过“滞涨”,意思就是经济不增长,但物价飞涨。此时只看通胀,央行应该加息,但真加息,经济增长只会更差。

因此在这本书里,作者认为,还有两个更为可靠的观察指标。

  • 第一个指标,是从整体上看资产总量和GDP的关系。根据经济学家们的测算:全世界可变价格的资产总额,也就是房产股票等,大致相当于全世界GDP的4-5倍。如果这个倍数不断上升,意味着经济日趋繁荣;如果这个倍数不断下降,则意味着经济在陷入衰退。因此,把全社会的利息支付水平,和可变价格资产与GDP的倍数对比,可以判断经济周期的变化。
  • 第二个指标,房地产建造情况。经济学家称之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大约占全球GDP的10%。其中最重要的是,看新开工房地产建造情况。因为今年开工建造,会影响明年后年的房产供应,从而和房价、利率等重要因素产生关联。通常,随着房价上升,房地产开工会增加,地价上升,贷款增加。当新建房屋数量和房价上升速度,超过居民短期需求和购买力时,房价就维持不住,开工较晚的房屋会烂尾,贷款也会变成坏账。此时对中央银行来说,一方面不得不适度加息,给房地产市场降温,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受房地产陷入萧条后的一地鸡毛和骂名。虽然经济周期的全部循环,并不都是央行主导的。

0x4:总结

  • 观察经济周期变化时,一定要及时关注央行利率变化,读懂其中隐含的资产价格变动信息。
  • 央行的利率,就是市场经济中一切资金的基础价格,利率变化影响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周期切换。
  • 观察央行对经济的刺激有两个可靠指标,一个是资产总量和GDP的关系,另一个是房地产的建造情况。

 

五、为什么企业家才能重振经济?

前边的章节中,我们讲到经济周期的繁荣、衰退、萧条与复苏,这四个阶段是对立统一的,很难打破这种周期循环。那么经历萧条后,应该如何重振经济呢?

有人说,当然是靠政府的宏观调控,去出台各项政策。比如,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把美国从萧条中拯救了出来。

从历史事实来看,每当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和萧条,为了刺激经济复苏,欧美市场经济国家都会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比如下调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及一些激进的财政政策,比如减税、投资基础设施等等。

但究竟是政策最管用,还是让市场自救更有效?这个问题,经济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

本书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货币和财政刺激靠不住,只有企业家的“创造性毁灭”,才能真正带动市场经济走向新的复苏和繁荣。这个“创造性毁灭”指的是什么?作者又依据什么提出这个观点?

0x1:政府如何有效干预市场、推动经济复苏?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主张。凯恩斯认为当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大萧条时,政府应当积极作为,通过强力干预,推动经济复苏。

这个主张现在看起来没什么毛病,但在当时,英美等国奉行的是自由的市场竞争,它们最不希望政府过多干预经济。要不是经济萧条确实严重,凯恩斯的观点可能无法说服政策制定者,更不可能在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变成美国重要的经济政策主张。

在这本书里,作者特别提醒,虽然凯恩斯强调政府应当干预经济活动,但并不代表他主张计划经济。他所说的政府干预,是特指在经济萧条、市场失灵时,通过财政刺激等措施,让市场恢复常态,但最终还是要靠市场经济的自我运行和自我修复

我们这代人,对1929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没什么直观印象,但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造成的全球经济衰退,应当都记忆犹新。

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也造成了很大冲击。但在2009年,我们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基本消除了外部影响,经济上实现了全面复苏。当年中国GDP增速超过9%,而美国当年GDP则呈现负增长,而且在2.5%以上。

中国当时摆脱危机靠的是什么?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这4万亿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财政投入,在财政资金的拉动下,银行贷款、民间投资和外资流入都同步增加。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各方累计落实的新增投资有十几万亿,2009年中国GDP增长中有近90%和投资有关。

但在随后的几年里,这个“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后遗症也开始显现出来。从2012年开始,中国的基建、采矿、制造等行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很多行业全面亏损。

为什么会这样?是中国的财政刺激政策做错了吗?当然不是。美国为了应对1929年的大萧条、1987年的股灾、2008年的次贷危机,以及2020年的新冠疫情,都采取了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但不论中国还是美国,从后来的情况看,这种积极的刺激政策,确实也存在不足。

0x2:为什么说企业家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因此,作者认为,与凯恩斯同时代的另一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有关企业家创新和经济周期关系的阐述更加重要。

因为历史研究表明,20世纪30年代美国能走出大萧条,除了罗斯福新政带来的巨大财政刺激,更重要的增长推动力,实际上是富有创新能力的美国企业和企业家群体

比如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设有研究机构的企业,申请发明专利的数量,总体上远低于之前的20年代和之后的四五十年代。但是,杜邦公司恰恰是在1931年至1938年,相继发明了氯丁橡胶、尼龙纤维,一跃成为全球领先的化工及新材料巨头。惠普公司和宝丽来,以及电视机的研发,也都是在30年代在美国从小企业起步的。

熊彼特能有这样的研究发现,和他早年间在欧洲从事的经济研究有关。20世纪初,他就发现:每次资本主义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的,不是政治家而是企业家。企业家的重要性,超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传统的经济因素。他把这些研究成果汇集在1912年他出版的一本书,《经济发展理论》中。为此,他还专门创造了一个新词:创造性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来解释他的重要发现。

为什么熊彼特会有这样的结论?原因是当资本主义经济衰退或萧条发生时,说明旧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效率都不行了。为了向更有效率的新生产结构释放资源,需要有眼光、有担当的企业家站出来,建立新的企业,用不同于过去的新办法,创造新产品或新服务,创新者也会因此占有更大的市场,从而获得更多资源

如此一来,这样新生的企业,和有新想法、并且务实能干的企业家,就会给市场带来新的竞争压力。那些竞争不过的老企业,只能被淘汰,这就实现了“创造性毁灭”。

因此,如果一个经济体,没有在衰退或萧条时出现企业家主导的创造性毁灭,或者说,没有让企业家们的创造性派上用场,那这个经济体就走不出衰退。比如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就是这样,大规模的企业家主导的创造性毁灭没有出现,结果就是没有新的经济增长。

这里需要提醒你注意的是,熊彼特提到的企业家的“创造性毁灭”,你看不到政府干预的影子。因为在他看来,政府真正要做的,就是营造有利于“创造性毁灭”的大环境。

比如,不要单纯为了维护固有的产业格局,对新冒头的商业创新进行打压;不要仅仅因为创新的产品或服务还不稳定,就一棍子打死。总之,要让市场容忍并激励企业家们的创造性毁灭

很显然,熊彼特对经济周期及解决方法的认识,和凯恩斯有很大不同。虽然他们都是市场经济的坚定维护者,但熊彼特更强调的是,经济复苏的关键角色,只能是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而不是增加支出的消费者,更不是搞财政刺激的政府。

他还主张,经济萧条时不能提高工资,不能鼓励不劳而获,必须推动更多人奋斗创新。他说,提高税收增加政府支出,也许可以让经济一时复苏,但会埋下再次萧条的隐患,关键是要让市场创新。

0x3:如何处理政府干预和企业创新的关系?

如今100多年过去了,熊彼特有关企业家精神和“创造性毁灭”的主张,在欧美市场经济国家多次得到验证。日本和韩国的一些世界领先企业,也往往是创立于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在危机中,通过生产效率提升和技术创新,不断做大。

比如丰田汽车,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两大汽车巨头的竞争压力下,首先打开了日本和亚洲市场。然后在70年代的全球石油危机中,通过创造性的节油技术和成本控制,力压美国汽车企业。

面对经济衰退和萧条,政府必要的干预和刺激肯定是有利于经济复苏的。但坚定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认识到,政府临时干预经济的目的是要让市场尽快恢复常态,最终要鼓励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通过创新产品与服务,提高效率,让市场内生的新动能发挥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唯有充分鼓励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毁灭,才是给经济注入滚滚向前的持续动力。因此,每当我们碰到经济困难时,不能只想着立刻让政府出手,松货币、宽财政,应该更多地去想如何推动企业和企业家们的创新

0x4:总结

  • 凯恩斯主张政府应当干预经济活动,是特指在经济萧条、市场失灵时,通过财政刺激等措施,让市场恢复常态。
  •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能走出大萧条,除了罗斯福新政的刺激,更重要的增长推动力,是有创新能力的美国企业家群体。
  • 在企业家进行“创造性毁灭”过程中,政府真正要做的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大环境。 

 

六、如何抓住经济周期中的机遇?

从财经视角来看,机遇比风险更值得研究,抓住机遇创造财富,总体上也更有利于社会经济进步。

但是,要抓住机遇也并非易事,既考验你对经济周期发展变化的判断,也取决于你以什么样的心态和预期,面对顺周期或逆周期的不同机遇。

比如,当经济全面复苏,你是放手一搏,投入你看好的房地产或消费等行业;还是抓住更有利的投资或融资机遇,专注于你看重的产业重构或科技创新?简单来说,就是你会选择挣看得见的快钱,还是挣不确定的慢钱?

或许你会说,那当然是先挣看得见的快钱。问题是,你能看见的顺周期大机遇,也是市场上大多数竞争者的共识。结果很可能是,在看得见的、能挣快钱的领域,涌进来无数的竞争者。如果你综合实力有限,这种看得见的快钱,你是不是能挣到,恐怕不确定。

那不确定的慢钱,岂不是更难挣吗?这就要看你是否真能把握产业重构或科技创新的真趋势、真机遇。从竞争激烈程度来看,因为是不确定的慢钱,所以愿意投入其中的竞争者,不会太多。

那么如何利用经济周期的规律,把握各种投资机遇?在这本书里,作者结合不同类型的资产,给出了他的一系列建议。其中最重要的是房地产市场,然后是各大类金融投资,最后是关于经济周期的投资分析模型。

0x1:如何分析房地产周期?

我们先来看房地产市场,作者把房地产市场,称为“周期之母”。

书中提到20世纪30年代初,一位名叫霍默·霍伊特的年轻人。他花了一年多时间,利用在芝加哥房地产审计机构工作的机会,查阅档案并整理数据,完成了一本专著,名字叫《百年来芝加哥地区的土地价值》。在这本书里,霍伊特总结出有关“房地产周期”的不少重要结论。

比如,一个完整的房地产周期,从租金水平快速上涨开始,到所有类型的房地产价格达到高峰,再完全回落进入残局,并为下一次房地产繁荣做好准备。这个完整的阶段,被称为“霍伊特的房地产周期”,时间长达18-20年。

在这期间房地产价格变化巨大,而大部分时间房价处于下跌中,泡沫破裂的冲击也非常巨大,因此清理房地产残局对经济的影响也很大。这个研究还证实了,房地产危机与金融危机之间也存在着必然联系。

基于这样的研究成果,在不同的房地产周期阶段,资产配置的原则和方法也就可以灵活地排列组合了。

比如,疫情来临,多数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但口罩、酒精等防疫用品和点餐送货的外卖服务需求却会猛增,对应的不同公司的股票,各自也是有跌有涨。而由于疫情持续时间长,大家待在家里的时间更多,大人要在线工作,孩子要在线上课,结果就会增加对房屋升级的需求。2020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和中国部分大城市房价开始上涨,就和这个因素有关。

于是,最能抓住房地产周期的大机遇的人,就是那些在危机期间,以特别低的价格买入房地产的人。有意思的是,这样的人通常并不是那些非常成功的房地产专家,而是那些拥有充足资金,但之前并不专注于房地产投资的人。这是非常励志的一个发现,希望对你有启发。

在具体判断房地产周期的过程中,作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了解一个简单的领先指标,也就是之前发生的房地产繁荣与萧条。

具体怎么判断呢?上一次房价下跌后,原有房价恢复上涨40%-55%,此时新开工建设的房屋数量增长减缓,甚至开始负增长时,这一轮的房地产繁荣就快到头了,萧条将如期而至,且持续较长时间。在中国,有一个更简单的指标:你买房,申请贷款越来越难,首付要求越来越高,房贷利率不断上升,房价也就基本到头了

更具体的测算和分析,如果你有兴趣,可以仔细阅读这本书的第23章。像房地产与利率的关系,与土地价格的关系,以及和租金水平的关系等,都包含了很多重要的投资分析和策略提示,其中大有乾坤。

比如,一个国家的房地产市场总价值,通常是年度GDP的2至3倍,房地产行业占价格财富总额的一半左右。但是你知道吗,在1986至1988年间,东京商业用地的价值飙升,导致这个城市的房地产价值,竟然超过了当时美国所有房地产的成本总和。

更夸张的是,到1989年底,日本全部房地产价值,是美国房地产价值的5倍还要多;到1990年底,日本的土地总价值,竟然比全世界其他地区全部土地价值的一半还要多。泡沫至此,不破天理不容。

0x2:如何分析各类金融投资?

关于各大类金融资产的投资,作者在书中花了不少篇幅介绍,包括收藏品投资、贵金属交易、商品期货投资、债券、股票与基金,以及资金规模最大的外汇交易,内容非常丰富,读来也颇有收获。

来看我们日常消费中不可避免会涉及的黄金、钻石,它们和经济周期之间,又有什么样可预测的机遇呢?

很多人都知道,黄金是非常重要的投资避险品种。也就是说,黄金价格通常和股票等资产价格的走势相反,大家在股市里获得收益最好的时候,通常是货币最宽松,经济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大家不会多投资黄金。直到股市崩盘,经济低迷,黄金的投资机遇就来了。

但钻石就不一样了。钻石大部分用来表达爱情、称赞美貌或显示财富,而不是用来当做投资项目。

最后,是关于收藏品投资与经济周期关系的,可能有的同学也略有涉及,这部分内容,作者提示了两个重要发现:

  • 第一,无论曾经有过多么引人注目的收藏品拍卖,这都只是一个小众市场——全球活跃参与人数不过40多万、超级收藏家仅有两三千人。因此,大的经济周期变化,一定会影响收藏品市场的发展;但收藏品市场很难对经济产生什么实质性影响。
  • 第二,欧美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金融市场所产生的收益,有一部分会被用于投资艺术品收藏。研究表明,这个滞后时间通常是1-4个季度。因此,股票交易情况,也可以用来作为预测艺术品市场走势的一个领先指标。当然,作者认为更可靠的指标,是全球高净值人群的财富增长状况,这通常与财富分配不平等有关。

如果总结这些大类金融产品的投资机遇,作者认为,关键是找到它们与经济周期各阶段的正向或反向关联性,书中有很多具体分析。不过,作者引用了巴菲特的话来提醒你:投资很简单,但是不容易。

0x3:如何透过经济周期进行投资预测?

作者认为,最重要的是,结合我们已经看到的三种经济周期现象,分别给出可参考的分析模型,从而有助于进行投资预测。

这三种周期现象,就是我们前几天讨论过的:

  • 4-5年的存货周期:在存货周期里,最重要的一个观察指标是,当债券投资达到高峰并开始缓慢下降时,企业的存货水平往往处于最令人满意的时候,库存很少。但这种好时光,通常是坏日子的开始,因为企业会大量增加订单,导致供过于求,经济增速随后就会开始放缓。
  • 8-10年的资本性支出周期:在资本性支出周期里,最重要的一个观察指标是,明明经济总体表现很好,但企业几乎所有成本支出都在逐渐上升。你会发现工资上涨、房租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也因供不应求而涨价。这个时候,通常资本性投资开始下降,经济也将呈现增长乏力的态势。
  • 18-20年的房地产周期:在房地产周期里,最疯狂的投资和投机都更容易发生。因为市场巨大,可以容纳更多资金,尤其是在经济增长、货币宽松的时期。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观察指标,是看租金与房价的投资收益率,是否越来越低于同期利率,如果是,那通常意味着是房价下降的开始。

0x4:总结

  • 房地产市场是“周期之母”,能抓住房地产周期大机遇的人,通常不是非常成功的房地产专家,而是资金充足的局外人。
  • 要抓住大类金融产品的投资机遇,关键是找到它们与经济周期各阶段的正向或反向关联性。投资很简单,但是不容易。
  • 根据存货周期、资本性支出周期、房地产周期的不同时长和特性,分别给出可参考的分析模型,有助于进行投资预测。

 

七、思维脑图

 

posted @ 2021-11-29 21:23  郑瀚Andrew  阅读(111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