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与衰退:一部美国经济发展史》笔记

一、引言 

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分享了“国家经济在被什么控制”这个主题的第一本书,《逃不开的经济周期》,讨论了三种最重要的经济周期现象,以及政府和企业在经济周期中的不同角色。你应该对经济周期的规律有了基本的认知框架。

有了分析的框架之后,我们还需要透过历史事实再进一步观察和研究。而要研究完整的经济周期,美国无疑是最佳对象。因此接下来我将通过三本书逐一分析,第一本我会先从美国整体的经济出发,后面两本再从局部出发,分析美国不同时期的经济周期问题。

0x1:我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

我首先要分享的这本《繁荣与衰退:一部美国经济发展史》,作者大有来头,是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是因为我认为这本书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 第一是它内容的完整性。从1776年到2018年,200多年的美国经济发展史,浓缩在这本51万字的书里。如果你希望只读一本书,就了解美国的经济史,读这本就可以了。
  • 第二是它叙述的通俗性。格林斯潘是金融专家、中央银行家,他在华尔街工作了3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和深厚的人脉。后来成为美国任期最长的美联储主席。

他还有一个合作者,名字叫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这是一位媒体同行,英国《经济学人》驻华盛顿记者,他的加入,为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和内容传播都增加了价值。即使你没有深厚的财经知识背景,也能读懂。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因为格林斯潘不是经济史学家,另一位作者又是记者,所以这本《繁荣与衰退》自出版以来,在美国经济界的学术地位就不算高。

但是在我看来,正是丰富的市场经验和监管履历,让格林斯潘对美国经济的历史和现实问题,有直接深入的体察。

比如,在2019年11月12日的《财经》年会上,有人曾向格林斯潘请教有关数字货币的问题。他回答说:只有各国央行才能发行货币,其他组织不可以;但央行发行主权数字货币,并非经济领域的话题,更多是一个政治领域的话题。你看简单的一句话,就把问题定性,货币支撑需要国家主权,别的机构没有这样的权力。

那体现在《繁荣与衰退》这本书中,你会发现格林斯潘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就事论事,从现象到本质,从当下到过去,从美国到全球,逐层剖析问题。因此,我仔细读完这本书后,郑重向你推荐。

0x2:如何观察美国经济历史的脉络?

值得注意的是这本《繁荣与衰退》叙述的时间起点,没有从欧洲人发现美洲开始写起。作者认为,从18世纪晚期,1776年讲起就可以了,原因主要有两点:

  • 首先,作者认为1775年美国爆发独立战争,此时在政治和经济意义上独立的美国才真正开始。
  • 其次,作者强调,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名著《国富论》问世,这本书对美国之后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为《国富论》明确论证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和在社会公德的约束下,追求个人利益,将为整个国家带来更多财富。作者认为,美国在此之后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国富论》的先见之明。

顺着这样的思路,我们看《繁荣与衰退》这本书的全部内容,可以梳理出作者观察美国经济历史的四条主线,这四条主线贯穿了美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

第一条主线:美国独立战争后,从商业立国到资本主义发展

这条线的意思是说,美国的立国之本,就是商业和贸易。之前我们分享有关美国贸易政策200年的历史时,曾对此有过详细讨论。

正因为美国以商为本,所以在建立之初,关税水平极低。200多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主要实施比较开放的对外贸易合作策略。同时美国大力发展工商制造业,发展相应的金融服务业,但商业永远是基础。

第二条主线:美国南北战争后,从自由竞争到寡头垄断

这条线的意思是说,美国从一开始就是比较典型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联邦和地方州对经济的管制不多,从18世纪末一直到19世纪末,美国可以说是在市场丛林里野蛮生长起来的一个经济体。

但经过比较充分的自由竞争之后,到19世纪后半叶,美国逐步形成了较高的行业集中度,在铁路、钢铁、航运、能源、金融,甚至消费等领域,都出现了寡头垄断,比如卡内基的钢铁产业、洛克菲勒家族的石油产业等等。由此也引发了政府干预和法律规范的出台,美国自由市场经济,逐步演变为有规则约束的法治市场经济。

第三条主线:美国在二战后,从本土发展到全球扩张

这条线的意思比较好懂,也和我们最有关系。实际上,一直到19世纪末,美国都不算是世界舞台上的活跃国家,专注于美国本土和美洲大陆,是它的基本国策,美国经济也因此深深受益。

但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美国经济实力全球第一,加上二战带来的军事优势和战争红利,美国逐步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之国,也顺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充分、受益最多的一个国家。这种全球化优势和经济引领作用,一直到现在,仍然没有明显减弱。

第四条主线:贯穿了美国19世纪至今以来的发展,从规模优势到创新领先

这条线的意思是说,美国比较充分地吸取了英国和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优点,充分利用其相对后发优势,基于一个更大的国内市场,用现代化生产和管理革命,在各个行业做成了规模优势。

而支撑规模优势的底层因素,是美国源源不断的科技、产品及管理创新。正是靠着各方面的创新,美国实现了科技研发和产业创新的有效结合,把商业价值发挥到全球最高水平。

在我看来,美国200多年的经济发展历史,其实就是这四条主线的纵横交织。因为各自脉络清晰,所以不难把握。

0x3:什么因素促使美国经济全速发展?

美国从1776年建国到1894年成为全球第一经济大国,只用了100多年,这让很多欧洲和亚洲大国都很惊诧。那么,支撑美国经济发展动力十足的底层逻辑,或者说现实关键因素究竟又是什么呢?

有人说是美国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也有人说是美国的军事优势和战争红利等等,但是格林斯潘提出了三点新的认知,不是基于资源优势和战争红利,而是冒险精神、务实精神和乐观精神。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服了我,你也可以听听,看是否有利于你建立更完整的认知框架。

首先,是作为殖民地拓荒者的冒险精神

这是欧洲移民进入北美大陆后,不得不发扬光大的一种精气神。也可以说,缺乏这种冒险精神的欧洲殖民者,以及后来其他人种的移民,都在200多年的美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被淘汰了。

正因为美国人普遍信奉、并身体力行这种冒险精神,他们的国土不断扩大,资源不断开发,经济持续增长。哪怕是有时做错了,出了麻烦和危机,整个社会还是鼓励你重新出发,再次冒险。这是美国的经济和商业,不断推陈出新的一个核心原因。这种精神,你也可以从埃隆·马斯克旗下公司发射火箭中洞见一二。

其次,作为商业立国者的务实精神

在商言商,最重要的就是脚踏实地,不见兔子不撒鹰。说白了,就是别玩虚的,一切要以利益为目标,既可以基于利益沟通谈判,也可以为了利益刀兵相见。

这种看起来有点庸俗的价值观,曾经不被各个历史大国所待见。但200多年来,正是始终坚持商业利益至上,让美国可以在内部有分歧时不断形成共识,并据此制定有远见的商业战略,最终创造了令全球瞩目的经济和商业成就。在之前的课程中,美国不同时期的贸易政策调整就是最好的说明。

第三,作为长期主义者的乐观精神

关于这一点,是我读这本书的深切感受,美国人的冒险精神和务实精神,没有让他们变成短期的机会主义者,就在于他们以罕见的乐观精神看待未来发展,从而形成了有美国特色的长期主义。

他们对未来的态度是乐观积极,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进化思维。因此面对任何经济萧条、社会灾难,甚至战乱纷争,他们坚信一切都会过去,未来只会更好。这是他们的勇气来源,也是他们的精神寄托。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罗斯福新政就是最好的例证,这部分内容后边的章节中我们也会进一步展开。

所以,冒险精神、务实精神和乐观精神,就是我对美国经济200多年来辉煌发展史的底层逻辑解读。你可以不完全同意,但可以参考。

 

二、以商为本如何造就了新美国?

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知道在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最受尊重的社会人群分别是谁吗?

在这本书里,作者给出的答案是:

  • 英国绅士
  • 法国知识分子
  • 德国学者
  • 在美国,则是商人

作者引用19世纪法国学者托克维尔的话说:美国人在交易的过程中,乐于展现出英雄气概,这种现象使经商成为美国的一种信仰

美国人还认为,真正推动历史变革的,不是勤奋的产业工人,而是另外两类人:

  • 一是有奇思妙想、能创造新事物的发明家,比如拥有一千多项专利的爱迪生
  • 二是能创建大型企业的企业家,比如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IBM创始人托马斯·沃森、微软创始人盖茨等。

那么,为什么商业会成为美国的立国基础,以商为本又如何在过去200多年里造就了一个全新的、强大的美国?我们一起来看。

0x1:商业如何成为美国的立国之本?

现在提到美国,我们很自然地认为这是一个经济强国、商业大国,但美国的商业发展之路也充满了波折与斗争。

美国在独立之初,还是一个不起眼的新生国家,说是“一穷二白”也不为过。建国之后,在18世纪末,针对如何发展美国经济,创建者形成了两派意见:

  • 以汉密尔顿为代表的北方联邦党人,明确主张向英国学习,利用美国东北部波士顿、纽约等港口,发展贸易和商业
  • 以杰斐逊为代表的南方共和党人,则明确主张向法国学习,利用美国南方的大片土地,发展种植园经济,默认并延续奴隶制。

这两种意见一度僵持不下,最终在总统华盛顿的协调下,经过国会各派人士的博弈妥协,达成了一个双线经济发展策略:

  • 一条线是南方种植园,大力发展棉花、甘蔗以及粮食作物
  • 另一条线是北方港口城市,重点做好贸易和商业,比如帮助南方出口农作物到欧洲,再从欧洲进口各种北美不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包括棉纺织品、蔗糖、玻璃、钢铁以及马车等各种产品,同时实行低关税。

从经济发展对比来看,当时北方港口城市的商贸和周边地区的工商业制造,已经越来越繁荣,尤其是随着美国外来移民的增加,发展进口替代的加工制造业条件越来越成熟。因此,更多美国的决策者和民众,越来越不满足于主要靠出口南方种植的农产品来换进口工业品。

在这个阶段,看起来南方种植园是美国的主导产业,但无论原料出口还是制成品进口,实际上是北方港口城市的商业贸易起了关键作用,民众的倾向最终也从种植园经济,慢慢偏重于商业和贸易。

再加上支撑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关键因素,是充满罪恶的奴隶制,因此在进入19世纪后半叶之后,这种明显有悖人性和人道的制度,也越来越不容于美国社会。

随着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美国大力发展工商业也有了更好的政治和社会条件

0x2:美国工商业崛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但美国工商业真正实现持续崛起,从底层原因看,还在于美国从建国初期就规划并实现了有利于商业长期发展的两个关键突破:

  • 一是对私人产权和专利的保护
  • 二是建立规模化的统一大市场

先来说说对私人产权的保护

美国经济从一开始就是以私有制为基础,这是从欧洲殖民者那里延续过来的,美国的法律体系也沿用了英国的海洋法系。所以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美国经济的底层基础。

但仅有这一条,并不足以说明为什么美国工商业更繁荣,因为以种植园经济为主发展农业,也需要对私人产权进行严格保护。因此作者提醒,1790年美国就立法颁布的《专利法》,实际具有更重要的历史意义。

根据这部法律,发明者对自己的产品享有14年的专利权,专利局可以对任何侵犯专利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作者认为,这表明这个新生国家对创新的信仰。

对专利的保护激励更多人不断进行发明创造,推动很多产业提升生产效率

到1810年,美国就成为当时全球人均专利拥有量最多的国家。之后,在蒸汽轮船、农业机械、机床和缝纫机等领域,美国都超过英国、法国和德国,成为那个时代技术创新和商业运营结合得最好的国家。

美国也因此迅速取代英国,成为全球最主要的企业家诞生地。比如发明世界上第一台高压蒸汽机的埃文斯,发明分离棉籽和棉絮新装置的惠特尼,发明电报的莫尔斯,发明机械化收割机的麦考密克和迪尔,通过他们的发明,创造了商业增长。

其次,是美国迅速建立了一个规模化的统一的国内市场

刚才我们说了,大量的新发明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促进了很多产业的规模化生产。

另外,美国从一开始的宪法和法律,就明确禁止各州之间相互征收贸易关税,也就是不许在国内设卡。这等于成功地建立了当时世界上地域面积最大的单一市场,确保了商业贸易在美国国内的畅通

这一法律制度安排的意义有多大呢?作者在书中做了一个类比。整个欧洲,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通过欧盟条约,把英法德意等欧洲国家打通为货物、人员和资金可以自由流动的区域单一市场,比美国晚了将近200年。

因此,随着美国人口和活动范围在19世纪大幅增加,美国的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都更容易实现规模化发展。这也解释了,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美国在机械制造、汽车、航运、食品、消费等几乎所有工商业领域,都能以恰当方式迅速实现规模化。

0x3:美国工商业加速发展的助推因素是什么?

对私人产权和专利的保护,以及规模化的统一大市场,都有助于美国工商业迅速崛起。而美国商业和贸易在19世纪能真正做大,还有三个助推因素至关重要,那就是

  • 资源
  • 运输
  • 信息三个领域的革命

首先,是资源革命,丰富的矿产资源为美国工商业发展提供了主要资源和能源

在美国建立之初,像富兰克林就一度认为北美既缺黄金,也缺白银,因为根本没有矿脉。

但进入19世纪,美国本土逐渐发现了一些储量极为丰富的铁矿、银矿、铜矿和金矿,木材和煤炭产量也不断提升。加上后来发现的石油,美国在本土获得了发展工商业的主要资源和能源。

其次,是交通运输革命,这是商业贸易做大的前提条件

美国很早就开始掀起交通运输革命,这是美国最为紧迫的现实需求,既要速度快,还要成本低。在1815年之前,低成本长途运输的主要方式,是使用帆船和平底船走水路,之前我们分享《贸易打造的世界》那本书时,曾详细讨论过。在1815年之后,美国从三方面大幅提升了交通运输效率:

  • 一是更好地利用天然河流等自然条件
  • 二是大量采用蒸汽动力等新能源
  • 三是新建更多公路、铁路和运河

比如,在19世纪上半期,美国就建设了数千英里的收费公路,先后开通了长达3700英里的运河航道。和陆地运输相比,通过运河运输可以节省近90%的运费。

至于铁路建设和运输,给美国带来的出行便利、运输效率提升,以及产业投资机遇,更是空前的。由于美国国土面积大,道路通行权更容易获得,政府还经常给铁路公司免费土地,铁路建设高潮迭起,19世纪四五十年代,先后铺设了5000英里和2万英里铁轨。铁路不仅提升了美国经济的生产效率,也改变了美国人民的生活节奏。

最后是信息革命,主要指19世纪美国率先在本土应用电报技术,加速信息传播

作者认为,电报的诞生和应用,比后来的电话还重要。因为电报促使美国在利用金融信息方面,在1848年先形成国内单一市场,到1866年大西洋海底电缆联通之后,英美金融市场也连为一体。

0x4:总结

  • 美国人认为,推动历史变革的不是工人,而是发明家和企业家。美国从一开始就以商业立国,南北战争提升了工商业的主导性。
  • 美国工商业崛起的底层原因,在于建国之初就规划了两个关键点:一是对私人产权和专利的保护,二是建立规模化的统一大市场。
  • 美国商业和贸易在19世纪能真正做大,主要是他们相继实现了资源革命、运输革命和信息革命,获得空前红利。

 

三、自由竞争为何走向寡头垄断?

先问你一个问题,你知道:可口可乐、福特汽车、通用电气、吉列刀片、无线电报、摩天大楼,这些代表美国工商业成就的巨型企业或产品,都是在什么时间段开始出现的吗?

它们都诞生于美国资本主义壮大的关键时期,也就是1865年至1914年的这50年。可以说,这一时期是美国的崛起时代,很多行业都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商业巨头。美国经济也因此出现一个重要变化: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变成了寡头垄断的资本主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变化?今天我们将从美国农业到工商业的发展、技术创新对新企业发展的影响、巨型企业走向垄断这三个方面逐一展开分析。

0x1:农业效率的提升如何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先来看工商业的发展。前边的课程中我们多次讲到,从历史经验来看,工业的强大往往以农业的繁荣为基础。因为只有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才能用更少的人养活农业以外的人,才能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去从事工商业,这也是英国工商业崛起的经验

对于美国而言,工商业的真正发展,要从南北战争之后开始算起,但当时农业还在经济中占据较大份额。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出更多劳动力投入到工商业中,成了当时发展工商业的当务之急。于是,美国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鼓励西进运动,开垦可耕种土地

西进运动源于1848年加州发现金矿,无数人因此向西进发。1862年,林肯总统颁布实施《宅地法》,美国西进运动获得重要的制度性推动。据统计,大约有250万人愿意定居西部,一共获得了2.7亿英亩土地,差不多相当于美国国土面积的10%左右。

根据当时的统计,每家每户至少获得160英亩土地,这也成了美国最小的农场面积;大的农场则是成千上万英亩。耕种这么大面积的土地,靠人力肯定不行,只能依靠机械化。

于是美国进行了第二件事,改进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针对西部中小农场主的刚需,播种机、收割机等各种农用机械设备被研发出来,成为19世纪末美国制造业的一个重点和亮点。大型农业机械的投入使用,使美国农业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升。

比如美国人最看重的主粮小麦,在1868年至1872年,这短短的4年时间里,不仅产量迅速提升,价格还降了一半。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让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到工商业领域。同时,更多妇女用缝纫机等新机器从事新工作,收入逐步提高,孩子们也不用当童工,可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成为更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由此,可以进入工商业的劳动力明显增加。

第三件事,是全面升级交通基础设施

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东西部铁路网的规模化建设,不仅创造了就业,方便了人员流动,还建立起农业和工商业共享的现代物流网络。

大批有雄心壮志的农民,充分利用交通运输条件的便利,要么成为种粮大户,要么成为畜牧大户,率先走向了农业规模化发展之路。

比如当时得克萨斯州的巨型养牛场,就靠有经验的牛仔,和用新型带刺铁丝网建造的围栏,规模不断扩大。当时最有名的养牛大亨,名叫科尔斯,他最多时有5万头牛,在美国4个州和加拿大2个省,拥有1000万英亩土地,简直是“超牛大土豪”。

0x2:技术发明如何为企业走向垄断奠定基础?

解决了农业生产效率的问题,美国发展工商业就更有底气。在资源开发和技术革命的双重推动下,美国国内的规模化市场开发得以实现,国际业务的拓展也大有起色,一批现代商业巨头也就此涌现。

作者认为,这跟美国这一时期出现的5项新发现、新发明密不可分,它们是:

  • 钢铁
  • 石油
  • 电力
  • 汽车
  • 电话

这些发现和发明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此外,在1860年至1890年间,美国专利局签发的新发明专利多达50万件,相当于之前70年里美国专利数量的10倍,也超过了英国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总和。

总体来看,这些创新发明优势,为美国带来了两大好处:

第一是提升了美国的综合实力,让美国实现了技术和商业的双重反超,极大地激励了技术和商业创新精神

以钢铁为例,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原材料,它在美国的迅速崛起,就体现了美国在技术、原料和市场的创新与整合能力。

比如现代钢铁冶炼技术在19世纪中期的主要进步,实际上最早出现在英国,但利用这类先进技术把钢铁产业规模化的,则是美国。

第二是放大了美国工商业的潜力,从而给工商业提供了在全球做大业务规模的可能性

还是钢铁产业,以安德鲁·卡内基为代表,美国钢铁公司利用良好的交通设施,把和钢铁生产有关的煤、铁矿石等原材料,以极低的价格整合在一起。1867年,卡内基在匹兹堡建立了一座巨型的一体化炼钢厂,采用新式炼钢炉和最新冶炼方法,从而在全世界率先实现了钢产量和生产效率的领先,形成了最具有规模化的生产能力,相应的生产成本因此大幅度下降,加上稳定的市场需求,卡内基公司获得了巨大利润。

经过40多年的发展,美国钢铁产业实力大增。1870年,美国只能生产38万吨钢铁;1900年,生产钢铁1140万吨,超过英国和德国的总和;到1913年,美国的钢铁生产量达到2840万吨。

卡内基建立了那个时代最大的钢铁公司,盈利丰厚。但盈利的具体分配,明显是资本家占了大头,工人分到的很少,劳资关系长期紧张。最终在1892年7月,演变为卡内基钢铁公司和工人之间的暴力冲突,导致10人遇难,惊动全国。

5年后,年岁渐高的卡内基聘请一位名叫施瓦布的工程师,担任钢铁公司总裁。到1901年,施瓦布说服卡内基,以4.8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卡内基钢铁公司,重新组建为美国钢铁公司。美国钢铁公司生产了当时全美钢铁产量的三分之二,也是当时全球最大的钢铁公司。

除了钢铁行业,石油、电力、汽车和电话等产业的发展也是如此。新技术和新发明的出现,为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在后期走向寡头垄断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

0x3:巨型企业如何一步步走向垄断?

这些商业巨头按照他们的理解和行动,在各自的领域内,逐步将美国的寡头垄断资本主义定型。

比如卡内基,能成为那个时代的钢铁大王,除了及时采用最新技术,还通过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把企业规模不断做大。相对于他的同行,卡内基拥有原材料优势、技术优势、生产效率优势、销售渠道优势,通过一体化全链条运营,形成了行业领先甚至垄断。

同时,卡内基公司注重可能造成破坏性影响的新发明。要么他们自己主导这样的重要发明,要么把别人的此类发明进行收购。总之,就是想方设法保持在技术创新领域的领先性和独占性。为了保持技术领先,卡内基公司每年还会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用于研发。

再比如洛克菲勒,首先大力整合混乱的石油开采现象,提升利润水平,同时率先进入更有前途的炼油产业,通过成本和先发优势,全面碾压竞争对手。

他还大力发展石油产业一体化,自建输油管道,从油罐车到油桶都自己生产。到1890年,他完成了对石油全产业链的控制。这让只运营石油产业某一个环节的公司,根本无法与之竞争。

正因为享受到行业寡头垄断带来的种种好处,那个时代的工商业及金融业巨头们,对自由竞争和自由市场等观念往往不屑一顾。他们充分利用技术进步和市场扩充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在各自领域尽力开疆拓土。

他们打造的一个又一个规模巨大的企业,是美国经济具有全球竞争力上的关键基础,但也因为他们的行业垄断和惊人财富积累,引发了社会公众和政治力量的激烈博弈,并最终引发了美国严厉的反垄断立法

0x4:总结

  • 1865年至1914年是美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美国首先通过鼓励西进运动,并改进技术创新,全面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 在资源开发和技术革命双重推动下,一批商业巨头涌现。钢铁、石油、电力、汽车和电话等新资源的开发、新技术的发明,提升了美国的综合实力。
  • 商业巨头构成了美国经济实力的微观基础,但他们的行业垄断性和惊人财富积累,也引发了社会公众和政治力量的激烈博弈。

 

四、乐观创新如何战胜经济危机?

提到美国,过去我们的常规印象就是强大、安定、富足等等,但是你仔细再想想,美国其实也是一个充满危险和挑战的国家。且不说美国沿海地区经常遭受飓风袭击,南方很多地区常常出现洪涝灾害;单从经济周期来看,从1929年至今这不到100年的时间里,美国先后出现了多次影响巨大的经济萧条和金融危机。

那么,为什么这些危机都没有把美国经济彻底摧毁,反而成为它重新起飞、并超越过去的新机遇呢?

你可以分析出很多种原因,比如美国的经济实力雄厚、国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等等,但是作者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美国人普遍信奉的乐观主义精神。听起来这好像有点空洞,那作者是依据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一起来看。

0x1:什么造就了美国的乐观主义精神?

先来说说什么是乐观主义精神,相对准确的研究解释说:乐观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持有乐观主义精神的人,更愿意相信,梦想可以照进现实,善恶有道,正义无敌,他们会对社会和人生,充满信心与希望。

当然,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有乐观或悲观的人群,这里我们不是把它单一地割裂开,而是通过梳理美国建国20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史,探讨为什么作者认为乐观主义会贯穿美国经济的发展。

读完全书,我的感受是,乐观主义精神盛行于美国,主要和三个因素有关:

  • 机遇
  • 务实
  • 法治

第一是机遇,它激励了乐观主义

美国作为一个新创立的国家,虽然起点不高,但是有无数机遇。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开拓美洲的过程中,确实充满了暴力和血腥,这是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但他们获得的惊人回报,也给后来的移民以巨大激励。

比如昨天我们讲到,19世纪中期,美国声势浩大的西进运动,吸引了数百万人奔向未知区域。巨大的机遇、丰富的资源,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也培养了他们敢于冒险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这些不断积累的个人财富和国家经济增长,同样也给予了民众更大的信心。

第二是务实,造就了乐观主义

这一点不太好理解,要从早期欧洲的殖民掠夺中寻找原因。最早是西班牙人发现美洲新大陆,并从那里获得巨额财富。但是,经过18到19世纪的发展,延续英国式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美国,远比延续西班牙、葡萄牙式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其他美洲国家,经济发展得更快,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乐观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式乐观,另一种是稳扎稳打的务实型乐观。前者不可持续,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后者可以持续,再大的困难也无法将它打倒。因为只有不断奋斗的人,才会真的相信未来会更好。

作者认为,美国具有与众不同和充满活力的开放文化,其中核心的价值观,就是对务实行动者的充分尊重,他们相信未来的美好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实干出来的。这和美国的一部分移民是新教徒有关,他们坚信,辛勤劳作是证明美德的一种方式。

所以,务实勤奋地工作,而不是夸夸其谈地盲目乐观,是我们理解美国人信奉的乐观主义的一个关键视角

第三是法治,保障了乐观主义

这一点,很多人关注不足。但细想一下,道理并不复杂。因为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司法体系的独立性和执法监督机构的严格性,确保了普通民众可以享有比较充分的法治公平与公正,这直接提升了民众对未来的稳定预期。

0x2:乐观主义精神如何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

有意思的是,构成美国乐观主义精神的主要因素,也推动了美国在经济领域的创业创新。因为对未来没有乐观预期的人,绝不会投身到不确定的商业和科技探索之中。

之前我们曾讲到,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造性毁灭”的概念,意思是说,要不断获得社会经济进步,只有采用更前沿的科技和更新的商业模式,取代陈旧过时的产品与服务。比如手机取代固定电话,电子商务取代线下零售,这些都是创造性毁灭。

正是基于乐观主义精神,美国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等方面,才能不断产生出新的、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和应用。也因此,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密不可分,而企业家总体上对未来的看法是趋于乐观积极的。

具体来看,美国主要是在金融、消费和法律三大领域的积极创新,促进了工商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金融政策的创新,可以为企业家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

美国的创新创业者一直不太担心资金问题,因为只要是好的创意和方向,总能找到合适的风险投资,从而在技术研发和商业开发上获得支撑。

再加上大学体系、企业孵化器以及人才移民等,都充分鼓励创业创新,因此美国的创新始终充满生机,创业创新者大部分对未来保持信心。

二是冒险消费的理念,推动了美国企业家敢于不断求变、不断尝试

美国人愿意尝试各种新产品,也很乐于督促制造商改进产品。比如苹果公司,就有一大群铁杆“粉丝”,他们购买大量苹果公司的新产品,不断提出改进意见,也帮助苹果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他们是苹果公司敢于尝试各种创新的底气所在,有他们在,苹果永远不用担心创新没有市场。

三是法律创新,推进了资本主义制度优化

比如,在有限责任公司之外,美国还创建了有限责任合伙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更灵活的企业组织形式,最大化容纳技术和产品创新。所以创业创新者在美国也很少担心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有法律托底,创新才更有底气。

因此作者认为,美国最大的相对优势,在于其创造性毁灭。只要你足够乐观并勇于创新,就有很大机会把公司发展成为商业巨头

0x3:美国如何用乐观主义精神战胜经济大萧条?

纵观美国经济发展史,越是处于危机时,乐观与创新精神就越能发挥作用。这在1929年至1933年的大萧条中,表现尤其明显

当时,美国的经济体系、银行体系和民众的生活都遭遇了重创。面对空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压力,美国在1932年的大选中,放弃了各项担当与作为不足的共和党政府。

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就是一个典型的乐观主义者。他在生活中战胜了脊髓灰质炎,然后又把自信和希望带入工作中。有人评价他是手段上的现实主义者,目标上的理想主义者。

在上任后的短短几个月里,罗斯福努力推动国会授权,通过三件事稳住大局:

  • 一是劝说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从而可以为银行储蓄提供100%的保障,稳住公众的预期,银行业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 二是创设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强制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稳住投资者信心;
  • 三是促使国会通过《国家复兴工业法》,为特定行业规定最高工作时长和最低工资标准,稳住工商业的信心。

虽然这些新政也引发了争议和后遗症,但当时稳住了大局,重新燃起公众的信心,整个美国因此迅速恢复经济景气和全社会的乐观心态。

更重要的,罗斯福鼓舞了美国上下积极应对危机,敢于在政治、经济、金融和民生等领域进行制度创新,通过解决问题争取更好的未来。这在20世纪后来几次危机中,都有体现。

比如,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外界一度对美国经济的未来充满疑虑。但美国能源部门和能源企业并不悲观,他们迅速构建了一个更有风险应对能力的综合性石油危机应对机制,从而稳住能源局势,之后历经几十年演变,这个机制成为美国能源安全的可靠保障。

再比如,1987年10月美国股灾发生后,有经验的理性投资者,从历史的循环往复中,看到未来市场恢复正常的可能性。美联储也相信这一点,因此果断干预市场,为经济和金融体系提供充足流动性,降低利率,支持商业银行继续提供贷款,鼓励金融机构与客户共渡难关,迅速恢复市场信心。

反复发生的经济或金融危机,确实会造成严重损失,很多企业和个人会破产,但总体而言,美国人能以他们的乐观主义、务实精神和创造能力,最终化险为夷,并在相关制度、技术和商业上获得新进步

0x4:总结

  • 在美国200多年的经济发展史上,乐观主义精神盛行。因为美国充满机遇,民众务实勤奋,并有法治保障。
  • 乐观主义精神也推动了美国的创业创新。因为对未来没有乐观预期的人,绝不会投身到不确定的商业和科技探索中。
  • 美国人的乐观主义、务实精神和创造能力,让他们在面对经济危机时,总能转危为安并取得新的进步。

 

五、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为何重要?

我们一直都说美国是世界强国,那你知道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究竟有多长时间了吗?

如果从1776年美国独立开始算起,到1894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这个新生的国家只用了118年,就全面超越了所有国家,完成了经济上的逆袭。

从1894年到今天,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已经存在了127年,没有任何国家在经济上反超美国。即使是追赶最快的中国,要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也还需要一段时间。

那么,美国从独立至今的200多年时间里,经济发展究竟经历了哪些黄金发展期?我们一起来看。

0x1:美国如何通过三次战争,赢得三个发展的“黄金时代”?

战争与和平,一直是人类历史演进的两大主题。如果从这个视角来看美国的经济史,可以说美国先后通过赢得三次战争,争取到三次经济高速增长期,这也被称为美国经济崛起的三个“黄金时代”。

第一个黄金时代,出现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也就是1776年至1783年美国赢得独立战争,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之后的几十年

当时,在北美这个全新的自由世界里,美国政治的新秩序支撑着经济的新发展。大量移民从欧洲、亚洲和非洲进入美国,南方种植园和北方工商业的发展,都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到1800年,美国经济总量已经在全球排名第11位;到1820年,排名已经是全球第8位。

第二个黄金时代,是19世纪60年代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实现了全国制度统一,北方工商业取代南方种植园经济,各方面更加协调发展,资源整合和经济增长都在加速

这个时代持续时间有多长,研究者看法不一。但基本事实和共识是:

在这个时期,美国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电气化、机械化和规模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在1894年,率先实现了工业生产总值超过英国,成为第一工业大国。这里我也补充一点,由于当时还没有现在的GDP统计方法,所以只要工业生产总值第一名,就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

第三个黄金时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美元危机和石油危机相继爆发为止

美国作为二战的战胜国,在这一时期获得了最大的战争红利。经济继续发展,海外势力极大扩张,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强国。

根据作者在书中引述的数据:1945年至1946年,美国成了“侏儒群里的巨人”,它以全球7%的人口,生产出全球42%的工业制成品、43%的电力、57%的钢铁、62%的原油和80%的汽车,经济实力可以说是空前提高。

接下来我们就着重看看,美国是如何在第三个“黄金时代”全面崛起的。

0x2:第三个黄金时代为美国带来了哪些发展机遇?

在作者看来,二战后的美国到处都是发展机遇,这主要体现在国内消费需求扩大、管理优化和劳动力升级三个方面。

首先来看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大

当时大量退伍军人可以接受免费高等教育,像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专门为接纳错过教育阶段的退伍军人,建立“通用教育学院”,称为General Study。

同时,因为就业比较充分,那些只有高中学历的蓝领工人,也能在城市郊区买房子,一个人养活一家人。

更重要的是,美国迎来了战后结婚潮和婴儿潮。仅1946年,就有220万美国人订婚,340万新生儿出生;在1954年至1964年,新生儿数量每年都超过了400万。

结婚的人多,孩子也多,这就促使美国国内在住房、家具、家用电器、汽车等方面的消费全面爆发。

比如,拥有电视机的家庭,1948年只有17.2万户,4年之后的1952年就多达1530万户,增长了将近90倍;唱片机、相机、干衣机等家用电器也迅速普及。

汽车销量就更加可观,直接把美国变成了车轮上的国家。1945年,美国的新车只卖了不到7万辆,1946年就卖了210万辆,1949年卖到510万辆,1950年670万辆,1955年达到790万辆。

相应的能源产业、道路交通,也都成规模扩张,美国的经济实力全面上升。

其次,在管理优化方面,大型企业的管理改进收效明显,形成了全球最先进的“管理型资本主义”

也就是说,资本家和企业家不再像过去那样,依靠资源掠夺或压榨工人而牟取暴利,而是通过相对合理的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实现高效率的资源配置、生产销售以及更合理的财富分配。

通过大企业的管理改革,很多人相信,管理可以变成一门科学。比如,二战后,只有5%的企业有内部管理培训计划;到1958年,四分之三的企业都有了管理培训计划。企业大学纷纷出现,商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包括消费者研究在内的各种管理学也纷纷出现。

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就在这个时期获得快速发展,奠定了行业地位。今天我们所说的现代企业管理,也是这一时期以美国为主导实现的。

第三,在劳动力升级方面,推动美国劳动者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变,形成全球最大的“知识工人”群体,为美国经济的产业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所谓“知识工人”,是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概念,意思是说它们不再是工业时代靠体力和技能谋生的蓝领工人,而是主要靠知识等综合能力,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比如管理者、律师、医生、咨询专家、金融工作者等等。

这既得益于美国在二战后的移民潮和婴儿潮,也是美国重视发展高等教育的结果。

比如从18-24岁的人口来看,美国这个年龄段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在1939年为9.1%,1949年为15.2%,1959年升至23.8%,1969年更高达35%;因此早在1956年,美国白领工人数量,就已经超过蓝领工人。

也就是说,传统的工业制造,不再是美国经济的重中之重,也不再成为美国“知识工人”的职业首选。他们和美国经济的结构调整也相互成就。

当时美国的各种工业制造成本增加,部分产业向东亚地区转移,蓝领工人在美国的需求下降;同时大量设计、研发、营销、服务等需要“知识工人”的行业在美国崛起,大量知识工人也保证了美国这些工业制造以外的行业能够真正做起来。

比如,截至1956年,共有780万退伍军人,接受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最终培养出45万名工程师、36万名教师、24万名会计、18万名医护人员、15万名科学家、10万名律师,以及其他各类职业人士,他们都成为新兴的白领工人,也可以说是“知识工人”的有生力量。

0x3:美国通过第三个黄金时代,在全球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除了国内消费需求扩大、管理优化和劳动力升级,在第三个黄金时代,美国还放眼全球,扩张了政治军事势力,取得了经济与金融利益,这也是美国这一时期收获的最大优势。

先来看政治军事实力的扩张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第一,美国明确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形成跨大西洋联盟,通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就是北约,组建强大军事集团;和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也就是华约,形成冷战对峙。这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比如为美国全球能源资源供应提供坚实保证,为美国海外市场拓展提供安全保障,也为美国企业的全球生意保驾护航。
  • 第二,美国牵头组建了联合国,这相当于在政治上把全世界的主权国家组织在一起。联合国总部最终落户纽约,这也是美国领导世界的一大体现。在美洲,美国还组建了美洲国家组织,既在后院巩固自己的政治安全,也为美元和美国工商业在美洲的扩张提供了便利条件。

再来看美国在全球经济与金融利益上的获取

二战后美国没有封闭自己,而是成为主导全球化的大国。为此,美国在二战后构建了影响至今的三个经济与金融类国际组织: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世界银行
  • 世界贸易组织

1944年7月,美国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美元和黄金挂钩、其他货币和美元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同时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协调管理全球货币金融事务和经济发展事务。这两个国际组织的总部,都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成为美国左右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强有力明证。

从20世纪40年代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到1995年美国组建世界贸易组织,美国的全球贸易总额因此不断扩大,从全球获得更多便宜的原材料、能源和商品,同时把更多美国产品和服务向全球出口。

0x4:总结

  • 从18世纪末独立以来,美国先后赢得三次战争,争取到三次经济高速增长期,构成美国经济崛起的三个“黄金时代”。
  • 二战后,美国进入第三个黄金时代,不仅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而且在大型企业管理改进和培育知识工作者方面,也遥遥领先于世界。
  • 除了国内市场繁荣,美国还放眼全球,既扩张政治军事势力,也收获经济与金融利益,这是美国第三个黄金时代最大的优势。

 

六、如何应对美国经济的系统风险?

从2000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速放缓,金融危机多次发生。这个庞大的经济体,也面临着各种风险。

那你可能会问:美国经济的风险,和我们有什么密切关系,是不是我们隔着太平洋瞎操心呢?

当然不是。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经济体,中美在经济、贸易、金融、产业方面联系十分紧密,美国经济动态有任何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利益。

比如,到2021年6月底,中国一共有3214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居于世界第一。但是和一个月前相比,中国的外汇储备缩减了78亿美元,原因是什么?主要就是受到美元汇率变化的影响。

所以今天,我们结合本书作者格林斯潘的分析,看看美国经济究竟存在哪些系统性风险,有没有办法缓解甚至化解?

0x1:美国经济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进入新千年以来,美国在各方面都面临着不一样的内外环境。作者在书中称之为“大衰退”,具体来看,他认为有三方面的变化值得高度关注。

  • 第一个变化是,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令美国引以为傲的国土安全防范被打破,美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社会安全性下降。格林斯潘认为,这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震撼。因为这是从二战时珍珠港被袭击以来,美国本土最大的安全灾难。它引发了美国随后对阿富汗持续20年的远程战争,花费好几千亿美元,对美国经济的消耗巨大。
  • 第二个变化,从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到2001年能源巨头安然公司造假,再到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美国经济不断脱实向虚,金融风险持续积累,美国的金融体系面临危机。尤其是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雷曼兄弟等金融机构倒闭,美国金融体系遭受重创,国民财富大幅缩水。
  • 第三个变化,全球经济环境和过去不一样了,美国不再享受二战后一家独大的发展红利。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不只美国经济繁荣,包括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内,全球经济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普遍增长,银行利率不高,通货膨胀也不高,各国发展势头迅猛。

不难看出,在这三个变化中,危害最大的,就是金融危机。那美国为什么会出现2008年那样严重的金融危机?格林斯潘认为,原因就是美国经济过度繁荣。

因为2008年之前,随着经济的繁荣,美国的各种实物资产价格被迅速抬升,风险因此积累。

特别是,美国住房价格不断上涨,房屋贷款规模明显增加。与此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水平不断提高,那些原本为了降低房贷风险的金融工具,实际上却在累积风险。也就是说,是美国经济泡沫增加的同时,金融风险也在逐步聚集。最终到2008年,美国住房次级贷款泡沫破裂,引发了灾难性后果。

所以格林斯潘说:出问题是迟早的事。

面对格林斯潘提到的这些风险和变化,当时一些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认为,反而是格林斯潘应当好好反思,是不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加重了美国的系统性风险。

比如,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美联储把美元基准利率不断下调,是不是这个因素导致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呢?

对此,格林斯潘也在书中解释,两者并没有必然联系。因为早在2002年,为了避免陷入日本那样的通货紧缩中,美联储已经把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而且,2008年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联手,通过三项主要政策,制止了金融危机的扩大化:

  • 首先,降低美元的短期利率
  • 其次,救助大型金融机构
  • 最后,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开展压力测试,以发现金融系统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当然,这里我们并不是要讨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究竟成效如何,而是透过这些政策和这三大变化,探讨美国经济的深层结构问题。

0x2:美国经济存在哪些深层结构问题?

具体来看,美国经济的深层次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一是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 二是生产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下降
  • 三是劳动力供应下降、成本上升

第一方面,是美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前边我们说了,在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后,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采取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应对措施,暂时稳住了局面。但是,这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在这些政策实施之后,一些反映美国经济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仍然亮起了黄灯或红灯。这在格林斯潘看来,更值得引起重视。也就是说,美国更需要关注的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第二方面问题:美国经济的生产力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放缓

这个问题,不是在最近才出现的,早在2008年之前,这些数据就已开始放缓。在2000年至2010年这十年,美国的实际GDP年平均增速只有1.8%,比之前的10年将近下跌了一半。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格林斯潘认为,美国是一个典型的成熟经济体,低速增长是正常的,在这一点上,美国并不特殊。在1998年至2004年间,美国经济一度出现较快增长,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美国似乎要走上一条全新的经济发展轨道,但事后来看,这不过是一次短暂的特例。美国和大多数成熟经济体没什么不同。2004年至2016年间,美国人均产出的年增长率,仅为0.91%,和日本、德国及英国一样,都在1%以下。

即使美国经济在2017年有一定复苏,但是格林斯潘认为,这种复苏是无法持续的。因为美国的基础生产力增长仍然很低,导致通货膨胀的各种潜在因素,还在不断加强。

第三个方面,就是美国的劳动力供给一直在收紧,这使得工人工资和单位用人成本不断走高

由此导致的最大麻烦是,合适的劳动力供应不足,很多行业增长乏力;即使找到足够的劳动力,成本之高也不堪重负,这最容易形成“滞胀”:经济增长停滞甚至负增长,同时通货膨胀不断上升。

说实话,在2018年格林斯潘出版这本书时,他的这些分析,甚至被认为是危言耸听。但是两年后,新冠疫情来袭,各种因素交织之下,美国经济出现了格林斯潘担忧的最坏局面:

比如2021年第二季度,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是6.5%;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6.1%。表面看起来美国经济是增长的,但是不要忘了,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通胀水平的指标,也就是说,如果考虑通胀因素,美国在这个季度只增长了0.4%。

以中国为例,同样在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7.9%,而反映中国通胀水平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增长不足1%。也就是说,即使考虑通胀因素,中国也实际增长7%左右。

0x3:如何缓解美国经济的系统风险影响?

从这些数据对比中,你应当看出美国经济的系统性风险不容忽视。如格林斯潘所言,美国确实不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它无法轻易打破经济周期的规律,也很难轻而易举就化解这些经济风险,主要有三点原因:

  • 第一,美国受到大型政府拖累,各项财政行政和社会福利等开支多,相应的公共债务极为沉重;如果增加税收,又会打击企业发展;
  • 第二,上述支出抑制了生产力发展,美国的经济长期增长乏力,在整体上已经失去了活力;
  • 第三,越来越多美国人对未来充满恐惧,他们的地域流动性在减弱,阶层流动和拓荒精神也在下降,对未来预期在变差。

其中,格林斯潘认为最重要的是第二点:美国在技术研发和金融领域的创新在减少,对行业的颠覆和改造能力在减弱。

怎么办呢?他给出的解决思路是:适度减少不必要的社会福利,重新鼓励人们创新开拓,同时还要构建具有创新精神的金融体系,支持经济创新,并且还要有效预防金融创新的负面效应。

这些看法听起来都有道理,也是很多经济学家的共识。但要真正做到预防金融创新的负面效应,谈何容易。这方面格林斯潘确实有些天真了,因为这听起来就像是既得利益者已经上了房顶,随后他们撤掉梯子,然后宣布:我们大家要公平竞争。

0x4:总结

  • 进入新千年以来,美国在国家安全、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等方面都出现了大麻烦,陷入前所未有的“大衰退”。
  • 美国经济的深层次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下降;二是生产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下降;三是劳动力供应下降、成本上升。
  • 美国并不是一个特殊的国家,更像是一个典型的成熟经济体:公共债务负担沉重,经济整体失去活力,亟待重新启动创新。

 

七、思维脑图

 

posted @ 2021-11-30 07:22  郑瀚Andrew  阅读(245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