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叙事史》笔记

一、引言

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分享了“国家经济在被什么控制”这个主题的第二本书,《繁荣与衰退:一部美国经济发展史》,完整梳理了从1776年至2018年,美国200多年的经济发展演变。美国以商业为本,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做大市场,增强经济实力。

但是,仅从经济脉络去梳理历史,还不能充分解释为什么二战后美国变成了一个开始频繁在全球“刷存在感”,而且能左右世界局势、维持国际秩序的超级大国。除了看得见的经济指标、军事实力和国际影响,我们还需要从美国社会的各个角度去全面分析;同时,从宏观框架深入到具体的细节和场景,从中体会美国的巨变。

0x1:为何要透过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看待美国经济?

过去几十年的美国,主导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可是不要忘了,美国从1776年建国到20世纪20年代,在这大约150年的时间里,主要奉行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它绝大部分的活动和诉求,都是如何在美洲说了算,如何守住美国本土和美洲后院。

但是,从1932年起,美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做法都不太一样了。而美国经济实力的真正崛起,就是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尤其是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

因此,我们需要更详细地考察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巨变。比如,

  • 从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经济复苏,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 从二战后的国内经济繁荣、全球经济复苏,到60年代的越战危机、民权运动
  • 以及1972年的中美关系正常化和导致尼克松总统辞职的水门事件等等

这些重大的历史事实纵横交错,可以说还真是有点剪不断、理还乱。这些巨变,恰恰构成了今天美国方方面面的底色和底气。只有深入了解,才能真正理解,美国为什么能够成为今天的美国。我先尝试带你梳理几个重要关键问题:

  • 第一,二战爆发后,美国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和英国、法国或中国站在一起,而是远远看着欧洲和亚洲战火纷飞。直到1941年后,美国才陆续介入二战。然后就在这场人类历史上涉及面最广、破坏性最强的世界大战中,成为战局的主导者。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 第二,二战后美国以空前的综合实力,重塑了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它的经济实力和其他诉求之间,究竟是如何相互呼应的?尤其是美国经济,如何从20世纪初以来的政府干预越来越多,逐步重新回归到以市场的自由竞争为主。这一重大转变的国内外因素是什么?
  • 第三,在这一过程中,美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究竟是一马平川加速向前,还是碰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又是如何克服了这些挑战,并获得更大进步的?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光荣与梦想:1932年 -1972年美国叙事史》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0x2:我为什么选择这本书?

《光荣与梦想》你可能看过或听过,这本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著作,它的作者威廉·曼彻斯特,既是一位通俗历史作家,也是一名记者。他还曾经是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密友,当年肯尼迪有一些重要的演讲,就是曼彻斯特帮助写的稿子。所以,他是美国那黄金四十年的见证者,知道的情况很多。

虽然这本书写于40多年前,作者有时在叙述上也过于详细甚至繁琐,有些论述也还不够严密,甚至有史料差错。但是,只要你想真正观察美国为什么崛起、裂变、出现那么多的现代化探索与迷茫,这本书提供的大量史实,都是值得重视的。特别是对于没有切身体会的我们,这本书尤其有价值,而且它写得十分精彩。

比如,从胡佛总统的餐桌与雪茄、罗斯福与凯恩斯貌合神离的会面,到艾森豪威尔沉迷于高尔夫球场、肯尼迪和夫人的最后对话,这些让你如临其境的细节,都有助于你感知更真实的美国,洞见美国经济的变迁。

选这本书,其实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它篇幅长达150万字,要读完并分享好,很不容易。我之所以选这本书,就是希望有助于你更多地了解,美国如今的经济规模化、全球化、科技化,以及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都有赖于在这40年里,它所经历的社会经济巨变,这是美国真正长大成人的时代。所以接下来一周,我会和你详细讨论,美国如何在这40年里,经历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社会巨变和全球引领。

0x3:接下来会怎么讲?

在这本书的结尾部分,作者有一个核心观点,我认为值得你重视。他说:在美国历史上,变化是永恒的主题。美国也可以说是世界上唯一崇拜变革的国家,并将变革与进步混为一谈。他还引用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的话:“我们想要变革,想要进步,我们一定能成功。”

这个结论,也契合了和我之前分享的美国经济的三个底层逻辑——敢于冒险、追求务实、保持乐观。在我看来,这是梳理美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之后,容易达成的一些重要共识。

因此,聚焦1932年至1972年这“黄金四十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进行观察思考:

  • 第一是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走出经济大萧条,究竟主要是靠罗斯福总统推动的一系列新政,对经济强行干预,还是靠市场和企业的自救?在我看来,有关政府与市场边界问题的讨论,是理解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核心争议。
  • 第二是国内与国际的权衡。美国独立后的100多年时间里,长期聚焦于国内市场建设和美洲利益争夺,那为什么要在二战后积极主动地走向全球,既争取经济利益,也承担全球责任,背后的驱动因素和关键决策究竟是如何做出来的,他们从中又收获了什么?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既是还原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何加速,美国起了什么作用;也是要讨论,在全球化时代,美国和其他各国如何重新安排国内与国际的主次关系。
  • 第三是效率与公平的权衡。这也是经济学讨论中的核心问题,基本上没有标准答案。在资本主义的历史上,大部分时间是以效率优先的,它推动了市场的繁荣,确保了自由竞争,形成差异激励,但也导致财富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社会矛盾激化。但是,从1932年至1972年这四十年里,美国究竟是继续坚持效率优先,还是更多地考虑市场机会、收入分配及社会福利的公平优先?或者说是走出了很多国家可望而不可及的第三条道路: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得以最大化地权衡和兼顾了?如果是这样,那么它是如何做到的?能不能持续,又给其他国家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教训?
  • 第四是自由与秩序的博弈。1932年至1972年这四十年,不仅是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是美国引领全球的高光时代,也是美国社会更加自由多元、美国人民更加放任洒脱的时代。无论是西方传统观念,还是东方主流价值,都会对此感到冲突、茫然、不适应,甚至反感。那么,如此堪称光怪陆离的自由理念,究竟是如何在短短四十年里喷涌而出,并迅速与美国社会融为一体的?这种极端强调个人自由的时代,对美国社会秩序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又是什么?尤其是和20世纪80年代之后,甚至新世纪这20年来的美国有何关联?
  • 第五是独占与合作的选择。有关这个问题,结合1932年至1972年这四十年的美国历史,我最关注的是美元的国际地位变化。20世纪40年代,以美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迅速建立,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元体系又难以为继,为什么它没有彻底崩塌?为什么直到今天,美元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国际货币?未来美元能否和其他货币,美国能否和其他国家,比如中国,在新的全球格局中积极合作呢?

在我看来,以上五个观察视角都非常重要,有利于我们从这本厚厚的《光荣与梦想》里,获得有价值的思考。书中大量鲜活生动的历史事实,有助于你了解美国社会经济在那个阶段的真实经历。

 

二、美国究竟靠什么走出经济大萧条?

提到美国的1932年,你肯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经济大萧条,要全面分析美国经济的发展,这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口。所以我要分享的第一个主题就是:美国究竟靠什么走出了当时的经济大萧条?

首先我想问你个问题:十美分硬币,这种发行量极大的硬币,它上面的头像是谁?不是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而是1933年上任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为什么美国人给罗斯福如此高的尊崇?不仅因为他带领美国赢得二战胜利,还因为他为拯救美国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不过在1935年之后,罗斯福新政也碰到了新的挑战和质疑,引发了有关政府与市场边界问题的争议和思考。今天,我们就结合这一典型事件,一起来看。

0x1:胡佛政府如何靠市场自救应对经济大萧条?

美国那场经济大萧条,发端于1929年,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曾谈到,这是市场经济的正常周期问题,繁荣与萧条相伴相生。不同的是,这一次麻烦比较大,拖了3年多,市场也没能自行解决问题。因此有人怀疑,市场已经失灵了。

到了1932年夏天,在首都华盛顿发生了一件大事:25000多名参加过一战的退伍军人,拖儿带女前来请愿,要求政府提前兑付承诺,给他们每人发500美元退伍补偿金。

按理说,这钱不算多,要不是因为大萧条,退伍军人大量失业,日子过不下去,他们也不会有这样出格的举动。但当时美国国会和时任总统胡佛,都拒绝提前兑付补偿金,因为政府手里真的没什么钱。

当时,美国共有大约1500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像这些退伍军人一样,到处流浪的穷人就有约200万,可以说美国全国一团糟。

为了解决经济大萧条问题,胡佛总统也尝试过多种办法,但是主要都是救济大银行和企业。削减企业和个人所得税,让企业少裁员;他还削减自己的工资,减少政府开支;另外他鼓励私人捐款,督促各州和地方政府筹款,给穷人发救济金。

胡佛采取这些措施,是因为他坚信,美国靠商业立国,应当鼓励工商业自救。之前,美国也出现过多次经济危机,都是靠市场自行恢复运转。因此,胡佛多次明确表示,反对政府过多干预市场。

但大萧条没完没了,民主党占多数的国会也坐不住了。眼看着金融市场撑不下去,国会通过了一项2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希望政府执行。

可是胡佛动用总统否决权,对这项计划提出严厉批评,把它称作“史无前例地滥用公共财产”。他坚持认为,大萧条不过是暂时的公共关系问题,只要美国企业形象改善,噩梦就会结束。

作者详细记述了胡佛在总统任期内的种种无效的措施,其实是想说:靠市场自我调节,无法拯救美国经济,该换换思路了。

0x2:罗斯福如何推动政府全面干预市场?

胡佛下台之后,新思路的提出者,就是1933年3月上任的民主党总统罗斯福。

他在1932年竞选时,就曾谴责胡佛救济大银行和企业的做法不靠谱。他认为,应当考虑为挨饿的穷人做点实事。他的支持者喊出来的口号是:救济穷人,向富人征税!思路和胡佛正好相反。

罗斯福1933年上任后,紧锣密鼓推动“百日新政”,政府全面干预市场,他重点做了三件事,就迅速止住了经济颓势。

第一件事,推动民主党控制的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以此稳定银行存款,稳住金融市场

当时,美国有上千家银行停业或破产,由于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储户损失惨重。于是很多人把现金囤积起来,既不存银行,也不敢消费。结果市面上一下子少了15%的流通货币,流动性都成问题。

迅速实施的《紧急银行法》宣布美国放弃金本位制,同时通过兑换收回价值3亿美元的黄金和黄金证券,另外还加印了7.5亿美元新钞,并对所有银行进行甄别,让14700多家有偿付能力的银行重新开业,对小额存款提供保障,同时淘汰1万多家没偿付能力的银行。

这些举措迅速见效,货币重新在市场上流动,商业焕发生机,股市交易活跃,纽约交易所的股价陡增15%,民众信心开始恢复。

第二件事,罗斯福上任后两个月,推动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专门机构,将各种救济物资拨往各州,救济穷人

之后这项救济行动改为“以工代赈”,就是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

当时,美国先后招募了200万失业青壮年劳动力,每人工作9个月,从事植树护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筑等工程建设。国会还拨款50亿美元,成立工程兴办署和全国青年总署,总计雇佣2300万人,从事工程建设或公共服务,涉及美国一半以上的劳动力。

统计表明,从1933年到二战前夕,美国联邦政府支出的各种工程费用,以及直接救济费用,达180亿美元。也是在这一时期,美国修建了近1000座飞机场、12000多个运动场、800多座校舍和医院。

这些工程项目,不仅为上千万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也为相关上下游产业提供了订单,加上人们的消费增加,事实上形成了良性循环:政府投资提供工作机会,刺激私人消费和企业投资增长。

第三件事,罗斯福上任三个月后,促使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资本家遵守“公平竞争”规则,恢复运转,吸纳就业

这项法案明确规定了各大企业生产的规模、价格、销售范围,给工人确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既限制商业垄断,也减缓劳资矛盾。同时,他还积极争取中小企业主支持,鼓励他们提供就业机会。

这些带有临时经济管制的措施,虽然引起了部分工商业负责人抱怨,但由于有政府建设工程在上游提供订单,因此经济逐步循环起来。于是,罗斯褔就任总统仅仅4个月,美国的工业生产就止住了下滑趋势。

0x3:政府强行干预市场的举措为何行不通了?

面对“百日新政”的良好效果,要不要加大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呢?1934年5月,经济学家凯恩斯到白宫和罗斯福见面,明确建议罗斯福,实施更激进的政府赤字开支计划,加强政府干预。

但罗斯福对此将信将疑,因为当时美国有1800万人主要靠政府救济生活,如果不能让市场恢复运转活力,政府将无法长期救济

罗斯福的办法是,鼓励个人奋斗和中小企业发展,限制大企业垄断,打击商业垄断集团、金融垄断集团、投机倒把分子和胆大妄为的银行家。他还希望提高遗产税,对高收入者征收重税等等。

这些努力获得部分底层民众喝彩,但在工商界受到抵制。特别是在1935年后,随着美国逐步走出大萧条,罗斯福新政时的两部法案,《全国工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被判违宪。这表明政府干预市场的做法,在美国工商界和法律主流意见里,已不再受认可

0x4: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其实,所谓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欧美一直是有定论的:

  • 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主要管理公共事务,托底社会福利,获得财政税收
  •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则应当鼓励创业创新,保护自由竞争,实现差额激励

在大多数时候,这两方面的边界是清晰的。

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对这个边界问题进行了全新的思考:当经济进入大萧条,市场暂时失灵,政府要不要介入,如何恰当介入,哪些必须做,哪些选择做,哪些不能做?就非常值得仔细甄别,而不能任意从事

美国人认为,罗斯福新政对拯救美国经济功不可没,就在于他在市场失灵时,没有机械恪守政府不干预市场的原则,而是创造性地以加大公共开支和财政投资,迅速创造需求,大量消化就业,重新激活消费,从而刺激投资,实现新的经济循环。

这其中,最难的就是政府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作为过度。政府干预市场,不是要替代市场功能,而是要和市场良性互动,推动市场重新恢复活力,否则,市场会被进一步扭曲,结果将适得其反

0x5:总结

  • 美国经济大萧条,是经济周期导致的正常现象。但之后几年里,完全靠市场自救不起作用,需要政府干预市场。
  • 1933年罗斯福上任后,以改革方式推动政府干预市场,先后通过《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以及《全国工业复兴法》,稳住了金融市场,救助了失业大军,重新激活经济并启动市场。
  • 政府干预市场,不是要替代市场功能。随着美国经济逐步走出大萧条,进入新的自我循环,政府继续干预市场已无必要。

 

三、为什么美国热衷于全球事务?

纵观美国的发展历程,它并不是一直关注国际市场、热衷全球事务的。美国在独立后的100多年时间里,长期奉行的是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也就是只聚焦于国内市场建设和美洲利益争夺。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虽然美国的经济实力早就是世界第一,但它并不是一个主导全球事务的大国。那么美国的关注点为什么会从美洲转向全球?

0x1:美国为何从关注国内市场转向关注国外?

要关注了解美国在不同时期的国内外策略,二战前后是一个典型时期,也是政策变化的关键切入口

美国真正下决心介入国际事务,实际上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三个关键节点推动了美国的政策变化。

第一个关键节点在1937年底,也就是二战前夕,这是变化产生的契机

当时德国、意大利在欧洲攻城略地,日本在亚洲入侵中国,加之美国军舰在长江边被日军炸沉,美国国内要求介入国际事务的主张开始不断涌现。

但更主流的意见认为,美国离亚洲和欧洲都太远了,坐蒸汽轮船至少需要10-15天,哪怕泛美航空公司的西班牙航线,也要飞很长时间,还不如专注于国内和美洲市场。

而且,美国当时生产先进武器的能力有限,军事实力算不上强大。比如空军,当时纳粹德国有8000架轰炸机和战斗机,美国只有几百架老式飞机;同时,美国海军的远程作战能力也不行。所以一半多的美国人,仍然希望不要介入欧洲和亚洲战事。

第二个关键节点,是1940年底,美国开始间接介入战争

当时欧洲战事激烈,德国轰炸英国考文垂后,英国处境艰难,丘吉尔给罗斯福写信,希望美国拯救英国。

此时,美国也意识到,德国和意大利试图吞并整个欧洲的野心,这对美国并非好事。于是美国通过《租借法案》,用武器变相支援英国和欧洲。

这样既没有直接和德国为敌,也帮助了其他西欧国家对抗德国侵略。美国国会还授权总统罗斯福,任何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国家前来求援,美国都可以提供军火、粮食等各种援助。

第三个关键节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1941年底,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的国土安全受到直接威胁,不得不卷入太平洋战争

同时,美国和英法等欧洲同盟国相呼应,陆续介入欧洲战场。到1943年秋天,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均投票支持政府出面,参与建立国际组织,维持世界和平。

这就意味着,美国各界的主流意见统一了。美国正式介入二战后的全球政治经济事务,推动政治磋商,维持货币稳定,并为饱受战争摧残的欧洲和亚洲国家提供重建资金。

0x2:美国如何通过援助战后各国深入主导国际事务?

那么美国是如何通过为欧亚各国提供战后援助,进而深入参与并主导全球事务的呢?

  • 首先是1945年,在美国主导下,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先后成立,全球治理新秩序就此构建起来。美国成为西半球的领导者,也因此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些国际组织也为美国主导全球事务,提供了制度保障。
  • 其次,从1946年7月开始,美国对英国进行经济援助,也是从这个时候起,美国开始对美洲以外事务进行深入介入,并从中获取利益。
  • 最后,从1947年7月开始的马歇尔计划,也就是欧洲复兴计划,成为美国主导西半球国际事务和经济利益的关键一步。这个援助计划先后持续4年,美国通过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共向战后亟待重建的欧洲,提供了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白给,10%是低息贷款,可以说是空前慷慨。这些举措也表明美国政界和军界,开始高度关注西欧的繁荣与稳定。

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声称:作为世界上最大、最富裕的自由国家,美国要履行对整个“自由世界”的义务

在作者看来,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花大钱推行马歇尔计划,不仅帮助欧洲国家解决了最紧迫的战后重建困难,还在1951年促成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这正是今天欧盟的前身。

同时美国还意识到,要保护好美国的全球利益,不能只靠向全球各地派驻美军,还需要集结更多的队伍。尤其是考虑到当时冷战的压力,于是国务卿艾奇逊出面撮合欧洲各国,在1949年促成了美欧12个国家,组建了强大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西方世界就此联为一体

0x3:美国在主导全球事务中获得哪些好处?

对美国来说,耗时费力出钱帮助欧洲国家,也是在帮助自己。比如面对美国空前慷慨的援助,欧洲各国深受感动。当时英国经济受益于援助支持,在二战后两年半时间里就全面复苏。随着欧洲国家经济复苏,他们从美国进口更多产品和服务,扩大了美国企业的海外市场,进一步刺激了美国二战后的经济繁荣

那么,美国从承担全球责任中具体能获得哪些好处呢?举三个例子。

  • 一是强大的金融实力。比如二战后最重要的黄金储备,1945年美国占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59%,到1948年,这一比重高达74.5%。这都源自美元和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随后美国主导建立的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些举措也保障了美国的黄金储备能够从二战后始终居于世界前列。
  • 二是庞大的商品贸易。比如到1947年,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出口总额中,美国就占了32.5%,而英国仅为9.3%;同时,美国还通过租借法案和经济援助,要求欧洲各国和日本在二战后取消了贸易壁垒,为美国商品在西半球通行无阻扫清了障碍,美国贸易规模不断做大。
  • 三是巨额的对外投资。通过马歇尔计划,大量美国垄断资本涌入欧洲和亚洲受援国。1945年,美国的海外投资为168亿美元,到1949年就增加到307亿美元。其中一部分投资用于海外战略资源,比如二战后中东的石油开采量,有三成左右被美国石油公司所控制。

所以在二战后短短几年时间,美国充分介入全球事务,积极获取全球资源,大量出口产品和服务,积极进行对外投资,事实上把美国的商业主义从国内和美洲,推向了欧洲、亚洲和全世界

0x4:如何处理国内与国外市场的主次关系?

在这一历史性的重大转变过程中,美国也以自身经历,给我们提供了有关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关系最重要的启示:

第一,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就要积极抓住机遇

比如通过主动承担全球责任,既可以在全球刷存在感,也有利于获得主导权。只要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全球资源和利益分配就不在话下。

第二,当国际市场的资源和利益变得越来越大,主导国家也就很难从全球化时代真正脱身

因为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选择,无论美国还是其他已经深入参与全球化的国家,恐怕都不能重新回到以国内市场为主的过去时了,否则损失更大的只能是自己。

在现实中你也可以看到,过去20多年里,无论美国多么不满意它巨额的贸易逆差,无论对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世界贸易组织有多少抱怨,美国都无法真正从全球化时代退群。

减少一部分全球责任,看起来会减轻负担,但也必然减少它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各种利益。同时,由于美国相当一部分产业已经外移,它在全球控制力的下降,将直接影响其产业安全和利益分享。

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的国内市场无法封闭起来自给自足,国际市场也不可能被美国抛弃。经过反复博弈之后,如何协调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如何恰当承担全球责任,仍然是美国的现实选择。

0x5:总结

  • 美国愿意介入国际事务、承担全球责任,是经历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几件大事的刺激,最终形成的外交决策。
  • 真正让美国对美洲以外事务有深入参与,是从1946年7月开始,美国先后对英国的经济援助和支持欧洲战后重建的马歇尔计划。
  • 美国主动承担全球责任,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如果减少全球影响和控制力,也将影响到美国的产业安全和利益分享。

 

四、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真能平衡吗?

之前讲《21世纪资本论》时曾提到,美国在二战后的1950年至1980年间,整体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可以说这一时期是美国发展的“黄金时代”。

与此同时,美国10%的富裕人群,他们的总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35%左右。而在这一时期之前和之后,这一比重都在45%左右。这说明,和其他时候相比,“黄金时代”的经济蛋糕,美国的上层阶级分得更少,其他阶层的分得更多。

我们知道,在世界的一般历史规律中,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是此消彼长的,那为什么在1950年至1980年,美国能实现二者的平衡?这是偶然的特例,还是有某种必然性?我们一起来看。

0x1:二战后美国经济基于哪些因素持续增长?

在这个“黄金时代”里,美国的GDP从1950年的3000多亿美元,增长到1980年的2.86万亿美元,30年里增长了9倍多。虽然其他国家的经济也在增长,但美国经济在全球的比重仍然保持在35%至40%之间。

结合《光荣与梦想》这本书的记录和分析,这主要受益于三个红利:

  • 战争红利
  • 投资红利
  • 创新红利

第一是二战后的战争红利

和欧亚非等大洲遭受战争重创有所不同,美国本土不存在战后重建问题。相反,美国是唯一可以在战后保持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国家,加上对全球资源和交通枢纽的掌控,美国可以说占尽了二战后的发展先机,谁也比不了。

第二是欧洲复兴的投资红利

从1947起,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向欧洲累计提供了130多亿美元援助,帮助欧洲迅速实现了战后重建,也奠定了美国在西半球的领导地位。这帮助美国大大扩张了海外市场。可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机遇。

第三是技术创新和管理红利

这一点我们已经多次讨论过,美国在能源、化工、机械、汽车、航空、电子、消费以及金融等各个领域,均在这一时期不断实现技术和产品创新,比如,晶体管、中央吸尘器、按键式电话、洗衣烘干机等等。更好的技术与产品,再加上企业的管理效率提升、组织结构优化以及规模经济扩张,极大促进了美国经济快速增长。

根据《光荣与梦想》这本书中的记载,当时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以及收入水平,都提高到了让世界其他国家无法理解的高度。

具体来看,那个时期美国人的收入有多高呢?公开数据显示,1950年美国的人均收入不到2400美元,到1980年已接近11000美元。

而在同一时期,虽然其他各国的人均收入也都大幅增长,但整体依然没有超过美国。

比如1950年,很多国家还处于二战后的经济恢复期,前边的课程中我们也讲到美国通过欧洲复兴计划支援各国,各国人均收入与美国相比差距非常大。但是到了1980年,几个重要的发达国家,它们的人均收入仍然无法赶超美国。比如联邦德国的人均收入占美国人均收入的76%,法国占79%,意大利是70%。在地球的另一端,日本人均收入也只占美国的72%。

在这个时期,不仅经济大发展,人均收入更高,美国各个阶层之间的财富分配也更加平等。10%的富裕人群,分得了大约35%的国民收入,不仅低于美国过往的历史数据,也比英法等国要低。

40%的美国中产阶级,分得了大约40%的国民收入。这个数据高不高呢?比如法国和德国的中产阶级,在同一时期只能拿国民收入的30%左右。所以说,美国在“黄金时代”尽可能兼顾了效率与公平。

0x2:美国为什么能在经济增长中兼顾效率与公平?

那么,美国中产阶级为什么在这个时期,能够获得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根据作者的叙述,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美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充分就业

当时美国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全面繁荣,虽然有数百万退伍军人,以及新移民进入劳动力市场,但总体上青壮力劳动力严重不足,工资水平难以下降。

其次,是教育水平提高带来的劳动力价值上升

美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化扩张,就是在这个时期。数百万退伍军人和社会青年,通过各种方式提升综合素质,造就了大批高素质蓝领工人和知识工人,他们能创造更大价值,也能获得更高收入。

书中特别提到,就在1956年,美国越过了一个重要里程碑:制造业的蓝领工人数量,首次被中产阶级和服务行业的白领工人赶超。这些白领工人,就是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说的“知识工人”,他们收入更高。到1960年,美国白领工人数量,已经是蓝领工人的3倍。

劳动力结构变化背后,是美国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也就是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下降,而服务业的比重持续上升,美国在不断实现产业升级,白领工人收入也跟着上升。

第三,是民权运动和工会组织督促下的劳动者权益保护,在这一时期明显上升

这在20世纪60年代表现最明显,大学生反战,黑人争取民权,女性不断解放,这些社会潮流形成压力,促使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不得不更充分考虑劳动者权益,政府和企业也有更大的财力来适度提升社会福利保障。

比如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虽然无法和北欧国家相比,但从20世纪30年代起,也逐步建立并完善。1935年,美国有了伤残保险和老年配偶养老保险,1942年开始支付退休金。1965年又增加了老人医疗保险。

所以,充分就业、劳动者素质上升和权益保护,都增加了美国中产阶级的财富和预期,他们也成为美国全新消费时代的主力军。

到这里,美国在“黄金时代”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经济循环:

经济繁荣 -> 工资上升 -> 社保完善 -> 消费增长 -> 经济更繁荣

这种正循环也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金融业也开始不断创新。

由于工资收入持续上升,社会保障有所增加,民众对国家的未来保持信心,因此,节俭突然变得不合时宜。除了个人的收入和储蓄,美国金融业适时推出了新的消费信贷业务,各种分期付款的产品大量出现。花光现有和未来的每一分钱,做一个大手大脚的人,成为“黄金时代”不少美国人的信条。

作者在书中感叹说,这些挥霍无度的人,像1929年的投资者一样,依靠赊账过日子。他们买的不是股票,而是消费品。对他们来说,生活靠的就是分期付款。

相关数据显示,1952年至1956年间,美国消费者的债务,从274亿美元,增加到425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5%左右。其中,分期付款信贷增长了63%,尤其是汽车分期付款,4年时间增长了1倍。不过在后来的发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并非坏事。

0x3:如何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平衡?

结合美国在“黄金时代”中的发展,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要实现平衡和协同,我认为至少需要做到两点:

  • 第一,要有合理的环境与机制,也就是经济整体是在增长趋势中,社会就业充分,产业不断升级,推动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公平合理,从而创造出一个数量庞大的新兴中产阶级。没有这一点,社会公平无从谈起,经济效率也会受到影响。
  • 第二,要让新兴中产阶级对未来有乐观预期,敢于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这其中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国家有更好的社会福利兜底,也就是要逐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并让大家都能通过国家福利项目保证正常生活。比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等,也都能享有适当的公共服务。这不仅可以调节收入差距,相应地缩减社会贫富差距,也是社会公平的一种体现。如果他们为了养老、医疗或教育支出,把大部分收入转为储蓄,或者市场上的消费供给和金融创新不充分、也不便捷,中产阶级无法成为消费主力军,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也会受影响。借用《炫耀性消费》那本书里的观点:并不是所有的浪费都不值得鼓励,尤其是考虑到经济持续增长。即使你买的是你并不需要的东西,但你至少促进了经济繁荣。

所以,效率优先可以造就市场繁荣,并导致财富差距;而公平优先可以减少社会矛盾,但并不必然减缓经济增长。至少,美国在“黄金时代”展示了第三种可能: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可以尽量兼顾。

0x4:总结

  • 美国在二战后的“黄金时代”里,不仅实现了经济持续增长,而且财富分配更平等。
  • 美国中产阶级能获得更公平的收入分配,主要得益于那个时期的充分就业、劳动力素质上升和更好的社会权益保护。
  • 美国在“黄金时代”实现了良好的经济循环,最大限度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中产阶级也因此成为美国消费时代的主力军。

 

五、多元而动荡的美国如何持续增长?

美国在20世纪的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但其实在这一时期,整个美国社会也充满了自由、反叛与动荡。

比如价值观的转变。之前,我们曾提到好莱坞电影《阿甘正传》。阿甘代表了美国的正统价值观,勤俭、执着、乐观;他青梅竹马的女朋友,从大学开始放纵自己,享乐人生,最终吸毒,甚至要自杀。这其实就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的真实写照。

除此之外,还有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信仰危机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在物质崇拜和消费泛滥之下,女权运动、反越战运动、黑人民权运动,以及刺杀肯尼迪等重大事件此起彼伏,基督教信仰摇摇欲坠。

那么,这些重大的社会变化,为什么在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里集中出现?它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0x1:美国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如何影响经济发展?

刚才提到的很多事件,我们没法逐一展开。今天我主要选择两个切入点,一个是“垮掉的一代”的社会现象,一个是黑人民权运动。

我们先来看这个被称作“垮掉的一代”,他们的价值观是如何发生转变的

其实,美国社会的价值观转变,尤其是对财富和物质的崇拜,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20年代的这段时间。不过,当时普通人大多还比较穷,之前我们讲到的炫耀性消费仅限于少数富裕阶层。

但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消费观被媒体急速放大,进而被社会推崇。在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炫耀性消费从权贵阶层逐步蔓延至中产阶级。

比如1950年,美国人口1.5亿,其中最富裕的人群有1500万人,占总人口的10%,他们占有美国35%的国民财富;中产阶级有6000万人,占总人口的40%,他们占有40%的国民财富。加在一起看,这就意味着50%的美国人,也就是7500万人,支配着美国75%的国民财富。你可以想象,这种消费能力有多么巨大。

其中,二战后出生的新一代,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进入青春期,在60年代他们大部分成为疯狂的物质消费者。

根据作者引用的数据,这群年轻消费者有1800万至2000万,他们每年能花费100亿至250亿美元,购买新潮衣物、化妆品、相机、收音机和汽车等。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人们渴望物质财富,促进了经济增长、企业创新和社会进步;而占有物质之后的满足感反而递减,这也让那些物质崇拜者,在60年代很快陷入迷茫和空虚。

所以,当时有一部分人开始批评消费主义、反叛消费主义。像法国学者鲍德里亚等人认为,富足的生活就是道德败坏,必须要与之进行坚决斗争。但这种批评,当时根本无法扭转全社会对物质消费的迷恋,于是以金斯堡、凯鲁亚克等先锋作家为代表,他们的价值观转向另一个极端,成为“垮掉的一代”。

他们反权威,反传统,反对一切主流,拒绝按照普通人的标准正常生活;他们厌弃学业和工作,不愿承担社会义务,反对世俗陈规,蔑视法纪秩序,总之就是社会的叛逆者。

他们通过一些极具影响力的诗歌、音乐、小说和各种音乐节,吸引更多年轻人一起疯狂,以寻求刺激和绝对自由为乐,在青春年代纵欲、沉沦。这些群体创造了美国的亚文化,让社会价值观产生转变,动摇了美国的社会根基。

黑人民权运动如何改变美国社会结构?

和“垮掉的一代”追求绝对自由相呼应,对这一时期美国社会结构产生巨大冲击的,就是非洲裔美国人掀起的民权运动。

19世纪60年代的南北战争,在政治上确认了黑人奴隶的解放。黑人陆续成为自由人,拥有土地,也可以工作,并积累财富。一战和二战中,参战的黑人士兵作战也很英勇,战后都市黑人中产阶级开始出现,这些人在战后受到良好教育,工作也取得一定成就。

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非洲裔美国人整体上仍然没有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接纳。比如黑人和白人不能同校上学,不能共用卫生间,黑人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有很多限制等等。

这种种反差,累积到20世纪50年代,黑人和同情黑人的部分白人联合起来,越来越频繁地进行抗议活动。这些抗议活动效果有限,虽然一部分比较开明的州开始改变对黑人的态度,但当时美国还有17个州,甚至包括首都华盛顿所在的哥伦比亚特区,坚持认为,公立学校把白人和黑人学生隔离分校,是合法的。这些地区的黑人因此非常不满,不断抗议闹事甚至诉诸法庭。其中,以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最为出名。

这件事后来闹到美国最高法院,1954年5月17日,最高法院判决认为,学校的种族隔离违宪违法。于是总统艾森豪威尔带头,推动哥伦比亚特区的黑人和白人学生合校上课,白宫还专门招聘了黑人到秘书处工作。

但是在美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针对黑人学生的恐吓,以及其他种族袭击事件,仍然有增无减。之后黑人群体掀起多次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把民权运动不断推向高潮。

比如1955年12月,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一名黑人女裁缝,在公共汽车上拒绝给白人男子让座,竟然被逮捕,引发当地黑人长达12个月拒绝乘坐公共交通。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大力声援,美国最高法院也给予判决支持,认定在公共交通中搞种族歧视是违宪的。

更受人关注的是1963年8月,约25万人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集会,为黑人争取就业和自由权利。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成为黑人民权运动的最强音。

这些努力和压力,最终促使美国国会在1964年通过《公民权利法案》,1965年通过《选举权利法》,取消了美国黑人在选举权方面受到的限制,改变了在公共设施中歧视和隔离黑人的旧制度。

但白人种族主义者和黑人极端者之间的冲突,仍然延续了好几年。直到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被枪杀,引发全国性纵火和抢劫等暴力活动,之后民权运动才算暂告一段落。

这个过程充满了流血和牺牲,表面上看,这一时期充斥着动荡和裂痕,但其实是美国社会结构的一种裂变。对后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多面的影响

0x2:如何看待美国“黄金时代”自由与秩序的博弈?

那究竟应该如何评价,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个性解放、价值冲突,以及年青一代的放浪形骸呢?这一时期的多元和动荡,是不是也为美国之后的发展补充新的营养呢?

通读全书,我认为是的,其中有两点非常值得关注:

  • 一是具有独立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在美国越来越重要。这得益于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经济总体上“脱实向虚”。制造业大量向东亚等地外迁,遵守流程和规则的蓝领工人减少;而强调科技创新和商业创意的产业迅速发展,在这些新产业中,那些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获得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 二是没有过多历史包袱的美国西海岸,成为包容多元文化、强调种族平等的新乐土,也成为各种科技创新和创业人士的大本营。美国建国后的资本主义发展,主要是在东部和南部。到20世纪60年代,大量传统制造类、消费类的大型企业在这些地区发展起来,东部和南部也代表当时美国经济和社会的主流。相比之下,从19世纪后半期才得到开发的美国西海岸,传统的产业较少,更容易形成开放、多元和包容的文化。尤其是加州,这里移民结构的多样性和社会文化的自由度,均大于相对传统的东部和南部。在20世纪60年代,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是反战游行和个性解放的大本营;在黑人民权运动和个性解放最热闹的时候,新型的风险创投和产业投资,也开始在加州硅谷出现。它们更加强调冒险精神,更鼓励创意与个性,投资方向和逻辑与美国东海岸的同行有所区别。

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加州为代表的美国西海岸已经形成一定的科技创新氛围,对新锐的创业公司非常友好。所以1977年从哈佛退学的比尔•盖茨,没有在美国东部寻求发展机会,而是回到西海岸的家乡西雅图,创办了微软;以印度裔和华裔为代表的亚洲科技精英,也在硅谷找到了远比东部地区更多的用武之地和上升空间;甚至拉丁裔和非裔精英们,也在西海岸获得了更多发展机遇。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正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人追求自由与个性,打破秩序与约束的各种尝试,重新塑造了美国文化的底色。把一个等级分明、种族歧视的美国,变得更加多元、更加包容,这成为之后美国经济和技术创新发展最重要的底层支撑

0x3:总结

  •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推动了消费繁荣,年青一代创造了各种消费亚文化,其影响波及全球,也改变了美国的社会文化底色。
  • 和“垮掉的一代”追求绝对自由相呼应,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最终促使立法更新,改变了美国社会的惯性结构。
  • 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经济、科技,焕发全新活力和更强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裂变和多元价值。

 

 

六、美元会不会真的失去主导地位?

作为目前国际上最重要的贸易结算货币和外汇储备货币,美元供给和货币政策,也深刻影响着各国的金融稳定。受疫情影响,美国经济地位在全球的影响力被削弱,美元的支配地位在逐步动摇。很多人都开始讨论:美元会不会失去它的主导地位?

而要看清美元的未来趋势,我想还需要再梳理美元是如何确立起来的,曾经又面临什么危机,因为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预判未来。

0x1:美元是如何崛起的?

我们先来看美元在国际上是如何崛起的。在美国成为经济大国之后,美元并没有立即确立自己的国际地位。虽然早在1894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就超过了英国,但美元的国际地位,一直到1944年才正式确定。在这40年时间里,美元和英镑进行了三轮复杂的博弈。

第一轮,是1894年到1900年,美国已是第一经济大国,但美元地位根本无法和英镑比

因为除了工业生产总值,从综合实力,以及军事和国际影响力来看,美国当时和英国还有很大差距。

比如贸易额,1900年英国最多,占全球贸易19%;德国占13%;美国只占12%;法国占9%。三个欧洲国家一共占41%,碾压美国,所以当时的贸易结算主要用英镑等欧洲货币。

第二轮,是1900年到1913年,美元开始和黄金挂钩,美国积累的黄金储备反超英国

你肯定知道,黄金储备在稳定国民经济、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国际资信等方面有着特殊作用。

1816年,英国率全球之先以法律形式确立金本位制,并于1821年开始正式实施金本位制,也就是英镑和黄金挂钩。到19世纪70年代时,绝大多数欧洲工业国都已经采用了金本位制,并形成了国际金本位制。

而美国国会在1900年才通过《金本位法案》,成为金本位最晚的信徒。不过,这个法案对美元的国际地位影响巨大,因为它明确了美元与黄金挂钩。

美国自此开始用政府背书的纸币,代替金币发行。确立黄金作为美元的唯一价值标准,1盎司黄金对应着20.67美元。之后,美国不断扩大黄金储备,以便用于政府流通。1913年,英国黄金储备价值2亿美元;而美国的黄金储备价值7亿美元,美联储也建立了。

第三轮,1913年到1934年,美国黄金储备全面领先,纽约取代伦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

一战之后,伦敦作为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经济中心乃至金融中心的地位都被动摇,国际贸易规模不断缩减,境外市场萎缩,导致美元超越英镑拥有更强的话语权,更多的国际贸易使用美元来结算,美国的黄金储备也因此大增。

到1921年,英国黄金储备价值8亿美元,美国黄金储备价值25亿美元。到1930年,美国黄金储备价值45亿美元,占全世界黄金储备40%左右。全球金融中心也从伦敦转移到纽约。

之后的二战,令欧洲国家遭受重创,黄金进一步流向美国。到1944年,美国已经拥有全世界60%的黄金储备。加上美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美元与黄金挂钩,并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条件成熟了。

0x2:美元如何确立国际霸主地位?

真正确定美元的国际地位,是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的国际会议。

而在此之前一年,美国参众两院就分别通过议案,支持美国政府参与建立国际组织,以维持世界和平,其中就包括参与创建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不过,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美国也经历了一些波折。当时,英国并不甘心英镑衰落,提出了一个国际货币新计划: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货币单位,由各主要国家的货币,按照二战前三年的贸易平均值计算权重。按照这个方案,英镑在国际货币单位占16%左右的份额,再加上英联邦的殖民地货币,英联邦可以在国际货币单位中占比35%,这会有利于英国。

但美国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方案,方案的核心就是建立一个由美国主导、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从而实现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控制权。对此,英国的代表,那个时代的经济学宗师凯恩斯提出了明确反对。

但在国际事务较量中,个人能力、声望以及学术地位,显然比不上背后所代表的国家实力。最终,英国的计划被抛在一边,美国的计划被各国接受。因为美国拥有最多的黄金储备,名义上各国货币和新的国际货币单位挂钩,实际上就是和美元挂钩。

至此,一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就成为全球货币兑换的基准。世界各国货币都不得不和美元挂钩,进而和黄金挂钩,这就是以美元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在这一体系性保障下,美国的官方黄金储量迅速增加,1948年达到21682吨,约占当时世界各国官方黄金储备总和的75%,美元因此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贸易结算货币和外汇储备货币。

0x3:美元危机是如何发生的?

但是,这个基于黄金储备的美元货币体系,一开始就埋下了致命隐患。

作为和黄金挂钩的国际货币,美元的信用来自于它稳定的价值:1盎司黄金可以兑换35美元,任何国家都可以按这个价格,拿手上的美元找美国兑换黄金。

但是,如果美元的发行量增长太快,超过了美国的黄金开采和储备量变化,这种固定比例的兑换就会出问题。这一隐患最终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71年瓦解。

从1944年到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表现出色,美元发行量控制也比较好。但1961年开始,美国短期外债超过200亿美元,远远多于它拥有的17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量。

这也引发了美元的一次小危机,各国争相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并要求美国政府按照之前约定好的35美元一盎司的价格兑换黄金。

更不幸的是,1971年美国出现贸易赤字,加上在越南战场仍然花钱如流水,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到1971年7月,美元危机全面爆发

时任总统尼克松权衡再三,不得在当年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中核心的一条,就是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政策一出,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反对,在这种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

随后黄金兑换美元的价格上调9%,1盎司黄金可兑换38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运行27年后崩塌了,全球的黄金本位制到此结束。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牙买加协定》,确认了各国货币浮动汇率的合法性,全球货币进入动荡期。

0x4:美元的主导地位可持续吗?

虽然此后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被削弱,包括近些年美国的经济表现也不太景气,以及政治等因素的交织,但是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能,并没有被终止。

比如从全球外汇储备来看:截至2020年底,占比最高的还是美元资产,达61%,其次是欧元资产,20%;日元和英镑资产,各占5%左右;然后才是人民币资产,占2%左右。

再看全球支付市场:截至2020年底,美元所占的市场份额最高,38%,欧元其次,36%,英镑7%,人民币2%,这看起来比外汇储备结构更均衡一些,但人民币的占比也很小。

最后看宏观数据:2020年美国GDP是20.9万亿美元,占全球24.7%;中国是14.7万亿美元,占全球17%;日本和英国的GDP,分别占全球6%和3%左右。

由此可见,美元依旧在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原因也不复杂,

  • 一是美国的整体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仍然全球最强,目前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全面替代它
  • 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仍在延续,虽然影响力大不如前,但美国依旧可以通过它影响国际货币体系。

不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国际货币体系建设,欧洲和中国也得到一个基本共识:绝不能再回到由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来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时代

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多元化的格局,通过重新协商,构建更具开放性和合作性的国际货币体系,势在必行。

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几年进行的重要改革,就是根据全球经济现状,适当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提高中国的投票权;美元的份额和美国的投票权,都适度下调。

但正如之前的分析,这并不意味着美元的主导地位会迅速下降,毕竟从经济等综合实力来看,欧盟、中国和美国仍有不小差距。

0x5:总结

  • 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直到1944年才确定,和美国拥有的黄金储备量,以及经济、军事等综合实力相关。
  •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保了美元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贸易结算货币和外汇储备货币。
  • 基于黄金储备的美元货币体系,也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71年瓦解,但美元的国际主导地位没有被终止。

 

七、思维脑图

 

posted @ 2021-12-01 09:15  郑瀚Andrew  阅读(98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