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做AI产品,难点在哪里?

在目前的职场环境下,很多产品经理和开发者,可能都在观望和思考,自己能不能独立发产品,相信这篇内容,能给大家真实客观的参考。

作为十年的后端开发,目前已经上线了一款AI产品,包括App和网站两种形式,今天复盘一下整个流程,分享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题,以及自己的解决方法。


一、资质问题


个人产品最好先做小程序,这是开发者的普遍共识,与自己的社媒绑定,更加容易管理和推广,但是个人主体小程序不开放深度合成类目,就只剩下App和网站两个选项。

自己的楼里产品,是先上线App后发布网站,从产品功能和现在的理解来说,应该先做网站试试效果。


二、产品的形态


App开发难度高,上线审核的流程更长,推广转化率更低,但用户存留效果好,非常锻炼个人的产品化能力。

网站开发难度略低,发布流程相对App和小程序更简单,推广转化率略高,更看重功能的实用性,用户没有去留的负担,更愿意试一试。

个人理解:首先考虑小程序,如果想打造长期的产品,优先选择App形式,如果做实用型工具,可以先做网站探个深浅。


三、模型选择


做AI套壳产品,去踩人工智能的风口,是性价比较高的选择,给产品的功能选择合适的大模型,这是其中最核心的逻辑。

合理的办法就是不断试用模型,特别是大版本发布的时候,每次AI工具扎堆升级,用户的口碑都可能发生反转,这就是当下模型的现状,选择更合适的模型,才能提升产品的核心能力。


四、用户和需求


产品的核心体验,还是在于解决需求,但是对个人开发者来说,到底从用户角度出发,还是从个人能力出发,这在运营思路上,有很大的差异。


个人角度:


做擅长和想做的功能,开发者是第一个用户,过了自己这一关,再推广给其它使用者,如果是个人首款产品,这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用户角度:


在缺乏专业的产品操盘能力之时,个人去洞察用户群体,以及相关的竞品,然后再精准的判断出痛点,再围绕痛点设计产品和开发,然后还能精准推广给这个人群,虽然策略更合理,但个人实操难度极高。


五、技术栈搭建


要一个人通关,产品落地的全部技术栈,就算有AI能力的加持,也不是个容易的活,所以不必纠结最好的技术栈,而是尽量搭建复用的技术工具。

以自己的实践说,优先用熟练的技术,空白区选择更通用的技术填补,最好上手后可以开发各种形态的产品,如果产品能做出成长性,优化背后的技术栈,不会是最大的问题。


六、时间与成本


产品的直接支出:包括开发者账号,服务器和域名等,尽量先选择低配版,对于当下的云服务来说,流量起来之后再升级,没有任何操作难度。

产品版本的时间周期,个人习惯控制在一个月内,只要处在研发流程中,问题是解决不完的,合理的版本迭代,可以快速积累做产品的感觉,在过程中寻找方向感。


七、推广和转化


推广的操作难度和空间都很大,如果产品走付费模式,应该尝试广告投流,如果产品处在免费阶段,倾向在社媒冷启动,然后分析成本和回收,再调整推广策略。

个人开发者运营自媒体,分享内容和推自己的产品,虽然很有性价比,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内容的影响力做出来,才能带来更直接的回报。


上面的七个维度,在做产品的四个月里,是自己持续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当然也有一些细节又麻烦的事,不过每个人的专业和能力不同,这里就不一一道来了。




交代一下产品进度:《楼里-Web网站》已发布,《楼里App-iOS版》已上架。

🛰七号楼私信「楼里」自动获取:《楼里App-安卓版》《AI知识库》、《独立开发者》




posted @ 2025-11-10 15:54  七号楼  阅读(470)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