鸾书精华(10)--仁者爱人信仰习惯等
鸾书下载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ping/p/17498332.html
对待鸾文态度:
1,《理天游记》--- 摘自第廿二回 师徒论扶鸾 方便度众莫执着
济佛曰:由此可知扶鸾之法可用,但是用得必须恰当,因为用之恰当即是度人的法宝,用之不恰当即是恼人的法器,所以看扶鸾的鸾文,也必须
以平实的眼光来看它,不能以凡是圣贤仙佛所降的鸾文皆是对的,皆是可信的,否则就容易信得团团转,信得自乱方寸。为什么这会有些情形的
存在,乃是因为圣贤仙佛他的思想本是圆通的,但是他对于某部份人的思想环境不同,而说出不同的道理去导引某部份人,这都是方便说,因缘
说、随人说、层次说。就像医生下药一样,各人体质不同就要下各种不同 热性、愠性、寒性之药物;以达到适应某体质及治疗之效果。 众生之心病千千万万,佛法亦有千千万万,众生肉体须要食粮补充身体之消耗,同样的,众生之心灵亦须佛法之真理去滋润补充。这才能达
到身心完美的境界,才能过着自在幸福的人生。
2, 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上天永远悲悯真心悔过的有情众生---《阴律无情》第二集
判官说:若有忘记事情的,可以发真诚心痛改前非永不再犯。请记住,阴律虽无情的惩奸罚恶,但上天永远悲悯真心悔过的有情众生,一定
留下一个台阶给真心改过的有情众生慢慢步向光明,恢复众生的最初降落人间的先天光明,再祈请仰仗佛力加被,业障消除,从今往后都发心念
佛求生净土。
人类文明中的种种病症有一个总的根源:轻视别人---选自《王德峰-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
人类文明中的种种的病症有一个总的根源,就是轻视别人。所以叫无边无量的罪,上纲上线上对了。 佛家把文明的病症的根源点的非常清楚。
什么是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禅宗守什么戒?戒轻视他人(众生)。真正的根本的戒是平等,就是永不轻视任何人(众生)。禅宗第一次提
出了众生平等,根据是人皆有佛性,众生是佛,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了得的众生。
善恶在你眼中全无分别之时,你也就离得道不远 ----王翠明与灵性生命沟通报告
相信现在很多人都有“活得很不快乐,自己的价值观和这个社会的价值观格格不入”的想法,其实,绝非只有你一个人有此想法,能有这种想
法,意味着你已经是一个正在觉醒或接近觉醒的人了,要知道,现在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你在出生前自己的灵魂就已经事先决定和安排好了的,大
家都是带着一定的使命和任务来到这个世间的。既来之,则安之!孔夫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其实可以放大至整个社会,一个是自己
,一个是社会上的善人,一个是社会声的恶人,这两者其实皆是老师!如果你仅仅把善人当作自己的老师,而排斥恶人的话,说明自己的智慧还没
有完全开悟,境界还有待提升!对于普通人来说,应做到亲君子,远小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对于有大慧根者,君子、小人皆可备于
我,他们能包容、欣赏、感恩自己不喜欢的人,包括敌人,因为他们知道,没有恶人,自己就不会成长和觉悟,而恶人中的不少人(当然只是一小
部分),其实是背负了太多的业障来充当恶人,以期唤醒大家的,大家原来就是一体的!当善恶在你眼中全无分别之时,你也就离得道不远了!
那些尚未想明白的朋友,不防换一个角度,勇敢、乐观地去面对现在的一切,在其中体验生命,经历成长,开启智慧。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这
一切的意义所在!
仁者爱人--《无极皇母慈音》第十六篇
樊迟曾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鲁哀公也曾问政于孔子,孔子说:「立爱自亲始。」
这二段对话,即说明【仁】的涵义就是爱人,而爱人是从爱自己的双亲、亲人开始。
故,【仁】主要是对「人」而言,非对鬼神、非对万物而言,而是着重于孝亲敬老,「人之所以为人」的人伦之道。
现今之人满口仁义道德,然而,对于上述的基本观念态度却付之阙如。例如,许多人对家里的宠物嘘寒问暖、呵护备至,对父母、家人却颐指气
使、毫无耐心。节日或假日宁可游山玩水、遥对晚霞,却罕见打电话给独守远方的父母,道一声安,甚至对父母的来电感到厌烦。
八十年前,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如火如荼地展开,纳cui势力也席卷欧洲时。有一天,一群德国士兵,在奥地利冲入一户富裕的犹太人家庭中,在打家
劫舍后,即带走这户人家的所有成员,其中包括两位小孩:十二岁的姊姊和八岁的弟弟。他们被带到一处火车站,所有的人都被迫上了火车,但是,
姐弟俩被推上火车时,小男孩的鞋子被踏挤掉落,所以,他是光着脚丫子上了火车。他的姊姊看到弟弟没穿鞋子时,顿时勃然大怒,她揪扯她弟弟的
耳朵,还搧他一个大耳光,并狠狠的骂他:「你这个蠢蛋,我们的麻烦已经够多了,现在你却没有穿鞋子?」因为,在欧洲的冬天,如果没有穿鞋子
,意味着你将会严重冻伤,最后会截肢失去双脚,所以这位姊姊为此生气。
当轰隆隆的火车抵达了下一站后,两位小姐弟就被强行分开,从此天各一方。在历经四载视日如年的光阴后,战争终于结束了,这位姊姊从集中营
里出来,才发现全家十七口人,包括她的弟弟,都在人间蒸发了,没有留下痕迹,也没有任何纪录,就这样凭空消失,只剩下她一个人。
虽然已经时过境迁,但是她印象中最清晰的一幕,却是她对弟弟所说的最后几句话。其实,她深爱着自己的弟弟,但她对弟弟所说的最后几句话,
都是充满苛刻愤怒的恶言恶语,那些恶声厉辞一直在她脑海中回荡,令她感到痛心疾首。因此,她立下誓愿: "今生不论跟任何人说话,即使是临命终
的最后几句话,也不要说出会令自己后悔的言词。"
经由这件事情的感悟,彻底转化了她的生命,让她一生都以「仁」当成做人处世的原则。
后来,她远赴美国,在芝加哥附近创建医院,也完成许多壮举,成果丰硕,最后,她带着无限的慈爱,于二○○六年安然辞世。
【仁】的展现,绝大多数是通过【爱】来实现的,因为,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故,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每个人都能够
实践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的胸怀,世间就不会有那么多纷争了。
信仰与修行--《无极皇母慈音》第十六篇
又如有人因为孩子成绩不好,因此积极布施,祈求神佛保佑小孩成绩突飞猛进,却不知探求小孩成绩不佳的原因。因为,布施有布施的功德,
例如:一、能名闻四方远处。二、即使处于尊贵者之间,也不会畏难。三、受众人爱戴。四、死后再生为人,或生天上。五、智慧超群,现身烦
恼断尽。此布施功德与小孩成绩好坏无关,所以,不要盲目信仰,最后却流于迷信。
家庭和乐有家庭和乐的因与缘,夫妻和合有夫妻和合的因与缘,事业成功有事业成功的因与缘,身体健康有身体健康的因与缘,
如果想要依靠信仰、祈求,来达成愿望,可说是用错了方法,也是不明事理的迷信。
凡夫的通病是:
希望付出最少,收获却最大;
希望工作量很少,却能领很多薪水;
希望不用努力,就能通过考试;
希望不需学习,就能知识渊博;
希望不用勤修,就能悟道;
希望所造的恶业没有恶报;
希望不需造善业也可获得善报。
所以四处求神拜佛,乞求加持,这种做法是没有用处的。信仰、迷信都是属于【向外】追求的方式,而修行却是【对内】身心改造的革命,也是
釜底抽薪的方法。因为,一个人的善、恶业之因缘果报,来自于自己本身的思维、行为和言语的造作。
如果身、语、意都在行善,得到的结果就是吉祥如意;如果身、语、意都在做恶,结果就是痛苦不顺利。
若身、语、意都在造恶,却想祈求获得吉祥,此乃是不可能之事。因此,乞求并不会获得什么,一定要自己去做,否则竹篮打水一场空,
到头来只是黄粱梦一场罢了!
习惯--《无极皇母慈音》第廿二篇
俗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意思是说,年少时养成的习惯会渐渐变成天性,以至于长大后变得自然而然,很难改变。所以,
习惯具有强大的力量,它甚至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这个真实案例说明了,一个人曾经做过的事情,会想再做一次。如果你曾经喝过咖啡,你会想再喝一次咖啡。如果你曾经看电视,
你会想继续看电视。如果你曾经出外旅游,你会想继续出外旅游。这是一种【潜在倾向】的行为,这种行为如果成为习惯,这些习惯
会伴随你进入下辈子,成为【业力】。
如果你喜欢说谎,如果你喜欢喝酒,如果你喜欢赌博,如果你喜欢作弊,如果你喜欢吸d,如果你喜欢玩乐,这些习惯会伴随你进
入下辈子。如果你喜欢超尘脱俗,如果你喜欢慈仁爱物,如果你喜欢修真养性,如果你喜欢古寺青灯,如果你喜欢乐善好施,如果你喜
欢参禅打坐,如果你喜欢读书,这些习惯也会伴随你进入下辈子。
俗云:「讨饭三年懒做官。」所以,要克服恶习需及早为之,例如,有咖啡瘾的人,每次当你想多喝杯咖啡时,你应该说「不」。如果身体
需要液体,那就只喝白开水。因为身体不需要咖啡而是需要水,如此循序渐进,就可以摆脱喝咖啡的潜在倾向。良好的习惯也是一样,如
果多培养善行、善语、善心,自然就可提升自己的心智,带来身心益处。因为,在死亡的最后一刻,你无法控制自己的心,而是由你一生
中所做的【业】接管你的心。所以,当你还活着的时候,应该养成造善业的习惯,这种善业不但能让你在生时,内心平静安详;它也能让
你死亡后,将你带往更佳的世界。
习惯成自然--《阴律无情第一集》电光荧屏
我请教判官这地狱还不少人呢,这么多制作人。 判官说,“所有转载的众生也是等同此罪,需入此地狱受刑罚,当然他们还是比制作人罪轻一点。计算机网站可以在短时期内毒害无
数天真无知的小朋友,严重破坏他们成长的心灵之路。每个人的幼小心灵成长,都是奠定其成年行为的基石,但现在的人,小小年纪就
有如此不良嗜好了。 如《地藏经》云,"若遇恶缘,念念增益。" 习惯成自然,长大后就很难升起忏悔之心来改过,除非遇上大善知识的劝化。当今世
界计算机技术日益更新,年幼的孩子在缺乏因果教育下,已经有无数的未成年孩子,每天都在网站看此类色情产品。这些因果都需此
类色情产品制作人及转载众生负责,因此地府特别建造如此地狱严惩此类众生。”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