鸾书精华(9)--拜神目的及四念等

鸾书下载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ping/p/17498332.html

 对待鸾文态度

     1,《理天游记》--- 摘自第廿二回  师徒论扶鸾 方便度众莫执着

济佛曰:由此可知扶鸾之法可用,但是用得必须恰当,因为用之恰当即是度人的法宝,用之不恰当即是恼人的法器,所以看扶鸾的鸾文,也必须
以平实的眼光来看它,
不能以凡是圣贤仙佛所降的鸾文皆是对的,皆是可信的,否则就容易信得团团转,信得自乱方寸
。为什么这会有些情形的
存在,乃是因为圣贤仙佛他的思想本是圆通的,但是他对于某部份人的思想环境不同,而说出不同的道理去导引某部份人,这都是方便说,因缘
说、随人说、层次说。就像医生下药一样,各人体质不同就要下各种不同 热性、愠性、寒性之药物;以达到适应某体质及治疗之效果。 众生之心病千千万万,佛法亦有千千万万,众生肉体须要食粮补充身体之消耗,同样的,众生之心灵亦须佛法之真理去滋润补充。这才能达
到身心完美的境界,才能过着自在幸福的人生。

      2, 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上天永远悲悯真心悔过的有情众生---《阴律无情》第二集 

   判官说:若有忘记事情的,可以发真诚心痛改前非永不再犯。请记住,阴律虽无情的惩奸罚恶,但上天永远悲悯真心悔过的有情众生,一定
留下一个台阶给真心改过的有情众生慢慢步向光明,恢复众生的最初降落人间的先天光明
,再祈请仰仗佛力加被,业障消除,从今往后都发心念
佛求生净土。

  人类文明中的种种病症有一个总的根源:轻视别人---选自《王德峰-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

   人类文明中的种种的病症有一个总的根源,就是轻视别人。所以叫无边无量的罪,上纲上线上对了。 佛家把文明的病症的根源点的非常清楚。 
什么是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禅宗守什么戒?戒轻视他人(众生)。真正的根本的戒是平等,就是永不轻视任何人(众生)。禅宗第一次提
出了众生平等,根据是人皆有佛性,众生是佛,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了得的众生。

  善恶在你眼中全无分别之时,你也就离得道不远 ----王翠明与灵性生命沟通报告

 相信现在很多人都有“活得很不快乐,自己的价值观和这个社会的价值观格格不入”的想法,其实,绝非只有你一个人有此想法,能有这种想
法,意味着你已经是一个正在觉醒或接近觉醒的人了,要知道,现在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你在出生前自己的灵魂就已经事先决定和安排好了的,大
家都是带着一定的使命和任务来到这个世间的。既来之,则安之!孔夫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其实可以放大至整个社会,一个是自己
,一个是社会上的善人,一个是社会声的恶人,这两者其实皆是老师!如果你仅仅把善人当作自己的老师,而排斥恶人的话,说明自己的智慧还没
有完全开悟,境界还有待提升!对于普通人来说,应做到亲君子,远小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对于有大慧根者,君子、小人皆可备于
我,他们能包容、欣赏、感恩自己不喜欢的人,包括敌人,因为他们知道,没有恶人,自己就不会成长和觉悟而恶人中的不少人(当然只是一小
部分),其实是背负了太多的业障来充当恶人,以期唤醒大家的,大家原来就是一体的!当善恶在你眼中全无分别之时,你也就离得道不远了!
那些尚未想明白的朋友,防换一个角度,勇敢、乐观地去面对现在的一切,在其中体验生命,经历成长,开启智慧。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这
一切的意义所在!

  拜神佛的目的---《阳间善恶游记》 第二十一回

东岳帝君曰:现在一般善男信女,都认为用三牲酒醴,杀猪宰羊,祭拜上天仙佛,这乃是历古所遗传的风俗,认为生灵是应该给人类充饥的,
拜拜,其实不然。拜神佛的目的,在感圣佛的恩德,并且效法他在世的德行,重步他的后尘,而身受奉行;并默祈求神,佛,仙,降福默佑,
使能
够道途坦然,身心康泰。 但现在之众生,往往祭拜神佛时;大杀牲灵,触犯天地好生之德,非但不能得到祭拜成果,反而杀生害命冤孽缠身,本欲求福,反得祸而
得到相反的效果。圣神,佛,仙之能成道,无不是在世持斋茹素,精修道果而成,成道后,在庙宇受到万民的供拜敬仰,当然要以素食之清香
水果祭拜,方为合理也。 由于世俗相沿至今,每逢圣佛,仙神的圣诞,便大排场面,荤腥满桌,生灵大遭其残杀,冤魂不散,哭诉无门,虽为了拜神,其实是犯了
欺神之罪也,明知仙佛,在世是持斋茹素,戒杀放生,叫众生要戒酒,色,财,气,奉行伦常,却不好好去遵行圣佛所启示的去学,而偏偏为了
媚神求福,致触犯了杀生害命的大罪,虽本帝有屡次降文于本境众堂;但乃无效。今天有高雄灵隐慈善堂,王善生由活佛带游凡间著书,劝化
众生,藉此机会,向众生谈此杀生敬神之因累报应也,而每一位众生杀害生灵,当是善恶之神记录,等后再行报应之。

  四念---《阳间善恶游记》 第二十六回

老僧曰:是的,活佛师尊因吾是在【1913】之前就隐居于此,每天都跟山中之鸟灵之动物共同生活也,刚来之时,都喝水充饥之,或采树上水
果充饥,以渡三餐,因本人乃是从本福建渡海来此隐居修行也,在修行过程中,真是苦难加灾,不知是好,但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之通灵教示,
使本人安然渡过难关,现吾已练成神界通灵,直接可以跟上天亿万神佛谈话,而本身之功果,只有半道之功,因而我最大缺点,是没是将所学
之功普化世人,而上天只能协议,我本人尽量用无量时间普化世人向善也,直到道果满了,才可称成佛界之格也。现在吾所举列几点,给众生
做参考学修应守以四念如四项:
1、观身不净:人有五不净: 【a】种子不净 【b】现业不净 【c】住处不净 【d】生前不净 【e】究竟不净。 2、观受是苦:人一切享受,皆是恼。 3、观心不常:人无常心!即非本心,因有妄想心,所以真良心不能实现。 4、观法无我:人之一切苦恼,为我之一字所迷惑!实则世界所有之物,实无我也。 此四念乃是小乘修行之必经过程,亦是每一个修道士之学佛基础。慨在小乘法中!其修行之方便法有七点,必以五停心观为入手,五停心观者,
是修五种观法!以停治五种过失也,其大意如下:
1、不净观-对境界要时作不净之观想,以止贪念。 2、慈悲观-对一切众生宜常怀慈悲之观想,以止瞋恚。 3、因缘观-观十二因缘和三世相继之法,以止愚痴。 4、六界观-观六界或十八界,依五蕴皆空之理,以止我见。 5、数息观-数算出出入入呼吸气息,使心等一以止散乱。 六界观和因缘观,多有相似,可更各为作观佛观。五停心观法之后,再继以四念之修行。因为凡夫生死界中诸法尽是无常,非乐,溺我,不净,
之妄相,然凡夫却都妄执此妄相为常,乐,我,净。由此四颠倒便起惑而造业,致永劫沈沦。于苦海中而不能解脱矣!是以佛为破除生起此生
起此四颠倒之身,受心法之妄见!为生主观之智见起见,乃该四念住之修法如下:
1身念住:要常观身不净,以五不净之观法进行之,久之便能萌厌弃污浊,求生净域之念,而不以色身为重,由足既惑不净,才生净念也。 2受念住:要常观受是苦人生之一切享受,和心所受之一切诸法!是苦!即因苦,分生出苦之念以取真乐也。 3法念住:要常观法无我。人生惑,业,苦之造成,皆因我而生,修道不成之原因,亦因我相不灭所致。如能常作无我观,则始万念不生,
道心常住而见自性矣。 不过此四念住并不能独行,必经五停心观。之阶程以后方可。并称五停四念。此即学佛基本也。上面所举几点,是我一个人在深山隐居修行
之重点。 王生曰:多谢老师父开悟,再请教老师父,如一个人想认真学习真悟之理,不知老师父看法如何呢? 老僧曰:如一个人要想修心养道,可以在家自悟修之,以免来到深山林中修行之,因上天把真道传降东土火宅,想要将来免遭轮迥,可自心修之。
以免麻烦上山修苦行也,望世人珍惜此言之。今吾简单随谈告于王生你,有不详细告知之,望能谅之。 活佛曰:多谢这老僧一点开示于王生及众生,功德无量之,至于有缘本活佛再行开指一窍,以助你归向无极也。因时间不多,我们还要参观别处
不能多谈之,王生快向老僧辞别吧!

  无常---《在家修行法要》第一章 生命的真相

马丹阳仙翁曰: 其实人生于尘世,纵有良田万顷,日食不过三餐;广厦千间,夜卧不过八尺为了肉身的享受而造孽,实乃大愚之人也。因为世
有四事,不可得久,何谓为四?一者有常必无常,二者富贵必贫贱,三者合会必别离,四者强健必当死。
所以无常是生命的真相,什幺是无常?常是永恒不变,无常就是凡事都会改变,众生的心念有生住异灭,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
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而心念在变,因缘在变,所以周遭事物也一直在变。在这变的当中,消极的人选择逃避、放逸;而积极的
人,却在这无常幻化的境界中,藉着无常的道理,运用因缘法,积极地创造、建立善的缘起,改变自己的生命,并利用这短暂的生命自利利他,
觉悟 有情、启发大众的善根,使大众远离虚妄与痛苦,乃至契悟这念常住不灭的真心,根本远离世间的苦难也

 修行的利益---《在家修行法要》第二章

马丹阳仙翁曰:修行二字,将其拆开即是【修】与【行】。【修】有修正、修养之意;【行】有行动、行为、精进之意。故修行可简易言之,
即是【修养心性,并实际行动以修正个人错误的举止行为,进而得到修行的利益。】那修行的利益为何呢?即是: (一)可净化烦恼习气,让心灵安祥、生活自在。 (二)可引导自己的精神层次提升,不受物欲诱惑而苦恼。 (三)可常得神佛护佑,平安顺遂。 (四)可明心见性,永断生死苦恼。 故修行是一种去除无明、去除烦恼、去除痛苦、转识成智的幸福之道。其实修行除了参禅打坐,诵经念佛,行善积德等外在修行之形式外,
最重要的是内在心性的观照与锻炼。因为人是受思想支配,如果缺乏修心,便容易被世俗的功利迷惑,导致陷于因果的桎梏。

  道圣谛---《在家修行法要》第八章 佛教与修行  

谭长真仙翁曰:道圣谛即是整个佛教的修行方法与修道的内容,释迦牟尼佛开示了三十七种修行实践的次第,名为三十七道品或三十七菩提分
法。三十七道品简单解释:
第一是【四念处】:四念处是用智慧安住妄心,不让它迷惑散乱。其重点在观慧,
 分别是:
  【观身不净】:常念死、胀、青瘀、脓烂、坏、血涂、虫噉、骨锁、分散等色相之不净。
  【观受是苦】:身、心有八苦交煎(即苦苦);若偶有乐受,终究会消散的,消散时仍然是苦 (即坏苦);舍受而达不苦不乐的境地,但是
    刹那变迁,保持不住,仍然是苦(即行苦)。
  【观心无常】:众生的五蕴身心世界是因缘和合而有的,是无常坏灭的,故心无实体,念念生灭一念才去,一念又来,不可执它为常。
  【观法无我】:一切事物皆是众缘和合,而现出一个假相,众生妄执有我而生种种烦恼,故要以无我之慧观,消除执我的错误。
第二是【四正勤】:是离恶行善的力量,此四为:
  一、已生恶令断灭。二、未生恶令不生。三、未生善念令生。四、已生善念令增长。
四正勤重修精进。
 第三是【四神足】:
  一、欲神足:乐修、持戒解脱之法。
  二、勤神足:一心正念精进佛法。
  三、心神足:安心一境。
  四、观神足:观察五蕴生灭变化。
四如意足重修禅定。
第四是【五根】:
  一、信根:信正信的道理。
  二、进根:精进正法。
  三、念根:一心念无常苦。
  四、定根:心不散乱,行住坐卧悉明觉。
  五、慧根:了悟四谛的义理。
此五根能生圣道,为引发功德的根源。
第五就是【五力】:
  一、信力。二、进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
此五力有降服烦恼之力量,能入圣道。
第六是【七菩提分】:
  一、念菩提分。二、择法菩提分。三、精进菩提分。四、喜菩提分。五、轻安菩提分。六、定菩提分。七、舍菩提分。
这七菩提分能让凡夫由迷入悟,由未觉悟而成觉。
第七是【八正道】:
  一、正见:由闻四圣谛真理,正确认识宇宙人生的真实相,走向正道。
  二、正思惟:化正见为自己的理想,而立意去实现。
  三、正语:言语端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四、正业:除去身上一切不正当的动作,不杀、不盗、不淫。
  五、正命:以正业来维持我们生命,不做不道德的职业。
  六、正精进:离恶行善,勇猛精勤的努力。
  七、正念:将正确的思想常住于心,时时忆念不忘,不让思想行为偏向邪见。
  八、正定:保持身口意之清净,最后得了生死而解脱。
实践三十七道品,自然贪嗔痴灭,精神自在,不受五欲烦恼束缚,进而出离生死,世人当多解而行之也。

  得就是失,失就是得---《自然之道》第十六章

蓝采和仙翁曰: 世间任何事物,短暂看来都是真实的,但若从长久来看,却是虚假的。故若要从无穷无尽的执着与追求中解脱出来,必须要明白
『得就是失,失就是得』的道理,然而『得与失,失与得』是针对二个空间:『阴和阳』而论,并非单指阳性物质而论的。 得就是失:若一个人获得无数财富时,己身就须付出极多的精神能量,同时也可能因此让他人受到伤害,这些他人受到的伤害与己身付出的
精神能量就是『失』,如此看来,得就是失。 失就是得:若一个人平日众善奉行,为道做出许多贡献,他人就会心生感恩,灵界仙佛亦会加持,你的灵魂能量就会日益充盈、节节高升,如此看
来,失就是得。

  真心忏悔---《光明人生》第六回 真心忏悔业不牵,圣母开示真理篇

圣母曰:一般祈求消业病愈,合家平安,事业顺利者多。其实世人的语言心结都在于一念间无法突破转变了。
刘生曰:圣母是说世人都不能反诸求己?
圣母曰:贤生说的正是。世人虔心求助仙佛化解,固然仙佛法力无边,但也得遵天律,视其业障轻重;功德多寡而酌予化度,若自身造业又不知悔改,
圣佛再慈悲亦难相助,所谓:「天助自助。」即是此意。 刘生曰:依圣母开示,人只要有忏悔向善的心,即能得神佛相助,那么要如何来行忏悔?请圣母再予开示。 圣母曰:所谓:「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用智慧斩烦恼,以愿力行善德,这是基本的修行法门。所谓忏悔,是乞容求赦的意思。要言之:「陈露
先罪叫做忏,改往修来谓之悔。」对一个修行者而言,他不但要具备承担自己的问题,更要担当别人的问题,不是一味自怨自艾,怨天尤人。忏悔更明
白就是反省自身、检束自我、洗沥自尊、警惕自觉,对自己良心的吐露。感叹!世人往往不敢勇于面对它,包藏自己祸心;宽容自己的罪过,以致无法
力行果断,助业消长。忏悔不是佛前跪拜说说而已,是要打从内心真诚的悔改,并以此立行善愿,修心学圣,多行阴骘,广积功德,神灵暗助,自可化
解业障。 刘生曰:忏悔是因为造罪,那造罪的根源又是什么
? 圣母曰:五欲也。财、色、名、食、睡地狱之条根,即是世人造罪之根源。 刘生曰:那么众生又如何来消除这造罪的源头呢? 圣母曰:根本上从身口意戒除贪瞋痴三毒,三毒不染,自然不生祸苗,不起罪业。譬如一个人若为了贪求名利财色而无恶不做,人即使逃脱法律制裁,
无法逃避良心谴责,所谓「心中牢狱」是也。故而,心念的忏悔才是最根本消除之法。 刘生曰:再请教圣母,一个人经忏悔后会得到什么样的好处? 圣母曰:古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能高,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只要有改过自新的决心,一心忏前愆,永不复起;一意悔过,永不复作,
心地便会从罪恶深渊得到解脱,恢复平静。所谓:上天不加罪于悔过之人。心能清净,业不牵缠,光明自露

 

 鸾书精华:

  1.   鸾书精华(1)--戒杀放生回向等
  2.   鸾书精华(2)--佛陀说法及正道等
  3.   鸾书精华(3)--因果杀业增福消灾等
  4.   鸾书精华(4)--转念转境得道等
  5.   鸾书精华(5)--斋戒打坐施教等
  6.   鸾书精华(6)--邪淫危害及正念等
  7.   鸾书精华(7)--得道及其真义等
  8.   鸾书精华(8)--中道圆融等
  9.   鸾书精华(9)--拜神目的及四念等
posted @ 2023-11-07 22:43  zping  阅读(6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