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

  • 现在养孩子,都很“舍得下本”。

现在很多家长养孩子都很“舍得下本”,按照自己所能承受的最高标准给孩子提供所需的东西。

衣服、文具、儿童画册、零食等,家长尽可能买名牌、进口产品,各种高大上的兴趣班也是不少孩子的“必修课”。

等到父母来接孩子的时候,看看他们的打扮,才会发现很多孩子家庭富裕是一种错觉。

南京市某幼儿园班主任孙科说。

在教育工作者看来,无论家庭条件好坏,对孩子倾注所有,源于中国特有的家庭伦理关系、独生子女的角色和6位亲人无怨无悔的付出。

除了人多势众型的宠溺,此种育儿观背后更有“赢在起跑线上”的心魔。

“如今阶层固化那么严重,我能做的就是给孩子不亚于富二代的条件,让他有高于本阶层的阅历。自己吃点苦还不是为了孩子的将来。”

上海全职太太陈女士坦言。

专家认为,超负荷的爱背后是父母的亏欠感。

阶层固化更像是借口,父母所不愿面对的很可能是自己能力的固化。

过去,忙于工作没时间陪孩子的富裕家庭,习惯于用金钱满足下一代,导致孩子暴露出种种性格问题。

如今,新变种更让人忧心:“物质财富”相对短缺的家庭总是担心子女产生自卑感,为此含辛茹苦给予尽量好的物质条件,宁愿自己忍辱负重;

“精神财富”不够充足的家庭,总希望能给予子女更多的阅历与底蕴,却头脑空空无法给予,只能用物质条件去弥补。

03

  • 真正的教育,是再富也要苦孩子。

“放着我来洗,你只管好好学习!”

“我不管你将来如何,至少小时候别人有的,你都有!”

“别人家的孩子都用进口尿不湿,咱孩子差啥?”

……

网民们在讨论起这样的现象时,往往会“群嘲”:你家孩子是有王位要继承吗?

吊诡的是,尽管旁观时指责这种教育行为失当,但个体选择时却又常常成为这种育儿方式的践行者。

一位广州妈妈慨叹:“月薪三万,养不起孩子一个暑假。”

这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女儿读小学五年级,逢女儿放暑假,却觉得捉襟见肘,甚至于新衣服都不敢出手了。

更可怕的是,明明不是富人,却以富人的物质标准满足孩子的要求,父母都铆足劲儿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印钞机。

到最后,培养出来的很可能就是“碎钞机”了。

最悲哀的教育,就是把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养成了富家子弟。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认为:

“真正的教育是,再富也要苦孩子。你见哪一个人才不经历人生坎坷?孩子需要有正常的磨砺,而不是只给他各种卓越的条件。”

作家孙生龙说:

“这年头,不是有钱人的天下,也不是有权人的天下,而是有心人的天下。比钱、拼权都是假的,拼智慧、拼情商、拼给孩子最好的传承,才是真的。”

posted on 2018-03-01 08:34  四海骄阳  阅读(15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