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学习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阙阴心包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1.后溪穴——(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2.太溪穴——(足少阴肾经)是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和原穴,输穴就是本经经气汇聚之地,而原穴也是本经经气较大的“中转站”,太溪穴合二为一,所以太溪穴处肾经的经气最旺。足少阴肾经在五行中属水,肾主水,所以刺激太溪穴能够发挥“补水”也就是滋阴的作用。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3.鱼际穴——(手太阴肺经)鱼际穴是肺经的“荥穴”,经常刺激按摩这个穴位可以起到清肺热、止咳的作用,是人体当中非常重要的“强肺”要穴。

4.劳宫穴——(手厥阴心包经)劳宫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穴。心包经主治胸腔、心脏、胃、神志方面病症,作用是保护心脏;荥穴则代表脉气从此处开始增强,因此刺激劳宫穴有助强化心包经,减少外邪对心脏的伤害,从而泄心火,让思维恢复清晰,焦急、浮躁的情绪也得以重现平和。

 

荥穴则代表脉气从此处开始增强。

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的总称,每条经脉都有自己的五输穴,合计60个穴位

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posted @ 2020-05-20 10:42  太一吾鱼水  阅读(67)  评论(1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