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O变形记】整体系统思维-从现象到本质

 

  前言:我们的⼤脑⾥的认知不是⼀块⽩板,⽽是写满着密密麻麻对这个世界形成的各种观念、信念。塞满了对事物的各个表象,我们脑中的表象世界,对应着外部世界的各种事物。

 

   如果感觉本篇看起来有点不适应,可以看看之前的几篇,再回来这边: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提到了“高维视角”,也说到了“体&用”的概念。本篇进一步进行分享。为了方便讲述,把之前的一个图拿过来,方便大家观看:

 

 

  诚然,即便有了上述提及的视角之后,在具体到每一个节点,如“人”这个节点,我们依然会带着自己的认知来进行评断,换句话说,可能最终的结果只是换一个“模型”,然后填写自己的“观点”。因为,我们对人事物的解读,就是由脑中的观念、信念、视⻆、表象所共同决定的,有时,甚⾄根本不需要看、观察事物,就可以直接对事物作出各种判断、进⾏推理了。

 

 

 

  回头想,在项目中我们常常这样做:如,要设计一个号称可以抗住“亿级访问”的系统,我们很快的想出来很多的词语“分布式”、“微服务”、“负载均衡”,随后很自然的很多的技术性的内容就跳了出来,“dubbo,读写分离”,甚至开始琢磨“数据库要如何设计,如何部署,网络如何设定”..... 

 

 

  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同样,也可能束缚我们。如何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个局。

 

“破”与“立”

   我们首先将之前的“高维视角”图进行进一步的拆解,如图:

 

 

  举个例子,例如,我们要一个社交类产品,肯定要拉一票人来实现这个产品,产品上线之后,也要拉一波人来使用这个产品。在做产品的时候,为了实现“社交”的意图,就要设计一个系统出来,里面包含各种带着“社交属性”的功能,而且这些功能之间以一定的“结构”和“逻辑”进行组织起来。

 

  我们在细看上面的“人”和“物”的部分。

  首先说“人”,有内部的,和外部的。内部的人,就是我们拉来实现产品的人,有技术,UI,产品经理等,其实每个人意图、认知、目标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同一个事情”把这些人联系在了一起。

 

  产品出来之后,外部的用户是否认可,这又是一个问题,这就涉及“内外视角”的转换。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是“外部视角,用户视角”,可是很多时候,却是“内部视角,专家视角”。

  说到这里,想起曾经做过的几个产品,都是泪。基本都是“见光死”,构想的场景、设计的功能、以及构建的体系,在产品上线那一刻,歇菜了。后来不断的修改,推广,发现,陷入了“泥沼”之中。

 

 

  至于“物”,就是为了实现“目标”而设计和选择的。可能的产品会各种的变化,甚至换载体和形式。但是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交”。

  产品的变化,其实就是系统的变化,系统的变化会引发结构的改变,当然,功能也是随着改变的。结构变化之后,会引发外在形式的改变。

 

  到这里,先打住。我们细细的体会这个过程。回想我们之前提到的“以有序定无序”,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就体现出来了。上图:

 

 

  从左往右看,沿用上述的例子:社交产品的意图和愿景,让每个人都可以自由交流,为了实现这个想法(愿景),我们就要构建目标,因为愿景很大,需要一点点的实现,于是我们就把愿景拆解为一个个的小目标,为了实现这一个个的小目标,我们开始构建系统来实现,如“可以自由的视频、语音”,然后就设计系统的结构,推进这个事情,内在结构搞好之后,功能有了,就需要展示给用户,形式就各种各样了,可能是软件形式的App,或者PC端,或者是硬件,如手表,智能家居形式。

  上述就是一个“以终为始,有序引无序,无序建有序”的过程。

 

  到这里,大家可能对之前的人事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其实不仅仅做产品,其实就算是去和客户喝顿酒,吃个饭,也是类似的。

 

借假修真

  正如之前一直提及的,上述的模型终究只是“渡船,拐杖”,帮助我们走路和渡河的,不用迷恋,但是前期我们需要这个模型来分析,算是“借假修真”吧!

  其实说到整体思维,就需要涉及另外一个话题“使命是什么”,这个问题会触及到人生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们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一般会有一个规划,或者整体性的思考;其实职业生涯,是我们整个生命很重要的一个剧情,大多数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上面

  我们可以尝试,跳到高空,鸟瞰我们的时间长河,我们不妨静思一下自己的人生规划。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任务来的,只是我们忘记了,或许选择性的遗忘了,于是在整个生命中不断的经历各种人事物,来重新发现,探索。好像寻宝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升华自己。

 

 

  就好比我们为了成为技术高手,经历各种类型的项目,在其中我们学习和领悟技术、待人接物。从而使得自己的实力不断的增强,眼界不断的扩展。“铁打的实力,流水的项目”。这也是一种“借假修真”。

 

  今天暂时到这里,如果感兴趣,后续进一步的细细讨论,拆解。

 

  系列其他文章:

 

posted @ 2023-02-24 10:03  小洋(燕洋天)  阅读(27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