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他人会伤害我的身体

  詹妮特是一位暴力和性侵害的受害者。虽然后来伤害她的人都承认了自己的错,但并未使她摆脱相关的问题。只有一想到施暴者,她仍会感到恐惧,不愿与人交往。当然,出现这些反应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时,这也显示出她的加害人对她生命具有掌控的影响力,詹妮特的生存状态似乎说明上帝在她的人生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比这两个坏人还小。

  詹妮特在惧怕人问题上的弱点,类似于那些小时候看过色情画报的人在情欲上的弱点。每个人都有情欲,但像这样的人特别需要对抗来自性方面的诱惑。对一些人而言,情欲的诱惑是波动的,也许有时候争战十分激烈,但有时候,其他方面的争战比这方面的争战更需要紧急应对。然而对于那些早年受色情画报影响的人而言,情欲方面的争战是持续的,有这种精力的人需要以持续的祷告为后盾,每天都要准备好面对这个问题。同样,那些遭受过他人的威胁、攻击或污辱的人,特别容易陷入惧怕人的泥沼,需要对此有更高的警觉性。

 

辨识过去有哪些事件强化了你惧怕人的倾向

一个怯懦胆小的英雄

  当上帝应许亚伯拉罕要使他成为大国以后,亚伯拉罕因为那地有饥荒,就去往埃及。

  “将近埃及,就对他的妻子撒莱说:我知道你是容貌俊美的妇人,埃及人看见你必说:‘这是他的妻子’,他们就要杀我,却叫你存活。求你说,你是我的妹子,使我因你得平安,我的命也因你存活。”          ——创世纪 12:11-13

  很显然这是惧怕人的表现,但与害怕曝光有些分别,亚伯拉罕惧怕的是身体或生命受到威胁,他不惧怕他人的贬低,他怕的是他人会取他的性命。他感觉脆弱、不被保护,他本来可以选择信靠上帝,但他却宁可选择信靠自己的防卫机制。对当时的亚伯拉罕而言,埃及人是强大的,而上帝却使渺小的。

  大卫在迦特被非利士人所袭击时,他谈到仇敌的逼迫及内心的惶恐,在他入睡前,他总是担心自己是否还有明天,但他的反应却与亚伯拉罕的反应截然不同。大卫虽然惧怕,但他没有惧怕人过于上帝,他说:“我惧怕的时候,要倚靠你。我依靠神,我要赞美他的话:我倚靠神,必不惧怕,血气之辈能把我怎么样呢?”(诗篇 56:3-4)上帝是大卫的磐石和碉堡。反观亚伯拉罕,他刚刚零售上帝给他的应许,但他却视埃及人比上帝更强大,他因此以撒谎来求生存。原来信心的伟人也有软弱的时候。

  为何亚伯拉罕没有从这个经历学到任何教训呢?在创世纪第20章,他再一次使用相同的手段逃避危险。

  在这几次试炼里,亚伯拉罕在惧怕人还是信靠神的功课上挣扎,看来在面临严峻考验时他的表现称不上最佳候选人。那么当他被挑战要将自己的独子献上时,他是否能因为敬畏神而愿意顺服神的命令呢?然而这一次他不再动摇,履行上帝的吩咐。亚伯拉罕从惧怕人的问题中走出来,在被上帝试验的事上有了戏剧性的改变。当亚伯拉罕在行动上表达他愿意为了顺服上帝而牺牲自己的儿子时,天使对他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创世纪 22:12)

惧怕降服了一代人

  由于西伯来人惧怕迦南地居民对他们的侵害,以致以色列人的历史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他们不但不得进入上帝的应许之地,更因此在旷野继续漂流。在民数记 13 章,以色列民中被差遣到迦南地侦察的探子回来禀报说,那确实就是应许地,是流奶与蜜之地,然而,他们仍然惧怕该地的居民过于神,纵然他们曾经在法老王面前亲身经历他们所侍奉的神是万神之神。

  我们的上帝是忌邪的神,他要求人对他有专一的敬拜和尊崇,百姓惧怕法老但不惧怕独一真神真是犯了奸淫了,但由于摩西为百姓衷心代求,怜悯人的神减轻了对他们的惩罚,本来要灭绝以色列人,最后神只禁止这一代的百姓不得进入应许之地,他们将在旷野漂流至死,但他们的子孙将看见上帝的应许成就,这已是莫大的恩典了。

  当上帝的惩罚将尽,这一代即将过去,摩西在最关键的时刻,就是在自己离世前,向百姓作出最后一次训勉。他要求百姓要对上帝完全的忠贞,并警戒他们不得对约有不顺服的态度,他尤其提醒百姓不要在祖先畏惧人过于神的过错上重蹈覆辙,并再三嘱咐。每一个劝诫都重复同样的主题:你在面临威胁时不要惧怕人,单要敬畏神。“你们当刚强壮胆,不要害怕,也不要畏惧他们,因为耶和华你的神和你同去,他必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申命记 31:6),“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申命记 31:8)

两个大有信心的领袖

  阅读约书亚记 1:1-9,并注意其中的训晦,上帝在三次主动晓谕约书亚时向他说:“你当刚强壮胆。” “我岂没有吩咐你吗?你当刚强壮胆!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因为你无论往哪里去,耶和华你的神必与你同在。”

  当他后来面对五个被俘虏的王时,他对以色列民重复了神晓谕他的这番话:“你们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应当刚强壮胆”(约书亚记 10:25),他的信心伴随而来的是顺服——正如他原应该有的反应-他亲自以自己的剑将这五王弑死。约书亚的领导方式为他留下了最美好的嘉奖:“约书亚在世和约书亚死后,以色列人侍奉耶和华。”(约书亚记 24:31)

  

  害怕本身并没有过错。只有当惧怕导致我们忘记神的存在时,它才成为问题。

 

  在大卫的诗中,并未有惧怕人的记载,他的害怕是以上帝神圣的尺度为范围。在他经历害怕时,他都加你的那个地依靠他的君王。他用自己的经历生动地阐述了一个道理:不管处境如何险恶不幸,我们都不应该生发对人的惧怕。请大家注意大卫的反应,他不断提醒自己是站在信靠神还是惧怕人的十字路口上,他也经常对自己可能会惧怕人有警觉。同样的,当你身处险恶环境,身子仿佛受到威胁时,你就要有警觉度。正常的害怕与视人为偶像的惧怕之间只有一线之隔,要站稳于防线上,必须默想关于信心的诗篇,并跟随大卫的榜样。

    耶和华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还怕谁呢?

    耶和华是我性命的保障,我还惧谁呢?

    那作恶的,就是我的仇敌,前来吃我肉的时候,就绊跌扑倒,

    虽有军兵安营攻击我,我的心也不害怕,

    虽然兴起刀兵攻击我,我必仍旧安稳。

    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华,我仍要寻求,

    就是一生一世

    住在耶和华的店中,

    瞻仰他的荣美,在他的殿里求问。

                          ——诗篇 27:1-4

一个对付羞辱和威胁的圣经架构

  我们首先澄清羞耻的源头。羞耻有时是因着我们的行为,有时是因着别人的行为。

  上帝对那信靠他的受害者有何反应?首先,他了解他们所蒙的羞辱,这样的了解并非冷眼旁观,也不是纯理性的知悉而已,上帝其实是为他遇害的儿女们哀恸,而且确实为他们做了一些事。我们或许看不见天堂的轮子转动,但凭着信心我们晓得上帝未曾遗弃那无辜遇难的人。

  上帝借着伸出他的怜悯、能力和救赎的膀臂,挪去人的羞辱。业务亲身经历羞辱,且将羞辱担在自己的身上,因此,羞辱不再威吓我们。不但如此,借着信心透过恩典,它不再是我们的一部分。然后,以一种似乎不可思议的方式,上帝再进一步地娶那曾经被羞辱的人,并推举他们。

    不要惧怕,因你必不致蒙羞,

    也不要抱愧,因你必不致受辱。

    你必忘记幼年的羞愧,

    不再记念你寡居的羞辱。

    因为造你的是你的丈夫,

    万军之耶和华是他的名;

    救赎你的是以色列的圣者。

                    ——以赛亚书 54:4-5

  按照圣经的指引,我们应首先认识上帝的怜悯,然后监察自己的内心,因而生出对基督的顺服,最后确信我们全能的上帝是又公义又慈爱的神。

  过去的不幸遭遇是否会助长我们惧怕人的倾向?毋庸置疑的,它确实会使一些人更容易受这个问题的困扰,然而,它却绝不会迫使我们调入惧怕人的陷阱,而且,它也没有能力组织我们摆脱这种惧怕。

摆在我们前头的选择

  耶利米书 17 章是圣经中典型的关于惧怕人的文本。它将人生的抉择缩减为二:你倚靠人抑或信靠神?

    倚靠人血肉的膀臂,

    心中离弃耶和华的,

    那人有祸了!

    因他必像沙漠的杜松,

    不见福乐来到,

    却要住旷野干旱之处,

    无人居住的碱池。

    倚靠耶和华、以耶和华为可靠的,

    那人有福了!

    他必像树栽于水旁,

    在河边扎根,

    炎热来到,并不惧怕,

    叶子仍必青翠,

    在干旱之年毫无顾虑,而且结果不止。

                        ——耶利米书 17:5-8

  旧约圣经清楚地说明了一件事:我们站在惧怕人和惧怕神的岔路口。惧怕人的道路表现为偏爱某些人、渴望他人对自己有好印象、害怕曝光、或被眼前的外在权势所左右,当这样的惧怕没有被惧怕神所击败时,其结果往往是极悲惨的。反之,当神被放在正确的位置时,旧的捆绑就被粉碎了。

 

进深的反思

  请默想圣经的另一个章节。当耶稣差遣门徒去传天国的福音时,他提醒门徒会面对一些困难。人们会拒绝他们,他们会被带到工会去受鞭打,而且传福音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和,以致遭到更多人的愤恨。换句话说,门徒会落入惧怕人的试探里。因此,耶稣差遣他们前便嘱咐他们:“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唯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马太福音 10:28)

  耶稣的劝勉首要谈论的是身体上受到威胁的惧怕,就如亚伯拉罕所面对的情况一样。但耶稣用一个更强烈、更糟的词——被杀,说明即便是被杀的威胁也不能成为门徒惧怕人的理由。如果像这样严重的处境都能被惧怕神所客服,那诸如被拒绝的威胁便不能将它们击垮。不要忘记,门徒们和我们是一样的,它们也期望人的肯定和喜欢,因此,在以色列境内的朋友或其他人都可以像那想杀它们的敌人一样危险。

  请思想耶稣的劝勉: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唯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你是否感到了其中教人得自由的威力?这种威力来自上帝,它不是强调地狱的思想,而是能战胜因惧怕人而导致的痛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