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园  :: 首页  :: 新随笔  :: 联系 :: 订阅 订阅  :: 管理

信息学奥赛教学经验交流

Posted on 2010-10-22 21:37  桃子在路上  阅读(43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这大概是一个“科教兴国”的梦,一个“富国安邦”的梦。
美国微软公司总载比尔盖茨是个典型的人物,他仅仅只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从无到有,一跃成为世界的首富,个人资产上千亿美元,他和他的公司为美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我经常找一些这样的事例来鞭策和激励学生。我对他们说:“我们学信息学不是学怎样用别人的东西(这里指的是计算机软件),而是学会创造东西,让别人用。“用别人的东西”是我们的钱被别人赚了,而“创造东西让别人用”则是我们去赚别人的钱。“创造东西”这里指的是开发计算机软件,我们现在是学习编写程序,将来能为国家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作贡献。便学编程比较难,不是一时半日能够学好的,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的精神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给学生唱点高调容易,可是实际的工作却是很难做。不面我针对教学方法、教学措施以及组织工作等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想法。
(一)            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
通过上一期的竞赛培训,我发现不注意教学方法,不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还真不行,尤其刚开始时,对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还不熟悉,我教起来糊涂,学生学起来也是云里雾里。后来我不断的摸索,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辅导。
1、          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我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努力做
到有针对性、由浅入深地推进式的讲解,做到条理分明,能突破重点,抓住关键,攻下难点,精简要赅地进行讲授,讲得细、讲得透。
我还坚持“不奋不启,不扉不发”的启发性教学原则。上机编程学习时,我不轻易地向学生讲解答案,而是先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按照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程序编制。然后,我们便组织学生一起讨论题目的解法,让部分学生发言,其他学生可通过讨论的方式,向发言者提出问题,评判算法的优劣。最后,我对这次编程训练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并向学生具体分析较为优秀的算法设计。
2、          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即将参加竞赛的一段时间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序和进度产生了较大的差距,这时候,我不能用一把尺子去量他们了,甚至都不能统一授课了。有这么一段时间,我是一个学生一个题目的教,自己用打印机把题目一个一个的打印出来,然后分发给不同的学生做,学生做好一道题目让我检查后,再领另外一道题目去做。这样做效果很好,只是自己忙得不亦乐乎。
3、          激发性原则。
有一次,我训练学生编程解答一些智力题目,学生没有做出来,我想了一个主意,没有马上向他们解答问题,而是把题目发布在一个BBS网站上,过了两天终于有了答案,我喜出望外,把学生带到语言室,慢慢口味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快捷与方便。答题者幽默的语言(“首先,我还以为这个题目很容易,可是做起来半个小时都没做好……”)逗乐了所有的学生,我也不能完全说出这样做,给学生带来了什么?但这一节课上,他们兴奋不已。大概因此在后面的学生当中更有劲了吧。
4、          做好竞赛资料的收集以及经验积累。
竞赛书籍资料,是学生竞赛出成绩,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物质源泉。目前信息学竞赛书籍资料甚少,这个学期的信息学培训,为了用一本好教材,我去了几次长沙,至今都没有买齐那本教材,自己以前垫付100多元买的几本老教材也不惜丢在一边。我根据竞赛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编制了一些资料,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有关竞赛知识技能。这一点也得益于网络,我用于辅导学生竞赛的大部分资料都来自网上,包括96年至99年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的大部分笔试试题和北京市各区95年以来的许多小学生信息学竞赛试题。这些合起来足以装成一本厚厚的书。虽然如此,但学生竞赛的题目类型居然还是有很多我们见都没有见过的。这也可以看出它的广阔与深遂,我们还要加强积累。
5、          做好赛前的辅导训练工作
首先,要做好竞赛动员工作,让学生明确竞赛的目的、内容、竞赛的要求,熟悉竞赛过程方式等,适当提高学生参赛的热情和信心。其次,我认真做好竞赛前的辅导工作。赛前辅导,我们进行了大量的上机解题训练辅导,题目多数是竞赛中有代表性的题目,或根据学生水平特点设计训练题目。在训练过程中,也严格按照竞赛规程组织学生训练,使学生对竞赛要求有一定的熟悉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水平和经验。
(二)组织教学
我认为组织教学工作最重要,搞好了,就算成功了一半。
1、          选拔好有才华有潜质的竞赛型人才
勤奋,不聪明,不行;聪明,不勤奋也不行。能够参加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的学生,一般都是课内外计算机活动的佼佼者,他们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都有相当长的实践时间和相当扎实的基础,在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空间的想象等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比较突出,才能在信息学奥林匹克这项智能竞赛中脱颖而出。能参加信息学竞赛活动的学生,必然是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扎实,没有明显的偏科现象,学有余力,对计算机竞赛有着浓厚兴趣和钻研精神的学生。
  这既要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那里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又要自己经过较长时间的综合考查。这一点在本项竞赛中不是很好把握。
2、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上一届信息班有22人同学,虽然只是一种业余学习,但我还是把他们有效地组织起来了,经过一段时间,终于形成了比较科学的班级模型,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成立了班委会,一直是扩四班的何茂林当班长,我只管班长,班长管班干部,班干部各司其职,此外,每一堂课我都安排了学生轮流当值日组长,负责考勤,管纪律等,这样每个同学都参考了班级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值日的那一个,老师给了他权力――他最有劲,即使是平时有点小毛病的值日班长,大概“管死了”别人,怕别人“报复”,自然也很守纪律,经过一段时间,学生自觉能力都加强了。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只管上课,什么考勤、纪律、卫生都统统不要我操心。就连后来参赛的活动中租车包车以及赛后到长沙烈士公园玩等事情都是他们讨论决定、自发组织的。这样感觉挺好。
3、          不拘一格抓组织教学工作
    说“不拘一格”倒也真是,我把培训场地搬到了家里,“闹哄哄”地搞了半个多月。这是发生在竞赛前的一件事情,当时学生的成绩产生了较大的差距,我总感觉有什么东西拖了我的后腿,我想非开“小灶”,抓苗子,保重点不可了。于是,我从中选了七八个好的,通知他们每天晚上到我家里来。我不知其他的学生会不会怪我偏心,但我非这样做不可了。后来,有几个学生闻讯而来,凑齐了十一个。每天放学就到我家里开始训练,吃晚饭,8点多钟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