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APP产品设计

     据说今年1月份的数据显示,以Android系统为主的Google Play应用商店,App数量超过140万。而7月份的报道数据显示,苹果AppStore应用商店里的App数量已超过150万。加之今年又是一个互联网+高产出的一年,因此现在的APP竞争已经相当激烈了,另外有报告说移动应用App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10个月,85%的用户会在1个月内删除已下载的应用。社交类App竞争最为残酷,死亡率达35%。如何更好使自己的APP更具竞争力,将是是产品人今后的主要工作内容了。

     本文不在阐述如何做好一个APP的基本常识,因为那是过去式了,如果还在讨论像:如何对用户的尊重:时间成本;学习成本;情绪感受之类的命题,那么这种APP上不上架都无关紧要了,在这里我也对我之前做过的上架项目做个总结。我做个一些产品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用户下载量最惨的是就是社交类,但我觉得这种下载量是合理的,当时我不是产品人,是IOS开发人员一心只管着如何实现功能,因为不可否认这款APP技术实现上还是用一定难度的。当然我本人也很乐于接受挑战,当产品问我这种效果/功能能否实现时,我都乐意尝试一下。不过就产品本身而言是不算成功的,当我提交上架并且在后面很长一段时间的使用中渐渐技术实现的成就感不再。开始关注它的下载量,直到现在才几百人用,我相信大部分是内部人员下载的。这款APP是很大众的聊天工具,当然唯一的不同就是多了一个类似于初页的DIY自定义页面的分享功能。但是这并不能是用户要用你的理由。因为QQ和初页都比你做的完美。如果没有一个核心的业务功能,不静下心来深度挖掘垂直化和细分化的App产品,在功能设置和长远发展上并未考虑很多,显得漫无目的,那么就会像上述的APP一样。

     不反对功能大而全,今年很多产品人都说我们要尽量砍掉一些不必要的功能。我觉得,这要想是有道理的,但是要真实的站在用户上想。其实产品人大多数都是站在用户上想的,我是说了句废话?其实现实中真的有些产品人在潜意识里就拒绝自己认定的事物被质疑,排斥他人的意见;他们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只是纯粹的把自己当成那个用户而已。越成功的APP,功能都是大而全的不信你仔细体验下BAT的产品。但是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核心业务。长久黏住用户。而越能满足用户的本质需求时,用户越难以轻易放弃这款产品。如何将自己的产品围绕着核心业务一步步方便用户体验走向功能的大而全就是产品在迭代期间做的事情。

     迭代不一定是+,在赶项目上架的时候通常为因为产品开发时间的限制,很多时候一些功能都会放到迭代去做,因此给人们的感觉就是迭代期间就是加工能,我们需要简,使用户操作简单,砍掉不必要的操作。更主要的事不要太过注重花哨的引导。1.0版本通常操作是简单的,是很常见的界面模式,看上去和其他APP的模板没什么两样。这样做是对的,不要觉得你的创意会是用户眼前一亮,更多是亮瞎。通常用户还是比较拒绝新事物的,是因为需要时间摸索。像苹果就算是改变用户习惯那也是简约了操作帮用户节省时间。这就好比好习惯是节约时间和脑力成本的一种方式,苹果让你养成这样的习惯,哪怕花点时间那也是值得的。人们不会拒绝一劳永逸,但这个前提是你得让他看到这是一劳永逸才行。

     体验将会很重要,在APP贫瘠的时候创业不是很难,就看谁先看到需求谁先上线。但是现在如果为了抢上线而忽略用户体验上架一个比较粗糙的APP那是很不明智的,可能没有同类产品的会用你,但是又发现同类产品的时候你的产品将会被弃用。而这种弃用机会是永久的。以后你的迭代做的再好也无法挽回。(现在大家都懂了,你之所以上架一个粗糙版本要么是为了拿融资。这个倒无所谓,但是这种态度就不是做好产品的态度)

     业务处理大于技术,科技能否解决大问题。这个在登月计划之后就被很多人质疑。到现在那些课本上的问题都没解决,像环境问题,疾病问题,资源问题。(我甚至觉得这些问题是因为经济阻碍了解决,当然不在本文讨论中,暂且不提)这些都是大问题,不是技术能解决的至少现在不能。而技术是肯定能解决一般问题的,我们做产品的就是解决一般问题的,但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要优先考虑业务处理。总之互联网时代下 社会问题>业务处理>编程技术,比较经典的例子:就是2012年12306问题,当时好多高端IT给他出谋划策,后来才发现这根本不一定非要技术解决,可以在业务处理上解决(分批次,按需加班次,验证码等都是通过业务处理),春运拥堵这是社会问题也是供需问题,双11天猫再拥堵那也是供>需(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少考虑很多问题)。

     前卫思想对于产品人很重要,这个没办法举例子。兴趣,仔细,包容,都前卫思想的好朋友。

 

posted @ 2015-12-25 14:01  空灵羽少  阅读(26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