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氢反应
详细解释
1. 铅酸蓄电池的基本结构
铅酸蓄电池由以下部分组成:
- 负极(阳极):海绵状铅(Pb)。
- 正极(阴极):二氧化铅(PbO₂)。
- 电解液:稀硫酸(H₂SO₄)。
- 隔膜:防止正负极直接接触短路。
2. 自放电与副反应
在电池储存过程中,即使不连接外电路,也会因内部副反应导致能量损失,称为自放电。主要副反应包括:
- 负极析氢反应:
[
\text{Pb} + \text{H}_2\text{SO}_4 \rightarrow \text{PbSO}_4 + \text{H}_2 \uparrow
] - 正极析氧反应:
[
\text{PbO}_2 + \text{H}_2\text{SO}_4 \rightarrow \text{PbSO}_4 + \text{O}_2 \uparrow + \text{H}_2\text{O}
]
3. 析氢/析氧超电势的作用
- 理论析氢/析氧电势:根据热力学计算,氢气和氧气的析出应发生在特定电位(如析氢电势约为 0 V vs. SHE,析氧电势约为 1.23 V vs. SHE)。
- 实际析出电位(超电势):由于电极表面动力学阻碍,实际析出电位会偏离理论值,称为超电势。
- 铅电极的开路电势(~ -0.3 V) 低于析氢电势(0 V),理论上应析出氢气。
- PbO₂电极的开路电势(~ +1.7 V) 高于析氧电势(1.23 V),理论上应析出氧气。
抑制机制:
铅和PbO₂电极表面的高析氢/析氧超电势大幅延缓了氢气和氧气的实际析出速率,从而抑制了自放电。
4. 抑制剂的作用
- 功能:通过吸附在电极表面,进一步增大析氢/析氧的超电势,阻碍副反应。
- 示例:
- 负极抑制剂:木素磺酸盐(抑制氢气析出)。
- 正极抑制剂:磷酸(抑制氧气析出)。
5. 自放电率计算与优化
- 自放电率:通常以每天容量损失的百分比表示。铅酸蓄电池的自放电率低于 0.5%/天,得益于高超电势和抑制剂的协同作用。
- 优化措施:
- 使用高纯度材料减少杂质引发的副反应。
- 优化电解液浓度和添加剂(如抑制剂)配方。
6. 总结
铅酸蓄电池通过以下机制实现低自放电率:
- 高析氢/析氧超电势:天然抑制氢气和氧气的析出。
- 抑制剂强化:进一步减缓副反应速率。
- 材料与工艺优化:降低杂质影响,延长储存寿命。
这种设计使得铅酸蓄电池在长期储存中仍能保持较高容量,适用于汽车启动电源、备用电源等场景。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