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唤中试

有一家消费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历经10个月终于开发出一款功能领先的机型,原指望着靠它“多收三五斗”,不曾想产品到了生产,问题不断:先由于多个工艺问题无法在生产线上制造,进行工程变更后,又因为一种“小零件”供不上货,停工待料长达三周。好不容易批量销售,也算是很畅销,但销售3个月后,返修率已近50%——稳定性太差,服务人员叫苦连天(可想而知,利润水平也不会高)。

类似上述情况,在很多行业、很多企业发生过。的确,科研样品测试合格后,并不意味着工艺技术的成熟,可以批量生产了。因为,研发阶段,样品是在实验室环境下,由研发人员(高技能人员,高成本)研制出来的,离批量生产通常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主要表现为: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工艺不成熟,成品率低,返修率高;或者,缺乏有效的工艺工装,生产效率低,制造成本高企,无法商品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商品化进程,在很多企业中试部门应运而生。(当然,有时候,由于产品比较超前,市场规模还很小,也需要通过中试进行小批量生产,用于测试市场或培育市场。本文不针对这种情况。)

二、中试的目的

中试作为介于研发与生产之间的中间环节,它的目的大致可以概括为:验证与完善产品设计(称为产品包更合适),提高产品质量,为生产和市场服务,加快研发成果商品化的进程。

这里,质量问题包括设计原因导致的产品功能、性能、外观等方面的缺陷,也包括由于设计原因引起的可制造性差,可维修性/可服务性达不到要求,等等。为了达成中试的上述目的,一些企业逐步为中试体系建立了相应的职能,详见第三部分。

三、中试的职能

各个企业中试部门的职能不太相同,主要职能基本包括在以下6个方面:

1、产品试制

负责根据工程样机进行小批量试生产,以验证生产工艺及产品品质,同时培养有关生产技术人员。试制过程通常是在生产线上进行而不是在研发实验室完成,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建立专用的试产线或共用生产线。

2、产品测试

制定测试规范,对工程样机及试制产品进行充分的测试,发现功能、性能、外观等方面的缺陷,保证产品质量。比如,可包括软、硬件、系统测试,以及环境可靠性测试。

3、工艺设计

负责生产工艺设计,保证可生产性,提高工效及质量(如成品率、直通率)。

4、(测试)装备开发

主要是生产线使用的测试装备开发,对于很多IT产品,由于测试的内容很多,工作量大,其中测试装备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如自动测试软件、ICT工装。目的是保证快速有效的生产(测试),提高测试的充分性(遍历性),保证产品质量。

5、物料品质认证

产品的质量问题原因中,物料品质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物料品质认证主要职责包括:新器件技术认证、来料检验工艺、研究典型应用电路、替代分析、故障分析工作,建设物料品质管理流程。但通常不承担量产时的来料检验(IQC)。

6、产品数据管理

承担技术文件、PART/BOM、变更管理等工作,建设产品数据管理流程、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