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基本记号
在本系列中,我们通常使用大写字母\(A,B,\cdots\)表示集合(set),用小写字母\(a,b,\cdots\)表示属于集合的成员(object)或元素(element)。集合有时简称为集,元素有时简称为元。如果成员\(a\)属于集合\(A\),就记作
如果\(a\)不属于\(A\),就记作
如果\(A\)的每一个元素都是\(B\)的元素,就说\(A\)是\(B\)的子集(subset),记作
当\(A\subset B\)并且\(A\)不等于\(B\)时,称\(A\)为\(B\)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记作
两集合之间的\(\subset\)和\(\subsetneq\)关系分别称为包含(inclusion)关系和真包含(proper inclusion)关系。若\(A\subset B\),也可以写作\(B\supset A\),读作\(B\)包含\(A\)。
为了描述集合,我们可以将其所有元素列出来,如
若集合的元素较多或有无穷个,这个方法就不再适用。此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元素选取集合+元素性质描述的方式描述集合,如偶数集
其中\(\mathbb{Z}\)是整数集。
集合的“并”与“或”的含义
给定集合\(A\)和\(B\),由\(A\)中所有元素和\(B\)中所有元素可以组成一个集合,这个集合称为\(A\)与\(B\)的并(union)或并集,记作 \(A\cup B\)。正式的定义是
现在,我们需要停下来,仔细思考\(x\in A \text{或} x\in B\)中的“或”是什么意思。需要指出的是,在数学中,\(P\text{或}Q\)通常表示\(P\)成立,或者\(Q\)成立,或者\(P\)和\(Q\)同时成立。但是在日常用语中,其可能不包括\(P\)和\(Q\)同时成立的情况。例如我们可以说:
显然,明天不可能既出太阳又下雨(我们不考虑太阳雨这种罕见情况),其要么出太阳、要么下雨。在数学中,我们要时刻牢记第一种解释,即或者\(P\)成立,或者\(Q\)成立,或者\(P\)和\(Q\)同时成立。如果不想包含\(P\)和\(Q\)同时成立的情况,就必须明确加上短语“但不是既\(P\)又\(Q\)”。
现在,我们便能说清楚\(A\cup B\)的意思了,其由那些属于\(A\),或者属于\(B\),或者既属于\(A\)又属于\(B\)的元素\(x\)组成。
集合的交、空集以及“若……,则……”的含义
给定两个集合\(A\)和\(B\),我们可以取其公共部分形成新的集合。这个集合称为\(A\)与\(B\)的交(intersection)或交集,记作\(A\cap B\)。正式的定义是
当\(A\)和\(B\)没有公共元素时,我们引入空集\(\varnothing\)。此时,\(A\)和\(B\)没有公共元素这句话就记作
此时,也说\(A\)与\(B\)无交(disjoint)。
关于空集\(\varnothing\),有以下式子成立
读者可以根据“并”和“交”的定义进行验证。
对于\(\varnothing\)的包含关系,则有点麻烦。给定一个集合\(A\),可以认为\(\varnothing \subset A\)吗?相信很多读者都清楚答案是肯定的,但在数学中我们仍要从定义出发,一步步严谨地推导出结论。注意到\(\varnothing \subset A\)其实是语句“对于每一个元素\(x\),若\(x\)属于\(\varnothing\),则\(x\)必属于集合\(A\)。”,这里涉及到了“若\(P\),则\(Q\)”的逻辑关系。类似于“或”,我们这里要搞清楚“若……,则……”在数学中的含义。在数学中,“若\(P\),则\(Q\)”表明\(P\)为真,则\(Q\)必然为真。其不保证\(P\)为假时,\(Q\)必然为假。但是在日常用语中,其可能也包含了第二种情况。例如我们可以说:
在这个例子中,“拓扑学成绩小于60分”成立,则“不及格”显然成立;“拓扑学成绩小于60分”不成立,则“不及格”也不成立。我们必须要牢记,数学上的“若……,则……”只保证真\(\rightarrow\)真,无法保证假\(\rightarrow\)假。若要同时保证两者,我们应该说“……当且仅当……”。
回到\(\varnothing \subset A\)的讨论,我们会发现,“若”后衔接的前提“\(x\)属于\(\varnothing\)”永远为假,此时“对于每一个元素\(x\),若\(x\)属于\(\varnothing\),则\(x\)必属于集合\(A\)。”这个论断还会为真吗?按照定义,只要能保证真\(\rightarrow\)真,这个论断就为真。反过来说,若存在真-假,则论断为假。这里前提始终为假,故不存在真-假的情况,故论断成立,\(\varnothing \subset A\)对于任意集合\(A\)成立。像\(\varnothing\subset A\)这种前提始终为假的“若……,则……”论断,我们称为虚真论断(vacuously true)。
逆否论断与逆论断
对于“若\(P\),则\(Q\)”这种论断,我们可以简单地记为
读作\(P\)蕴含\(Q\),其逆否论断(contrapositive)定义为
需要指出的是,这两个论断是逻辑等价的。即一个成立,另一个必然成立;一个不成立,另一个必然不成立。要证明这一点,可以仿造我们关于空集包含关系的讨论。\(P\Longrightarrow Q\)等价于真\(\rightarrow\)真始终成立,等价于不存在真-假,也就是只有假-假,假\(\leftarrow\)假始终成立,即\((\text{非}Q)\Longrightarrow (\text{非}P)\)成立。
由论断\(P\Longrightarrow Q\)还可以定义另一个论断,那就是
其称为\(P\Longrightarrow Q\)的逆(converse)。不同于逆否论断,其与原论断是不逻辑等价的。
如果论断\(P\Longrightarrow Q\)和\(Q\Longrightarrow P\)都为真,则将其记为
读作“\(P\)为真当且仅当\(Q\)为真”。
否论断
在逆否论断与逆论断这一节,我们不加定义给出了诸如\(\text{非}P\)的新论断,我们将其称为\(P\)的否定(negation)。通常情况下,写出一个论断的否定是容易的。例如
其否定就可以写为
但是,涉及到逻辑量词“任意”、“存在”时,要写出论断的否定便变得有点麻烦。考虑下列论断
如何做出其否定呢?按照其语义来说,其表征的是集合\(A\)的元素均满足性质\(P\)。那么,其否定应当是\(A\)中存在反例元素\(x\),使得\(P\)不成立,将其翻译为通常语言就是
观察原论断和否论断,不难发现,除了将论断\(P\)变为\(\text{非}P\),其也将“任意”变为了“存在”。类似地,读者可以证明对于论断
其否论断是
两个集合的差
对于集合\(A\)和\(B\),我们可以定义其差(difference)或差集,记作\(A-B\),它由\(A\)中所有不属于\(B\)的元素组成,写成
有时也称之为\(B\)相对于\(A\)的补(complement)或补集,或\(B\)在\(A\)中的补。
集合论的法则
总的来看,集合论的常用法则可分为“分配律”和DeMorgan律。其中“分配律”如下
DeMorgan律如下
这些法则读者可以按照定义自行验证,证明见[1]。
集合的族
注意到,在我们定义集合和元素时,我们并没有限定元素是什么。特别地,当一个集合的元素也是集合时,我们称这个集合为族(collection)或集族(collection of sets),用\(\mathcal{A}\)或\(\mathcal{B}\)这样的花体字母表示。例如,\(A=\{a,b,c\}\)是一个普通的集合,而\(\mathcal{A}=\{\{a,b\},\{c\}\}\)是一个集族。给定一个集合\(A\),定义其所有子集构成的集族为\(\mathcal{P}(A)\),称为\(A\)的幂集(power set)。
任意并与任意交
有了集族,我们便可以定义任意多个集合的并与交。
给定一个集族\(\mathcal{A}\),\(\mathcal{A}\)中元素的并(union)定义为
\(\mathcal{A}\)中元素的交(intersection)定义为
当\(\mathcal{A}\)中有一个空集时,以上定义没有问题。但是当\(\mathcal{A}\)为空族时,就有点麻烦了。对于任意并,按照定义,我们完全可以说
但是对于任意交,任何\(x\)都虚真(详见集合的交、空集以及“若……,则……”的含义)地满足任意交的定义——根本没有\(A\)属于\(\mathcal{A}\)。设\(X\)为包罗万象的大集合。那么,有理由认为
这与我们的直觉相悖。我相信大多数读者都认为其应该是空集,事实上,也不是所有数学家都承认上述结论。为了避免麻烦,我们将不定义空族\(\mathcal{A}\)的交。
笛卡尔积
在学习平面解析几何时,我们已经接触到了“有序偶对”的概念——平面上的每一点对应一个有序偶对\((x,y)\)。对于任意集合\(A\)和\(B\),其笛卡尔积(Cartesian product)\(A\times B\)——笛卡尔积有时也称为积(product)——定义为所有有序偶对\((a,b)\)的集合,其中\(a\)是\(A\)的元素,\(b\)是\(B\)的元素,记作
上述定义假定了“有序偶对”的概念,它可以像“集合”一样,作为一个原始概念,也可以用集合运算加以定义。其中一种表示为:
若\(a\ne b\),\((a,b)\)是两个集合的族,第一个分量是同时属于这两个集合的元素,而第二个分量是仅属于一个集合的元素。当\(a=b\)时,\((a,b)\)这个集族仅有一个元素\(\{a\}\),我们便简单地将其两个分量指定为\(a\)。
很不凑巧的是,在数学中记号\((a,b)\)已有其他含义——表示满足\(a<x<b\)的所有数\(x\)构成的集合。一般来说,\((a,b)\)对应哪个含义可以通过上下文确定。当可能发生混淆时,我们就用另一个记号
来表示有序偶对\((a,b)\)
要查看本节的所有证明,请点击超链接。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