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的图像融合
基于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的图像融合
1. 概述
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on-Subsampled Contourlet Transform, NSCT)是一种多尺度、多方向的图像表示方法,能够有效地捕捉图像中的几何结构信息。基于NSCT的图像融合方法因其优秀的性能在医学成像、遥感图像处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2. NSCT基本原理
2.1 轮廓波变换
轮廓波变换(Contourlet Transform)由Do和Vetterli提出,能够提供图像的多尺度、多方向分解,具有以下特点:
- 多分辨率分析
- 局部定位
- 方向性
- 各向异性
2.2 非下采样改进
传统轮廓波变换使用下采样操作,会导致平移敏感性。NSCT通过去除下采样步骤解决了这一问题:
- 使用非下采样金字塔分解实现多尺度分析
- 采用非下采样方向滤波器组实现多方向分解
- 具有平移不变性
3. 基于NSCT的图像融合框架
3.1 基本流程
- 分解阶段:对源图像进行NSCT分解,得到低频子带和高频方向子带
- 融合规则:对不同频率子带采用不同的融合策略
- 重构阶段:对融合后的系数进行NSCT逆变换得到融合图像
3.2 融合规则设计
低频子带融合
低频系数反映图像的整体轮廓和能量信息,常用方法:
- 加权平均法
- 基于区域能量的融合规则
- 基于稀疏表示的融合方法
高频子带融合
高频系数包含图像的细节和边缘信息,常用方法:
- 绝对值取大法
- 基于区域方差或梯度的融合规则
- 脉冲耦合神经网络(PCNN)方法
- 基于边缘信息的融合策略
4. 算法实现步骤
-
参数设置:
- 分解层数(通常3-5层)
- 各层方向数(通常从低频到高频方向数递增)
-
NSCT分解:
% 示例MATLAB代码 pfilt = 'pyrexc'; % 金字塔滤波器 dfilt = 'vk'; % 方向滤波器 nlevels = [3, 3, 4]; % 各层方向数 I1_nsct = nsctdec(I1, nlevels, dfilt, pfilt); I2_nsct = nsctdec(I2, nlevels, dfilt, pfilt); -
系数融合:
% 低频系数融合(以加权平均为例) F_low = 0.5*(I1_nsct{1} + I2_nsct{1}); % 高频系数融合(以取绝对值最大为例) for i = 2:length(nlevels)+1 for d = 1:length(I1_nsct{i}) F_high{i-1}{d} = max(abs(I1_nsct{i}{d}), abs(I2_nsct{i}{d})); end end -
图像重构:
F = nsctrec(F_low, F_high, dfilt, pfilt);
参考代码 基于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的图像融合
5. 性能评价指标
常用的融合效果评价指标包括:
- 信息熵(EN):衡量融合图像的信息量
- 空间频率(SF):反映图像的空间细节信息
- 互信息(MI):衡量源图像与融合图像的信息相关性
- 边缘保持度(Q^AB/F):评估边缘信息的传递效果
- 结构相似性(SSIM):评估结构信息的保持程度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