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原理与慢查询优化

 1、为何要用索引?
创建索引的目的就是为了优化查询速度
注意一张表一旦创建了索引,就会降低写速度

2、什么是索引?
索引是mysql数据库的一种数据结构,在mysql里称之为key


你是否对索引存在误解?

索引是应用程序设计和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若索引太多,应用程序的性能可能会受到影响。而索引太少,对查询性能又会产生影响,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对应用程序的性能至关重要。一些开发人员总是在事后才想起添加索引----我一直认为,这源于一种错误的开发模式。如果知道数据的使用,从一开始就应该在需要处添加索引。开发人员往往对数据库的使用停留在应用的层面,比如编写SQL语句、存储过程之类,他们甚至可能不知道索引的存在,或认为事后让相关DBA加上即可。DBA往往不够了解业务的数据流,而添加索引需要通过监控大量的SQL语句进而从中找到问题,这个步骤所需的时间肯定是远大于初始添加索引所需的时间,并且可能会遗漏一部分的索引。当然索引也并不是越多越好,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某台MySQL服务器iostat显示磁盘使用率一直处于100%,经过分析后发现是由于开发人员添加了太多的索引,在删除一些不必要的索引之后,磁盘使用率马上下降为20%。可见索引的添加也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

二、索引原理:

索引的目的在于提高查询效率,与我们查阅图书所用的目录是一个道理:先定位到章,然后定位到该章下的一个小节,然后找到页数。相似的例子还有:查字典,查火车车次,飞机航班等

本质都是:通过不断地缩小想要获取数据的范围来筛选出最终想要的结果,同时把随机的事件变成顺序的事件,也就是说,有了这种索引机制,我们可以总是用同一种查找方式来锁定数据。

数据库也是一样,但显然要复杂的多,因为不仅面临着等值查询,还有范围查询(>、<、between、in)、模糊查询(like)、并集查询(or)等等。数据库应该选择怎么样的方式来应对所有的问题呢?我们回想字典的例子,能不能把数据分成段,然后分段查询呢?最简单的如果1000条数据,1到100分成第一段,101到200分成第二段,201到300分成第三段......这样查第250条数据,只要找第三段就可以了,一下子去除了90%的无效数据。但如果是1千万的记录呢,分成几段比较好?稍有算法基础的同学会想到搜索树,其平均复杂度是lgN,具有不错的查询性能。但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复杂度模型是基于每次相同的操作成本来考虑的。而数据库实现比较复杂,一方面数据是保存在磁盘上的,另外一方面为了提高性能,每次又可以把部分数据读入内存来计算,因为我们知道访问磁盘的成本大概是访问内存的十万倍左右,所以简单的搜索树难以满足复杂的应用场景。

二 磁盘IO与预读

前面提到了访问磁盘,那么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磁盘IO和预读,磁盘读取数据靠的是机械运动,每次读取数据花费的时间可以分为寻道时间、旋转延迟、传输时间三个部分,寻道时间指的是磁臂移动到指定磁道所需要的时间,主流磁盘一般在5ms以下;旋转延迟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磁盘转速,比如一个磁盘7200转,表示每分钟能转7200次,也就是说1秒钟能转120次,旋转延迟就是1/120/2 = 4.17ms;传输时间指的是从磁盘读出或将数据写入磁盘的时间,一般在零点几毫秒,相对于前两个时间可以忽略不计。那么访问一次磁盘的时间,即一次磁盘IO的时间约等于5+4.17 = 9ms左右,听起来还挺不错的,但要知道一台500 -MIPS(M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的机器每秒可以执行5亿条指令,因为指令依靠的是电的性质,换句话说执行一次IO的时间可以执行约450万条指令,数据库动辄十万百万乃至千万级数据,每次9毫秒的时间,显然是个灾难。下图是计算机硬件延迟的对比图,供大家参考:

 

考虑到磁盘IO是非常高昂的操作,计算机操作系统做了一些优化,当一次IO时,不光把当前磁盘地址的数据,而是把相邻的数据也都读取到内存缓冲区内,因为局部预读性原理告诉我们,当计算机访问一个地址的数据的时候,与其相邻的数据也会很快被访问到。每一次IO读取的数据我们称之为一页(page)。具体一页有多大数据跟操作系统有关,一般为4k或8k,也就是我们读取一页内的数据时候,实际上才发生了一次IO,这个理论对于索引的数据结构设计非常有帮助。

三、索引的数据结构

前面讲了索引的基本原理,数据库的复杂性,又讲了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目的就是让大家了解,任何一种数据结构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定会有它的背景和使用场景,我们现在总结一下,我们需要这种数据结构能够做些什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每次查找数据时把磁盘IO次数控制在一个很小的数量级,最好是常数数量级。那么我们就想到如果一个高度可控的多路搜索树是否能满足需求呢?就这样,b+树应运而生(B+树是通过二叉查找树,再由平衡二叉树,B树演化而来)。

如上图,是一颗b+树,关于b+树的定义可以参见B+树,这里只说一些重点,浅蓝色的块我们称之为一个磁盘块,可以看到每个磁盘块包含几个数据项(深蓝色所示)和指针(黄色所示),如磁盘块1包含数据项17和35,包含指针P1、P2、P3,P1表示小于17的磁盘块,P2表示在17和35之间的磁盘块,P3表示大于35的磁盘块。真实的数据存在于叶子节点即3、5、9、10、13、15、28、29、36、60、75、79、90、99。非叶子节点只不存储真实的数据,只存储指引搜索方向的数据项,如17、35并不真实存在于数据表中。

###b+树的查找过程
如图所示,如果要查找数据项29,那么首先会把磁盘块1由磁盘加载到内存,此时发生一次IO,在内存中用二分查找确定29在17和35之间,锁定磁盘块1的P2指针,内存时间因为非常短(相比磁盘的IO)可以忽略不计,通过磁盘块1的P2指针的磁盘地址把磁盘块3由磁盘加载到内存,发生第二次IO,29在26和30之间,锁定磁盘块3的P2指针,通过指针加载磁盘块8到内存,发生第三次IO,同时内存中做二分查找找到29,结束查询,总计三次IO。真实的情况是,3层的b+树可以表示上百万的数据,如果上百万的数据查找只需要三次IO,性能提高将是巨大的,如果没有索引,每个数据项都要发生一次IO,那么总共需要百万次的IO,显然成本非常非常高。

###b+树性质
1.索引字段要尽量的小: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IO次数取决于b+数的高度h,假设当前数据表的数据为N,每个磁盘块的数据项的数量是m,则有h=㏒(m+1)N,当数据量N一定的情况下,m越大,h越小;而m = 磁盘块的大小 / 数据项的大小,磁盘块的大小也就是一个数据页的大小,是固定的,如果数据项占的空间越小,数据项的数量越多,树的高度越低。这就是为什么每个数据项,即索引字段要尽量的小,比如int占4字节,要比bigint8字节少一半。这也是为什么b+树要求把真实的数据放到叶子节点而不是内层节点,一旦放到内层节点,磁盘块的数据项会大幅度下降,导致树增高。当数据项等于1时将会退化成线性表。
2.索引的最左匹配特性:当b+树的数据项是复合的数据结构,比如(name,age,sex)的时候,b+数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来建立搜索树的,比如当(张三,20,F)这样的数据来检索的时候,b+树会优先比较name来确定下一步的所搜方向,如果name相同再依次比较age和sex,最后得到检索的数据;但当(20,F)这样的没有name的数据来的时候,b+树就不知道下一步该查哪个节点,因为建立搜索树的时候name就是第一个比较因子,必须要先根据name来搜索才能知道下一步去哪里查询。比如当(张三,F)这样的数据来检索时,b+树可以用name来指定搜索方向,但下一个字段age的缺失,所以只能把名字等于张三的数据都找到,然后再匹配性别是F的数据了, 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性质,即索引的最左匹配特性。

四、聚集索引与辅助索引

1、聚集索引

 

1 InnoDB存储引擎表示索引组织表,即表中数据按照主键顺序存放。而聚集索引(clustered index)就是按照每张表的主键构造一棵B+树,同时叶子结点存放的即为整张表的行记录数据,也将聚集索引的叶子结点称为数据页。聚集索引的这个特性决定了索引组织表中数据也是索引的一部分。同B+树数据结构一样,每个数据页都通过一个双向链表来进行链接。
2     
3 如果未定义主键,MySQL取第一个唯一索引(unique)而且只含非空列(NOT NULL)作为主键,InnoDB使用它作为聚簇索引。
4     
5 如果没有这样的列,InnoDB就自己产生一个这样的ID值,它有六个字节,而且是隐藏的,使其作为聚簇索引。
6 
7 由于实际的数据页只能按照一棵B+树进行排序,因此每张表只能拥有一个聚集索引。在多少情况下,查询优化器倾向于采用聚集索引。因为聚集索引能够在B+树索引的叶子节点上直接找到数据。此外由于定义了数据的逻辑顺序,聚集索引能够特别快地访问针对范围值得查询。

 

2、辅助索引

除了聚集索引外其他索引都是辅助索引(Secondary Index,也称为非聚集索引),与聚集索引的区别是:辅助索引的叶子节点不包含行记录的全部数据。

叶子节点除了包含键值以外(还有指针且指向聚集索引),每个叶子节点中的索引行中还包含一个书签(bookmark)。该书签用来告诉InnoDB存储引擎去哪里可以找到与索引相对应的行数据。

五、Mysql索引管理

1 #1. 索引的功能就是加速查找
2 #2. mysql中的primary key,unique,联合唯一也都是索引,这些索引除了加速查找以外,还有约束的功能

1、Mysql常用索引

 1 普通索引index:加速查找
 2 
 3 唯一索引:
 4     -主键索引PRIMARY KEY:加速查找+约束(不为空、不能重复)
 5     -唯一索引UNIQUE:加速查找+约束(不能重复)
 6 
 7 联合索引:
 8     -PRIMARY KEY(id,name):联合主键索引
 9     -UNIQUE(id,name):联合唯一索引
10     -INDEX(id,name):联合普通索引

六、索引的两大类型'hash'与'btree'

1 #我们可以在创建上述索引的时候,为其指定索引类型,分两类
2 hash类型的索引:查询单条快,范围查询慢
3 btree类型的索引:b+树,层数越多,数据量指数级增长(我们就用它,因为innodb默认支持它)

七、创建和删除索引的语法

 1 # 方式一:
 2 create table t5(
 3     id int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
 4     name varchar(4),
 5     email varchar(10),
 6     unique key uni_name(name),
 7     index xxx(email)
 8 );
 9 
10 # 方式二:
11 alter table t5 add index qqq(email);
12 
13 # 方式三:
14 create index yyy on t5(name);
15 
16 
17 
18 alter table t5 drop primary key;
19 alter table t5 drop index qqq;

八、测试索引

1、在表中已经存在大量数据的前提下,为某个字段段建立索引,建立速度会很慢

2、在索引建立完毕后,以该字段为查询条件时,查询速度提升明显

 

九、覆盖索引

InnoDB存储引擎支持覆盖索引(covering index,或称索引覆盖),即从辅助索引中就可以得到查询记录,而不需要查询聚集索引中的记录。

使用覆盖索引的一个好处是:辅助索引不包含整行记录的所有信息,故其大小要远小于聚集索引,因此可以减少大量的IO操作

十、查询优化(explain)的基本步骤

1 0.先运行看看是否真的很慢,注意设置SQL_NO_CACHE
2 1.where条件单表查,锁定最小返回记录表。这句话的意思是把查询语句的where都应用到表中返回的记录数最小的表开始查起,单表每个字段分别查询,看哪个字段的区分度最高
3 2.explain查看执行计划,是否与1预期一致(从锁定记录较少的表开始查询)
4 3.order by limit 形式的sql语句让排序的表优先查
5 4.了解业务方使用场景
6 5.加索引时参照建索引的几大原则
7 6.观察结果,不符合预期继续从0分析

十一、慢日志管理

 1 MySQL日志管理
 2 ========================================================
 3 错误日志: 记录 MySQL 服务器启动、关闭及运行错误等信息
 4 二进制日志: 又称binlog日志,以二进制文件的方式记录数据库中除 SELECT 以外的操作
 5 查询日志: 记录查询的信息
 6 慢查询日志: 记录执行时间超过指定时间的操作
 7 中继日志: 备库将主库的二进制日志复制到自己的中继日志中,从而在本地进行重放
 8 通用日志: 审计哪个账号、在哪个时段、做了哪些事件
 9 事务日志或称redo日志: 记录Innodb事务相关的如事务执行时间、检查点等
10 ========================================================
11 一、bin-log
12 1. 启用
13 # vim /etc/my.cnf
14 [mysqld]
15 log-bin[=dir\[filename]]
16 # service mysqld restart
17 2. 暂停
18 //仅当前会话
19 SET SQL_LOG_BIN=0;
20 SET SQL_LOG_BIN=1;
21 3. 查看
22 查看全部:
23 # mysqlbinlog mysql.000002
24 按时间:
25 # mysqlbinlog mysql.000002 --start-datetime="2012-12-05 10:02:56"
26 # mysqlbinlog mysql.000002 --stop-datetime="2012-12-05 11:02:54"
27 # mysqlbinlog mysql.000002 --start-datetime="2012-12-05 10:02:56" --stop-datetime="2012-12-05 11:02:54" 
28 
29 按字节数:
30 # mysqlbinlog mysql.000002 --start-position=260
31 # mysqlbinlog mysql.000002 --stop-position=260
32 # mysqlbinlog mysql.000002 --start-position=260 --stop-position=930
33 4. 截断bin-log(产生新的bin-log文件)
34 a. 重启mysql服务器
35 b. # mysql -uroot -p123 -e 'flush logs'
36 5. 删除bin-log文件
37 # mysql -uroot -p123 -e 'reset master' 
38 
39 
40 二、查询日志
41 启用通用查询日志
42 # vim /etc/my.cnf
43 [mysqld]
44 log[=dir\[filename]]
45 # service mysqld restart
46 
47 三、慢查询日志
48 启用慢查询日志
49 # vim /etc/my.cnf
50 [mysqld]
51 log-slow-queries[=dir\[filename]]
52 long_query_time=n
53 # service mysqld restart
54 MySQL 5.6:
55 slow-query-log=1
56 slow-query-log-file=slow.log
57 long_query_time=3
58 查看慢查询日志
59 测试:BENCHMARK(count,expr)
60 SELECT BENCHMARK(50000000,2*3);

 十二、测试查询速度

一个表里面有ID name gender email记录
插入两百万多条占硬盘 160多兆
posted @ 2020-09-10 16:51  Οo白麒麟оΟ  阅读(15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