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通过这段时间对双向循环链表的学习与实践,我切实掌握了数据结构的核心逻辑,也收获了编程思维的提升。

双向循环链表最吸引我的是其结构灵活性——每个节点包含前驱和后继指针,首尾节点相互连接,既解决了单向链表只能单向遍历的局限,又避免了非循环链表查找首尾元素的低效问题。在实现插入、删除操作时,虽然需要同时维护两个指针的指向,比单向链表更复杂,但通过反复调试代码,我逐渐摸清了规律:关键在于找准前驱节点与后继节点的关联关系,先断后连、分步操作,就能减少逻辑错误。

这段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起初仅凭课本概念,我总在边界条件(如空链表插入、删除唯一节点)上出错,直到亲手编写完整的增删改查代码,并用测试用例逐一验证,才真正理解了链表循环结构的设计巧思。同时,我也认识到数据结构的选择需结合实际场景:双向循环链表在频繁插入删除、需要双向遍历的场景中优势明显,但相比数组,其随机访问能力较弱,这让我学会了根据需求权衡数据结构的利弊。

posted @ 2025-11-20 08:49  姜乐融  阅读(4)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