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从“过程”到“对象”的转变​​:最初,我习惯于线性的“过程式”思维,思考的是“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而Java课堂教会我,首先要从问题中抽象出“事物”,也就是​​类(Class)​​。比如,要管理学生信息,我先定义的不是步骤,而是一个Student类,它拥有name、id等​​属性(字段)​​,以及study()、submitHomework()等​​行为(方法)​​。这种“万物皆对象”的视角,让代码更加贴近现实,结构也更清晰。
​​三大特性的初体验​​:
​​封装​​:学会了用private关键字保护数据,通过公有的getter和setter方法提供可控的访问接口。这让我明白了“高内聚、低耦合”的重要性,代码的安全性和可维护性大大提升。
​​继承​​:extends关键字让我见识了代码复用的强大。父类的通用属性和方法可以被子类直接使用,这不仅减少了重复代码,更建立了一种清晰的层次关系(如Animal-> Cat/Dog)。
​​多态​​:这是最精妙也最具挑战性的部分。理解了“父类引用指向子类对象”后,我才真正体会到面向对象的灵活性。同一方法调用(如animal.makeSound())可以根据实际对象类型表现出不同行为,极大地提高了程序的扩展性。

posted @ 2025-10-17 18:10  姜乐融  阅读(6)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