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在接触 Java 类与对象这一知识点前,我对其的认知仅停留在课本上抽象的文字定义,总觉得这些概念晦涩难懂,难以与实际编程逻辑建立关联。但经过这堂课程的系统学习,我不仅逐步理清了类与对象的核心逻辑,更在编程思维层面实现了一定的转变,对面向对象编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课程初期,老师围绕类与对象的本质关系展开讲解,让我明确了类作为抽象模板的核心属性 —— 它承载着对事物共性特征与行为的定义,是对一类事物的抽象描述;而对象则是类的实例化结果,具备类所定义的属性与行为,是具体存在的个体。这种 “抽象模板与具体实例” 的关系,打破了我此前对两者模糊的认知,让我意识到类与对象并非孤立的概念,而是相互依存、紧密关联的整体,为后续理解面向对象编程的逻辑奠定了基础。​
在学习类的核心组成与相关机制时,我进一步理解了面向对象编程的设计思路。类中的成员变量用于描述事物的属性,成员方法用于定义事物的行为,二者共同构成了类的基本框架。而封装机制通过对成员访问权限的控制,将数据与操作数据的方法结合起来,既保障了数据的安全性,避免了外部不当操作对数据的破坏,也实现了代码的隐藏,降低了程序的耦合度。此外,静态成员与非静态成员的区别、this 关键字的作用等知识点,也让我明白类与对象在调用资源、处理自身引用时的内在逻辑,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类与对象编程的完整体系。​
这堂课最大的收获,是实现了从面向过程到面向对象编程思维的初步转变。此前,我更习惯按照任务的执行步骤编写代码,将功能实现与数据处理混在一起,代码的可维护性与扩展性较差。而学习类与对象后,我意识到可以通过类的设计将数据与操作数据的方法封装成独立模块,每个模块专注于完成特定功能,模块间通过对象交互实现整体业务逻辑。这种模块化的设计思路,不仅让代码结构更清晰,也便于后续对功能的修改与扩展,更符合复杂项目的开发需求,让我真切感受到了面向对象编程的优势。​
当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目前存在的不足。对于类的高级应用,如静态代码块的执行顺序、对象创建时的内存分配机制等知识点,理解还不够透彻;在实际编程中,如何合理设计类的结构、划分类的职责,也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后续,我计划通过更多针对性的编程练习,加深对类与对象核心知识点的掌握,尝试从简单的模块化编程入手,逐步提升自己运用面向对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这堂 Java 类与对象课程,不仅让我掌握了相关的语法知识,更让我建立了面向对象的编程思维。它为我后续学习继承、多态等更复杂的面向对象知识点打下了坚实基础,也让我对 Java 编程的理解迈入了新的阶段,更有信心应对后续的学习与实践挑战。

posted @ 2025-10-13 20:43  姜乐融  阅读(9)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