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Java SE入门(十四)——集合体系、泛型和内置数据结构

  iwehdio的博客园:https://www.cnblogs.com/iwehdio/

1、集合的体系结构

数据的组织、存储方式

  • 集合的体系结构:不同的集合功能相似,不断向上提取,将共性提取出来。最顶层包含了所有的共性,最底层就是具体的实现。

  • Collection接口:

    • boolean add(E e):添加元素,返回是否添成功。
    • void clear():清空。
    • boolean contains(Object o):判断集合中是否包含指定元素。
    • boolean isEmpty():是否为控。
    • boolean remove(Object o):删除元素,返回是否删除成功。
    • int size():返回集合中的元素个数。
    • Object toArray():将集合转换成一个Object类型的数组。
  • 集合的遍历方式:

    1. toArray():把集合转换成数组,然后遍历数组。

    2. iterator():返回迭代器对象,对其进行迭代,可以遍历集合。

      • Object next():返回下一个元素。
      • boolean hasNext():判断是否有元素可以获取。
      • 遍历集合:
      Collection c = new ArrayList();	//多态
      /*此处应添加元素*/
      Iterator it = c.iterator();	//获取迭代器对象
      while(it.hasNext()){
          System.out.println(it.next());
      }
      
  • 并发修改异常:

    • 迭代器依赖于集合,相当于集合的副本。如果迭代器操作集合时如果发现迭代器与集合不一样,则抛出并发修改异常。

    • 在使用迭代器进行遍历时,不要用集合进行修改,用迭代器进行修改。

    • 使用 Iterator 的子接口 ListIterator ,其具有 add 方法进行迭代器添加。可以用 List 来获取。

    • 例:

      List c = new ArrayList();
      /*此处应添加元素*/
      ListIterator lit = c.ListIterator();
      while(lit.hasNext()){
          String s = (String)lit.next();
          if(s.equals("Part1")){
              lit.add("Part2");	//用迭代器添加
          }
      }
      
  • foreach :增强for循环,一般用于遍历集合或者数组。

    • 格式:

      /*
      for(元素类型 变量:集合或数组对象){
          直接使用变量;
      }
      */ 
      Collection c = new ArrayList();
      for(String s : c){
          System.out.println(s);
      }
      
    • 在 foreach 找那个不能修改集合,否则会出现并发修改异常。因为它的底层是迭代器。

2、泛型

是一种广泛的类型,把明确数据类型的工作提前到了编译时期,借鉴了数组的特点。避免了类型转换的问题。

  • 使用范围:类名 / 接口名后有 <E>标记。

  • 创建对象时需要在<>中指定数据类型。

  • 存储 Student 对象的集合,例:

    Collection<Student> c = new ArrayList<Student>();
    Student s = new Student("name");
    c.add(s);
    Iterator<Student> it = c.iterator();
    while(it.hasNext()){
        Student stu = it.next();
    }
    
  • 不写泛型,默认为 Object 类型。

  • 带有泛型的方法:

    • 定义格式public <E> void method(E e)
    • 泛型在修饰符和返回值类型之间,如果有静态在静态之后。
  • 带有泛型的实现类:

    • 实现类实现接口时,要在接口后指定具体的类型。
    • 或者在实现接口时,同时指定接口与实现类的泛型。
  • 泛型的通配符:

    • ?表示不知道使用什么类型来接收。
    • 不能创建对象使用,只能作为方法的参数使用。
    • 只能接收数据,不能存储数据。
  • 受限泛型:

    • 泛型的上限:<? extends E>。表示使用的泛型只能是 E 类型的子类或 E 本身。
    • 泛型的下限:<? super E>。表示使用的泛型只能是 E 类型的父类或 E本身。

3、常见数据结构

  • 数组:
    • 长度一旦定义则不可改变,元素都有整数索引。
    • 只能存储同一类型的元素,既可以存储基本数据类型也可以存储引用数据类型。
    • 查找快,增删慢。
  • 链表:
    • 链连接起来的结点。
    • 结点包括:该结点的地址值,该结点存储的值,下一个结点的地址值。
    • 获取某个结点:遍历链表,一个一个查看。
    • 添加结点:比如在结点2、3之间添加新节点。把结点2的下一个地址值改为新结点的地址值,把新节点的下一个地址值改为结点3的地址值。
    • 删除结点:比如将新节点删除。将结点2的下一个地址值改为结点3的地址值,将新节点回收。
    • 查询慢,增删快。
  • 栈:先进后出。
  • 队列:先进先出。

Collection的子接口,是有序的且运行重复。

  • 操作对象是列表:List list = new ArrayList();

  • void add(int index,E element):在指定位置插入元素。

  • E get(int index):获取元素。

  • E remove(int index):删除元素,返回删除的元素。

  • E set(int index,E element):在指定位置修改元素。

  • List 的子类:

    • ArrayList :底层是数组结构。
    • LinkedList :底层结构是链表。
    • 查询多增删少选 ArrayList,查询少增删多选LinkedList,不明确则选ArrayList。
  • LinkedList 类:

    • 操作对象:LinkedList list = new LinkedList();.
  • void addFirst(E e):元素添加到索引为0的位置。

    • void addLast(E e):元素添加到索引为 size()-1 的位置。
    • E getFirst():获取索引为0的元素。
    • E getLast():获取索引为 size()-1 的元素。
    • E removeFirst():删除索引为0的元素,返回删除的元素。
    • E removeLast():删除索引为 size()-1 的元素,返回删除的元素。
  • Vector集合:

    • 可以实现可增长的对象数组。单线程效率较低。
    • void addElement(E obj):在末尾添加一个元素。
    • Enumeration<E> elements():返回向量的元素枚举。
  • HashSet集合:

    • 实现了Set接口,是一个哈希表实例,不保证迭代顺序。
    • 哈希表:
      • 哈希值:是一个十进制的整数,由系统随机给出,是对象的逻辑地址,不是实际的物理地址。
      • 可以使用public native int hashCode()方法获取。
      • native表示该方法调用的是本地操作系统的方法。
      • 哈希表的初始容量为16。
      • JDK1.8之前:哈希表=数组+链表。
      • JDK1.8之后:哈希表=数组+链表/红黑树。
      • 数组结构把元素进行分组(相同哈希值的元素是一组),链表/红黑树把相同哈希值元素的连接到一起。
      • 如果同组元素超过8个,则不使用链表而使用红黑树。
    • Set集合元素不重复的原理:
      • 创建HashSet,在堆内存中开启空间。
      • Set集合在调用add方法时,会调用元素的hashCode和equals方法,判断元素是否重复。
      • 先找数组中是否有同一哈希值的元素,再找链表/红黑树中有没有相同的元素。
    • hashSet存储自定义类型元素,必须重写hashCode和equals方法。

    LinkedHashSet集合:

    • 由哈希表和链表实现,迭代顺序是确定的。
    • 链表用于理论元素的存储顺序。

    可变参数:

    • 使用场景:方法的参数列表数据类型已经确定,但是参数个数不确定。

    • 使用格式:定义方法时使用,修饰符 返回值类型 方法名(数据类型...变量名){}

    • 底层是一个数组,根据传入参数的不同,创建不同长度的数组。

    • 一个方法的参数列表,只能有一个可变参数。

    • 如果方法的参数有多个,可变参数必须写在参数列表末尾。

    • 实例:计算n个整数的和。

      public static int add(int...arr) {
          int sum = 0
          for(int i : arr) {
              sum += arr[i]
          }
          retunr sum
      }
      

iwehdio的博客园:https://www.cnblogs.com/iwehdio/
posted @ 2020-01-28 10:53  iwehdio  阅读(18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