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八)——Checkland的系统智慧:软系统方法如何改变管理与决策?
软系统方法论(Soft Systems Methodology, SSM)由英国学者彼得·切克兰德(Peter Checkland)提出,是一种用于处理复杂、模糊、不确定问题情境的系统分析方法。它强调通过多元视角理解现实世界,构建概念模型,对比现实与理想,从而识别改进方向。与传统“硬系统”方法相比,SSM更适用于社会组织、管理决策等人类活动系统,注重参与式思维、问题探索与渐进式变革,是理解和干预复杂系统的重要方法论工具。
一、引言:系统思想与管理决策的结合
随着现代社会问题复杂性上升,传统线性思维模式难以有效解决复杂、不确定且多利益相关方参与的问题。英国系统思想家 彼得·切克兰德(Peter Checkland) 提出的软系统方法论(Soft Systems Methodology, SSM),正是对这类问题的一种系统性回应。
Checkland 认为,系统分析是系统观念在管理规划功能上的一种应用,是一种科学的作业程序或方法,考量所有不确定的因素,找出能够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再通过比较每一个方案的费用效益比,结合决策者对问题的直觉与判断,从中选择最有利的方案。这里旨在系统阐述 Checkland 的系统思想基础、方法论架构、应用步骤及其在现代管理中的意义与发展。
二、Checkland 的系统思想背景与核心理念
2.1 背景:从“硬系统方法”走向“软系统方法”
Peter Checkland 原本是一名工程师,早期深受传统“硬系统方法”(Hard Systems Methodology, HSM)的影响,该类方法起源于军事系统工程、运筹学和信息系统开发,强调明确目标、结构清晰、可量化数据与最优化路径选择。然而,在将这些方法应用于现实世界中如企业管理、组织决策、公共政策等领域的问题时,Checkland逐渐意识到硬系统方法存在显著的局限性。
现实中的问题往往不是目标清晰、可计算的“技术问题”,而是各种不同利益相关者交织其中的“社会问题”,具有如下特征:
- 问题边界不清晰;
- 不同参与者对问题的定义差异巨大;
- 存在多价值标准与冲突观点;
- 目标动态变化甚至相互矛盾。
面对这类复杂而非结构化的问题,硬系统方法显得力不从心。于是,Checkland 通过行动研究实践,逐步发展出一种关注“人类活动系统”、强调参与者多元视角和建构性理解的新方法——软系统方法论(Soft Systems Methodology, SSM),标志着系统科学从“形式化求解”向“解释性探究”的根本性转变。
2.2 系统思想三原则:整体性、关联性与目的性
Checkland 的系统思想建立在三个核心原则之上:
- 整体性(Wholeness)
他主张系统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不能只关注单个子系统的优化。整体的行为不等于局部之和,必须识别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系统运行的整体影响。例如,糖业供应链中糖厂、运输商和种植者虽是各自独立的单位,但他们之间的协同效率才决定整个系统的绩效。 - 关联性(Interconnectedness)
系统的要素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互依赖关系。一个局部的改进可能在其他方面引起不良后果,系统分析必须处理这些关联性。例如,政策对大种植者有利,可能却损害了小规模农户的利益,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公平与稳定。 - 目的性(Purposefulness)
系统不是被动结构,而是由有目的、有意图的人组成的人类活动系统(Human Activity System)。每一个参与者对系统的“目标”可能有不同看法。因此,系统必须从多个视角来理解其“目的”,这也是SSM中构建多个“根本定义(Root Definitions)”和“CATWOE 分析”的理论基础。
2.3 世界两分观:现实世界与系统思维世界
Checkland 在理论上提出了“两个世界”的划分,这种划分是软系统方法论的重要哲学基础:
- 现实世界(The Real World):这是我们所处的客观社会环境,充满了复杂性、不确定性、多价值冲突等特征,如糖业链中涉及的政策、土地、利润、技术等问题的错综交织。
- 系统思维世界(The Systems Thinking World):这是我们对现实世界进行认知、解释与建模的过程。系统模型不是对现实的“复制”,而是一种人为构建的“有用视角”,其作用在于帮助我们理解系统内部的结构、关系和潜在改进点。
Checkland 强调,我们不能将模型当作现实本身(即不能“将地图当作地形”),必须意识到模型只是认知的工具。因此,软系统方法不是寻找一个“最优解”,而是通过系统性的讨论和建模过程,促使利益相关者在问题定义和解决策略上达成共识,从而实现“可行且可接受的改进”。
Checkland 的系统思想是一种从工程系统演进到社会系统的范式转移,其关注点从“问题求解”转向“问题探究”,从“唯一目标”转向“多元认知”,为现代复杂系统的认知与干预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操作路径,是系统科学向人文社会问题领域扩展的重要标志。
三、Checkland 的软系统方法论(SSM)架构
软系统方法论(Soft Systems Methodology, SSM)是 Checkland 针对复杂、模糊、不确定的人类活动系统提出的一种问题探究方法。它特别适用于目标不明确、利益相关者多元、冲突频发的情境(如组织管理、公共政策、供应链协调等)。SSM 强调建构性思维、系统性对话和参与式改进,其过程并非严格线性的“问题—分析—解决”流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反思性的循环过程,包含七个互动性阶段。
3.1 阶段一:进入问题情境(Entering the Problem Situation)
SSM 从参与者“走入问题现场”开始。这一阶段不急于提出解决方案,而是着力理解问题场域的全貌,包括:
- 问题涉及哪些群体和组织?
- 不同参与者如何看待问题?
- 存在哪些显性冲突和隐性矛盾?
此阶段注重的是“沉浸式诊断”,为后续建立共同语言和问题结构打下基础。例如,在糖业供应链中,调研团队需识别大型种植者、小农户、糖厂、运输商等主体的不同目标与立场。
3.2 阶段二:表达问题情境(Expressing the Problem Situation)
该阶段的关键工具是丰富图(Rich Picture)。这是一种图文结合的表达方式,用来展现情境中的:
- 关键角色与组织;
- 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 潜在的冲突、制度障碍、文化矛盾等。
Rich Picture 并不追求技术精度,而强调可读性与共识。它有助于促进不同群体之间对问题的共同理解,推动跨部门协作对话。
3.3 阶段三:提出根本问题定义(Formulating Root Definitions)
在明确问题边界与角色之后,需要通过“CATWOE”工具提出根定义(Root Definition),即:我们要构建或分析的系统是怎样的一个人类活动系统?
CATWOE 是六个关键要素的缩写:
- C(Customer):受益者或受害者;
- A(Actor):实施者;
- T(Transformation):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
- W(Worldview):支撑该系统存在的核心信念;
- O(Owner):控制资源、可终止系统运行者;
- E(Environment):系统存在的外部约束条件。
这种根定义帮助我们从多视角界定问题系统,构建更完整的问题认识框架。
3.4 阶段四:构建概念模型(Building Conceptual Models)
每一个根定义对应构建一个理想化的“概念模型”。这一模型并非现实的机械复现,而是以“系统应当有哪些必要活动”为核心构建的一种抽象图式。其目的是:
- 描绘在该世界观下系统“应该做什么”;
- 引导人们进行比较性思考;
- 提供一个讨论的共同参照系。
例如,在糖业协同模型中,模型活动可能包括:“接收甘蔗原料”、“按质量定价”、“协调运输资源”、“回馈种植者”等。
3.5 阶段五:比较模型与现实世界(Comparing Models with the Real World)
此阶段将第四阶段中构建的理想模型与现实中的实际情况进行逐项对照。比较的方式可以是:
- 工作坊式对话;
- 问卷或访谈;
- 结构化矩阵对比。
比较过程揭示了哪些活动在现实中缺失、执行失效或被扭曲。目的是发现冲突、瓶颈与改进机会。
3.6 阶段六:识别可行的改进(Defining Feasible and Desirable Changes)
在了解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后,需要界定哪些改进方案是“可行的”和“可接受的”:
- 可行性指技术上和资源上是否可以实现;
- 可欲性强调组织文化、利益相关者是否愿意接受。
例如,虽然统一运输机制在理论上效率更高,但若种植者不信任糖厂管理,就难以落地。这时就需在多方博弈中达成渐进式改进方案。
3.7 阶段七:采取行动改进现实世界(Taking Action to Improve the Problem Situation)
最后阶段是“基于共识的行动”。此阶段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推动组织学习、促进系统性改变的过程。实施之后,SSM 鼓励再次回到问题情境,进入新一轮反思与改进循环,从而不断提升系统适应性与参与者满意度。
SSM 的七阶段不仅是一种系统分析流程,更是一种“持续共识建构—模型探索—行动干预”的思维范式。它帮助我们在复杂社会系统中寻找渐进、协同、可持续的改进路径。
四、Checkland 方法论的案例应用与特点
(学习案例参考下载Five_Case_Studies.pdf)[https://wwxh.lanzoum.com/icHvh2yj1irc]
4.1 糖业供应链案例
在糖业供应链的复杂系统中,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如糖厂、种植者、政府部门、运输公司、研究单位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与目标冲突。Checkland 提出的软系统方法论(Soft Systems Methodology, SSM)是一种特别适用于此类“多视角、多目标、不确定性高”的情境下的问题识别与系统改进方法。SSM包括七个步骤,以下将逐步结合该糖业供应链案例进行阐释:
第一步:问题情境的表达(Rich Picture)
该系统中的问题情境十分复杂,涵盖生产、运输、政策、市场等多个层面,不同角色有不同关注点。例如:
- 糖厂(The mill) 关注:甘蔗供应的可靠性、质量与工厂效率;
- 大规模种植者(Large-scale growers) 关注:利润最大化、运输保障、土地利用;
- 新兴种植者(Emergent growers) 面临:土地索赔、农技落后等现实问题;
- 小规模种植者(Small-scale growers) 受困于:规模经济劣势与高合同门槛;
- 政府部门 涉及多个职能:交通、农业、水资源、劳工、贸易与环境;
- 运输公司(Hauliers) 是连接田间到糖厂关键节点;
- 糖业协会与研究单位 则影响整个行业规则制定与长期发展方向。
图示通过椭圆(目标/影响因素)和方框(组织/系统)清晰描述了问题情境,是一个典型的“丰富图”(Rich Picture)。
第二步:表达相关角色(stakeholders)对系统的观点
在这一阶段,SSM强调了解“多个世界”的存在。每一个参与者对“系统应如何运作”有自己的视角:
- 政府部门可能认为“系统目标是农业发展与就业”;
- 糖厂则关注“甘蔗输入的稳定与加工产出效益”;
- 种植者强调“获得合理利润与土地保障”;
- 运输公司强调“高效调度与及时结算”。
这种多重视角需要被系统性地表达,并平等纳入后续分析中。
第三步:根本定义 CATWOE 元素
SSM使用CATWOE来界定“系统应该做什么”。CATWOE是指:
- C(Customers):系统的受益者或受害者,如各类种植者和糖厂;
- A(Actors):实施活动的主体,如糖业协会、运输公司、政府职能部门;
- T(Transformation):将不理想状态(如不稳定供货)转变为理想状态(如高效供应);
- W(Weltanschauung):世界观,即系统应如何运作,如“协同是提升产业效率的关键”;
- O(Owner):有权变革系统的人,如国家糖业协会或相关政府主管机构;
- E(Environment):外部限制,如国际糖价、自然气候变化等。
通过CATWOE分析,可以精确描述“系统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并为建模提供理论框架。
第四步:建立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
基于CATWOE结果,构建一个“理想系统应当做哪些活动”的模型。例如:
- 建立糖业与运输企业的信息协同平台;
- 制定土地使用与支持性政策支持新兴种植者;
- 强化研究单位在种植技术上的支持;
- 建立差异化合同,适配不同规模种植者。
这些活动构成了一个“概念模型”,用于与现实对照。
第五步:比较模型与现实世界
此阶段比较“理想模型”与“实际情境”的差距。例如:
- 模型认为运输应由统一平台调度,而现实中运输分散、调度低效;
- 模型强调技术下沉,但现实中研究单位与小农缺乏联系;
- 政策支持在模型中是系统核心,但在现实中政策执行存在断层。
这些差距暴露出改进空间与问题节点。
第六步:定义可能的改进变化(Feasible and Desirable Changes)
针对差距,提出“可行且值得的变革”:
- 创建种植者—糖业之间的协调机制;
- 政府牵头优化运输体系,改善基础设施;
- 鼓励技术推广服务站下沉至乡镇;
- 建立小农合作社以提升议价能力与运输集约化。
这一步体现“系统思维+参与式改进”的精髓。
第七步:采取行动改善问题情境
最后,将“改进措施”交由实际操作方推进。SSM强调这是一个参与式与反馈性的过程,即需不断观察效果,适时调整方向,以实现动态优化。
通过Checkland的SSM七步方法,我们不仅能够从结构上看清糖业供应链中的利益相关者和影响因素,而且能透过系统化视角识别核心矛盾、界定系统目标,并引导出具体的改进方案。这种方法非常适用于农业、公共管理、能源等高度复杂系统,是一种融合结构建模、参与讨论与持续优化的现代治理工具。
4.2 方法特点
在糖业供应链这个复杂系统中,涉及众多不同利益相关者,如政府机构、糖厂、大型与小型种植者、运输商及研究单位等,Checkland 的软系统方法论展现出其独特优势:
- 非技术导向:与传统硬系统方法侧重数据建模不同,SSM 更强调人类行为与制度文化的互动。在糖厂案例中,并非单靠优化运输路径或甘蔗定价模型即可解决问题,而是要通过与小农户、大型种植者、政府部门等深入交流,理解他们在合同安排、土地权属、劳动力获取等方面的关注点与障碍。
- 多世界观并存:糖业希望提升榨糖效率,运输商追求运力合理调度,小规模种植者则担心合同不公平、运输不及时。SSM 尊重这些不同视角,通过 CATWOE 分析,促成多方协同下的“改进共识”,避免单一视角主导决策。
- 迭代演进:糖业系统变动性大,如天气、市场价格、政策波动等都可能影响系统稳定性。SSM 不追求“一步到位”的终极模型,而是通过持续反馈、对比模型与现实,逐步推进可行且可接受的系统优化改进。
五、SSM 与其他系统方法的比较
方法类型 | 代表人物 | 方法特点 | 适用问题类型 | 哲学基础 | 操作焦点 |
---|---|---|---|---|---|
硬系统方法(Hard Systems Methodology) | Churchman、Forrester 等 | 注重目标清晰、系统建模、量化分析,强调最优化、控制和效率。适合结构明确的问题,如工程设计、物流调度。 | 结构化、技术导向问题 | 实证主义(positivism) | 技术建模、最优解、数据驱动 |
软系统方法(Soft Systems Methodology, SSM) | Checkland | 强调参与者视角、多元价值观、概念模型构建。适用于冲突复杂、价值观分歧大、人类行为主导的社会系统问题。 | 非结构化、模糊、复杂问题 | 解释主义(interpretivism) | 问题表达、共识构建、渐进改进 |
批判系统思维(Critical Systems Thinking, CST) | Ulrich、Jackson | 在SSM基础上深化,强调权力不对称、边界批判与伦理反思,强调“谁决定系统边界、谁被排除在外”。 | 非结构化问题,特别是涉及弱势群体和权力关系的问题 | 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 | 权力结构分析、伦理考量、系统边界评估 |
核心比较分析:
-
目标与方法哲学:
- 硬系统方法假定问题明确、目标一致,强调系统控制与优化,适合技术性、结构清晰的问题;
- SSM认为世界充满模糊和主观解释,问题没有唯一目标,主张通过对话与建模形成共识;
- 批判系统思维进一步指出:即使达成共识,也可能掩盖结构性不公,因此需要系统性“批判”与“伦理界定”。
-
参与者角色:
- 硬系统方法多由专家主导;
- SSM 强调所有相关者的共同参与,特别是在构建“根定义”和“概念模型”时;
- 批判系统思维则关注被边缘化者是否有表达权,是否被纳入系统讨论中。
-
适用范围:
- SSM特别适用于组织变革、社会冲突、多主体治理等非结构化问题;
- CST适合探讨那些表面上已经达成共识、但实际上存在系统性压迫的问题,如城乡规划中的拆迁争议、扶贫政策制定中的代表性问题。
在复杂社会系统分析中,软系统方法论(SSM)是一种更具柔性和人文关怀的探索方法,它在方法论层面上打破了硬系统“技术理性”的限制,是系统思想由“建模控制”走向“理解协商”的关键转变。而批判系统思维则为系统分析进一步注入了伦理反思与社会正义考量,是未来社会系统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六、Checkland 系统思想对管理与组织的意义
Checkland 所提出的软系统方法论(SSM)不仅是系统科学发展的重要突破,更为管理学与组织理论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与工具方法。其核心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6.1 增强组织学习与协作
SSM 强调多方参与、集体建模和共识构建。在组织实践中,这意味着各部门、各层级的成员都能参与到问题识别与方案构建的过程中,而非由少数管理者单向决策。通过“丰富图”、“根本定义”等工具,组织成员可以在一个非对抗、视觉化的环境中交流自身对问题的理解,从而打破部门壁垒、弱化官僚分割,提升组织协同效率。
在这一过程中,组织本身也变成了一个“学习系统”——成员不仅解决问题,更在讨论过程中重塑对组织自身的认知,逐步形成“反思性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这正是现代组织最宝贵的能力。
6.2 应对不确定性与复杂性
现实中的管理问题往往不是线性因果链可以解释的——如企业转型、公共政策执行、产业链治理等都涉及价值冲突、资源不对称、环境不确定等典型的“非结构化问题”。传统硬系统方法(如流程再造、成本优化)常因无法精确建模而陷入失败。
SSM 则提供了一种对复杂性“可管理”的路径:不是去消除复杂性,而是通过系统思维、利益相关者参与和概念模型对话,将问题结构“呈现出来”。它允许冲突的存在,甚至欢迎冲突的表达,因为这正是找到系统改进路径的关键。
6.3 推动以人为中心的决策机制
Checkland 明确反对以“效率”作为管理唯一价值尺度的技术理性主义。他认为组织的本质是由人构成的社会系统,因此真正有效的决策不是最优化模型得出的“最优解”,而是能被系统中多数成员理解、接受与支持的“可行改进”。
例如,在糖厂供应链系统中,不能单从甘蔗产量或加工效率评判决策质量,还要考虑小农户的生计、运输商的调度弹性、环境保护的政策红线等多个维度。SSM 在这种场景下能够提供“多视角共建模型”的方法框架,从而使决策兼顾技术可行性与社会可接受性,达成“软优化”。
Checkland 的软系统思想将管理学从“控制与效率”的传统思维转向“理解与协同”的人本视角,是组织应对当代快速变化环境中不可或缺的思维利器。SSM 的引入不仅改变了我们如何“解决问题”,更重塑了我们“如何定义问题”的方式。
七、局限性与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 Checkland 的软系统方法论(SSM)在组织管理、政策设计、社会治理等非结构化问题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与理论突破,但其方法论也并非无懈可击。理解其局限性与探索其发展潜力,是将 SSM 推向更高层次应用的关键。
7.1 方法局限性
- 对参与者素养和沟通能力要求高
SSM 的本质是“协同建模”,其操作过程中依赖多个利益相关者在开放的对话中表达观点、交换立场并参与建模。若参与者缺乏系统思维、沟通表达或合作意愿,过程可能变得低效,甚至流于形式。此外,在跨文化或跨阶层语境中,表达能力的不对称也可能造成重要声音被边缘化。 - 结果主观性较强,难以精确度量
相比硬系统方法中可以明确目标函数、求解最优解,SSM 更侧重于认知结构和组织共识的形成。这种过程的输出,如“可行改进方案”或“理想活动模型”,其效果难以通过量化指标来度量或验证,管理者可能面临“无从评估成果”的困境。 - 不适合目标清晰、数据驱动的技术问题
对于生产流程优化、算法建模、库存调度等具备清晰目标与数据支持的问题,SSM 往往不是最优选择。此类问题更适合采用线性规划、动态系统模拟、运筹学等硬方法工具。若强行使用 SSM,可能造成方法繁复、效率低下。
7.2 方法发展与融合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系统科学与社会参与机制的共同进步,SSM 展现出更广阔的融合与发展前景:
- 与大数据分析结合:提升系统诊断能力
传统 SSM 依赖主观表达与定性分析,未来可引入大数据工具,对参与者行为、组织运营、政策反馈等信息进行量化提取,辅助识别系统中的结构性瓶颈。数据不仅是建模参考,也可以提升建模客观性。例如,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分析员工对组织改革的意见,支持“根定义”构建。 - 与复杂性科学融合:建模涌现与非线性系统
面对现实系统中常见的非线性反馈、路径依赖与涌现行为,SSM 可融合复杂性科学工具,如基于代理的建模(ABM)、网络分析等,捕捉系统微观行为如何演化为宏观结构,使“概念模型”更具动态性和演化解释力。 - 与参与式设计方法结合:推动多方共创
将 SSM 与服务设计、共创工作坊(Co-design Workshop)、利益相关者映射等参与式方法结合,能够形成更具包容性与协同力的系统干预方案。例如在社区治理中,可通过SSM工作坊邀请居民、政府、NGO共同构建问题模型和改进路径,增强方案的可接受性与实施落地性。
尽管软系统方法存在可操作性与量化性等方面的限制,但其在复杂性、人本导向与组织学习方面的价值日益凸显。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和方法融合的深化,SSM 有望在未来更广泛地应用于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协同创新等前沿管理实践中,实现“系统思维”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总结
Checkland 所提出的软系统方法论(SSM),本质上并非一个固定模型或工具集,而是一种面向复杂问题的系统思维方式。它起源于对传统硬系统方法(如运筹学、系统工程)的反思,试图解决那些难以明确界定目标和变量的“非结构化问题”。SSM 的核心在于——将现实世界中的“混乱”通过多方参与者的对话与表达,转化为可讨论、可建模的“系统表达”,并以此为基础不断进行概念模型构建、现实比较和可行改进的识别。
SSM 不追求一次性求解问题的“最优答案”,而是强调过程中的理解、协同与演进。它承认不同人对系统的理解存在差异,主张通过世界观对比与共同建模,促进共识与系统性改进。因此,在系统工程、组织管理、公共政策、社会治理等领域,SSM 提供了一种充满智慧、人本导向且极具适应力的思维工具。其提出“问题不是被解的,而是被理解的”,正标志着系统科学从技术理性向价值协商、人本理解的深层转变,是方法论演进中的一次重要革新。
案例1 | 案例2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