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 原文: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3,复4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5人。复行数十步,6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7阡陌8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10,问所从来16。具答之。便要还家,11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17,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12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3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14郡下,15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字词解释

  1. 捕鱼为业:靠捕鱼养活自己。为,把……当作(以……为……结构的省略用法)
  2. 忘路之远近:之,的。远近,遥远(偏义复合词)
  3. 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作意动(只有形容词可以作意动)。之,代“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 前:方位名称作状语,向前
  5. 通:使动用法,使人通过
  6. 豁:开,开阔,开朗
  7. 之属:表示省略。之,指示代词。
  8. 阡陌: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可指空间)。陌,东西向的小路(可指时间)。
  9. 悉如外人:悉,全都(同“备”“尽”)。外人,世外的人(和桃花源外的人不同)。
  10. 乃大惊:乃,表顺承,于是,就。大,副词,很,非常。
  11. 设:安排
  12. 延:请(延请,延医问药)
  13. 既:表示完成,义译为“已经”
  14. 及:到(比=及=比及)
  15. 诣:拜访。(诣=顾=谒=过)
  16. 所从来:所,与“从来”构成,来自的地方
  17. 焉:相当于“于此“(后面有逗号,语气词后不可用逗号)
  • 文意理解

  1. 断句
    1. 林 | 尽水源:林尽(于)水源,省略成分断没错
    2. 其中 | 往来种作:“其中”地点状语之后要断开
    3. 问 | 所从来:动宾要断开
    4. 问|1今|2是何世
  2. “外人”
    1. 桃花源外的人(主流观点):文章另两处“外人”都表示桃花源外的人;外不表示“世外”
    2. 世外的人:第二段全都在描写桃花源中的景象和外界不同,没必要强调相同;《桃花源诗》曰:“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3. Q:渔人是如何找到桃花源的?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能用原文不概括)
  4. Q:①段作用?  A:第一段描写了桃花源的环境,①渲染了神秘的气氛,②为发现桃花源做铺垫,③介绍桃花源得名,④首尾呼应(“忘路之远近”“不复得路”)
  5. Q:①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A:①渲染了神秘的气氛,②为发现桃花源做铺垫,③介绍桃花源得名
  6. Q:渔人看见什么样的景色?社会风貌?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和平安宁,丰衣足食,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7. Q:为何见渔人会“大惊”?  A:说明他们与世隔绝已久
  8. Q:桃花源中人如何对待渔人?表现了?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9. Q:为何详写桃花源景象?  A:突出桃花源社会的美好,批判现实社会
  10. Q: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观点?
    1. 赞同:这是陶渊明的理想,通过描写桃花源,表现他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2. 反对:这是消极避世,独善其身。我们当代年轻人应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直面困难
  11. 桃花源的特点: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整洁有序,民风淳朴,丰衣足食,人人平等
  12. 如何体现“古”:“悉如外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13. Q:为何桃花源有魅力?  A:陶渊明描写的和平安宁,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环境优美,人人平等的社会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
  14. Q:为何“皆叹惋”?  A:人们惋惜朝代更迭频繁(没有对外人的同情)
  15. Q:为何写“不足为外人道也”?  A:为“处处志之”“诣太守,说如此”做铺垫
  16. Q:第五段作用?  A:这是补叙(去掉全文仍然成立),证明故事真实性,加深对现实的批判意味
  17. 文章分段:
    1. ①段:桃花源的来历
    2. ②~③段:桃花源的景象
    3. ④~⑤段:可欲而不可得,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 文学常识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对应“官谥”)靖节,田园派的总祖。代表作《饮酒》《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归园田居》

 

posted @ 2019-05-29 20:32  guoshaoyang  阅读(52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