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中IDE和SATA硬盘的区别

常见的个人计算机的磁盘接口有两种,分别是IDE(旧)和SATA(新)。

  从IDE接口来说,由于一个IDE扁平电缆可以连接两个IDE装置,而通常主机都会提供两个IDE接口,因此最多可以接到四个IDE装置。

也就是说,如果已经有一个IDE光盘设备了,那么最多只能再接三颗IDE接口的硬盘了。这两个IDE接口通常称为IDE1(primary)和IDE2(secondary),

而每条扁平电缆上面的IDE装置可以被区分为Master与Slave。 

  SATA:由于SATA/USB/SCSI等磁盘接口都是使用SCSI模块来驱动的,因此这些接口的磁盘设备文件名都是/dev/sd[a-p]的格式。

但是与IDE接口不同的是,SATA/USB接口就没有一定的顺序,那如何决定设备文件名呢?这就要根据Linux内核侦测到他们的顺序了。

 

磁盘的第一个扇区特别的重要,因为它记录了整个磁盘的重要信息,磁盘的第一个扇区主要记录了两个重要的信息,分别是:

     1)主引导记录(Master Boot Record,MBR):记录了引导系统的信息,有446字节

     2)分区表(partition table):记录磁盘分区的状态,有64字节,读磁盘分区表。读写磁盘时,会参考分区表

 

由于分区表只有64字节,所以只能容纳4个主分区(Primary)或扩展分区(Extend)的记录,主分区最多是4个,扩展分区最多1个,

扩展分区不能格式化,要先把它分成逻辑分区才能使用,逻辑分区的数量依操作系统的不同而不同。

posted @ 2013-10-29 15:04  总是TMD后知后觉  阅读(201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