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开发,如何做自媒体
最热的话题:内容和流量。
【一】
从产品一期的App推广开始,就有很多朋友在问,怎么做内容吸引流量,再转化为产品用户。
个人在社媒内容上,不擅长不专业,所以只能客观的表达过程。
实话实说,以前只写技术博客,主要在开发者社区,对社交媒体的理解也不多,所以只能从自己怎么做,及实践经验的角度来分析。
这几个月,在多角度尝试。
内容标签上主要以独立开发为主,然后是人工智能的使用笔记,其次是随手做的话题讨论,拍过几条简短的Vlog,写过几篇专业文章,当然也少不了产品软广。
不同风格的内容,有不一样的消费人群。
最火的内容是随手拍的一张图,播放量高达十万,评论区留言几百条,但是关注和产品转化都没有;最用心的一条内容,花了三天时间制作,但是阅读量不过百,吸引的关注却有几十人。
其它的内容,在不同平台上的效果各有差异。
浏览讨论关注,三者都有的内容,却出奇的一致,至于内容的形式,是音频播客,是图文笔记,还是视频拍摄,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
算法不推荐未必有道理,但是算法推流必然有原因。
【二】
先说一下账号的现状,除了原来博客社区的几万人关注,社交媒体几个月的关注增长只有1500人,其中1000人都是在公众号,主要因为公众号和知识库的引流强绑定。
公众号发消息「楼里」,查看《独立开发者》和《AI知识库》的地址。
虽然这个设计被调侃,但是带来几百个关注增长,作为用心记录和免费开源的文档库,如果直接全渠道公开,所能带来的流量微乎其微,所以用来引流关键账号。
其它社媒的关注并不多,但是有一点权重的加持了。
做自媒体的朋友应该知道,新账号最难熬的初期,无论发布什么内容,大概率都没流量,三五十或者上百的阅读很常见。
优化内容是关键,坚持更新也重要,这两步要并行。
当出现几条优质的内容,账号的权重会慢慢的起来,之后再发布新内容,只要没有敏感词被算法压制,基本的流量都会给到,关注自然也会稳定提高。
有天赋的选手,可能一条内容就上热榜,没天赋的玩家,只能指望量变带来质变。
【三】
什么样的内容,被算法推荐?
叙事,加干货,加观点,所有的社媒平台,都认可这种风格的组合,用自媒体的话术来说,内容里要充满活人味,现在大量的内容存在AI味。
举个简单的案例:做独立开发是叙事,怎么执行的是干货,值不值得尝试是观点。
独立做产品算半个创业,需要经常思考各个角度的事情,这个方向的内容,是自媒体过去几个月的主线,自己思考过实践过,记录和发布就是顺手的事。
所以优质的内容,就是记录这个过程。
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用了哪些工具,如何降本增效,踩过哪些坑,想吐槽点什么,叙事的主线在,持续的丰富和优化内容即可。
叙事的表达,很看重切入的角度。
同样的一件事,正反面和侧面,都可以作为表达的切入点,这也是很多热门贴的手法,坚定的说正面或反面,很容易吸引全部的流量。
支持者会附和,反对者会反驳,第三者会调侃。
【四】
如何做内容,有性价比?
内容的哪些角度别人更关注,可以搜索热门笔记,看个三五篇就能找到规律,当然足够的独特,更容易出现爆款。
标题及封面很重要,这是阅读量的关键一步。
以前有股倔劲,不喜欢标题党内容,所以自己也坚决不用,后来在内容中做过几组测试,也被数据说服了,用心做的内容,没有吸引人的标题和封面,点击量确实非常低。
什么形式的内容,都依赖文案脚本。
写脚本需要文字基础,这一点需要刻意的练习和模仿,会写就多写几句,不会写把事情表达清楚即可,也可以参考热门贴的结构,填充自己的经历即可,坚持几篇就会找到感觉。
自己的内容以文章为主,所以最核心的是公众号。
几款主流的社媒平台,主要是文章转的视频播客,然后再结合一些图文笔记,主要是产品和大模型相关,内容全部从实践中提炼,所以具备持续产出的条件。
主线内容自己写,独立开发和AI笔记。
部分软广和引流贴,主要是给角度和结构,交给大模型完成,这些内容表达清楚就好,写的花里胡哨反而被吐槽。
【五】
从消费的角度说,内容本身也算是产品。
每一条新内容就像在流量池抽卡,被算法推荐的人群体量和画像都有差异,在几个月的尝试中,优质的内容最多带来近200的关注,而普通的内容只有10个左右,差的内容可能是1到2个,甚至是没有。
以独立开发的角度说,把叙事的内容做好,基础的自然流是不缺的,之前说过,个人做产品要内容优先,从自己的实践看,也算是逻辑正确。
但是从创业角度说,问题和难题会一个接着一个。
产品有了,流量有了,项目框架也有了,但是更复杂的问题也有了,等考虑清楚了再说。

每一条新内容就像在流量池抽卡,被算法推荐的人群体量和画像都有差异,在几个月的尝试中,优质的内容最多带来近200的关注,而普通的内容只有10个左右,差的内容可能是1到2个,甚至是没有。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