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Genetics | 单细胞多组学揭示高危神经母细胞瘤化疗耐药新机制

关键词

单细胞多组学、神经母细胞瘤、化疗耐药性、肿瘤微环境、巨噬细胞


摘要总结

这篇文章是2025年4月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标题为“Longitudinal single-cell multiomic atlas of high-risk neuroblastoma reveals chemotherapy-induced tumor microenvironment rewiring”。文章通过整合单细胞RNA测序(snRNA-seq)、染色质可及性测序(snATAC-seq)和全基因组测序(WGS),探索了高危神经母细胞瘤化疗前后肿瘤微环境的动态变化,揭示了化疗诱导的肿瘤细胞状态重塑与巨噬细胞介导的促瘤信号轴,这对于开发靶向肿瘤微环境的联合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

神经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实体瘤,高危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50%。其治疗失败与肿瘤异质性和微环境耐药密切相关。既往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存在肾上腺素能(ADRN)和间充质(MES)两种核心状态,但化疗如何动态调控细胞状态及免疫微环境仍不明确。


研究分析

研究团队对22例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配对标(诊断时与化疗后)样本开展纵向分析,结合单细胞转录组、表观组和基因组数据,系统解析了化疗诱导的肿瘤细胞状态转变规律,并通过空间蛋白组和小鼠模型验证了关键分子机制。


研究结果

  1. 肿瘤细胞状态与预后关联

    • 化疗后ADRN增殖型细胞减少,分化型神经元样(ADRN-calcium/dopaminergic)细胞增加;间充质(MES)细胞比例与化疗反应负相关。

    • 诊断时高增殖/代谢活性细胞(ADRN-proliferating、Interm-OXPHOS)预示不良预后,而分化型细胞与生存率正相关。

  2. 巨噬细胞表型转变

    • 巨噬细胞亚型在化疗后发生显著变化,促肿瘤生长的巨噬细胞亚型比例增加。

    • 化疗后促血管生成(VCAN+)、免疫抑制(C1QC+SPP1+)巨噬细胞显著扩增,促炎(IL18+)亚群减少。

    • 空间组学发现巨噬细胞通过HB-EGF–ERBB4轴激活肿瘤ERK信号,促进增殖并诱导化疗后ADRN-MES状态转换。

  3. 表观调控机制

    • ADRN增殖状态依赖MAZ/CTCF调控的增强子网络(如EZH2),MES状态由AP-1转录因子驱动。

亮点与局限

亮点

  • 首次构建高危神经母细胞瘤化疗前后的单细胞多组学动态图谱,揭示微环境重塑的时空规律。

  • 发现巨噬细胞-肿瘤细胞互作新靶点HB-EGF–ERBB4,为联合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局限

  • 样本量有限,可能影响结果的普适性,且仅关注诱导化疗阶段,未覆盖全程治疗。

  • 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和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未深入探讨其他细胞类型的作用。


公开数据

posted @ 2025-04-14 22:16  橙子牛奶糖  阅读(119)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