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玛.丘卓:为事情如实的面目而喜悦

http://mp.weixin.qq.com/s?src=3&timestamp=1483269210&ver=1&signature=ufTPBvthn4TUqNHVwzT-uWI*LZJWPfOad9W6BoscQPQUgLiJOf4FMWlUYEKzqp*0yre-4G3QPzBmzM8zZdcGpfLV7o8d5w12Zk42p5YELYX9sA1Hc9U9QOIDypmeac09Eet*rAVxAJRobDx63C5MdA==

保留我们生命中的悲哀,同时也不忘记世界的美丽和活着的美好。有时候,我们能够让自己的痛苦、他人的痛苦,还有我们的后悔,穿心而过,却不致于沉沦其中。  我们一旦看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如何被老旧的习性钩住而失控,通常会因此而沮丧,因此觉得自己很糟糕。与其这样,我们其实可以去理解到,我们能够诚实地看待自己,是多么需要勇气,多了不起的一件事!这是把生命看成老师,而不是包袱。基本上,这是指学着活在当下,同时也和幽默感同在,对自己和外境保持慈心,对诚实自省的奇妙感到喜悦。丘扬创巴仁波切称之为「和我们自己做朋友」。这友谊是基于了解自己的每一部分,却没有偏见,是无条件的友好。  

学习停驻,是连结上天生本具的温暖的基础:它是爱自己,也是慈悲的基础。你越能和自己一同停驻当下,就越能明了所有人碰到的情况。别人会感受痛苦,想逃开,跟我没两样:别人会忙着把事情搞砸,也跟我一样。

 

当我们开始看到shenpa的连锁反应之后,我们对于这项成就不会产生优越感,相反地,这样的洞察力只会让我们谦卑,让我们对他人的迷妄更具有同理心,我们看到别人上钩或失控时,不会自动光火,反而更有机会看到彼此的相同之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同一艘船上,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会非常宽大为怀。

 

「有时候」就是一个大进步

在佛教有关慈悲的教法里,有一种修行称为「朝暮发愿」(one at the beginning,and one ar the end)。当我早上醒来,我就做这个修行,我为这一天发愿。举例而言,我也许会说:「今天,我愿一上钩就知道。」或者「愿我没有一言一行出于愤怒。」我尽量不浮夸,像是「今天,愿我完全减除烦恼。」我用一个清晰的意向开始,然后一整天都把它记在心里。  到了晚上,我审察所发生的一切,这部分对西方人会很沉重。我们有一个不幸的习性,就是强调失败。但是吉噶康楚仁波切教导我们说,对他而言,只要看到他念着自己的发愿,即使一整天只有一个短短的时刻,他都会为之喜悦。他也说,只要注意到自己完全忘失了原来的发愿,也会因为看到这一点而感到喜悦。这样看待自己,对我来说 ,非常令人鼓舞。  他鼓励我们自问,到底我们心中有什么能看到了自己忘失了愿?不就是我们自己的才智、洞察力和天生本具的智慧吗?那么,我们能否发愿要有智慧看出自己伤了别人的感情,或者明明说不抽烟却又食言?我们能否发愿要更能看到自己做了什么,而不只看到自己做错了什么?这是一种精神,我们因所见而喜悦,却不绝望,同时,因慈悲的自省而建立信心,却不致沮丧。  能够认识shenpa,能够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卡住了,就是解脱的基础。只要能够辨认出发生了什么却不去否定它,我们便应该为此喜悦。然后,如果你可以采取下一步,也就是不走上同样的老路,虽然有时候我们做得到,有时候做不到,我们也可以为自己能打断那个冲力而感到喜悦——「有时侯」就是一个大进步。  我们可以因能够如实知悉并有所节制而感到喜悦,却也该知道修行会有进有退。有时候前进一步,再后退一步,也可能前进一步,后退半步。当有人在进行「瘦身计划」(Weight Watchers)时,他们会被告知体重往往是上上下下,不见得是直线下降。瘦身要有耐性,如果一周内增加了体重,并不是问题,必须要从大处着眼,去看一整个月或好几个月内体重的变化。

在「辉煌」和「苦难」之间得到平衡

 

我们处理那些固着的习性也是如此,我们慈悲地知道人们会进进退退。丘扬创巴仁波切有一个相关的法教,他说,我们要是一帆风顺,能够不断甩掉惯性模式,一周又一周都没有问题,就不会对那些自己上了钩又出起气的人有同理心。
  他说,理想的心灵旅程需要在「辉煌」和「苦难」之间得到平衡。如果全是辉煌,一个成功接着一个成功,我们会非常傲慢,而且完全和人类的痛苦失联。反过来说,如果都是痛苦,我们从未增长任何洞察力,从未感到喜悦或鼓舞,我们则会变得太沮丧,于是干脆放弃。因此,我们需要平衡,然而,我类这种物种,往往过分强调苦难。  举例而言,当我们反省这一天,我们常把一整天都看得很惨淡,好像我们没做过一件对的事,但如果有别人在场,譬如一位伴侣,他或她也许会说:「你不是本来有些情绪,然后出去走走回来就平静了吗?」或者「我看到你向那个坐在角落,驼着背、心情很低沉的人微笑,我看到他整个人都有精神了。」有时候必须靠别人点出实际的状况。  在我们最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有快乐的时刻,有自在和享乐的时刻,看见一些我们喜欢、感动的事物的时刻,接触到心的柔软的时刻,我们都可以为此感到喜悦。我发现最好在一天中实际注意我们快乐的感觉或正面的事件,开始去珍视这些宝贵时刻,渐渐地,我们就可以珍视我们整个原原本本、有上有下、有成有败、有逆有顺的生命有多么宝贵。  保持自觉而非不自觉就是一项奇迹走上「一上钩就知道」的旅程之前,小事情会不停地、不自觉地触发我们。最小的挫折或烦忧也会触动我们,使我们看不到真正的情况。生命越来越充满挣扎,我们也一直搞不清楚状况。  一旦我们开始观察,我们当然还是会被触发,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同了:辨识出自己上钩是魔术,慈悲地知悉自己上钩是奇迹。保持自觉而非不自觉就是一项奇迹!我们越这样做,能力就越增长。这是强迫不来的。只要减少自我欺骗,对世界的快乐和悲愁有所醒觉,这一切便自然发生了。  
对自己所作所为内疚没有一点用处。只要我们在行动中流露慈悲的专注,就会发生有趣的改变——我们的懊悔会变成对所有人慈悲的种子,所有人都像我们一样有颗刚强固执的心、封闭的心、坚硬的心。让这个体认把我们和其他人连结起来,让它顺其自然成为同理心的种子,于是我们不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感羞愧而不能自拔,反而是迈步向前。  在《乱世中的快乐之道》(The Art of Happiness)|注译|中,霍华德.卡特勒(Howard Cutler)问DL喇嘛,在他生命中有没有什么事让他觉得很糟,什么事让他后悔。DL喇嘛说有的,他说了一个故事:一位年长的比丘有一天来看他,请教他一个高层次的佛法修行,DL喇嘛不经意地告诉这位老比丘这个修法有点困难,也许由年轻的人来修比较好,经教上说这是十几岁的青少年修的法。后来他发现这位比丘自杀了,只为了有比年轻的身体来有效承担这个修法。  卡特勒非常惊异,他问DL喇嘛如何处理他的懊悔,他也问他如何除去懊悔。嘉华仁波切停了很长一段时间,想了一想,然后他说:「我并没有去把它除掉,它还在。」他继续说道:「即使懊悔的感觉仍然存在,但它并没有沉重的感觉或拉扯的特质。」  我非常感动。我们常有这种错误的想法:以为我们要不是懊悔,就是除去懊悔了。创巴仁波切曾说过,保留我们生命的悲哀,同时也不忘记世界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有时候,我们能够让自己的痛苦、他人的痛苦,还有我们的后悔,穿心而过,却不致于沉沦其中。DL喇嘛继续说,深陷于懊悔之中或者受懊悔牵制,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所以他从错误中学习,并继续尽其所能救度他人。我们可以说他是位伟大的老师,因为他会处理自己的困境,这并不是说他走过人生却片叶不沾身,没有悲伤,没有懊悔,他只是没有把这些变成我们所谓的「内疚」或惭愧并且深陷其中,对自己或他人觉得无力感。  这个可能性不只发生在DL喇嘛这样的人身上,它等待着我们所有人,每一天的每一个时刻。当我们回顾前一个片刻、前一个钟头、前一天,如果我们逮到自己上了钩,但我们可以打断那冲力,即使很短暂,我们都可以随喜。如果我们茫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又故态复萌,我们也能随喜,因为自己有这种能力、这种智慧,自觉并知悉那个事实,然后迈步向前——也许对于犯错,对于有进有退,终会多些见识,多些智慧,多些慈悲。

posted on 2017-01-01 19:18  风雨者2  阅读(30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