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培肃|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

《恬谈人生:夏培肃传》韩承德

https://weread.qq.com/web/bookDetail/46132e70727fb0ba4615ed9
在充分挖掘档案和书信等各种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相互印证校核、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内中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图片,基本做到了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较好地实现了真实性、专业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

夏培肃(1923—2014)​,祖籍四川江津,著名计算机专家和教育家,中国计算机研究的先驱和我国计算机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夏培肃是中国最早从事计算机研究的三人小组成员,也是小组中唯一坚持了下来的成员。她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一系列成就,见证并推动了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生和发展。
1923年7月28日,夏培肃出生于四川省重庆市(重庆现为直辖市)一个教育世家。
祖父夏风薰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年,推动了当时江津县的文风,父亲夏鸿儒曾在江津县办学和办实业,母亲黄孝永曾任江津女子小学校长、江津女子中学教员等,母亲用一套独特的方法教育她和她的姐妹们。
1940年,夏培肃高中毕业,考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
1945年免试进入交通大学重庆分校电信研究所攻读研究生;
1947年通过留学考试成为英国爱丁堡大学电机系的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电路理论、自动控制和非线性常微分方程及其应用
195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1年成为该校的博士后。
在英国的学习,为后来夏培肃从事计算机电路研究和设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异国他乡亲身感受到国家落后所蒙受的屈辱,这种屈辱是刻骨铭心的。
夏培肃说她当时的想法就是:宁愿中国让别人恨、让别人害怕,也不愿中国被人看不起!
“文化大革命”期间,夏培肃受到冲击,进入了她的人生低谷。
但即使靠边站了,不再负责科研任务,她还为717计算机设计研制成功一台带有震动台的插件测试设备;
针对高速信号在大型计算机中传输时的反射、串扰等现象导致的系统不稳定问题,
她提出了全机信号传输系统特性阻抗匹配的思想和工程实施方案;
她提出了可以大幅度提高流水线工作频率的最大时间差流水线设计原理。
夏培肃曾经对后辈的女科技工作者提出过“四要四不要”的勉励。
其中的“四要”是:第一要有理想;第二要勤奋执着,不怕失败;第三要诚信,遵守科学道德;第四要有自知之明。​
“四不要”是:第一不要自卑;第二不要自负;第三不要刻意去追求名利;第四不要错过结婚和生育的年龄。
她当选院士(学部委员)​,是由王大珩和师昌绪两位院士主动推荐的。
当选院士后,夏培肃也并不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对自己不很了解的事情,从不随便发表意见。
她认为要做好学问,一定要先做好人。
夏培肃一生不愿被宣传报道,从未有过大传,
但当采集小组向她汇报了中国科协组织实施的采集工程后,她十分重视这件事情,认真回忆了自己的一生,
多次接受采访,整理自己尚存的手稿和文献,
并将她认为有价值的四十余份手稿和二十余份证书原件等全部捐献给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馆藏基地。
在历时近两年的采集工作中,夏培肃思路清晰、表达流畅、精神健硕,虽偶有微恙,却丝毫感觉不到她是一位九十岁的老人。
image

对待学生

当夏培肃知道有些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不太融洽时,她认为,应该是学生和导师双方都存在一定问题,但是导师的问题是主要的。因为,一般来说学生对老师是比较尊重的,关系不好的话,多半是导师对学生关心不够。

计算机

夏培肃为中国计算技术的创建和发展奉献了一生,她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计算机,在她进入耄耋之年时,对计算机仍然充满激情。为了计算机,夏培肃放弃了年轻时所有的爱好。时间对她来说,实在太宝贵了。

夏培肃:被刻在国产芯片上的“计算机女神”

https://www.cas.cn/xzfc/202411/t20241121_5040145.shtml

posted @ 2025-07-29 09:55  asandstar  阅读(34)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