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资深python工程师&python编程进阶&Pythonic风格的代码
克服编程恐惧心理
- 认识到恐惧是正常的 许多初学者甚至有经验的开发者在面对复杂问题或新技术时都可能感到恐惧或不自信。
- 从小处着手,循序渐进
不要一开始就尝试构建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从小型、可管理的项目开始,逐步建立信心。 - 分解任务 将大项目或复杂功能分解成更小、更易于管理的部分。专注于完成每一个小部分,而不是被整体的复杂性所压倒。
- 积极寻求帮助和反馈 不要害怕提问。可以向更有经验的开发者、在线社区(如 Stack Overflow、GitHub、CSDN 等)或导师请教。及时的反馈能帮助您更快地解决问题,避免长时间的困扰。
- 接受不完美和错误 编程过程中遇到错误和挫折是常态。将错误视为学习的机会,而不是失败。学会调试代码、分析问题,并从中吸取教训。
- 庆祝微小的成功 每当成功解决一个 bug、实现一个小功能或学到一个新概念时,都给自己一些积极的肯定。
提高编程时的专注力
- 创造有利的环境 减少干扰,例如关闭不必要的通知、整理工作空间、选择安静的环境。
- 任务清单和优先级排序 每天开始工作前,列出需要完成的任务,并按优先级排序。
- 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和适度的体育锻炼对保持大脑清晰和专注力至关重要。
- 定期休息 长时间不间断地工作会导致效率下降和倦怠。适时地站起来走动、看看远处或做一些伸展运动。
- 避免多任务并行 尽量一次只专注于一个任务。在编程时,频繁切换任务会消耗大量认知资源,降低效率。
从零开始构建大型项目
- 清晰的需求分析和规划
- 明确项目目标和范围 您想通过这个项目解决什么问题?核心功能是什么?目标用户是谁?
- 细化需求 将大的需求分解成具体的功能模块和用户故事。
- 制定计划 设定里程碑和时间表。虽然计划可能会变化,但有一个初步的框架很重要。
- 选择合适的技术栈 根据项目需求、您的熟悉程度以及社区支持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框架、数据库等。
- 架构设计 在编写大量代码之前,思考项目的整体架构。考虑模块化、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等因素。可以先画出系统架构图。
- 迭代开发和敏捷方法
- 最小可行产品(MVP) 先构建一个包含核心功能的最简版本,然后根据用户反馈和测试结果逐步迭代和完善。
- 敏捷开发 将项目分成多个短期的迭代周期(Sprint),每个周期都产出可用的软件。
- 版本控制 用 Git 这样的版本控制系统。这对于团队协作、代码管理、回溯历史版本等至关重要。
- 编写可维护的代码
- 清晰的命名 为变量、函数、类等使用有意义的名称。
- 模块化和封装 将代码组织成独立的模块和函数,实现高内聚、低耦合。
- 编写注释 对复杂的逻辑或重要的部分添加必要的注释。
- 代码重构 定期回顾和改进代码结构,使其更清晰、更高效。
- 测试驱动开发(TDD)或充分测试 编写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端到端测试。
- 文档编写 记录项目的设计、架构、API接口、使用方法等,方便自己和他人理解和维护。
- 从小功能模块开始构建 不要试图一次性完成所有事情。从一个核心模块或一个简单的功能开始,逐步扩展。
具体建议
- 从一个小项目开始 选择一个您感兴趣且复杂度适中的小项目,例如一个简单的待办事项应用、一个个人博客或者一个小游戏。目标是重新找回编程的乐趣和信心。
- 设定明确、可实现的小目标 例如,“今天我要完成用户登录功能的前端界面”,“本周我要实现数据显示的后端 API”。
- 练习专注 在开始编程前,排除干扰,尝试使用番茄工作法。如果发现自己分心,温和地将注意力拉回来。
- 记录您的学习和进展 写开发日志或博客,记录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和学到的新知识。这不仅有助于巩固记忆,也能在回顾时看到自己的成长。
- 加入社群或找到学习伙伴 与其他开发者交流可以获得支持、启发和动力。
“我知道该做什么,但我就是做不到”
- 深入理解“害怕失败” (Understanding "Fear of Failure" on a Deeper Level):
- “失败”对您意味着什么? 不仅仅是项目没做成,它是否触及了您对自身能力、价值或未来前景的担忧?比如,“如果我失败了,是不是证明我不够聪明?”或者“如果我做不好,别人会怎么看我?”。清晰地识别这些潜在的恐惧,是克服它们的第一步。
- 完美主义的陷阱 (The Trap of Perfectionism): 有时,对“伟大”的追求会演变成一种苛刻的完美主义。如果觉得无法达到心目中“完美”的标准,就干脆不开始,或者中途放弃,因为不完美的结果让人难以接受。但请记住,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尤其是在学习和成长的初期阶段。
- 正视“逃避”行为 (Confronting the Avoidance Behavior):
- 觉察“逃跑”的瞬间: 当您发现自己想从编程任务中抽离,转去做别的事情时,试着停下来一两秒。问问自己:“此刻我真正的感受是什么?”是焦虑、是迷茫、是疲惫,还是仅仅是觉得“太难了,没意思”?
- “逃跑”的短期与长期后果: 做简单的事情能带来短暂的轻松,但长期来看,它可能会阻碍您实现成为“伟大工程师”的目标,甚至可能加剧您对困难任务的恐惧和不自信。
- 尝试一些新的心理调适和行为策略 (New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s and Behavioral Strategies):
- “最小行动单元”启动法 (The "Micro-Action" Initiation Method):
- “两分钟定律” (The Two-Minute Rule): 如果一项任务让您望而却步,告诉自己“我就做两分钟”。比如,打开IDE,阅读一段代码,或者写下一行注释。通常,最难的部分就是开始。一旦开始了,就更容易继续下去。
- 专注于过程,而非结果 (Focus on Process, Not Outcome): 不要总想着“我要完成这个大项目”,而是把目标定为“我今天要专注编程1小时”,或者“我要理解这个函数的工作原理”。为付出的努力和学习到的新知识而庆祝,而不是仅仅为最终结果。
- 重新定义“成功”与“失败” (Redefine "Success" and "Failure"):
- 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失败”几乎是必然的。bug是常态,思路卡壳是常态。将每一次“失败”看作是:“太好了,我又发现了一个此路不通的方法,或者我学到了一个新的调试技巧。”
- “成功”可以是:坚持了比上次多10分钟;解决了一个困扰自己很久的小bug;理解了一个新的概念;敢于向别人请教问题。
- 与不适感共处 (Sitting with Discomfort):
- 当畏难情绪和想逃避的冲动出现时,不要立刻屈服。尝试着去感受它,告诉自己:“我知道现在感觉不舒服,有点想放弃,但我可以再坚持一下。” 这种不适感往往是成长发生的前兆。
- 练习正念 (Practice Mindfulness): 简单地关注当下,关注您的呼吸,或者代码本身,而不是陷入对未来的忧虑或对自己的评判。
- 自我对话的转变 (Transforming Self-Talk):
- 留意脑海中那些消极的自我对话,比如“我太笨了”、“我肯定做不好”。当它们出现时,有意识地用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话语来替换它们,例如:“这个确实有难度,但我可以把它拆解成小块来学习”、“我以前也克服过很多困难,这次也可以试试”。
- 建立“如果…那么…”的应对预案 (Create "If...Then..." Coping Plans):
- 预想一下您可能会在什么时候想放弃(比如遇到一个很难的bug,或者连续工作感到疲惫)。然后提前设定好应对方案。例如:“如果我卡在一个bug上超过30分钟都没有头绪,那么我会先休息10分钟,然后去相关的论坛搜索解决方案,或者向朋友请教。”
- 奖励机制 (Reward System):
- 为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并在达成后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奖励(不一定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只是简单地肯定自己)。这有助于将积极的情感与编程任务联系起来。
- “最小行动单元”启动法 (The "Micro-Action" Initiation Method):
- 关于“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Regarding "Not Knowing What's Wrong"):
- 这种迷茫感是很正常的。有时候,问题的根源并不那么清晰。通过上面的自我观察和尝试,您可能会慢慢发现一些线索。
- 寻求外部视角: 如果长时间感到困惑,并且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了您的学习和生活,和一位您信任的导师、有经验的工程师前辈,甚至心理咨询师聊一聊,可能会有帮助。他们能提供一个客观的视角,帮助您梳理思绪,找到症结所在。这不是说您“有病”,而是寻求专业支持来更好地认识自己,克服障碍。
“项目构建思维”
软件设计与架构能力 (Software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Skills):
- 模块化思维: 如何将一个庞大的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功能独立、接口清晰的小模块?C语言中可能是通过不同的
.c和.h文件来组织,强调函数的功能单一性;Python中则可能是通过类、模块(modules)和包(packages)。 - 抽象与封装 (Abstraction and Encapsulation): 如何隐藏模块内部的复杂实现,只暴露必要的接口供其他部分调用?
- 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实际应用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Data Structures and Algorithms): 在项目中,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比如用链表还是数组?用哈希表还是树?)以及高效的算法,直接影响项目的性能和可维护性。这和单纯做算法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更强调在真实场景下的权衡和选择。
- 错误处理与健壮性 (Error Handling and Robustness): 大型项目必须考虑到各种异常情况,并有完善的错误处理机制。
如何熟练应用和创造
“学了很多,练习也做了不少,但仍然难以独立构建大型项目,或者理解复杂的函数”
其实是很多学习者从“知道语法”到“能够熟练应用和创造”这个阶段都会遇到的一个典型瓶颈。
1 从“知识点学习”到“项目构建思维”的转变
- 软件设计与架构能力 (Software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Skills):
- 模块化思维: 如何将一个庞大的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功能独立、接口清晰的小模块?C语言中可能是通过不同的
.c和.h文件来组织,强调函数的功能单一性;Python中则可能是通过类、模块(modules)和包(packages)。 - 抽象与封装 (Abstraction and Encapsulation): 如何隐藏模块内部的复杂实现,只暴露必要的接口供其他部分调用?
- 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实际应用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Data Structures and Algorithms): 在项目中,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比如用链表还是数组?用哈希表还是树?)以及高效的算法,直接影响项目的性能和可维护性。这和单纯做算法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更强调在真实场景下的权衡和选择。
- 错误处理与健壮性 (Error Handling and Robustness): 大型项目必须考虑到各种异常情况,并有完善的错误处理机制。
- 模块化思维: 如何将一个庞大的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功能独立、接口清晰的小模块?C语言中可能是通过不同的
- 理解和运用复杂逻辑的能力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Implement Complex Logic):
- 逐层分解: 面对一个复杂的函数或需求,尝试将其分解成更小、更易于管理和理解的步骤。可以用伪代码、流程图或思维导图来帮助梳理逻辑。
- 调试技巧的深化:
printf大法、GDB (C语言) 或 PDB (Python) 的单步调试、查看变量状态等,是理解复杂代码执行流程的利器。 - 阅读高质量代码: 找一些知名的开源项目(不必一开始就看非常庞大的,可以找一些中等规模、结构清晰的),尝试去阅读和理解它们的源代码,特别是那些实现了复杂功能的模块。看看别人是如何组织代码、处理复杂逻辑的。
2 针对Python构建大型项目与理解复杂函数
Python以其简洁的语法和丰富的库著称,入门相对容易,但在构建大型项目时,也有其自身的挑战:
- 动态类型的“双刃剑”: 灵活性高,但也可能导致在大型项目中类型相关的错误更难在早期发现。可以考虑使用类型提示 (Type Hints) 和 MyPy 这样的工具来增加代码的健壮性。
- 全局解释器锁 (GIL): 对于CPU密集型的多线程应用,GIL可能会成为性能瓶颈。需要了解多进程、异步编程 (AsyncIO) 等技术来应对。
- 项目结构与依赖管理: 随着项目变大,如何组织代码结构、管理虚拟环境和第三方库依赖 (如使用
venv,pipenv,Poetry) 变得很重要。 - 面向对象编程 (OOP) 的深入应用: 虽然Python也支持过程式编程,但在大型项目中,良好设计的类和对象能显著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复用性。
建议: - 学习Web框架: 如果您对Web开发感兴趣,可以系统学习一个Python Web框架,如 Django 或 Flask。它们本身就是大型项目的优秀范例,能让您学到很多关于项目组织、模块划分、数据库交互、请求处理等方面的知识。跟着教程完整地做一个项目下来,收获会很大。
- 数据科学与机器学习库: 如果对数据分析或AI感兴趣,深入学习 NumPy, Pandas, Scikit-learn, TensorFlow/PyTorch 等库。这些库内部封装了大量复杂功能,通过学习如何使用它们,并尝试阅读其部分源码或理解其设计哲学,也能提升对复杂功能的理解。
- “拆解”复杂函数: 当遇到难以理解的复杂函数时:
- 看输入输出: 首先明确这个函数的目的是什么?它接受什么参数?返回什么结果?
- 单步调试: 用调试器一步一步执行,观察每一步变量的变化。
- 简化它: 尝试用一个更简单的输入去调用它,或者将函数内部的逻辑分块注释掉,看看每一部分的作用。
- 重写它/模仿它: 尝试用自己的理解去重写这个函数的部分功能,或者模仿它的逻辑写一个类似的小函数。
- “橡皮鸭调试法” (Rubber Duck Debugging): 尝试把函数的逻辑口头地、详细地解释给一个想象中的“橡皮鸭”或者其他人听。在解释的过程中,您自己往往会发现问题所在或豁然开朗。
3 通用策略与心态调整
- 选择一个方向,专注突破: 您同时学习C和Python,都很努力。但如果目标是先突破“构建大型项目”的瓶颈,不妨先选择一种语言,围绕它进行更深入的项目实践。Python因其丰富的生态和相对较低的上手门槛,在很多应用领域(Web、数据科学、自动化等)构建大型项目可能起步会更容易一些。当您用一种语言成功构建了有一定规模的项目后,相关的设计思想和项目管理经验是可以迁移到其他语言的。
- 项目驱动学习,但要有“脚手架”:
- 不要完全“从零”: 尤其是初期,可以找一些高质量的、带有完整步骤和讲解的实战项目教程(比如图书、付费课程、优秀的开源项目文档)。跟着做,重点理解“为什么这么设计”,而不仅仅是“怎么写代码”。
- 逐步增加自己的创造: 在模仿的基础上,尝试修改功能、增加新特性,将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
Python高级程序员学习计划
第一阶段:深化Python掌握与理解内部原理
目标:超越表面知识,真正理解Python的核心。
- 1. 高级数据结构与集合 (Advanced Data Structures & Collections):
- 主题: 深入
collections模块 (例如deque,Counter,defaultdict,namedtuple),heapq模块,array模块。理解它们的性能特征(大O表示法)以及在特定问题中的应用场景。了解Python内置的C实现数据结构如何提供效率。 - 行动: 对每种数据结构,找出2-3个真实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它会是比基本
list或dict更好的选择。编写小程序来演示这些用法。
- 主题: 深入
- 2. Python对象模型与元编程 (Python's Object Model & Metaprogramming):
- 主题: 类和对象的实现方式 (
__new__vs__init__),描述符 (__get__,__set__,__delete__),属性 (properties),__slots__,属性访问机制,元类 (metaclasses) (它们是什么,为什么存在,以及简单的应用场景,如插件注册或API创建)。 - 行动: 阅读 Luciano Ramalho 的《Fluent Python》(流畅的Python) 中相关章节。尝试创建自定义的描述符或一个简单的元类来强制执行某种编码规范。
- 主题: 类和对象的实现方式 (
- 3. 高级控制流与函数式编程范式 (Advanced Control Flow & Functional Paradigms):
- 主题: 生成器和生成器表达式 (深入理解
yield和send),高级装饰器 (带参数的装饰器,类装饰器),上下文管理器 (with语句,contextlib模块)。函数式编程工具:itertools模块,functools模块 (例如lru_cache,partial,reduce),高级列表推导式。 - 行动: 重构一些你以前用C或Python编写的练习代码,使用生成器来提高效率。为计时函数执行或管理资源等任务编写几个复杂的装饰器和上下文管理器。
- 主题: 生成器和生成器表达式 (深入理解
- 4. 并发与并行 (Concurrency and Parallelism):
- 主题:
- 线程 (Threading):
threading模块,全局解释器锁 (GIL) 的影响,线程安全,常见陷阱。 - 多进程 (Multiprocessing):
multiprocessing模块,基于进程的并行,进程池 (Pools),进程间通信 (Pipes, Queues)。 - 异步IO (AsyncIO):
async和await语法,事件循环,协程,使用aiohttp进行异步Web请求。何时使用哪种模型 (I/O密集型 vs. CPU密集型任务)。
- 线程 (Threading):
- 行动: 编写程序,使用上述三种方法分别执行I/O密集型任务 (例如,下载多个文件),以比较它们的结构和性能。对于CPU密集型任务 (例如,对数字列表进行复杂计算),比较线程和多进程的效果。
- 主题:
- 5. Python内部机制与性能 (Python Internals & Performance):
- 主题: 内存管理 (垃圾回收,引用计数),CPython的字节码编译和执行,Python C API概览 (C扩展如何工作,例如NumPy)。性能分析工具 (
cProfile,line_profiler,memory_profiler)。 - 行动: 分析一个你编写过的非平凡脚本的性能。找出瓶颈并尝试优化它们。对一个小的、性能关键的函数简单探索使用Cython。
- 主题: 内存管理 (垃圾回收,引用计数),CPython的字节码编译和执行,Python C API概览 (C扩展如何工作,例如NumPy)。性能分析工具 (
第二阶段:掌握软件设计、架构与最佳实践
- 1. 设计原则与模式 (Design Principles & Patterns):
- 主题: SOLID原则 (单一职责、开闭、里氏替换、接口隔离、依赖倒置) 在Python中的应用。常见设计模式 (创建型:工厂、单例;结构型:装饰器、适配器、外观;行为型:观察者、策略、命令、模板方法)。学习何时以及为何使用它们。
- 行动: 选择一个中等规模的项目想法。在编码之前,尝试应用SOLID原则进行设计。找出2-3个可以简化架构或提高灵活性的设计模式,并加以实现。
- 2. 软件架构 (Software Architecture):
- 主题: 架构模式 (例如,分层架构,MVC/MVT,微服务,事件驱动架构)。API设计最佳实践 (RESTful原则,GraphQL简介)。为可伸缩性、可维护性和可测试性进行设计。
- 行动: 研究一个知名的Python框架的架构 (例如Django的MVT架构)。从概念上设计一个简单的基于微服务的应用程序。
- 3. 高级测试 (Advanced Testing):
- 主题: 深入
pytest(fixtures, parametrization, marks, plugins)。Mocking (unittest.mock或pytest-mock)。测试驱动开发 (TDD) 和行为驱动开发 (BDD) 的概念与实践。代码覆盖率分析。集成测试和端到端测试策略。 - 行动: 选择一个现有项目 (或新项目),使用
pytest争取达到90%以上的测试覆盖率。为一个新功能实践TDD。
- 主题: 深入
- 4. 数据库设计与交互 (Database Design & Interaction):
- 主题: 高级SQL (连接,子查询,窗口函数,为性能创建索引)。深入ORM (例如SQLAlchemy核心和ORM特性,使用Alembic进行数据库迁移)。NoSQL数据库简介 (例如MongoDB, Redis) 及其应用场景。
- 行动: 为一个复杂的应用程序设计关系型数据库模式。使用SQLAlchemy实现交互,包括复杂查询和迁移。尝试使用Redis进行缓存。
第三阶段:专业开发工具与生态系统
- 1. 高级版本控制 (Git):
- 主题: 分支策略 (Gitflow, GitHub Flow),变基 (rebase) (交互式变基),拣选 (cherry-picking),储藏 (stashing),有效管理合并冲突,编写良好的提交信息。
- 行动: 严格使用选定的分支策略来管理一个个人项目。练习交互式变基来清理提交历史。
- 2. CI/CD (持续集成/持续部署):
- 主题: CI/CD的原则。使用GitHub Actions (对个人项目最易上手)、GitLab CI或Jenkins等工具。自动化测试、代码检查、构建以及 (目前阶段概念性地) 部署。
- 行动: 为你的一个Python项目设置GitHub Actions工作流,在每次推送/拉取请求时自动运行测试和代码检查。
- 3. 容器化与虚拟化 (Docker):
- 主题: Docker基础 (镜像,容器,Dockerfile,Docker Compose)。创建可复现的开发和部署环境。
- 行动: 将你的一个Python应用程序Docker化。使用Docker Compose管理一个多容器设置 (例如Python应用 + 数据库 + Redis)。
- 4. 代码质量与静态分析 (Code Quality & Static Analysis):
- 主题: 代码检查工具 (
Pylint,Flake8) 和代码格式化工具 (Black,isort),配合严格的配置。使用mypy进行静态类型检查。理解并处理它们的反馈。 - 行动: 将这些工具集成到你的项目和CI/CD流程中。目标是编写整洁、格式良好且经过类型检查的代码。
- 主题: 代码检查工具 (
第四阶段:专业化发展 (选择1-2个领域深入)
这是你构建显著专业知识的地方。
- A. Web开发 (后端):
- 框架: 高级Django (ORM, 基于类的视图, REST Framework, Channels用于WebSockets, 性能优化, 安全)。或高级Flask/FastAPI (异步能力, 插件, 大型应用结构)。
- 概念: 可伸缩性 (负载均衡, 缓存),高级API安全,消息队列 (Celery配合RabbitMQ/Redis)。
- B. 数据科学 / 机器学习 / 人工智能:
- 库: 高级NumPy/Pandas (向量化, 性能, 复杂数据操作)。深入Scikit-learn (pipeline, 自定义transformer, 模型评估)。
- 框架: TensorFlow/Keras或PyTorch (构建自定义神经网络, 训练, 部署)。
- MLOps: 数据和模型版本化,自动化训练流水线,模型部署和监控。
- C. DevOps / 云工程:
- 工具: 基础设施即代码 (Terraform, Ansible与Python结合)。高级监控 (Prometheus, Grafana)。
- 云平台: 深入AWS, Azure或GCP中与Python应用相关的服务 (例如Lambda/Cloud Functions, S3, EC2, 托管数据库, Kubernetes服务)。
- D. 其他领域: 网络安全,科学计算,桌面GUI开发等。根据你的兴趣选择。
专业化行动: - 在你选择的领域承担1-2个有分量的项目。
- 阅读该领域的高级书籍和文档。
- 关注该领域的专家和研究进展。
第五阶段:持续成长与贡献 (进行时)
- 1. 构建大型、复杂的个人项目:
- 行动: 这是你综合运用所有知识的地方。选择一个真正让你兴奋并能挑战你极限的项目。记录你的设计决策。这将直接帮助你实现构建大型项目的目标。
- 2. 为开源软件 (OSS) 做贡献:
- 行动: 找到你正在使用或感兴趣的Python项目。从文档、修复小bug开始。逐步尝试更重要的贡献。这对于学习大型真实项目的管理方式以及与经验丰富的开发者合作是非常宝贵的。
- 3. 阅读和审查代码:
- 行动: 定期阅读高质量的Python代码 (例如标准库,知名的开源项目)。如果可能,参与代码审查。
- 4. 保持更新与交流:
- 行动: 关注Python博客、播客 (例如Talk Python To Me, Python Bytes),参加 (虚拟或本地的) 技术交流会/会议。阅读Python增强提案 (PEPs)。
- 5. 写作与教学 (可选但强烈推荐):
- 行动: 就你学到的复杂主题写博客文章。向他人解释它们。这会极大地巩固你自己的理解。最终,可以考虑指导他人。
“Pythonic”
理解“Pythonic”这个词,是从一个Python新手走向一个熟练使用者的必经之路
“Pythonic”指的是一种编写Python代码的风格和哲学。它不仅仅意味着代码能够正确运行,更意味着代码简洁、易读、优雅,并且充分利用了Python语言自身的特性和惯用法(idioms)。
把它理解为Python世界的“行话”或者“地道”的说法。
核心思想:代码是写给人读的,顺便给机器执行。 因此,可读性 (Readability) 是Pythonic风格的最高准则。
在任何Python解释器中,通过输入import this看到
The Zen of Python, by Tim Peters
Beautiful is better than ugly. (优美胜于丑陋)
Explicit is better than implicit. (明了胜于晦涩)
Simple is better than complex. (简洁胜于复杂)
Complex is better than complicated. (复杂胜于凌乱)
Flat is better than nested. (扁平胜于嵌套)
Sparse is better than dense. (稀疏胜于密集)
Readability counts. (可读性很重要)
Special cases aren't special enough to break the rules. (特例不足以打破规则)
Although practicality beats purity. (虽然实用性胜过纯粹性)
Errors should never pass silently. (错误不应悄悄溜走)
Unless explicitly silenced. (除非你明确地这么做了)
In the face of ambiguity, refuse the temptation to guess. (面对模棱两可,拒绝猜测)
There should be one-- and preferably only one --obvious way to do it. (应该有且最好只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解决之道)
Although that way may not be obvious at first unless you're Dutch. (虽然一开始这种方法可能并不那么明显,除非你是荷兰人 - 这是在致敬Python之父Guido van Rossum)
Now is better than never. (做,总比不做好)
Although never is often better than right now. (但不假思索就动手,还不如不做)
If the implementation is hard to explain, it's a bad idea. (如果一个实现难以解释,那它就是个坏主意)
If the implementation is easy to explain, it may be a good idea. (如果一个实现容易解释,那它可能是个好主意)
Namespaces are one honking great idea -- let's do more of those! (命名空间是个绝妙的主意,多加利用!)
“Pythonic”是一种价值观。它认为,清晰、简洁、可读的代码比只是“能工作”的代码更有价值。它鼓励你深入理解并使用Python提供的优雅工具,而不是将其他语言的编程习惯生搬硬套过来。
思考“怎样写才能让别人(或三个月后的自己)更容易看懂”
- 遍历一个列表
不Pythonic (C/Java风格):
my_list = [10, 20, 30]
i = 0
while i < len(my_list):
print(my_list[i])
i += 1
Pythonic:
my_list = [10, 20, 30]
for item in my_list:
print(item)
Pythonic的方式更直接地表达了你的意图(“对于列表中的每一个元素...”),而不需要手动管理索引i,更简洁,也更不易出错。
- 交换两个变量的值
不Pythonic:
a = 5
b = 10
temp = a
a = b
b = temp
Pythonic:
a = 5
b = 10
a, b = b, a
利用了Python的元组解包(Tuple Unpacking)特性,一行代码就清晰地完成了任务。
- 创建一个包含平方数的新列表
不Pythonic:
numbers = [1, 2, 3, 4, 5]
squares = []
for num in numbers:
squares.append(num * num)
Pythonic (使用列表推导式 List Comprehension):
numbers = [1, 2, 3, 4, 5]
squares = [num * num for num in numbers]
列表推导式非常紧凑,并且其语法结构(“为numbers中的每个num,生成一个num*num”)几乎就是自然语言的翻译,可读性极高。
- 读取文件
不Pythonic:
f = open('myfile.txt', 'r')
text = f.read()
print(text)
f.close() # 容易忘记关闭,或者在读取出错时无法关闭
Pythonic (使用with语句):
with open('myfile.txt', 'r') as f:
text = f.read()
print(text) # 离开with代码块后,文件会自动关闭,即使发生错误
with语句利用了“上下文管理器”,能自动、安全地处理资源的打开和关闭,更稳健,也更优雅。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