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笔记

1、引言

对于“自由贸易是不是过时”这个重大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悲观,有的乐观。我觉得,如果你想得到你的答案,最重要的就是深入理解“过时”这个词,理解“自由贸易”到底是指什么?

  • 有人说,过时的就是自由贸易这个现实,因为它很脆弱,随时可以被政治或别的力量冲击掉。你看,2016年以来,美国在世界上各种退群,很多国家搞贸易保护,全球贸易都不顺畅,不就是证据么?
  • 也有人说,自由贸易的原则是不会被轻易否定的,因为这是欧美国家的立国之本。在现实中,它又确实过时了,因为今天我们念念不忘的自由贸易,不能只看字面的意思,相反,它恰恰是从近代以来至今几百年里,全球贸易不平等的起源。所谓的自由贸易旗号之下,穷国和富国之间不平等,很多国家的工作岗位被别的国家抢走,本国工人得不到实惠。这种所谓的自由贸易,只是对强国和富国而言,对弱国和穷国,其实是不平等贸易,所以它应当、也事实上过时了。
  • 还有人说,全球贸易不平等的现象确实存在,但过时的不是自由贸易的理念,而是现行的、还不够公平的贸易方式。或者说,我们就从来没有达到过自由贸易的理想形态。我们最需要做的,恰恰不是否定自由贸易的理念,而是去改善现状,让自由贸易真正施恩于全世界。

0x1:如何分析全球贸易问题?

你看,当我们问“自由贸易是不是过时了”这个问题,至少就有三种可能的答案。哪个是对的呢?你或许有自己的答案,我也不想用我的答案影响你,但是我可以提供四个思考的角度,希望有助于你更全面地观察分析全球贸易,减少你最终答案的偏颇。

具体是哪四个角度呢?

1、第一,贸易历史的角度

从近代几百年以来,欧美强国如何通过以他们为主的自由贸易,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打造了今天的商业世界,并如何从根子上造成了全球贸易格局的不平等?为什么穷国在贸易关系中始终被掠夺?

2、第二,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

既然自由贸易从一开始就是对穷国的掠夺,那么他们能不能翻身逆袭,让这种单边的自由贸易变得更平等,并推动国际经济秩序也更公平合理一些?这当然是可能的,很多穷国在二战后就做了这方面的努力。

3、第三,力量博弈的角度

争取更加公平的贸易是穷国的期望,那么全世界如何从丛林法则一样放任的贸易,走向规则和共识的自由贸易?强国又是如何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把全球贸易升级,这种扩大化的贸易全球化又带来了什么好处,并造成了什么后果?

4、第四,国家发展的角度

从历史演变来看,美国应当是全世界参与自由贸易程度最深,也是自由贸易最大的主导者和受益者。但是,作为世界贸易强国,美国也经常觉得自己利益受损了,于是采取各种贸易保护政策,甚至常常打贸易战。那么,美国最终会不会彻底放弃自由贸易?

我觉得,只有从历史和全局把这四个角度的问题都搞清楚了,你才有可能给自己一个更靠谱的回答:全世界的自由贸易到底有没有过时?

0x2:塑造世界贸易的隐秘力量是什么?

到底是什么,造就了现在这个在贸易关系上很不平等的世界?为什么说,强国利用自由贸易构造了这个世界?

你可能会想到很多答案。

  • 比如说,不同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不同
  • 再比如说,有些国家人口少,有些国家消费欲望低
  • 等等

但是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提到的几个因素,我觉得可能是你想不到的。

比如什么是影响全球贸易运输的关键手段?我给你念一段这本书里的话,很有启发:“航运成本降低的另一因素,来自滞港时间缩短”,“缩短滞港时间似乎再简单不过,只要与当地代理商签订合同,由代理商事先买好你所要的作物,存放于仓库”。

你看,我们就很少去想,港口仓库和贸易代理商,竟然在全球贸易早期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直接提高了运输效率。

所以我觉得《贸易打造的世界》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我们知道,在强国和富国主导下,塑造世界的那些隐秘贸易力量。我挑了四个因素,给你详细介绍,它们是:

  • 贸易规则
  • 贸易运输
  • 流行商品
  • 暴力干预

0x3:为什么讲这本书?

我之所以推荐这本《贸易打造的世界》,正是因为它通过很多重要史料,揭示了全球贸易不平等起源的真实性和残酷性,叙述简洁、清晰、易读。读这本书,可以真切感知数百年前那些偶然和必然的历史真实,从而对今天的全球贸易格局的深层问题,有更深的理解。

2008年,《贸易打造的世界》这本书推出了中文版,彭慕兰教授专门写了一篇面向中国读者的序言。他试图站在外部视角,向中国读者解释这本书的价值,有的问题提得很不一样。比如他问:中国的历史和世界贸易的历史,是如何通过各种途径交织在一起的?除了那些有名的大人物,很多不太知名的人,又怎样影响着世界贸易,同时也被世界贸易的演变和格局所影响?

 

2、谁能制定贸易规则?

这几年,我接触到一些外向型小企业的负责人,他们对贸易规则有很多抱怨。比如,2019年中美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好几千亿美元的中国商品,被强行征收25%的惩罚性关税。

几千亿、25%,你知道这两个数字背后意味什么?意味着很多中国企业不得不减产、裁员,甚至关门。不少人对此提出疑问:凭什么?

大家的不满,就集中在贸易规则问题上。比如能否废除惩罚性关税,能否不搞反倾销调查,能否给处于弱势的国家更多尊重和公平?

世界应该怎么样这个角度可能确实没错,但是在此之前,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关注贸易规则的一些事实。贸易规则究竟是谁制定的?修改这些规则很难吗?

0x1:什么是贸易关系的前提?

所谓贸易规则,包括做生意的习俗、惯例和相应的法规。这是在长期的贸易活动中,大家逐步形成的通行做法和规则共识,其中包含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约束和共同维护。

习俗和惯例并不等于法律,但在做生意时如果不充分尊重习俗,不仅生意做不成,还有可能反目成仇。贸易惯例也有很多,双方可以协商采用哪一种惯例,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从而保证贸易顺利进行。

比如,关于交货方式,就有很多贸易惯例。海运中普遍采用FOB(Free on Board)模式,意思是船上交货。卖方负责办理出口清关手续,在规定期限内,在买方指定的港口,将货物交到买方指派的船上。如果货物在装船时掉水里,责任在卖方,这就是贸易惯例。

如果双方约定的交货模式是FAS(Free Alongside Ship),意思就是船边交货。此时卖方负责出口清关,把货物送到买方指定的码头或远洋船边。之后如何搬上船、货物是否掉水里,责任在买方。

你别小看这些贸易惯例,能够一直到今天还适用,说明是有基本共识的,否则不同贸易伙伴之间就没法做生意了。

对此,本书作者认为,经济活动是一种社会行为,各族群文化背景不同,对生产、消费和买卖的理解也不一样。也就是说,如果要形成跨越地理范畴的贸易关系,首先就要形成一种对交易的共识,或者说一种信任关系。这是前提

0x2:世界贸易格局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两位作者给我们展示了整个人类贸易的发展史。咱们看看截止到19世纪,世界贸易格局到底是怎么来的。

首先,人类最早怎么克服跨地域的信任问题呢?作者发现,大家选择通过同一故乡出身的人,来构建可信的商业人际网络。书中以中国福建为例,说明同乡之间如何基于信任,在海外建立庞大的贸易网络,并形成相应的贸易规则。

从贸易角度来看,福建物产并不丰富,山多、田少、人口稠密。所以福建很早就有“人以海为田”的传统,造船、打鱼和海外贸易的历史上千年。从东南亚到北美洲,福建人抱团出海,以船运业和贸易商为主,同时在当地担任收税员、港务长或金融顾问,形成一个福建人的商贸闭环,同乡之间做生意,基本的信任度不成问题。

那些率先走出去的福建人,又会基于信任,带动更多同乡往外走。在商贸活动之外,福建人还向东南亚地区输出农业移民。这些福建同乡之间,基于乡情而建立的信任,延续到商贸领域,就是缔结契约、诚信经营的底层保证。

0x3:不同国家的远程贸易怎么实现?

但是我们知道,基于族群的信任关系,不可能扩展到全球。如果我们要搞全球范围内的贸易,除了习俗和惯例,还需要有更具约束力的游戏规则,从而保证远程贸易的实现。所以相应的商业和贸易法规,就在近代应运而生

比如在16世纪的东南亚各港口,印度、欧洲和中国对这里的香料需求猛增,当地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但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商人之间一旦因贸易起了争执,当时的习惯做法是,各商会的会长出面解决问题。

那么,如果贸易商不让商会出面解决问题,直接找当地法庭打官司会不会更好呢?事实证明,结果可能比预想的还要糟。因为按照这些东南亚港口的当地执法习惯,有争议的双方证人都可能被严刑拷打。原因在于当地传统司法观念认为,上天的力量会让诚实的一方更能忍受折磨。结果就是,越能挨打的地痞流氓,越有可能在争执中获胜。

不要以为这只是当时东南亚太落后,因为几乎同一时期的欧洲,也还普遍处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阶段,用火刑烧死女巫这样残酷野蛮的事,不时会发生。

相比之下,那个时代中国的司法制度反而具有某种先进性。比如一个葡萄牙水手因为走私在中国被抓,进行审理时,他发现,那些提供证词的证人,会被提起诉讼的一方反问,以防止可能存在的贿赂或作伪证。相比刑讯逼供,中国的这些司法实践显然更加公平。

于是,在那些汇集了各种语言、民族和宗教的贸易中心城市或港口,超越当地传统司法体系,新的司法制度开始在东南亚各港口陆续出现

历史发展至此,似乎已是进步和喜剧。但到了17世纪中叶,有关贸易规则的转折,又因之前所固有的贸易模式,产生了重要变化。

0x4:武力真的是强国控制贸易规则的唯一方式吗?

当时,中国和欧洲都出现了经济大萧条,消费能力大为减弱,对东南亚地区昂贵的香料等商品的需求也暴跌。

与此同时,荷兰等欧洲强国,开始以枪炮为支撑,在东南亚地区扩张势力范围,试图垄断香料等贸易。

在更大范围内,随着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和亚洲的扩张,特别是19世纪以来,以英国为代表的殖民掠夺在全球兴起,欧洲国家的各种成文法和判例法,逐渐成为全球各地贸易规则的最终依据

在这一过程中,欧洲的武力推动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欧洲商人对于全球贸易机会的捕捉。比如这本书里讲到一个例子,19世纪初,一名英国商人如何在巴西开拓咖啡生意。

当时巴西的贸易被葡萄牙人所垄断,英国人要直接介入当地的咖啡生意并不容易,不仅人生地不熟,也无处贷款。由于巴西当时被葡萄牙殖民者控制300多年,当地习俗和法律基本上已经被葡萄牙所同化,同时当地出产的咖啡等农作物,主要供应外国市场,正是做咖啡出口贸易的好时候。

比较主要的风险是巴西落后的金融体系。对英国人来说,既然很难在当地借到钱,就要想办法从英国融资做贸易。虽然当时巴西很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但其出口清关、贸易规则和法律制度,可以保证一名英国人从万里之外来采购并向欧洲出口咖啡,全球贸易完全行得通。

同时,在越来越多的全球贸易循环中,由供需关系决定商品价格的市场规则,也从欧洲向全球蔓延,并成为各民族和国家的基本贸易共识

0x5:总结

到这里,这一篇内容就讲完了,回到开头的问题,谁能制定贸易规则呢?

世界贸易初期的底层逻辑是各族群之间的信任,随着贸易边界不断扩大,贸易法规相继形成,同时贸易纷争四处掀起。而强有力的武力保护,让强国在全球贸易中具备话语权,也看到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好,上面我们拿第一个全球贸易规则举了例子。总结一下这一讲涉及的知识:

  1. 各民族文化差异巨大,并不容易达成信任和贸易共识,因此大家首先会选择同一故乡出身的人,构建可信的商业人际网络。
  2. 不能仅靠习俗和惯例来保证贸易顺利进行,有武力支撑的欧洲国家,主导了有利于他们的商业和贸易法规。
  3. 贸易规则一旦形成,要修改就会很难。合理的规则不应当改,不合理的规则应当如何改,通常充满斗争、交易,甚至流血。

 

3、谁在控制贸易运输?

我先问你一个问题,请你开个脑洞。假设在三百年前,你要把大米从杭州运到北京,你会怎么走?有人说,当然是走水路,走京杭大运河或者海路,因为便宜。

好。我再问你:如果要把丝绸和茶叶从杭州运到伦敦,你又会怎么走?有人说,还是走水路啊,这不是一个道理么。

我告诉你,前一个答案确实是水路。但是后一个,还真不一定。虽然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可以全球航行的船只,但是走路上丝绸之路,其实更便宜。

交通运输对贸易的影响,实际上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

  • 比如说,拥有深水良港的城市,像上海、香港、青岛、纽约、鹿特丹和新加坡,它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在全球贸易中占据优势
  • 再比如说,一些现在看起来有点掉队的内陆城市,像兰州、包头和西安,它们可曾经是发达的贸易中心

这些变化背后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交通运输条件深刻影响着全球贸易格局,也决定着不同区域的全球贸易地位。结合《贸易打造的世界》这本书,我先带你关注几个事实,看看与贸易有关的交通革命,如何造成了全球贸易的不平等。

0x1:水路运输系统会影响城市的贸易地位吗?

很多人都知道,在17世纪蒸汽机发明并用于轮船之前,甚至19世纪铁路被发明之前,水路运输是全球贸易最重要的交通手段。看起来,这似乎比陆路运输更省力,虽然其速度可能更慢。

那水路和陆路运输,究竟有多大的成本差异呢?

在《贸易打造的世界》这本书里,作者列举了几组数据。

  • 比如在中国晚清时期,运送大米如果走陆路,每走1.6公里,也就是大约1英里,每袋米的价格大约要增加3%;按此计算,从杭州运米到北京的陆路大约1300公里,每袋米的价格就要涨24倍!
  • 如果走陆路运煤就更贵,每走1.6公里,价格大约增加4%。走陆路把煤从北京运到杭州,价格大约要增加32倍!所以早在南北朝和隋唐时代,王朝统治者就不惜耗费巨大的人财物,挖通了京杭大运河。

在铁路发明之前,水路运输有着天然成本优势。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从14世纪至今,全球大部分贸易中心都靠近优良的港口。特别是大宗商品的跨境运输,走水路的运输成本无疑是最低的

0x2:为什么陆路运输比水路运输多?

那么,陆路运输是不是就毫无可取之处呢?当然不是。

书中提到了一个事实:在过去几百年里,全球贸易走陆路运输的货物,如果按货物运输的重量和距离综合来测算,远比走水路运输的货物要多得多。这是为什么?

因为上面那个算法其实有两个漏洞,你发现了吗?

  • 第一个漏洞,它默认运输中心和生产消费中心是重叠的
  • 第二个漏洞,它没计算时间

先看第一个,人类大部分生产和消费并不靠近水道。以中国为例,历史上那些消费能力很强的王朝首都,比如西安和北京,都不靠近主要河道或海港,大量商品只能靠陆路运输

再看第二个,货物走水路虽然省力,但并不省时间,因此也不完全省成本。船上一切开支用度,细算下来也不是小数字

书中举例说,印度莫卧儿王朝的首都并不靠河或靠海,但一个名为班贾拉的阶级,通过饲养大约900万头力大无比的阉牛,每头牛能拉约120公斤的货物,从而保证了首都的各种物资供应和贸易运输。

为什么这些班贾拉人能做到?因为运送货物的沿途区域,大多是半干旱的平原,有许多未开垦,无人的茅草地。这恰好就成了牲畜沿路觅食的绝佳场所,于是最终的贸易运输成本可控。

但有一些国家的首都,同样也处于陆路相对发达,但水路并不发达的地区,比如法国巴黎。由于附近农民消耗掉八成左右的自种农作物,剩下的才拿去卖。于是在农业生产出现歉收的年份,巴黎附近的农民自顾不暇,可以卖的余粮几乎绝迹。

于是,粮食贸易商不得不深入更远的内陆地区采集粮食,主要靠陆路运输。结果造成首都巴黎的粮价上涨,民众情绪不稳,几乎酿成大祸。

0x3:水路系统发达一定会造就贸易繁荣吗?

发达的水路系统和航运技术,就一定会造就贸易的繁荣吗?

书中举了明朝中国的例子。明朝拥有良好的水路运输条件,为什么不能获得贸易优势?

一般认为,这是皇帝的意志使然。但是两位作者在书中把明朝中国和其他欧洲、亚洲国家做了一个对比,就发现了更重要的原因:谁控制着本国的木材市场?

原来,无论明朝中国还是15世纪的欧洲,建造大型远洋航船最重要的是某些特殊而昂贵的木材。但当时全世界煤炭使用还很不普遍,木柴是人类最常用的煮饭和取暖燃料。所以不论是中国还是欧洲,大家都一度为木材短缺而苦恼。

但是很快,英国人就开始明确保护境内的木材,甚至立法规定,在北美东部新英格兰殖民地森林里发现的某些特定高度和强度的树,只能属于英国皇家海军,其他人不得砍伐。

再看禁海之后的明朝,政府不干预木材市场,也不关心木材价格;清朝入主中原后,仅在建造皇宫时试图稳定木材价格,但后来又放弃了干预,任由市场决定木材价格。

结果就是,凡是靠近水路附近的木材被大量砍伐,用于换取其他地区出产的布和铁。沿海沿江地区的森林很快被砍光,再要寻找可以造船的优质木材,就需要去四川、云南等偏远地区的深山老林。造船成本大幅上升,直到造不起船。

所以,运输手段并不能决定贸易优劣。政府的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可以把拥有不同技术水平的潜在竞争者进行优势和劣势互换

0x4:水路运输为什么会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那么,水路运输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成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呢?这和100多年前的港口效率有关。

17、18世纪是贸易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时代,北美殖民地还比较分散,一些日用品要么从欧洲进口,要么在各殖民地之间运送,运输效率问题就变得日益紧迫。在这其中,清肃海盗可以提高效率,但更重要的是减少船只的滞港时间,也就是加快货物的装卸。

此时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贸易模式创新,码头仓库的创设,就成了决定性的力量。它可以在船只到港前,就把需要运送的货物集中起来,以便迅速装船;同时还可以把到港货物快速卸下,以节省时间。

这又造就了在港口码头施行的贸易代理商制度。当你要进口某种货物时,只需要在当地找好代理商。他们会事先买好你需要的货物,船一到港立即装卸。谁装卸速度快,谁的船就可以更快地重新启航。

比如到1770年前后,北美地区有仓库的港口码头,船只滞留港口装卸货物和修补时间,从上百天缩短至50天,真正装卸货只需要几天。

所以两位作者在书中表示:17、18世纪北美地区码头和沿海的仓库,是导致水路运输主导全球贸易的关键事实

基于这些事实,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关于谁在控制贸易运输这个问题,是不是也能产生一些共识?

各地在水路和陆路交通方式上的优劣势,并不能直接决定贸易地位,更重要的是政府如何在其中灵活转换,充分发挥出禀赋优势。

0x5:总结

  1. 在铁路被发明之前,水路运输确实是最省钱的交通手段。但很多城市并没有水路运输条件,因此仅仅在100多年前,海运还不是贸易运输的主力,绝大部分货物仍然通过陆路送达全球。
  2. 一个国家拥有发达的水路系统和航运技术,并不必然占据贸易优势,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完全可以把竞争优势变成劣势。
  3. 码头仓库革命缩短了船只滞港时间,大幅降低了航运成本,加上轮船动力革命,水路最终成为全球贸易的主力运输方式,造成影响至今的不同地区在贸易运输条件上的不平等。

 

4、谁在选择热门商品?

先问你一个问题,你猜,全球农作物贸易量排名第一的商品是什么?给你四个选项,小麦、稻米、马铃薯、咖啡。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发现,加大全球贸易不平等的最关键因素,不是地理环境、自然物产、经济差异,或者技术水平,而是一个我们一般人完全想不到的东西,叫做“致瘾性商品”

有人会问,你说的是毒品吗?那可是非法的。在这本书里,作者谈到“致瘾性商品”,用的英文词确实是“drug”,字面意思确实是毒品。但是,作者在书中提醒,不是所有“drug”都是坏东西。在全球贸易历史上,有些“drug”直到今天都是好东西。

所谓“致瘾性商品”,包括各种提神的天然饮料,比如茶、咖啡、可可;也包括烟草、糖和酒。当然还有曾经全球流行,但后来被禁止的毒品,比如鸦片。如今,毒品交易是非法的,但其他曾经非常热门的致瘾性商品,仍然在全球流行,并创造巨额财富。

好,现在我们就可以揭晓答案了。全球农作物贸易量排名第一位的,是咖啡。

所以,我们关注致瘾性商品,不是因为有趣,而是由于重要。历史上,欧洲列强建立的殖民帝国,基本上是以致瘾性商品贸易为基础;它们国内官僚体制和军队的建立,也是靠贩卖这些商品获得的暴利。直到今天,很多国家还依靠致瘾性商品带来的高税收。

为什么致瘾性商品的兴盛和流转,能够左右全球贸易的利益分配,造成各国贸易关系的不平等呢?

0x1:致瘾性商品如何在全球贸易中成为热门商品?

人类祖先早就发现,地球上有一些珍奇植物,其果实或叶子可以饮用、吸用或者食用,提神醒脑,让人上瘾。比如起源于中国的茶,其解毒功能的发现大约有5000多年的历史,作为饮品的普及也有上千年历史。

不过中国茶成为全球热门商品,还是最近几百年的事。不只是茶,前面提到的各种致瘾性商品,真正被全球有钱人普遍享用,大约是在17世纪。

  • 东方中国的茶叶
  • 非洲、中东的咖啡
  • 美洲的可可豆和烟草
  • 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糖

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珍贵农产品。

有的国家曾经禁止普通民众享用咖啡、烟草和酒等致瘾性商品。还有国家把某些致瘾性商品特权化。但是人们的欲望是压制不住的。对致瘾性商品的限制越多,人们越是趋之若鹜。结果就是地下交易丛生,政府还收不着税。

所以大多数国家很快就想明白了:与其花费巨资防止人们上瘾,不如放开贸易和消费,向合法享用这些商品的人征收重税;同时鼓励本地农民种植这些珍贵植物,以降低成本、获取更大收益

于是,在贸易商的强力推动下,茶、咖啡和可可这三大致瘾性饮料,走出贵族专属的小圈子,成为普罗大众的新消遣。

0x2:为什么致瘾性商品生产大国没能获益最多?

不过很反常的是,生产这些致瘾性商品的国家,并不是获益最多的。

两位作者在书中写道:“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知道,这些带给北半球消费者无比闲情雅趣的致瘾性食物,使南半球、东半球的生产阶级沦入受剥削、无地、贫困的境地,但他们并不觉得不安。”

为什么这些商品在欧洲和北美催生了财富、货币化和薪资劳工,在其生产国却滋生了奴隶买卖?我们可以看看可可和糖的贸易简史。

可可豆原产于中美洲。玛雅人视它为珍宝,价值堪比黄金,有时甚至可以当货币使用。因为产量少且美味,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可可豆只是一种被当地人所珍视的特殊商品。直到1502年,哥伦布无意中发现玛雅贸易商携带的可可豆,等于发现了新财富。

这种杏仁状、像玛雅人黑眼晴一样的豆子,加热水喝完之后有药理反应,就像是原生态的兴奋剂。

当时可可豆是野生的,在15、16世纪,可可豆一度作为节制饮食用的宗教饮料。但从18世纪开始,越来越多欧洲有钱人疯狂喜欢可可豆。仅靠采摘野生可可豆,不可能满足贸易需求。因此在市场诱惑和市场暴利的驱动下,可可豆的人工种植被提上议事日程。

在西班牙人的努力下,可可豆的生产和供应都移转到更大的种植园里。先是在南美的委内瑞拉和中美洲违禁栽种,然后移植到菲律宾、印尼、巴西,最后移植到非洲。

可可豆就这样被种植产业化、贸易商品化和消费全球化。它迅速成为大众化的致瘾性食品。而这些生产可可豆的大型种植园,当时普遍缺乏青壮年劳动力。于是在种植园主的枪炮支撑和全球市场的暴利诱惑下,奴隶贩卖进入异常活跃的时期。非洲人民的灾难由此开启

0x3:热门商品的发展为何导致全球贸易结构的不平等?

我们再看另一种农产品,甜蜜的糖。

大约在公元前300年,也就是距今2300年左右,甘蔗在印度被驯化为农作物。其后经历1000多年,甘蔗慢慢传播到中国、日本和中东地区。埃及产的糖一度被视为全球最佳。

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全球糖产量都不高。因此糖的贸易非常赚钱,先后引发阿拉伯人、威尼斯人和奥斯曼土耳其人动用商业舰队和海军,激烈争夺地中海和欧洲糖贸易。

16世纪葡萄牙人在非洲西海岸外,发现了马德拉群岛和圣多美岛等大西洋岛屿。那里的气候非常适合甘蔗生长,于是葡萄牙人用暴力,把大批非洲青壮年押送到圣多美岛,在岛上大量种植甘蔗,然后和意大利商人合作,把蔗糖销往欧洲和亚洲。

此时欧洲是糖的大买主。以西班牙和葡萄牙为主,也包括英国和法国。他们在美洲获得了巨大的殖民收益,成为16世纪突然致富的优势国家,因此创造出了一大群享受得起糖的富人。

为了满足这种旺盛的新需求,葡萄牙人迅速把甘蔗种植引进气候适宜的巴西。而种植需要巨大的劳动力,因此葡萄牙人又回到他们最熟悉的血腥老路:用暴力从非洲掠夺奴隶。

如今虽然奴隶贸易没有了,但贸易全球化的结构性不平等,就这样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数百年延续不止。

0x4:鸦片如何影响全球贸易格局?

类似的例子还有鸦片,它的全球流行带来了更大的伤害。

虽然鸦片已被禁止贸易,但它作为一种具有伤害性的致瘾性商品的罪恶历史,还是值得我们回顾、反思,并引以为戒。

美洲安第斯地区的人咀嚼古柯叶,去除饥饿感和寒意,提神醒脑,虽然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并不为害全球。19世纪人们从古柯中提炼出可卡因,最初用作止痛或饮料的添加剂。直到大英帝国在19世纪为了自身力量大量贩卖鸦片和可卡因,灾难才降临。

围绕着鸦片,中国和英国在1840年爆发战争,开启了中国被动挨打的百年屈辱史。但从19世纪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向中国倾销鸦片的可不只是英国,还包括美国。

通过鸦片贸易获得的暴利,在美国迅速转化为产业资本,促进了当时美国工业的发展。美国历史学家泰勒·丹涅特后来曾总结说:“鸦片贸易就像奴隶和酿酒厂一样,成为许多美国大资本的基础。”

不过在两位作者看来,因为鸦片,英国、印度、中国、美国这四边贸易关系紧密:

  • 英国贩卖鸦片,获得持续工业化急需的资本
  • 1870年-1914年,印度靠各种农产品,主要是靠鸦片,每年获得大约2000万英镑的对华贸易顺差
  • 中国承受鸦片贸易之苦,同时被迫打开国门,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处于被损害和被掠夺的弱者地位

0x5:总结

  1. 有些drug曾被视为好东西,成为贸易全球化最重要的品类,直到今天仍然是很多国家的财富之源。
  2. 可可和糖等致瘾性食物在欧洲和北美催生了巨额财富,但却在生产国滋生了罪恶的奴隶买卖,导致全球贸易极不平等。
  3. 致瘾性商品的全球贸易史表明,人类社会的掠夺和战争,本质上不是文化或文明的冲突,而是对利益的掠夺,对本能的满足。

 

5、谁用暴力干预贸易?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如果多做生意,是不是就可以少打仗?

在大家的印象中,好像大家在商言商,按规矩做生意,不用打打杀杀,自然天下太平。但是本书作者回顾了贸易发展史,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在全球贸易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赤裸裸的暴力和血腥随处可见。为了争夺商业利益而大打出手的事,实在是太多了

  • 比如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就是为了打通鸦片贸易,从中国掠夺白银
  • 比如1991年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海湾战争,也被认为是强权国家用暴力干预贸易的一场“石油战争”。

所以本书作者提醒我们,欧美国家在扩张全球贸易过程中,实际上不断动用武力,奉行的是融合了罪恶原始积累的“暴力经济学”。

为什么暴力和贸易会是一对孪生兄弟?我们看看这个问题。

0x1:为什么说贸易催生了暴力?

首先,作者发现,贸易本来就是政商共谋,这就导致了暴力。书中列举了两种主要模式。

  • 第一种模式是官办暴力。也就是由欧洲国家对本国贸易商在海外的活动提供必要的武力保护,这种保护很多时候是强制性的。比如在威尼斯,对外贸易的保护问题由官方统筹,贸易商负责交钱。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海外从事贸易的威尼斯商人,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因此,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很快复制了这一模式,试图在全球推广。
  • 第二种模式是商办暴力。也就是政府授权特定的贸易商自行处理贸易事宜、组织武装力量,甚至有权自己决定要不要在海外大打出手。比如臭名昭著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3月20日,通过证券交易和有限责任等制度创新,很快成为全球资本最雄厚的私营公司。最重要的是,当时荷兰政府授权东印度公司在特定区域内行使某些主权国家的权力,比如可以发动战争或签订条约。这样的特权当然不只是一纸任命,而是有真实的武力作为支撑。后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鼎盛时,竟然拥有100多艘商船、数十艘战舰,5万多名员工,在亚洲占据了35个据点。

不过,随着贸易在全球的不断拓展,商业公司毕竟实力有限。类似东印度公司这样暴力商业二合一的做法,会导致保护成本飙升,公司最终也不堪重负。因此进入19世纪中期,欧洲列强重新把贸易商和政府进行分工,贸易商只负责买卖但不负责打仗,政府只负责打仗但不负责买卖,特别是负责用武力打开新的贸易领域。

最典型的就是英国。1840年英国对清政府发动鸦片战争,最终出面打仗的不再是英国贸易商,而是政府派出的正规军。也因为暴力和商业合谋,亚洲民族承受的贸易损失和社会灾难,也更加深重。

0x2:海上掠夺如何改变贸易规则?

说到英国,用武力打开贸易通道,进而获取商业暴利,并非是19世纪才有的罪恶历史。在这本书里,两位作者以沉痛的笔调,梳理了16世纪以来,英格兰人以及欧洲人,如何系统性从事海上劫掠,也就是官方海盗,真实再现了历史上的另类“暴力经济学”。

当时海上劫掠如此盛行,都因为收益太可观。

根据书中叙述,欧洲当时的对外贸易分两类:

  • 一类是北部波罗的海区域,主要是谷物贸易,因为很少有人会去抢一船粮食,所以那里相对太平
  • 另一类在地中海、大西洋甚至印度洋,贸易商品几乎都是那个时代的奢侈品,比如来自东南亚的香料、来自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来自美洲的金银和毛皮,来自非洲的奴隶和糖,都非常值钱。

只要抢劫得手一次,就可以确保一生富足。在这样的暴利诱惑下,海上劫掠很快变成了欧洲海上强国公开有组织的行为,成为官方海盗。

让人侧目的是,当时究竟谁是海盗,谁是海上劫掠,谁又是所谓的正义之师,并没有国际道义可讲。唯一的道理就是哪个国家的海军力量强大。强大者认为谁是海盗,谁就是海盗。

除了官方劫掠,民间海盗也在整个16世纪全面冒头。新大陆的发现,刺激了全球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明显提升,海上贸易日益繁荣。比如美洲附近的加勒比海地区,它是西班牙商船运载美洲金银通往欧洲的必经之地,因此就成为民间海盗最喜欢打劫的目标。这个地方甚至成为海盗的代名词。

到了17世纪中叶,西印度群岛上的海盗崛起,取代加勒比海盗,成为更具破坏性的暴力贸易团体。有意思的是,这些海盗帮是由多种族和多民族组成的,竟然被视为具有所谓民主精神的暴力团体。他们每个人都是股东,海盗船长不独裁,遇事协商,协作抢劫。

因此他们一度重创西班牙人。不仅迫使西班牙人抛弃所掌控的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区,甚至还影响到西班牙人之后在海边建立据点和城市的规划。城市至少要距离海边80公里,这样海盗登岸劫掠才不会那么容易。

总之,从16世纪到18世纪的两三百年间,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的海域里,针对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私人的、政府的、隐秘的、公开的海上劫掠行为,几乎是常态,严重抹黑了全球贸易的底色。

0x3:暴力干预贸易能否带来积极影响?

暴力干预贸易充满罪恶,但这本书的作者也提出了另一种思考:

全球贸易中的暴力竞赛,是否也有某种积极作用?是否也在极端情况下,激发出了某些技术进步和商业创新?

比如同样在16世纪的欧洲,海盗主要抢劫那些载货价值较高的商船,对那些满载粗笨物品或粮食的商船兴趣不大。于是精明的荷兰人开始行动,在欧洲及全球布局他们的贸易新生意。

他们首先尝试进口东欧的廉价谷物,走欧洲北部的波罗的海。他们采用的运粮船比较笨重,所载货物又不值钱,海盗们根本看不上眼,因此这些商船和谷物商品反而是安全的。

由于谷物贸易的利润率较低,主要的成本就是航运成本,特别是船上人手的多少,决定了成本的高低。于是为了节省成本,荷兰不断改进商船设计,减少船员数量。靠着这样的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荷兰从17世纪开始,逐渐垄断了欧洲所有非奢侈品的海上运输业务。荷兰因此成为欧洲各大港口中最大的贸易社群。

当然,荷兰人也不会忘了武装自己。为了更好地护卫商船,荷兰建造了特定的战船,搭配专为贸易而造的新式商船。在海上运输时,战船和商船编队航行,很好地起到了武力威慑的作用。

英国人的做法更彻底,既然海盗防不胜防,那就不如由政府出面,建立一支常备海军,以肃清全球各地的海盗。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仍然装备了武器的普通商船,甚至会不时被英国海军盯上,冠以疑似海盗的罪名,从而被英国海军的正规部队劫掠。

所以作者在书中感慨,说那些英国海军赫赫有名的先驱将领,其劫掠罪行,远甚于他们义正辞严打击的海盗,有的自己就曾经是海盗。

你可能想不到,这种公开掠夺以及暴力贸易,在那个时代并不被欧洲主流舆论所谴责,甚至有的奴隶贩子和掠夺性贸易商,还被美化为正面的经典文学形象。比如英国作家丹尼尔·迪福于171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300年来,那位受困海上流落海岛的主人公,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求生经历感动了全世界无数人。

在《贸易打造的世界》这本书的两位作者看来,迪福那本著名的小说,看似是基于新教徒的价值观而歌颂自给自足,实际上却是在颂扬那个时代以奢侈品为主的全球贸易,以及罪恶的奴隶制。

所以今天我们反思这些历史,一个重要启示就是:

我们总以为商业是促进人类发展的正义力量,在商言商可以让大家减少暴力伤害;但全球贸易史恰恰表明,商业和利益完全可能催生更多暴力。这也再次证明了,如果实力不足,想要扭转不平等的贸易关系,太难了

0x4:总结

  1. 在贸易逐步全球化的过程中,暴力和商业几乎是孪生兄弟,二者相互结合与促进的程度超乎想象。
  2. 从16世纪到18世纪,针对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欧洲列强公开的海上劫掠,是以各自海军实力为支撑的。
  3. 争夺贸易和全球市场的暴力竞赛,也客观上促进了造船及航海技术进步,并催生了贸易和航运的商业创新。

 

6、如何确立全球标准? 

首先我问个问题:你觉得,是谁在确立各种全球标准?比如货币标准、时间标准。是道德、文化、政治或军事力量吗?

这就涉及我们今天要说的那些看起来不起眼、实际上极为关键的全球标准问题。如何确定,有分歧该听谁的?从全球贸易发展历史来看,在各种标准问题上若达不成共识,生意是没法做的。

0x1:全球货币标准是如何演变的?

要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市场,一定要基于有共识的货币单位和兑换规则,否则生意做不大。但直到18世纪,各民族和国家关于货币的表述和具体形态仍然差异巨大。

比如,

  • 美国西北地区原住民把贝壳当货币
  • 中美洲的阿兹特克人把可可豆当货币
  • 俄罗斯部分地区地把茶砖当货币
  • 还有世界上很多地区把盐作为货币
  • 甚至在萨尔瓦多等社会还把肥皂和臭蛋当作货币

那么问题来了,贝壳和可可豆、和茶砖之间如何兑换?

这些差异,在几百年的贸易全球化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最终形成的全球新共识是:以金银作为最主要的价值象征,从而找到了不同货币兑换的依据

那么,在现代市场形成过程中,究竟是哪一个国家的金银货币率先在全球长期表现强势?墨西哥比索,想不到吧?

比索(peso),是西班牙殖民地国家使用的一种货币单位。数百年来,智利、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墨西哥以及亚洲的菲律宾,都长期把比索作为本国货币单位。其中发行量最大,对世界经济和贸易影响时间最长的,就是银本位制的墨西哥比索。

在中国,从晚清到民国,墨西哥比索银元比我们自己铸造发行的银元还有信誉。特别是从1823年开始,独立后的墨西哥陆续铸造的一种新银元,很快在全球流行,也通过贸易输入中国。宣统二年,也就是1910年,根据清朝度支部统计,当时中国流通的外国银元约有11亿枚,其中三分之一是墨西哥银元,我们称之为“鹰洋”。

实际上在这种鹰洋流行之前,从17世纪开始,墨西哥比索就作为全球最强势、最可信的银本位货币,流行了将近200年。原因也很简单,墨西哥有极为丰富的银矿,在以银本位制的时代,谁的品质最高,谁产量大,谁就是最强势的货币。墨西哥比索银元被公认为纯度和重量最稳定,因此它长期作为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优势货币。用作者在书中的评价:其地位类似今天的美元与欧元。

但这还不是墨西哥比索全球流行的全部答案。书中列举了当时美洲另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巴西。巴西早在17世纪就发现了金矿,并在那个世纪为全世界提供了最多数量的黄金。但是,为什么巴西的货币没能获得墨西哥比索那样的全球强势地位?

答案在于,葡萄牙人把巴西开采的黄金直接运走,既不在巴西铸造,也不在巴西流通使用,而是被用于购买非洲奴隶或亚洲布料及香料。

当然,墨西哥比索银元,最终并未在全球化的现代市场成为主流货币。因为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在19世纪纷纷转向金本位制。凭借日不落帝国的强大经济实力,伦敦逐渐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英镑变成金镑后,成为更受认可的全球硬通货。于是,强势了近200年的墨西哥比索银元,也不得不随着银本位制的衰退,结束了历史使命。

从全球来看,这已无关紧要。因为货币的发明和货币等值交换的理念、货币本位制度已在全球形成共识,现代市场有了底层保证。

0x2:全球时间标准是如何确立的?

接下说说时间标准。这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另一个全球共识。18世纪以后,随着全球贸易和交往增加,人们发现时间标准的确认越来越麻烦。

特别是19世纪40年代火车出现后,由于各地标准时间不统一,运输失误和交通事故非常多。于是有人想到一个解决办法:每条铁路沿线各城镇,配合所经火车的时刻表,调整形成一个时间序列。

结果就是,巴西圣保罗火车站有三条铁路经过,于是配合这三条铁路的运行各自挂一个时钟,一个显示从里约热内卢驶来的火车到站时间,一个显示圣保罗州内陆线的到站时间,另一个显示从桑托斯港驶来的火车到站时间。在美国,布法罗火车站有三条铁路经过,于是有三个时钟;匹兹堡有六条铁路经过,当然得挂六个时钟。

但美国地域广阔,各州自行其是,到1870年竟然有300个地方时区、80种火车时刻表,没几个人能彻底弄清楚。

英格兰情况好一点,作为第一个建造火车的国家,他们在1842年就率先根据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时间,拟定标准火车时刻表。

如何把全球混乱的时间协调统一?真实的历史演变非常有意思,最终靠的是商业力量。

以美国为例,到19世纪70和80年代,美国各铁路公司进行了一系列合并,铁路网得到极大扩充。为了方便自己的运营,铁路公司不能容忍各种地方时区和明显有冲突的火车时刻表。于是在1883年11月18日的正午,美国各时间东部的时钟全部回拔,从而创造出全国一致的铁路时刻表。有意思的是,美国政府又过了6年,才正式承认商业领域已经实施的统一时间,把全美国划分为四个时区

放眼整个世界,19世纪末期各国有关标准时间的争议,不是要不要把全球按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这是科学问题;而是时间的起点,也就是标准时间应当选在哪里?当时美洲和亚洲各国都没资格谈论这个问题,原因很简单,经济和综合实力不行,所以只能看欧洲各国的争议如何解决,其中最主要的争执方是法国和英国。

虽然法国当时并非头号经济强国,但在国际标准度量衡设定方面,比如确定米作为国际标准长度,确定千克作为国际标准重量,都获得了广泛认可,因此法国人希望以巴黎时间作为标准时间。

但这是当时世界头号强国英国所不能接受的。英国率先建造火车,率先根据格林尼治时间拟定标准火车时刻表,所以力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全球标准时间。这一倡议最终在1884年的“国际经度会议”上得到确认,全球24个时区划定,包括欧洲、美洲和亚洲大部分国家陆续根据自己和格林尼治的经度差,确定本国标准时间。比如中国在东八区,和格林尼治时间就相差8小时。

但法国、巴西一直对此持保留态度,迟迟不愿加入这个标准时间协议。法国跨越的经度不大,还好办;巴西就不断闹出时间混乱的麻烦,商业也严重受损。最终在1914年前夕,法国和巴西也接受了格林尼治标准时间,困扰全球数十亿人的时间问题,总算协调一致了。

0x3:总结

  1. 现代市场的共识和规则经历了复杂演变,涉及一系列观念革命,是不同意识形态、社会习俗和政治经济博弈的结果。
  2. 有全球共识的货币概念、等值交换和货币本位制度,是全球现代市场诞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3. 形成有全球共识的标准时间和时区划分,主要不是靠科学或政治的力量,而是靠商业的推动。

 

7、思维脑图

 

posted @ 2021-11-20 09:03  郑瀚Andrew  阅读(115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