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方程式笔记
本文记录了大部分初高中所学的化学方程式,以及详尽的解析。因笔者时间不足,暂未完工。
前置知识
电子排布式
核外电子按能量不同分成不同能层,按能量大小递增表示为 \(\mathrm{K, L, M, N, O, P, Q, \cdots}\)(实际上就是字母表顺序)。能层内部分为不同能级,按容纳的原子轨道个数递增表示为 \(\mathrm{s, p, d, f, \cdots}\)(这个要背一下)。不同能级按顺序分别有 \(1, 3, 5, 7, \cdots\)(正奇数数列)个原子轨道,其中每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 \(2\) 个电子,所以不同能级分别能容纳 \(2, 6, 10, 14, \cdots\) 个核外电子。
\(\ce{Na}\) 的电子排布式为 \(\ce{1s^2 2s^2 2p^6 3s^1}\),其实就是把所有能级摆出来。其中“系数”表示当前能级所在的能层的序数,“指数”表示当前能级容纳了几个核外电子。发现 \(\ce{1s^2 2s^2 2p^6}\) 恰好是 \(\ce{Ne}\) 的电子排布式,所以可以简化书写:\(\ce{[Ne] 3s^1}\),在只关心最外层电子时比较有用。容易发现,框内元素的每一个能层都被填满了。
把电子排布式中的最外层电子提取出来,叫做价电子排布式。相应的,最外层电子又叫做价电子。最外层电子实际上指的是最外面一个能层的电子。
设一个能层能容纳 \(2n\) 个电子,则该能层有 \(0, n, 2n\) 个电子时最稳定。电子总是去能量最低的能层。
晶格能
两个离子通过库仑力结合到一起时释放的能量,叫做晶格能。由库仑定律,两个离子核之间距离越近,晶格能越大;两个离子的电荷量越大,晶格能越大。
\(\ce{ 2Mg + O2 ->[点燃] 2MgO }\)
梦的起点。
\(\ce{Mg}\) 的最外层有 \(2\) 个电子,很不稳定。它遇到最外层有 \(6\) 个电子的 \(\ce{O}\),就容易与它结合,形成最外层满电子的稳定结构。所以在 \(\ce{MgO}\) 中,\(\ce{Mg}\) 是 \(+2\) 价,\(\ce{O}\) 是 \(-2\) 价。
因为 \(\ce{Mg}\) 的不稳定性,所以这个反应实际上不需要点燃,可以自发进行。所以一般情况下,\(\ce{Mg}\) 的表面都会有一层氧化膜。做这个实验前,要把氧化膜刮掉。
为何反应会放出大量能量?因为 \(\ce{Mg^2+}\) 和 \(\ce{O^2-}\) 结合时的晶格能巨大,比 \(\ce{Mg}\) 失去两个电子和拆开 \(\ce{O=O}\) 双键的能量总和都要大。
为何它们两个结合时的晶格能巨大?因为两个离子核之间的间距较小,且两者的电荷量较大。注意:\(\pm 2\) 的电荷量的库仑力已经是 \(\pm 1\) 的 \(4\) 倍。
\(\ce{ 3Fe + 2O2 ->[点燃] Fe3O4 }\)
注意:\(\ce{Fe3O4}\) 不是氧化铁,\(\ce{Fe2O3}\) 才是。
发现 \(\ce{Fe}\) 的最外层有 \(2\) 个电子,所以 \(\ce{3Fe}\) 最多给出 \(6\) 个电子。但是 \(\ce{4O2}\) 需要 \(8\) 个电子,剩下 \(2\) 个从哪里来呢?只能从次外层来。\(\ce{Fe}\) 的价电子排布为 \(\ce{3d^6 4s^2}\),最外层丢光后,次外层丢 \(1\) 个仍然是稳定的,共计丢了 \(3\) 个。两个 \(\ce{Fe}\) 丢 \(3\) 个电子,一个 \(\ce{Fe}\) 丢 \(2\) 个,正好可以丢够 \(8\) 个。
所以在 \(\ce{Fe3O4}\) 中,有一个 \(\ce{Fe}\) 为 \(+2\) 价,另外两个为 \(+3\) 价。平均下来,每一个 \(\ce{Fe}\) 都是 \(+\dfrac{8}{3}\) 价。
发现 \(\ce{Fe}\) 的次外层电子没满,且 \(\ce{O2}\) 是强氧化剂,所以这个反应可以自发进行。那 \(\ce{Fe3O4}\) 是“铁锈”吗?不是。反应时,\(\ce{Fe}\) 的表面会形成氧化膜,阻止反应继续进行。这层氧化膜很薄,是“生锈”的初始阶段。
\(\ce{ 2Cu + O2 ->[\triangle] 2CuO }\)
和 \(\ce{Fe3O4}\) 类似。\(\ce{Cu}\) 从最外层和次外层各丢掉一个电子,补全 \(\ce{O}\) 缺的 \(2\) 个电子。
为什么是加热,不是点燃?没有点燃,说明反应释放出的能量不多,那么消耗的就多。虽然这个反应可以自发进行,但是反应速率极慢,并且会在 \(\ce{Cu}\) 的表面形成氧化膜(老生常谈),阻止反应继续发生。所以,加热有两重作用:
- 加快反应速率。
- 通过加快 \(\ce{O^2-}\) 的扩散速度,以破坏氧化膜的阻隔作用。
因为放热不高,所以燃烧状态难以自持。
\(\ce{ 4Al + 3O2 ->[点燃] 2Al2O3 }\)
\(\ce{Al}\) 的电子排布是 \(\ce{[Ne] 3s^2 3p^1}\)。一个 \(\ce{Al}\) 能给出 \(3\) 个电子,一个 \(\ce{O}\) 需要 \(2\) 个电子,那么 \(\ce{2Al}\) 可以搭配 \(\ce{3O}\)。那么有 \(\ce{ 2Al + O3 -> Al2O3 }\)。
这不对啊。发现 \(\ce{O3}\) 不稳定,会自发分解:\(\ce{ 2O3 -> 3O2 }\)。所以我们从不使用这个“错误”的方程式。但它确实能发生。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