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博客也有一年多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短短的一年多,我写博客的目的、方法也在不断的变化中。

  本来,写博客这个动作本应该提前至少十年,可是却一拖再拖,也一直没有去写。一年半之前,因为一些变化,突然觉得自己确实应该写一点,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单纯的觉得别人都在写,我还是写点什么吧,似乎这样才像一个搞信息技术的。想来,如果早个十年来写这些文章,怕是当网红都有可能。其实,自己还算有大把时间,为什么不写,也只能归结于思想上的懒。

  最开始的时候写博客,也就是想随便可能分享点什么,于是就按自己可能分享的东西给出了几个很粗的分类——“软件”、“数学”、“硬件”,再加个发水文的“随想”吧。为了体现算法多少有一定工程的意义,又独立出一个“算法”类别。于是最开始的几篇文章塞到这几个分类里就这么发出去了。

  再后来,想想似乎某些要解决的工程问题题材的文章很难归入到其中,于是加了一类叫“解决方案”,所有我不知道该如何分类而牵涉面又广的文章都放到“解决方案”里。

  再看看别人的博客,大多分类比我细的多,牵涉到一个个细小的技术。我也曾觉得我是不是分类太过于粗线条,是不是也该和别人一样,引入细的分类,分上个很多个。但慢慢的,我的博客写作风格正在形成,现在看来,似乎觉得没有这个必要了。我喜欢写的文章似乎不是针对某种具体的技术,而是可能由一个问题引发一堆小问题,这些小问题看起来都很散,无法规范为到底是哪一类小问题,一个很大的分类完全就适合我。另外,在我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可能喜欢使用好几种不同的计算机语言,这可能源于我长期以来形成的混编思维,我觉得合适的语言干合适的事情,所有计算机问题的解决都是开发效率、运行效率、维护效率之间的博弈。虽然一篇博文的分类可以填多个,但我就是固执的每次只选择一个,绝不选择第二个。

  再者,我不是很赞成纯粹的知识点式阶梯学习,学习过程似乎并不应该是这样。想想我学习计算机的过程,那是从一个信息技术的荒漠开始,慢慢开始发几个芽,然后慢慢的开始理解到某些东西是一个系统化的东西,于是每个点开始开花结果,然后各个点互相渗透、打通各个关节,形成一大片的学科认知体系。这个过程就如同造跨海大桥一般,先是抽水打一个个的桥墩,然后以每个桥墩为中心延伸,直到形成大桥。完整知识体系的学习过程,应该更接近于我的描述,而并非由显而易见的一堆阶梯构成。从而,在这样的认为下,我们最重要的学习不在于知识点本身,而在于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作用与联系,合多个知识点之力如何解决一个问题,而每一次解决一个横跨多个知识点的问题都是一次对于彼此作用与联系的训练。这跟神经网络很像,单个的神经元功能实在单一,但很多神经元彼此联系在一起构成神经网络,却可以爆发出巨大的威力。

  而我现在写博客的目的,却也未必是单纯的供给他人学习。首先写博客前,选材,选好材之后,对之进行探索,等探索出了东西,才可以开始提笔,然后探索和写作并行,直到博文完成。这个过程,完全是自己在训练自己,对知识的再次巩固过程。所以,写博客的目的,首先在于自己通过问题整理思路,巩固知识。其次,才是分享给大家。

  而对于分享这点,想起很多年前,公司里培训,我每次都精心准备我的培训话题以及讲解时的ppt,很多东西是和当前工作看起来无关的东西。有朋友问我,这些东西看起来就难,真的指望培训的时候有人愿意听的进去?我说,到了工程师,的确很多人的思维都定型了,的确很难扭转他们什么,听课时也不用太指望一帮工程师们可以按着你的思维走,从头到尾明白在讲什么,这些太不现实了。但是,我可以尽量讲的精彩一点点,让工程师们哪怕抓住其中的一个片段,或者记住其中的几个关键字,产生那么一点点兴趣,这样就有自己日后去自我学习乃至提升的可能。于是,如果培训能给工程师们甚至一个工程师带来一点点不一样的惊喜,那么培训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其实,我写博客也一样是这样,只要打动人一点点,带给人一点点思考,其实也就足够。当然,顺带的,如果可以当个网红当然再好不过,只可惜遥遥无期,哈哈。

posted on 2018-10-29 00:35  窗户  阅读(1063)  评论(2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