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9305 2019-2020-2 《网络攻防实践》第十周作业

20199305 2019-2020-2 《网络攻防实践》第十周作业

一、前言

问题 回答
作业属于 https://edu.cnblogs.com/campus/besti/19attackdefense
作业要求 https://edu.cnblogs.com/campus/besti/19attackdefense/homework/10553
课程目标 学习教材第十章,总结课程知识

二、知识梳理

1、软件安全概述

(1)软件安全困境

  • 复杂性:软件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也就意味着软件的bug会越来越多。尽管有些bug不一定会被利用。

  • 可扩展性:现代软件为了支持更加优化的软件架构,支持更好的客户使用感受,往往都会提供一些扩展和交互渠道。正是现代可扩展软件本身的特性使得安全保证更加困难。首先攻击者以不可预测的扩展方式来入侵软件和系统;其次,可扩展性软件的的安全分析要比分析一个完全不能更改的软件要困难得多。

  • 连通性:连通性使得网络缺陷被放大;网络的连通性使得不需要人为干涉的自动化攻击成为可能。

(2)软件安全漏洞威胁

  • 安全漏洞:可以被攻击者利用并导致危害的安全缺陷被称为安全漏洞。安全漏洞的范畴不限于软件安全漏洞,还包括硬件、个人与组织管理中存在的、能够被攻击者利用来破坏安全策略的弱点。

  • 三个基本元素:系统的脆弱性或缺陷、攻击者对缺陷的可访问性、攻击者对缺陷的可利用性。一个安全脆弱性或缺陷真正被称为安全漏洞,必须是攻击者具备至少一种攻击工具或技术能够访问和利用到这一缺陷。

  • 软件安全漏洞构成了目前安全漏洞最为主要的部分,也是计算机安全应急响应阻止所关注的重点。

  • 软件缺陷与安全漏洞除了造成经济损失外,还可能直接危及到人类的生命安全。

(3)软件安全漏洞类型

  • 内存安全违规类: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在处理RAM内存访问时所引入的安全缺陷 缓冲区溢出漏洞是一种最基础的内存安全问题。

  • 输入验证类:输入验证类安全漏洞是指软件程序在对用户输入进行数据验证存在的错误,没有保证输入数据的正确性、合法性和安全性,从而导致可能被恶意攻击与利用。XSS、SQL注入、远程文件包含、HTTP Header注入等。

  • 竞争条件类:竞争条件类缺陷是系统或进程中一类比较特殊的错误,通常在涉及多进程或多线程处理的程序中出现,是指处理进程的输出或结果无法预测,并依赖于其他进程事件发生的次序或时间时,所导致的错误。

  • 权限混淆与提升类:权限混淆与提升漏洞是指计算机程序由于自身编程疏忽或被第三方欺骗,从而滥用其权限,或赋予第三方不该给予的权限。跨站请求伪造、FTP反弹攻击、权限提升、“越狱"等。

2、缓冲区溢出基础概念

(1)缓冲区溢出的基本概念

  • 缓冲区溢出定义:程序企图在预分配的缓冲区之外写数据。

  • 漏洞危害:用于更改程序执行流,控制函数返回值,执行任意代码。

  • 漏洞产生原因:不可避免,由于程序存储数据(buffer)和程序(return address)都在栈上,当存储数据覆盖了控制数据,就会发生缓冲区溢出的可能。

  • 缓冲区溢出攻击原理:缓冲区溢出是一种系统攻击的手段,通过往程序的缓冲区写超出其长度的内容,造成缓冲区的溢出,从而破坏程序的堆栈,使程序转而执行其他指令,以达到攻击的目的。据统计,通过缓冲区溢出进行的攻击占所有系统攻击总数的80%以上。

(2)汇编语言基础知识

  • 进程内存管理: 所有进程(执行的程序)都必须占用一定数量的内存,它或是用来存放从磁盘载入的程序代码,或是存放取自用户输入的数据等等。不过进程对这些内存的管理方式因内存用途不一而不尽相同,有些内存是事先静态分配和统一回收的,而有些却是按需要动态分配和回收的。对任何一个普通进程来讲,它都会涉及到5种不同的数据段。稍有编程知识的朋友都能想到这几个数据段中包含有“程序代码段”、“程序数据段”、“程序堆栈段”等。

  • Linux操作系统采用虚拟内存管理技术,使得每个进程都有各自互不干涉的进程地址空间。该空间是块大小为4G的线性虚拟空间,用户所看到和接触到的都是该虚拟地址,无法看到实际的物理内存地址。利用这种虚拟地址不但能起到保护操作系统的效果(用户不能直接访问物理内存),而且更重要的是,用户程序可使用比实际物理内存更大的地址空间。

  • Windwos操作系统的进程内存空间布局则与Linux系统有一些差异,2GB-4GB为内核态地址空间,用于映射Windows内核代码和一些核心态DLL,并用于存储一些内核态对象,0GB-2GB为用户态地址空间,高地址段映射了一些大量应用进程所共同使用的系统DLL,如Kernel32.dll、User32.dll等,在1GB地址位置用于装载一些应用进程本身引用的DLL文件,可执行代码区间从0x00400000开始,然后是静态内存空间用于保存全局变量与静态变量,“堆”同样是从低地址到高地址增长,用于存储动态数据,“栈”也是从高地址向低地址增长,在单线程进程中一般的“栈”底在0x0012xxxx的位置,而在多线程的进程内存空间中,则拥有多个“堆”和多个“栈”,分布来存储各个线程的执行数据。

  • 函数调用进程:栈结构与函数调用过程的底层细节是理解栈溢出攻击的重要基础,因为栈溢出攻击就是针对函数调用过程返回地址在栈中的存储位置,进行缓冲区溢出,从而改写返回地址,达到让处理器指令寄存器跳转到攻击者指定位置执行恶意代码的目的。程序进行函数调用的过程主要如下三个步骤:调用:调用者将函数调用参数、函数调用下一条指令的返回地址压栈,并跳转至被调用函数入口地址;序言:被调用函数开始执行首先会进入序言阶段,将对调用函数的栈基址进行压栈保存,并创建自身函数的栈结构,具体包括将ebp寄存器赋值为当前栈基址,为本地函数局部变量分配栈地址空间,更新esp寄存器为当前栈顶指针。返回:被调用函数执行完功能将指令控制权返回给调用者之前,会进行返回阶段的操作,通常执行level 和 ret指令,即恢复调用者的栈顶与栈底指针,并将之前压栈的返回地址装载至指令寄存器eip中,继续执行调用者在函数调用后的下一条指令。

3、Linux平台的栈溢出与Shellcode

(1)Linux平台栈溢出攻击技术

Linux平台栈溢出攻击按照攻击数据的构造方式不同,主要有NSR、RNS和RS三种模式:

三个模式:

NSR模式:最经典的方法,漏洞程序有足够大的缓冲区。

RNS模式:能够适合小缓冲区情况,更容易计算返回地址。

RS模式:精确计算shellcode地址, 不需要任何NOP,但对远程缓冲区溢出攻击不适用。

  • NSR模式:NSR模式主要适用于被溢出的缓冲区变量比较大,足以容纳Shellcode的情况,其攻击数据从低地址到高地址的构造方式是一堆Nop指令(即空操作指令)之后填充Shelleode,再加上一些期望覆盖RET返回地址的跳转地址,从而构成了NSR攻击数据缓冲区,通过将这个攻击缓冲区作为vulnerablel.c漏洞程序输入,复制至其局部变量buf时,将溢出并改写main函数的返回地址,从而使得程序执行流程跳转至Nop指令所填充出来的“着陆区”中,无论跳转至哪个Nop指令上,程序都会继续执行,并最终运行Shellcode,向攻击者给出Shell。下面的代码是具有栈溢出漏洞的程序,我们将采用NSR模式进行攻击分析。在进行strcpy字符串拷贝函数的时候并没有进行长度的校验,很容易造成栈溢出。

  • RNS模式:一般用于被溢出的变量比较小,不足于容纳Shellcode的情况,攻击数据从低地址到高地址的构造方式是首先填充一些期望覆盖RET返回地址的跳转地址,然后是一堆Nop指令填充出“着陆区”,最后再是Shellcode。在溢出攻击之后,攻击数据将在RET区段即溢出了目标漏洞程序的小缓冲区,并覆盖了栈中的返回地址,然后跳转至Nop指令所构成的“着陆区”,并最终执行Shellcode。

  • RS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能够精确地定位出Shellcode在目标漏洞程序进程空间中的起始地址,因此也就无须引入Nop空指令构建“着陆区”。这种模式是将Shellcode放置在目标漏洞程序执行时的环境变量中,由于环境变量是位于Linux进程空间的栈底位置,因而不会受到各种变量内存分配与对齐因素的影响,其位置是固定的

(2)Linux平台的Shellcode实现技术

shellcode是一段弹出shell的可执行代码,Shellcode就是符合Intel32位指令规范的一串CPU指令,被用于溢出之后改变系统正常流程,转而执行Shellcode以完成渗透测试者的攻击目的。通常提供一个访问系统的本地或远程命令行访问。

Linux本地Shellcode实现机制:

  • 先用高级编程语言,通常用C,来编写Shellcode程序;

  • 编译并反汇编调试这个Shellcode程序:

  • 从汇编语言代码级别分析程序执行流程;

  • 整理生成的汇编代码,尽量减小它的体积并使它可注入,并可通过嵌入C语言进 行运行测试和调试;

  • 提取汇编代码所对应的opcode二进制指令,创建Shellcode指令数组。

Linux远程Shellcode实现机制

  • Linux系统上的远程Shellcode需要让攻击目标程序创建socket监听指定的端口等待客户端连接,启动一个命令行Shell并将命令行的输入输出与socket绑定,这样攻击者就可以通过socket客户端连接目标程序所在主机的开放端口, 与服务端socket建立起通信通道, 并获得远程访问Shell

4、Windows平台上的栈溢出与Shellcode

(1)Windows平台栈溢出攻击技术

Windows 平台栈溢出攻击技术机理:Windows 操作系统平台在很多方面与linux 操作有差异:

  • 对程序运行过程中废弃栈的处押方式差异:当一个函数调用完成返回至调用者,执行下一条指令之前,Windows平台会向废弃栈中写入一些随机的数据,而Linux则不进行任何的处理。

  • 进程内存空间的布局差异:Windows操作系统的进程内存空间布局与Linux存在着不同,Linux进程内存空间中栈底指针在0xc0000000之下,即一般栈中变量的位置都在0xbfff地址附近,在这些地址中没有空字节。Windows平台的栈位置处于0x00FFFFFF以下的用户内存空间,一般为0x0012地址附近,而这些内存地址的首字节均为0x00空字节。

  • 系统功能调用的实现方式差异:Windows平台上进行操作系统功能调用的实现方法较Linux更加复杂,Linux系统中通过int 80中断处理来调用系统功能,而Windows系统则是通过操作系统中更为复杂的API及内核处理例程调用链来完成系统功能调用,对应用程序直接可见的是应用层中如kernel32.dll、User32.dll等系统动态链接库中导出的一些系统API接口函数。

(2)Windows平台Shellcode实现技术

通过Jmp/Call ESP指令跳转,跳转指令一般在进程内存空间中1G至2G区间中装载的系统核心 DLL(如Kernel32.dll、User32.dll等)、Windows代码页中的地址、应用程序加载的用户DLL、OllyUni插件提供Overflow Return Address功能。Shellcode实例:首先使用LoadLibrary()加载msvcrt.dll动态链接库,并且通过GetProcAddress()函数获取system()函数的加载入口地址,赋值给ProcAdd函数指针,然后通过函数指针调用system函数,启动命令行shell。

5、堆溢出攻击

堆溢出是缓冲区溢出中第二种类型的攻击方式,由于堆中的内存分配与管理机制较栈更复杂,不同操作系统平台的实现机制具有显著的差异。堆中没有可以直接覆盖的返回地址,因此堆溢出攻击比栈溢出更难。

(1)函数指针改写

  • 要求被溢出的缓冲区临近全局函数指针存储地址,且在其低地址方向上。此时向缓冲区填充数据,如果没有边界控制和判断,就可以覆盖函数指针所在的内存区,改写函数指针的指向地址,则程序在使用这个函数指针的时候就会执行shellcode。

(2)C++类对象虚函数表改写

  • 使用了虚函数机制的C++类,如果它的类成员变量中存在可被溢出的缓冲区,那么就可以进行堆溢出攻击,通过覆盖类对象的虚函数指针,使其指向一个特殊构造的虚函数表,从而转向执行攻击者恶意注入的指令。

(3)Linux下堆管理glibc库free()函数本身漏洞

  • Linux操作系统的堆管理是通过glibc库来实现的,通过称为Bin的双向循环链表来保存内存空闲块的信息。glibc库中的free()函数在处理内存块回收时,会将被释放的空闲块和与之相邻的块合并,利用精心构造的块可以在合并时覆盖Bin前指针的内容。

6、缓冲区溢出攻击的防御技术

(1)尝试杜绝溢出的防御技术:

采取如高级差错程序fault injection,通过Fuzz注入测试来寻找代码的安全漏洞,或者在编译器上引入针对缓冲区的便捷保护检查机制如Jone & Kelly针对gcc的数组边界检查、Compaq C对编译器进行改进杜绝溢出。

(2)允许溢出但不让程序改变执行流程的防御技术:

允许溢出发生,但对可能影响到程序流程的关键数据结构实施严密的安全保护,不让程序改变其执行流程,从而阻断溢出攻击。通过对编译器gcc加补丁,使得在函数入口处能够自动地在栈中返回地址的前面生成一个Canary检测标记,在函数调用结束检测该标记是否改变来阻止溢出改变返回地址,从而阻止缓冲区溢出攻击。

(3)无法让攻击代码执行的防御技术:

通过堆栈不可执行限制来防御缓冲区溢出攻击,通过CPU硬件和各种操作系统内核补丁来支持堆栈不可执行。

三、总结与反思

本次实验由于实践部分被取消,所以主要是内容理解需要时间,有些地方还要多看看以前学过的Linux内核原理的书,总的来说还是比之前几周要轻松,感谢老师给我们这些劳动人民面子

四、参考文献

1、Linux环境下的GDB调试方法

2、2019-2020-1 20199305《Linux内核原理与分析》第一周作业

3、汇编语言入门教程

posted @ 2020-05-06 20:56  20199305易子晗  阅读(30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