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2] 个人作业:软件案例分析
项目 | 内容 |
---|---|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 2025年春季软件工程 |
这个作业的要求在哪里 | [I.2] 个人作业:软件案例分析 |
我在这个课程的目标是 | 提升系统设计开发一款有实用价值软件的能力 |
这个作业在哪个具体方面帮助我实现目标 | 通过调研了解市面上软件的大致功能与开发流程,为自行开发软件提供借鉴 |
第一部分 调研与评测
本文选择网易云音乐为主要调研软件,QQ音乐和Spotify为辅助对比软件来进行调研分析。
软件评测
软件使用
网易云音乐的主界面如下:
个人用户的主界面如下:
听歌时的界面如下:
软件分析
网易云使用的基本流程:
- 启动与登录:用户打开APP,可选择游客模式或登录(手机号、第三方账号)。
- 首页推荐:进入后默认展示个性化推荐内容,如“推荐歌单”“北京热门歌曲”等。
- 音乐搜索:通过搜索栏输入关键词,支持歌曲、歌手、歌词等搜索。
- 播放与交互:选择歌曲后进入播放页,可调整音效、查看歌词、评论及分享。
- 歌单与社交:用户可创建/收藏歌单,参与评论区互动,发布动态或查看好友分享。
- 其他功能:如“发现”“漫游”“笔记”等入口分布在底部导航栏。
然而,虽然网易云音乐在发现新音乐、社交互动和个性化体验上表现突出,满足用户听歌、探索、分享的核心需求。但版权缺失可能导致部分用户(如主流流行音乐爱好者)需求未被完全满足。
下面对网易云的各方面进行优缺点分析。
方面 | 优点 | 缺点 |
---|---|---|
数据量 | 曲库覆盖独立音乐人、小众风格,UGC歌单丰富 | 主流版权缺失(如周杰伦、Taylor Swift等),且部分冷门歌曲音质较低 |
界面设计 | 视觉风格独特,黑胶播放页设计有辨识度 | 广告位干扰视觉体验 |
功能体验 | 功能丰富:多设备同步、AI音效、K歌、直播等 | 部分功能冗余(如直播、商城),分散核心听歌场景的使用,而且会员与非会员功能权限差异大 |
推荐准确度 | “每日推荐”“私人FM”算法精准,擅长挖掘小众偏好 | 新用户冷启动推荐质量不稳定 |
用户体验 | 评论区情感共鸣增强用户粘性 | 部分功能学习成本高(如创建歌单规则) |
改进意见
综上所述,网易云音乐以“音乐+社交”为核心,通过精准推荐和UGC内容打造差异化优势,解决了用户探索音乐与情感连接的需求。然而,版权短板和功能复杂性是其主要痛点。建议:
- 加强版权合作,平衡小众与主流内容。
- 优化功能层级,提供“简约模式”满足纯听歌用户(比如本人)。
- 减少非会员广告干扰,提升基础体验。
用户调研
该同学为另一软件工程老师班级学生,日常学习需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习惯边编程边听音乐。典型年轻用户,符合网易云音乐核心用户画像(18-30岁、追求个性化与社交互动),使用网易云时间长,对听歌有较大需求,2024年听歌14064min。
评测结论
e) 非常推荐
尽管存在版权缺失与广告干扰等问题,但网易云音乐通过以下优势仍然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
- 精准推荐与内容生态:算法推荐(如“每日推荐”“私人FM”)在细分音乐场景中表现卓越,UGC歌单和评论区情感共鸣构建了独特的社区文化。
- 差异化竞争力:以“音乐+社交”为核心,满足年轻用户探索小众音乐、表达情感的需求,与竞品(如QQ音乐、Spotify)形成鲜明区隔。
- 技术体验优化:多端同步、手势交互等细节设计流畅,技术背景用户(如受访学生)对其功能逻辑认可度较高。
bug分析
测试环境
操作系统:iOS 18.2 / Android 14
客户端版本:网易云音乐 9.9.9
网络环境:Wi-Fi/5G 稳定连接
可复现性、具体复现步骤及具体表现
bug1:必然发生
在导入某背景图片后,个人听歌与一起听歌图片的位置不同
bug2:偶然发生(约1/100 ~ 1/10)
不能正确导入外部歌单(暂无合适的图片)
可能成因
bug1:
开发团队可能为「一起听」模式单独设计播放器容器(横向扩展至480×320px),但未同步更新背景适配规则,大概率是因多场景布局文件未统一参数导致。
bug2:
网易云导入歌曲时导入流程依赖第三方链接解析,但未实时校验版权状态。当原歌单包含下架歌曲(如平台主动删除内容),系统未建立“已下架歌曲标记库”致导入时静默丢失。
bug严重性
bug严重性量化标准:
★★★★★:系统崩溃/数据永久丢失/高危安全漏洞
★★★★☆:核心功能失效/用户数据泄露/大规模体验崩溃
★★★☆☆:次要功能异常/界面适配问题/中频体验干扰
★★☆☆☆:视觉瑕疵/低频误操作/可自主修复问题
★☆☆☆☆:文本错位/无实质影响的显示异常
bug1:★★★☆☆
系统功能:播放功能正常,但界面完整性受损
用户体验:高频使用场景视觉体验降级,可能导致部分用户减少截图分享行为
安全性:无直接风险
未修复原因:测试人员把关不严
bug2:★★★★☆
系统功能:歌单核心功能部分失
用户体验:用户预期与实际歌单完整度偏差较大
安全性:潜在法律风险,用户误认为平台故意删除内容
未修复原因:导入歌单接口配置问题
改进建议
bug1:
采用响应式布局框架(如Flutter的AspectRatio控件),根据播放器尺寸实时计算背景缩放比例。引入「自适应画布」技术:用户上传背景时自动生成多尺寸模板(320×480px/480×320px/折叠屏分屏比例),切换模式时调用对应资源。
bug2:
建立版权状态缓存层:每小时同步一次全平台曲库授权状态,用户导入时对比本地缓存(误差控制在5分钟内)。设计「缺失歌曲看板」:在歌单详情页展示被过滤歌曲名称、下架原因及替代推荐。
第二部分 软件开发分析
工作量分析
模块 | 核心功能 | 开发难度 | 开发周期(月) | 说明 |
---|---|---|---|---|
核心播放框架 | 音频解码、多格式支持(MP3/FLAC)、基础播放控制(播放/暂停/切歌) | 中 | 2 | 需处理Android/iOS系统差异,集成FFmpeg等解码库 |
推荐算法 | 基于用户行为的“每日推荐”“私人FM” | 高 | 4 | 需搭建用户画像系统、协同过滤模型,与大数据团队协作 |
社交功能 | 评论区互动、动态发布、歌单分享 | 中 | 3 | 需设计消息队列、实时通知系统 |
多端同步 | 手机/PC/Web端歌单与播放进度同步 | 中 | 2.5 | 依赖云数据库设计,需处理网络中断时的数据一致性 |
商业化功能 | 会员体系、广告投放、直播打赏 | 中高 | 3.5 | 需对接支付接口、设计分层权限逻辑 |
UI/UX设计 | 黑胶播放页、动态流布局、交互动效 | 高 | 4 | 专业UI团队支持,但需多次迭代优化细节 |
纯开发时间合计约19个月,如果团队协作,6人团队并行开发,考虑沟通成本与集成风险,实际估计需要 10-12个月完成。
软件质量分析
将网易云音乐与QQ音乐和Spotify加以对比:
维度 | 网易云音乐 | Spotify | QQ音乐 |
---|---|---|---|
推荐算法 | 小众推荐精准(如后摇、独立音乐) | 全球化推荐更成熟 | 侧重主流流行 |
社交生态 | 评论区情感共鸣、UGC歌单活跃 | 社交功能薄弱 | 依赖QQ关系链但缺乏深度互动 |
版权覆盖 | 主流版权缺失 | 版权库完整 | 版权库完整 |
技术体验 | 多端同步流畅、歌词可视化创新 | 跨设备切换偶尔卡顿 | PC端性能优化不足 |
商业化 | 广告频率高、功能冗余(直播/商城) | 会员体验纯净 | 广告策略类似但功能更聚焦 |
综合比较之下,在国内网易云强于QQ音乐,堪称国内最好的听歌软件,但是在国际上虽然在“音乐+社交”垂类中排名第1,但整体落后于Spotify,因为网易云缺乏某些音乐的版权,且全球化有待提高。
第三部分 建议与规划
市场现状
中国在线音乐市场在用户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正面临从“工具属性”向“社交化+个性化”需求转型的关键阶段。截至2025年,中国在线音乐用户规模已突破8.5亿,付费用户渗透率达15%(约1.3亿付费用户),但付费深度仍较低,单用户月均收入(ARPPU)仅为10.8元,远低于国际水平。潜在市场空间延伸至10亿泛娱乐人群,涵盖音乐直播(市场规模1072.2亿元)、音乐短视频(489.1亿元)及在线K歌等多元化场景,显示出“音视频融合”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当前市场呈现两大矛盾:一方面,用户需求从单纯“听歌”转向“参与创作与分享”,例如网易云音乐通过评论区构建“音乐故事”UGC生态,日均互动量超千万次,音乐直播和短视频二创成为流量新入口,带动用户日均使用时长突破1.5小时;另一方面,行业仍受制于版权垄断与功能同质化。头部听歌软件凭借独家版权协议控制超80%头部曲库,虽反垄断监管要求解除独家协议,但版权成本高企导致中小平台难以突破内容壁垒。此外,平台功能高度趋同,付费墙曲目占比普遍超过50%,用户抱怨“不开会员寸步难行”。
网易云音乐与市场上主要的其他两款听歌软件对比:
产品 | 定位 | 优势 | 劣势 | 竞争态势 |
---|---|---|---|---|
QQ音乐 | 全人群音乐消费平台 | 版权垄断(周杰伦、Taylor Swift) | 社交薄弱、推荐算法僵化 | 防守型(依赖版权护城河) |
Spotify | 全球化音乐流媒体 | 算法精准、跨地区曲库 | 本土化不足(缺少中文社区) | 有限威胁(需特殊渠道,国内用户少) |
网易云音乐 | 年轻化音乐社交平台 | UGC生态(评论/歌单)、长尾推荐 | 版权短板、商业化过载 | 差异化突围(靠社交黏性破局) |
市场与产品生态
中国在线音乐市场的核心用户群体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强互联网黏性的特征,主要集中于18-35岁年龄段,其中学生、白领及新兴职业从业者(如自由职业者、内容创作者)占主导。这类用户普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60%),对音乐的文化属性和创新形式接受度高,部分人群具备艺术、传媒或互联网相关专业背景。他们的表面需求集中于获取最新流行音乐(如嘻哈、电音、国风等垂直分类)、个性化推荐歌单以及无损音质体验,尤其在车载和智能家居场景中表现显著;而潜在需求则更深层次地指向社交互动(如评论区故事分享、音乐直播打榜)和创作参与(如AI作曲工具、短视频二创),通过小众音乐标签构建社交圈层以寻求身份认同。收入方面,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用户月均收入多在8000-15000元区间。
用户群体间形成了“内容消费-社交互动-创作反哺”的动态关系链。例如,基础用户(仅消费内容)通过点赞、评论等低成本互动逐渐转化为标准用户,而主体用户(兼具内容消费与生产)通过产出普通内容带动社区氛围,最终核心用户(优质内容创作者)与明星用户(行业影响力人物)形成生态顶端的驱动力。这种层级关系可通过垂直圈层运营强化,如国风音乐爱好者通过评论区构建“古风文化社区”,电音用户依赖直播打榜形成“夜店文化线上化”场景。平台可利用跨平台联动策略,例如将短视频平台(如抖音)的热门BGM反向导入音乐平台,形成“流量反哺”循环,同时通过扶持独立音乐人计划构建“创作-消费-衍生服务”链条,推动用户从被动消费向主动参与升级。
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AI推荐算法将从“热门分发”转向“场景化匹配”,同时VR/AR技术应用于虚拟演唱会探索沉浸式体验。场景延伸则体现在多终端覆盖,例如车载音乐日活用户达3.1亿,平台与蔚来、小鹏等车企合作定制车载系统,家庭场景通过智能音箱联动实现多设备播放,形成“出行+娱乐”“家庭+社交”的复合场景。子产品如音乐直播、在线K歌与主APP形成互补,例如TME Live虚拟演唱会不仅提升付费深度,还通过票务销售联动线下活动,而“云村”社区模式将用户生成歌单关联电商销售,构建“音乐+社交+电商”闭环。
值得注意的是,用户需求升级与产品创新之间存在张力。尽管算法推荐和社交功能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与参与感,但版权垄断和功能同质化仍制约生态健康发展。未来需借鉴名创优品的客户洞察逻辑,通过“快思维”与“慢思维”结合——既用技术快速响应表面需求,又以用户思维深耕潜在需求,从而构建网易云专属的产品生态。
产品规划
假定新需求为AI辅助创作社区,利用NABCD模型进行分析:
Need:用户渴望创作但缺乏工具,现有UGC停留在评论层面。
Approach:输入关键词生成风格化歌词(支持古风、说唱等),用户上传清唱音频,AI自动匹配伴奏并优化音质。
Benefit:降低创作门槛,从“听歌”升级为“共创”。沉淀独家内容,利用差异化对抗版权劣势。
Competitors:QQ音乐仅提供基础剪辑工具,无AI创作能力。
Delivery:首期邀请音乐人/校园乐队内测,生成“AI共创专辑”引流。与B站合作,打通二次创作内容传播链路。
团队角色分配如下:
开发(3人):1后端(微服务架构)、1前端(H5/App)、1算法(AI模型优化)。
产品+UI(2人):功能原型设计、交互细节打磨。
测试+运营(1人):自动化测试、种子用户招募。
设计进度如下:
周次 | 目标 | 交付物 |
---|---|---|
1-2 | 需求细化:用户调研(500份问卷)、竞品功能拆解 | PRD文档、技术可行性报告 |
3-4 | 技术选型:AI模型测试(Deepseek vs. 自研模型)、音频处理框架集成 | 原型Demo(歌词生成+混音基础功能) |
5-8 | 核心开发:AI歌词生成、分轨混音接口、社区发布功能 | 可测试版本(后端API+前端MVP) |
9-12 | 体验优化:UI动效、创作引导流程、性能压测(高并发场景) | 内测版本(邀请50名创作者) |
13-14 | 运营准备:B站合作协议、音乐人签约、冷启动内容储备 | 运营方案、推广素材库 |
15-16 | 灰度发布:AB测试(5%用户开放)、修复崩溃率>0.1%的Bug | 正式版上线、数据监控仪表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