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良好生活(陈嘉映)_读书笔记

写在前面

所有片段摘录于陈嘉映老师的《何为良好生活》,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是2015年,现在已经过去快5年了。翻开自己摘录的笔记,看了这几段话,也有新的感触。好久之前博客中就谈到自己要成为文艺的数据分析师,现在好像离文艺越来越远,当时想要“文艺”,其实是想要一种体味生活的心态而已,也不是通俗的文艺。

现在打开云笔记软件,有1300多篇笔记,绝大多数都是技术类文章,虽然这也是一种生活吧,总感觉缺少点什么,还有点继续缺少的趋势。无间道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套用一下吧,我的生活应该不是这样的。

认真点吧,小伙子。

勿以善小而不为(每天进步一点点)
勿以恶小而为之(君子慎独)

摘录片段

  1. 总之,依互惠利己说,我们平常所说的道德,我们平常具有的道德,其实根源于我们的自私。这一思路不涉及像孟子那样的恻隐之心或亚当·斯密那样的同情心,这对建构理论来说是个优点—利己之心本身能产生利他的后果,不需要另设一个平行原则,而凡是设定一双对称平行原则的理论其实都没有真正的解释力。
  2. 其实,你总是被需要的。孩子需要你,只要你肯带他上公园,老人需要你,只要你肯听他唠叨唠叨。怕只怕你自己的需要太多,要钱,要享乐,要脸面,要人尊重你,不再有时间有心境让人需要你。
  3. 但在一个污浊的社会,谁能够靠品格而不靠钻营取巧有所成就?古人说:有其人,亡其世,虽贤弗行矣。我们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吗?我不敢引用狄更斯的那句明言,说什么我们的时代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我只敢说,不管好坏,你生存的社会就是这个样子,你要是有心好好生活下去,就得在这个社会现实里建设你自己的良好生活—毫无疑问,这种建设包括批判与改造。不过,我们仍应留意,不要让批判流于抱怨,尤不要因习于抱怨而放松自己、放纵自己。说到底,并没有谁应许过送给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是有人应许过而你年幼无知相信了,你长这么大了还继续相信就是你的不是了。
  4. 少年时期,人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我们向典范学习,以求能够学得像典范那样。成年之后,人的主要任务是做事,主导我们怎样做的是手头在做的事情,典范只是参照。尽管我还想成就更高的自我,尽管这是个可嘉的愿望,但我大致就是这个样子了;现在,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我愿成为什么,而是就我的所是来做事情。性有品,分成三六九等。与其强努着去做那些自己的天性够不到的事情,不如依你所成之性,解决面对的问题。实际上,成年以后,我们进一步的成长几乎只能以做事的方式实现。
  5. 我们各是个殊者,我们由之学习的存在也是个殊者——优秀的品格活在具体的人身上,优越的制度编织在特定的历史社会中——但具体和特定并未妨碍我们学习这种品格、这种制度,相反,惟具体和特定才使学习成为可能——学习是从典范学习,而不是掌握一种本质的东西,把它应用到自己身上。我向一个优秀的人学习,本来不是想要变成这个人,甚至,弟子不必不如师。朋友之间,没谁想把别人变得像自己一样,也没谁要把自己变得像别人一样。“君子不例而同之也,取其善焉已尔。”我们不想变成另一个人,也不想变成一个普通的大写的人,我们只是要作为个殊者变得更优秀、更丰富、并使我们身处其中的生活世界整天变得更优秀、更丰富。
  6. “上升到普遍”不是思想的归宿,更不是生活的归宿。生活的真理从来都是在这个传统或那个传统之中展现自身的,正因为只有身在一个传统的内部才能对真理爱得深切信得真切,在我们这个不断营建普遍价值的时代,对自己身属其中的文明所怀的“宗教情怀”,或特定的宗教信仰,绝未失去意义。我们只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得到救赎。有人由基督教的上帝救赎,有人由华夏文明救赎。有人竟由普世宗教或普适伦理救赎,那仍然是一种特定的救赎,而不是更高的救赎。
posted @ 2020-08-20 22:04  duohappy  阅读(46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