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别了,我的交大四年

金色的阳光透过了树阴,洒下了一地斑驳。斑驳之中的我,迎着拂面而来的温热的风,像是坐在一列奔驰的火车上,看着窗外许多光阴扑面而来,又倏然而逝。正在这个普通的初夏午后,我回过头,看到那四年来走过的脚印,深深浅浅。

我的交大四年,自参加“致远工科荣誉计划”的招生面试拉开序幕。2016年9月初,树上的蝉鸣还在宣泄着盛夏的余威。我顶着骄阳,凭着一股“初生牛犊”的冲劲,精心准备了这次面试,并在教授们和善的笑容前侃侃而谈。当时的我,只把这次面试当作一次挑战。而我并没有料想到,此次面试,竟已为我在交大的四年定下了基调。

几天后,我接到了被荣誉计划录取的喜讯。而挑战亦接踵而至:课表上传说挂满了人的“高树”,晋升为高级强化版——“数学分析(荣誉)”课程。于是,和“上了大学就享受生活”的同学不同,我丝毫不敢懈怠。授课的是陈克应教授,他一丝不苟的板书,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在数学分析领域登堂入室。有时他一时兴起,会与我们讲讲数学家的奇闻异事。那时,我们便停下写得酸痛的手,饶有兴趣地听着。他呆萌的表情、浓重的口音,常常引起阵阵爆笑。课后,我常常留到最后一个走,和老师交流近日里习题的疑惑。他的回答往往一语道破,接下来却又循循善诱,一脸神秘,引得我百爪挠心,非一探究竟不可。不知不觉,我在第一学期从头到尾刷完三本辅导书,积累了数十页的典型例题,对分析领域有了一点自己的理解。期末,我考到94的成绩,在几百人的班级里位列前十。那天,我查完分数,终于松了一口气。我渐渐明白,即使在高手如云的交大,我的认真劲儿,亦能为我争得一席之地。而我,作为荣誉计划的学生,更应该把优秀当作一种习惯。那么一件事,既然要做,就应该做到完美。哪怕不能完美,也要全力以赴,问心无愧。

在交大的第一年过得很快。虽然学习辛苦,但有良师益友为伴,也算是乐在其中。一年来,我延续着当时“初生牛犊”的冲劲,也践行着对自己追求完美的承诺。清晨的思源湖上,往往笼罩着一层雾霭。我在湖边早读,风雨不辍。我的成绩从top10%稳步上升,让我入选了机动学院的荣誉班级——钱学森班。我进入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了科研的系统训练。我加入致远学生会锻炼自我,参加了领导力培训计划。一向内向的我,竟在学院迎新晚会上导演、出演了“影子灯光秀”。我加入了机器人世界杯小型组校队,浅尝科创的喜悦。荣誉计划的起点很高,舞台很大。我如同一颗扎根于肥沃土壤的种子,贪婪地汲取着养分,探索着大学生活的精彩。

大二上学期期末,我考出了前所未有的、完全超乎预料的优异成绩。校园司令上一个个绿色的数字,让我所见的一切变得明晃晃、亮晶晶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满分,数理方法等5门必修课满绩,使我的成绩一跃到班级第一。

恰巧致远学院推广了一个MIT Media Lab的暑期项目。意气风发的我,打印了十张MIT的校徽,并把它们如同符咒一般贴在寝室的各个角落,希望电话面试中能助我“一臂之力”。然而,面试后,一切都没了下文。我看着自己单薄的简历,陷入沉思。

诚然,再亮眼的成绩,在简历里也不过一行数字而已。寥寥数行,又如何撑得起一个强大的竞争者的形象呢?对没有航向的船来说,所有的风都是逆风。而我如同一叶迷失了航向的扁舟,竟不知努力的方向在何方。

我以后要去哪里?我以后要做些什么?什么才是我的兴趣所在呢?

我喜欢我的专业——机械工程吗?我不知道。当年交大招生的时候,我本着对机械玩具的喜爱,把机械系列为了第一志愿。而这个理由,实在不够说服力。入学一年后,许多机动学院的优秀同学转专业到了电院,开始研究最近正热门而蓬勃发展的计算机科学。许多人说,学计算机科学,毕业后薪资高。那我是不是也该转专业呢?

一切的问题,似乎在RoboCup的赛场上有了线索。

我还记得在赛队的第一次培训时,队长捧起一个足球机器人,旋开了它的顶盖。我惊呆了。四个麦克纳姆轮闪着金属的光泽,轻巧的踢球机构,错落有致的主控板,让我爱不释手。它是如此地精巧,简直是一件艺术品。几周来,我为一个仿真成功的战术脚本而欢欣雀跃,也为球场上机器人流畅的阵型、漂亮的传射而心潮澎湃。

2018年4月,我伙伴们去参加了RoboCup中国公开赛。那几天,每天晚上都到两三点才回宾馆,早上六七点去赛场。偌大体育场里看不到太阳,昏黄的长明灯让我失去了时间概念,失去了饥饿的感觉,可我丝毫不觉疲惫。夺冠后,我捧着机器人,在绿色的赛场上和昏黄的灯光下合影。一种美妙而刺激的感觉涌上心头,夹杂着令人眩晕的愉悦。我意识到,机器人就是我的热爱。我的兴趣,便是成为一位机器人工程师。刹那间,我的心中似乎有一盆圣火,被火星引燃,开始熊熊燃烧。

2018年8月,在致远学院的资助下,我争取到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参加国际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IDC-ROBOCON2018)的机会。在两周的时间里,我要用给定的材料,完成两台机器人的设计与制造,并在比赛日完成指定的任务。白天,我和来自MIT,韩国,日本,以及清华的老哥们,在workshop里设计、争论,在各种机床间穿梭。晚上,和三五挚友,在日本的街道上徘徊,在居酒屋里觥筹交错,举杯对酌。记忆里东京的蓝天白云,如同漫画一般澄澈。在苍穹之下,我度过了极其享受的十五天。最后的比赛中,我们一路跌跌撞撞地冲进了决赛,并夺取了亚军。颁奖典礼上,我听着主持人报出我的名字,盯着赛场上的五星红旗看了一分钟。当时我想着两件事,一是我没给你丢脸,我也没有给学校丢脸,二是我终于用自己的双手挣到了我的荣誉。

虽说是载誉而归,但我始终记得一位指导老师的评价:“你们的机器人摇摇晃晃,步履蹒跚,毫无机械设计可言!”。当时的我很不服气。然而,等大三上学期,我学习了机械原理,学习了系统模型分析与控制的基础知识,才明白当时引以为豪的机器人,在专家的眼中却不能登大雅之堂。诚然,对于机器人结构设计,我没有细致地去做建模和受力分析,而是哪里不稳就补哪里;对于控制,调PID参数就是生调乱改,而不是基于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去估测参数的大概范围。我一遍遍提醒自己,在机器人理论知识方面,我还有很多不足。如果凡事都希望用一些糙、快、猛的办法来解决,那么也许赛场上我打的赢,但学术上我却走不远。

我制订了机器人工程师的学习计划,从四个大核心领域:感知,认知,移动和行为,慢慢收集着知识大厦的一砖一瓦。我脱离了学生思维的窠臼,不再满足于完成课表上的学习任务,不再过分追求高分,而开始主动学习,着手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018年10月,凭借着大二的成绩和科创竞赛,我获评了国家奖学金与唐立新奖学金。我在朋友圈更新了一条状态:“极限尤可突破,至臻亦不可止”。那时候的我,意气风发,骄傲而充满锐气。趁着这股锐气,我做出了一个决定——放弃保研,出国深造。我要去世界一流的机器人实验室,我要探索机器人领域的边界,我要成为一位很酷的机器人工程师。一年来萦绕心头的疑问,终于有了满意的回答。

我早有预料,出国申请之路必是一盘难走的棋。我沉静地坐下,想好了开局,想好了棋路,想好了应变之法——我准备用一年的时间,好好下这盘棋。

但我却未料到,它竟然掀了棋盘向我砸来,劈头盖脸。

申请的寒假出国交流项目因与期末考试冲突而被拒,而与教务处沟通缓考事宜却迟迟无果,无奈放弃了这个绝佳的机会;大三上学期二专差点挂科,一专专业课成绩也很不理想;实验室做了一学期的科研方案无法应用于实践,被迫放弃,进度归零;寒假二战托福失败,成绩尚未达到申请标准,顿感语言考试的压力;因暑期研修时间无法与中介老师达成共识,与中介老师闹掰,合同终止;最后好不容易协调了国外实验室与学院教务处,确定了暑研时间,在老师的帮助下办好了请假手续,可签证却面临行政审查,结束之日未定,我陷入了一天天的漫长等待;三战托福失败;GRE考试临近,我却尚未准备迎战……

我自以为竭尽全力,却再也拿不到高高的分,大大的奖。冷不丁地看到同学们取得的新成就,谁又得了什么比赛的冠军,谁又写出了高水平的论文,大佬一张照片,底下一呼百应,满屏的溢美之词。我看看自己乱糟糟的书桌,很想由衷地恭喜他们,但心里却不知为什么有种奇怪的感觉,最后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赞。我听到别人以欣羡的口吻谈论着身边可望而不可即的“大神”,我附和着说对呀对呀好厉害,内心却有一丝隐痛,因为那些大神的名字里,不再有我自己。要知道,那些夸奖,那些称赞,还有那些被夸奖和称赞时表面的云淡风轻与内心的沾沾自喜,也曾经,是属于我的呀。

我开始怀疑,自己曾经的那些“好”,不过都是一时的好运,和狭隘的幻觉。其实我根本就很差劲。

其实现在的我已经明白,榜样必然会随时间而“腐朽”。今天在颁奖晚会上获了表彰,我感到非常开心,但这种幸福感不久就会消失。也许明天早上一起床,这种幸福感就没了,只剩下空空落落。为了让这种幸福感持续,我便要加倍努力,争取更多的荣誉,不再满足于榜样交大,更要榜样中国,榜样世界,不断追求荣誉的高峰。但若是才疏学浅,力有未逮,我便必然承受那理想和现实间剥离的痛楚。

2019年7月,我终于站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大楼的门前。CMU不愧为机器人研究的圣地。在这里,我见到了自动驾驶的开山鼻祖Automotive Autonomy,也见到了两层楼高的“Transformer”。见到了最著名的蛇形机器人,也见到了通过美国FDA审批的医疗机器人系统。从7月到9月,我的课题是: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蜘蛛机器人腿部的设计与制造。每天的科研任务不重,压力也不算大。周末,我便在行走在校园的长廊楼宇之间,或是在图书馆里静静看书,等阳光从书页的一面翻到另一面。

这次暑期研修,我受益匪浅。我看到了那么多聪明而又勤奋的人,他们做着自己热爱的研究,心里有火,眼中有光。我学着像他们一样,骄傲地在组会上展示自己的成果。我学到了如何细心地完成工作,用足够的时间细细打磨自己的项目,让每一个决定都有依据,每一步步骤都有逻辑。我摒弃了“拿来主义”,一遍遍告诉自己,“要多想,我只能告诉你那以前要多想”。我找到了机械这门学科的魅力,终于可以对自己的专业道一声迟到三年的喜欢。暑研帮我拿到了推荐信,还有校团委和致远学院的A类资助。在CMU的九十个日夜,成为我一生难以忘怀的记忆。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在时光的裹挟下,我最终还是成长和成熟起来。我锤炼着自己的内心,使它宁静、单纯、自信而又坚韧。我擦亮自己的眼睛,磨砺自己的自控力和执行力。我将以感恩而谦卑的心,接受眼前的一切成功与失败。

申请季告终,我选择到苏黎世联邦理工攻读机器人、系统与控制硕士学位。在这个朴实而低调、严谨而精美、浑然天成、旖旎如画的学术圣地,我愿做个出世的隐士。庄子在逍遥游里道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我亦愿如此,克服浮躁与焦虑,勇敢而坦然地活着,并且热爱着生活。

那便是一年前我想要的,稳稳的幸福。

posted @ 2020-05-08 15:16  zhongyuliang  阅读(101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