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GA的中断
“中断机制” 是 FPGA 和主机通信时常用的一个“通知机制”,是高速通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一、什么是中断?(核心概念)
“中断”就是设备告诉 CPU:我这边准备好了,你可以来处理我了!”
它是一种 事件通知机制,用于 设备→主机 之间的信息推送。
📦 类比:
你下了一个快递(DMA 请求),但你不想一直守在门口(轮询检查),而是让快递员送到时 按门铃通知你(中断)——这样就高效得多。
✅ 二、FPGA 中断机制的作用
👉 为什么 FPGA 需要中断?
因为 FPGA 和主机的数据通信是异步的:
-
主机发出“你去采集吧”的命令;
-
FPGA 开始执行数据采集、DMA传输;
-
采集完了、传输好了之后,FPGA 怎么通知主机?
- 就通过 “中断” 发信号!
✅ 三、几个关键词解释(超通俗)
| 名词 | 通俗解释 | 技术说明 |
|---|---|---|
| 中断(Interrupt) | FPGA告诉主机“我完成任务了” | 是一个信号或事件 |
| 中断通道 | 专门用于传中断的“管道” | 比如 XDMA 支持最多16个中断通道 |
| 中断等待(Wait For Interrupt) | 主机等着 FPGA 按门铃 | 主机阻塞等待事件触发 |
| 中断机制 | 一整套流程:通知 → 响应 → 清除 | 软件 + 驱动 + FPGA协作完成 |
✅ 四、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1:FPGA 数据采集完成通知
流程如下:
- 主机让 FPGA 开始采集
- FPGA 采集了很多数据,并通过 DMA 送回主机
- FPGA 发出“中断” → 通知主机:数据已传完
- 主机收到中断后,才开始处理数据(而不是反复问“你好了没?”)
🎯 场景 2:FPGA 遇到错误、或事件触发
- FPGA 检测到某种特定的电平/信号变化(比如:电压超标、计数器溢出等)
- 立即向主机发出中断信号
- 主机响应中断 → 做报警、记录、切换工作流等动作
✅ 五、XDMA 中断机制简介
🧩 XDMA 提供的中断通道:
-
Xilinx 的 XDMA IP 核支持多达 16 个中断通道
-
每个通道可以代表不同的“事件类型”
-
比如:
- 中断 0:数据采集完成
- 中断 1:异常报警
- 中断 2:配置成功
- 等等
🧩 如何使用(以 Windows 驱动为例):
- 驱动注册一个“中断处理函数”
- 你的程序调用
WaitForSingleObject()或DeviceIoControl()去“等待中断” - FPGA 写入中断寄存器(触发 MSI/MSI-X 中断)
- 驱动接收到 → 调用你写的处理函数
- 程序开始读取数据或处理异常
✅ 六、常见的中断处理逻辑结构图:
[主机程序]
|
|→ 发送“开始采集”命令到 FPGA
|
|←(等待中断)
|
|← 中断来临(表示采集完成)
|
|→ 主机去读取数据
|
|→ 清除中断标志位
✅ 七、优点 vs 轮询对比
| 中断方式 | 轮询方式 | |
|---|---|---|
| 响应效率 | 高,只在事件发生时响应 | 低,要不停问“好了没” |
| CPU占用 | 低 | 高 |
| 编程复杂度 | 稍高 | 较低 |
| 适合场景 | 高频率/低延迟任务 | 简单场景/调试阶段 |
✅ 八、总结(一句话理解)
中断机制是 FPGA 通知主机“我完成了”的一种方式,让系统高效又及时。
我们在实际开发中:
- 不用频繁轮询设备状态
- 节省主机资源
- 响应更加精准
✅ 你接下来该做的:
- 熟悉 XDMA IP 的中断通道定义
- 看你用的驱动里是否暴露中断接口(Win/Linux都有)
- 测试一个简单流程:发命令 → 等中断 → 读数据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