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第一次阅读

阅读《构建之法》后的一些问题

1、第三章“技能的反面”

年轻学生都志向远大,上了一些课,就很想解决高层次的问题。一些学生非常想做高层次的“科研”,觉得“工程”是基础,没意思。而且他们认为“我已经知道怎么做了”。

我认为现在这个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进入了计算机系以后感觉同学们的水平还是有差距,毕竟有些人先前接触过编程,或者已经对计算机十分熟悉,但有些同学是初学者,在学习了一些基础知识以后,就很着急地去做一些很深奥的研究。我曾经也想去实验室里做一些项目,但是发现自己的基础水平实在不够,什么东西不会就现场查,用了以后就忘记了。还是要认清楚自己的实力,通过不断练习,把最底层的问题解决以后,才能去解决更高层的问题。

2、关于第四章中的两人合作

在4.5.2中,作者提到“在结对编程模式下,一对程序员肩并肩、平等地、互补地进行开发工作。他们并排坐在一台电脑前,面对同一个显示器,使用同一个键盘、同一个鼠标一起工作。他们一起分析,一起设计,一起写测试用例,一起编码,一起做单元测试,一起做集成测试,一起写文档等。”

之前对结对编程的理解有误,认为是两人一组讨论之后各自分配任务,然后各自完成各自的部分。而书中这种结对编程的形式在我看来开发效率会降低,特别是两个人的水平层次不一样的时候。书中强调了结对编程的优点:能够随时复审和交流,省下来很多修改测试的时间。但我的疑问是,两个人一起开发,本来能够用两倍的效率被缩减到了一半,并且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并且两个人如果开发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很容易产生分歧。

在阅读相关论文"Case study: using pair programming in development of a complex module."[1]后,论文提出了结对编程需要满足的条件:

1、结对成员必须在一些编程观念上达成一致

2、结对成员之间必须保持良好的交流,愿意相互合作

3、结对成员技术知识必须具有可比性。如果一个经验丰富的成员和一个没有经验的成员一起工作,他们可以建立良好的指导关系,但他们不同的经验水平不利于有成效的结对编程。

可见结对编程也是有一定适用范围的,并且开发效率也要看具体的情况,不确定的因素十分多。

3、第六章中的敏捷流程

找出完成产品需要做的事情—Product Backlog。Backlog翻译成“积压的工作”、“待解决的问题”、“产品订单”,都可以。产品负责人主导大家对于这个Backlog进行增/删/改的工作。

看到这个地方我还是不太明白Backlog是需要如何来制定和展现,如何评定优先级和进行初始的评估。文章后面也提到,各个需求和任务之间是由各种复杂的依赖关系的,这是我们在除了优先级意外需要考虑的。

而且如果有优先级相等的任务和需求并且无依赖关系,可否将两个backlog平行执行呢?

4、第十六章中的创新迷思

"其实,大部分成功的创新者都不是先行者,例如搜索引擎,Google是很晚才进入这个领域的。"

这个地方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一些先行者会最后在竞争中被淘汰呢。书中提到了Intuit这个公司,是第四十七个进入个人财务软件这个市场的,最后却成为行业的老大。

我在网上上查阅了Intuit的历史,在和微软的竞争当中,微软的Microsoft Money软件由于设计人员的经验不足而设计周期过长,Intuit就利用经验的优势缩短升级产品的推出周期来打击微软。另外,微软并没有全力以赴夺取Intuit的市场。表面上,微软拥有编程队伍的豪华阵容,但就个人财务软件领域来看,1994年,Intuit有1000多名雇员专职于个人财务软件和相关软件研究,微软专门从事该领域的仅60人左右。

在企业的竞争中,强与弱并不是绝对的,一个有效的竞争策略加上公司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巨人也并非无懈可击。

5、第十五章稳定和发布阶段:砍掉功能

“沉没成本”(Sunk Cost)从你做事的历史来看,如果类似的功能需要N个单位时间才能最终完成,那么我们没有理由相信新功能会花少于N个单位时间。

在临近发布的时候如果有一个模块看来不能实现预期的设计需求,时间快到了,书中建议砍掉该功能。在实际的开发中,我也有遇到过相关的问题,总是想着再花点时间把功能赶紧做出来。在网上查阅了沉没成本的相关概念,“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从决策的角度看,以往发生的费用只是造成当前状态的某个因素,当前决策所要考虑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及所带来的收益,而不考虑以往发生的费用。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但是这些不可回收的支出其实对未来的效益并没有改善。

“软件”和“软件工程”

  • 软件最早是由Alan Turing在他1935年的关于可计算数字的论文中提出的,但他所指的软件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软件。最早在工程背景下出版的术语“软件”是在1953年8月由Richard R. Carhart在兰德公司提出的。

  • “软件工程”一词第一次出现在1965年6月出版的“COMPUTERS and AUTOMATION”中。玛格丽特·汉密尔顿(Margaret Hamilton)提出了将该学科命名为“软件工程”的想法,以此作为赋予其合法性的一种方式。

常用源程序版本管理软件和项目管理软件分析

维基百科上找到了开源版本管理软件的排名

  • 1、github:约31,000,000用户量

  • 2、SourceForge:约3,700,000用户量

  • 3、Bitbucket:约5,000,000用户量

  • 4、GitLab:约100,000用户量

各种项目管理软件的优缺点:

  • Microsoft TFS

    • 优点:任务版上能将需求、项目进度一览无余,对于小团队而言,它集成了项目管理、版本控制、BUG跟踪,能有效实现SCRUM与VS无缝接合。易于管理,熟悉的界面以及与其他Microsoft产品的紧密集成。允许持续集成。

    • 缺点:个人成本上的消耗相对来说更大一些。整个系统是用 asp 实现的,用浏览器访问相当慢。搭建与维护过程麻烦,硬件要求高。始终需要连接到中央存储库。执行签入和分支操作的速度很慢。

  • Mercurial

    • 优点:从版本控制迁移很容易;提供很好的文档;分布式模型;使用python轻松扩展。
    • 缺点:只有命令行系统,没有官方的GUI;所有加载项必须用Python编写。
  • Git

    Git是一款免费、开源的分布式版本控制系统,用于敏捷高效地处理任何或小或大的项目。作为一个开源的分布式版本控制系统,可以有效、高速的处理从很小到非常大的项目版本管理。

    • 优点:

      1.适合分布式开发,每一个个体都可以作为服务器。每一次Clone就是从服务器上pull到了所有的内容,包括版本信息。

      2.公共服务器压力和数据量都不会太大。

      3.速度快、灵活,分支之间可以任意切换。

      4.任意两个开发者之间可以很容易的解决冲突,并且单机上就可以进行分支合并。

      5.离线工作,不影响本地代码编写,等有网络连接以后可以再上传代码,并且在本地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本地新建自己的分支。

    • 缺点:上手不是很简单,需要时间磨合

  • Trac

    • 优点:

      1、Trac是一个SCM配置管理平台,意味着它有良好的扩充性

      2、Trac的权限体系是比较完备的设计

      3、非常灵活,可以随心所欲的定制,可以和TortoiseSVN集成。

    • 缺点:

      1、不支持多项目,

      2、需求和缺陷没有分离,

      3、用 wiki 来替代 Word 等工具编写文档对于产品策划来说门槛太高了,

      4、核心功能很少,不安装插件基本上没法用。

  • Bugzilla

    • 优点:

      免费的开源的一款功能强大的Bug管理系统,比如强大的检索功能,强大的后端数据库支持, 丰富多样的配置设定等;

    • 缺点:

      安装需要Perl和配置MYSQL数据库,过程比较繁琐,修改配置文件比较麻烦;英文版的,能汉化但是汉化后容易出现乱码;

参考资料

[1]Case study: using pair programming in development of a complex module.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mparison_of_source-code-hosting_facilities

[3]版本控制软件比较

posted @ 2019-03-01 18:52  ZACKERrr  阅读(446)  评论(5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