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PPM统计乱象
PPM什么?为啥车企对它如此紧张?
PPM,简单说就是 “百万分之缺陷率”。
计算公式很简单:PPM = (不合格零件数 / 总零件数) × 1,000,000。
车企为啥在乎它?因为客户至少一半的投诉,根源都出在供应商的零件质量上!
一辆车有多少零件?细算到螺丝垫片,平均接近 3 万个。我们来算笔账:
· 一家年销 200 万辆的车企,一年要装 600 亿个零件。
· 中国 2018 年卖了 2808 万辆车,相当于 8400 亿个零件在跑。
假设零件质量达到不错的水平(10 PPM,接近 6 西格玛),再假设每 10 个坏零件只会让 1 个客户不爽:
· 那家 200 万产量的车企,一年会产生 6 万 个不满意的客户。
· 全中国市场,则会产生 84 万 个抱怨。
所以,当你觉得自己倒霉买了辆问题车时,别太难过——你绝不是一个人。
二、为了“零缺陷”的理想,车企使出了啥招?
理想很丰满,现实要考核。于是,层层 KPI 压下来了:
-
车企考核供应商的 PPM。
-
集团总部考核每家工厂的 PPM。
-
工厂考核自家质量部门的 PPM。
-
一级供应商也照葫芦画瓢,考核二级供应商。
三、理想很骨感:PPM 是如何被“美化”的?
理论上,PPM 是面“照妖镜”。但在实际执行中,它却常常变成了一场“数字化妆舞会”。因为 PPM 高了,大家都有麻烦:供应商可能拿不到新项目,车企的质量人员也要写无数报告,业绩难看。
于是,一些“心照不宣的配合”就开始了:
· 魔术手法一:玩弄分母
来料 1 万个,抽检 100 个,发现 1 个坏的。
老实算法:(1/100) × 1,000,000 = 10,000 PPM(太难看!)
美化算法:(1/10,000) × 1,000,000 = 100 PPM(漂亮!)
有些企业甚至要开国际会议,一本正经地讨论这个“小学数学题”,只为让数字好看。
· 魔术手法二:“产线公关”,消灭证据
抽检发现问题,但生产紧急,先“让步接收”。供应商派驻现场的服务人员,核心任务变成了在问题暴露前“搞定”它们,让缺陷不被记录在案。
· 魔术手法三:供应商的“善意谎言”
抽检发现问题,整批退给供应商筛选。供应商在剩下的 9900 个里又找出 20 个坏的。如果他如实上报,PPM 是 2100,会引来一堆审查。如果你是供应商,你会如实报告吗?很多时候,客户也“不希望”你报得太真实,因为那也会影响他们的 KPI。
四、纸,终究包不住火
每家企业对外宣传的 PPM 都无比光鲜,但真相呢?
看看 JD Power 这类第三方可靠性排名就明白了(且不论其方法是否完美)。消费者是用脚投票的。网上口碑、朋友推荐,比任何漂亮的内部数据都真实。
如果不好好利用 PPM 这个工具来真正提升质量,而是沉迷于“美化”数据,那无异于掩耳盗铃。最终,市场会给出最公正的评分。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