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spring事务失效的12种场景,太坑了原创
MyBatis 批量插入别再乱用 foreach了
Spring Boot业务代码中使用@Transactional事务失效踩坑点总结
Spring-Cloud源码分析之核心流程关系及springcloud与springboot包区别(新)
IoC (Inversion of Control )即控制反转/反转控制。它是一种思想不是一个技术实现。描述的是:Java 开发领域对象的创建以及管理的问题。
例如:现有类 A 依赖于类 B
- 传统的开发方式 :往往是在类 A 中手动通过 new 关键字来 new 一个 B 的对象出来
- 使用 IoC 思想的开发方式 :不通过 new 关键字来创建对象,而是通过 IoC 容器(Spring 框架) 来帮助我们实例化对象。我们需要哪个对象,直接从 IoC 容器里面去取即可。
从以上两种开发方式的对比来看:我们 “丧失了一个权力” (创建、管理对象的权力),从而也得到了一个好处(不用再考虑对象的创建、管理等一系列的事情)
AOP(Aspect Oriented Programming)即面向切面编程,AOP 是 OOP(面向对象编程)的一种延续,二者互补,并不对立。
AOP 的目的是将横切关注点(如日志记录、事务管理、权限控制、接口限流、接口幂等等)从核心业务逻辑中分离出来,通过动态代理、字节码操作等技术,实现代码的复用和解耦,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OOP 的目的是将业务逻辑按照对象的属性和行为进行封装,通过类、对象、继承、多态等概念,实现代码的模块化和层次化(也能实现代码的复用),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AOP 的应用场景有哪些?
- 日志记录:自定义日志记录注解,利用 AOP,一行代码即可实现日志记录。
- 性能统计:利用 AOP 在目标方法的执行前后统计方法的执行时间,方便优化和分析。
- 事务管理:
@Transactional注解可以让 Spring 为我们进行事务管理比如回滚异常操作,免去了重复的事务管理逻辑。@Transactional注解就是基于 AOP 实现的。 - 权限控制:利用 AOP 在目标方法执行前判断用户是否具备所需要的权限,如果具备,就执行目标方法,否则就不执行。例如,SpringSecurity 利用
@PreAuthorize注解一行代码即可自定义权限校验。 - 接口限流:利用 AOP 在目标方法执行前通过具体的限流算法和实现对请求进行限流处理。
- 缓存管理:利用 AOP 在目标方法执行前后进行缓存的读取和更新。
AOP 的常见实现方式有动态代理、字节码操作等方式。
Spring AOP 就是基于动态代理的,如果要代理的对象,实现了某个接口,那么 Spring AOP 会使用 JDK Proxy,去创建代理对象,而对于没有实现接口的对象,就无法使用 JDK Proxy 去进行代理了,这时候 Spring AOP 会使用 Cglib 生成一个被代理对象的子类来作为代理
SpringBoot 自动装配原理详解
META-INF/spring.factories文件,将文件中配置的类型信息加载到 Spring 容器(此处涉及到 JVM 类加载机制与 Spring 的容器知识),并执行类中定义的各种操作。对于外部 jar 来说,只需要按照 SpringBoot 定义的标准,就能将自己的功能装置进 SpringBoot。自 Spring Boot 3.0 开始,自动配置包的路径从
META-INF/spring.factories 修改为 META-INF/spring/org.springframework.boot.autoconfigure.AutoConfiguration.imports。大概可以把 @SpringBootApplication看作是 @Configuration、@EnableAutoConfiguration、@ComponentScan 注解的集合。根据 SpringBoot 官网,这三个注解的作用分别是:
@EnableAutoConfiguration:启用 SpringBoot 的自动配置机制@Configuration:允许在上下文中注册额外的 bean 或导入其他配置类@ComponentScan:扫描被@Component(@Service,@Controller)注解的 bean,注解默认会扫描启动类所在的包下所有的类 ,可以自定义不扫描某些 bean。如下图所示,容器中将排除TypeExcludeFilter和AutoConfigurationExcludeFilter。
@EnableAutoConfiguration:实现自动装配的核心注解
EnableAutoConfiguration 只是一个简单地注解,自动装配核心功能的实现实际是通过 AutoConfigurationImportSelector类。
动态代理
从 JVM 角度来说,动态代理是在运行时动态生成类字节码,并加载到 JVM 中的。
:你通过Proxy 类的 newProxyInstance() 创建的代理对象在调用方法的时候,实际会调用到实现InvocationHandler 接口的类的 invoke()方法。 你可以在 invoke() 方法中自定义处理逻辑,比如在方法执行前后做什么事情。
3.1.2. JDK 动态代理类使用步骤
- 定义一个接口及其实现类;
- 自定义
InvocationHandler并重写invoke方法,在invoke方法中我们会调用原生方法(被代理类的方法)并自定义一些处理逻辑; - 通过
Proxy.newProxyInstance(ClassLoader loader,Class<?>[] interfaces,InvocationHandler h)方法创建代理对象
CGLIB 动态代理类使用步骤
- 定义一个类;
- 自定义
MethodInterceptor并重写intercept方法,intercept用于拦截增强被代理类的方法,和 JDK 动态代理中的invoke方法类似; - 通过
Enhancer类的create()创建代理类
说到动态代理,Spring AOP、RPC 框架应该是两个不得不提的,它们的实现都依赖了动态代理。
- JDK 动态代理只能代理实现了接口的类或者直接代理接口,而 CGLIB 可以代理未实现任何接口的类。 另外, CGLIB 动态代理是通过生成一个被代理类的子类来拦截被代理类的方法调用,因此不能代理声明为 final 类型的类和方法。
- 就二者的效率来说,大部分情况都是 JDK 动态代理更优秀,随着 JDK 版本的升级,这个优势更加明显
ConcurrentHashMap 和 Hashtable 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实现线程安全的方式上不同。
底层数据结构: JDK1.7 的 ConcurrentHashMap 底层采用 分段的数组+链表 实现,JDK1.8 采用的数据结构跟 HashMap1.8 的结构一样,数组+链表/红黑二叉树。Hashtable 和 JDK1.8 之前的 HashMap 的底层数据结构类似都是采用 数组+链表 的形式,数组是 HashMap 的主体,链表则是主要为了解决哈希冲突而存在的
- 在 JDK1.7 的时候,
ConcurrentHashMap对整个桶数组进行了分割分段(Segment,分段锁),每一把锁只锁容器其中一部分数据(下面有示意图),多线程访问容器里不同数据段的数据,就不会存在锁竞争,提高并发访问率。 - 到了 JDK1.8 的时候,
ConcurrentHashMap已经摒弃了Segment的概念,而是直接用Node数组+链表+红黑树的数据结构来实现,并发控制使用synchronized和 CAS 来操作。(JDK1.6 以后synchronized锁做了很多优化) 整个看起来就像是优化过且线程安全的HashMap,虽然在 JDK1.8 中还能看到Segment的数据结构,但是已经简化了属性,只是为了兼容旧版本; Hashtable(同一把锁) :使用synchronized来保证线程安全,效率非常低下。当一个线程访问同步方法时,其他线程也访问同步方法,可能会进入阻塞或轮询状态,如使用 put 添加元素,另一个线程不能使用 put 添加元素,也不能使用 get,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效率越低。
那么,为什么HasMap红黑树的阈值为什么是8呢?
首先和hashcode碰撞次数的泊松分布有关,主要是为了寻找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平衡。在负载因子0.75(HashMap默认)的情况下,单个hash槽内元素个数为8的概率小于百万分之一,将7作为一个分水岭,等于7时不做转换,大于等于8才转红黑树,小于等于6才转链表。主要是因为,如果也将该阈值设置于8,那么当hash碰撞在8时,会反生链表和红黑树的不停相互激荡转换,白白浪费资源。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