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有感

  在这中美贸易战,五眼联盟围剿华为的大背景之下,花了两周时间读了《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想想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读书是一种营养的输入,而适当写写读书笔记,读后感也算是一种输出了,日后也可以自己再回顾回顾,因为人总是健忘。

  从书名讲起,《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我个人觉得按照目前华为的发展趋势来看,华为是不会马上倒下的。首先看通信行业,虽然通信领域做到的世界第一,但还有几个对手在,只要有对手在就不容易倒下,因为一个巨无霸的倒下一般要么是被不再你名单里的竞争对手打垮的,要么是来自于更高维的商业模式的降维打击。第二,看让华为真正为大众所熟知的终端领域,这里主要是指手机了,虽然电脑都都有在发展,电视传言也在做,不过都还没有在具体领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华为的手机(华为和荣耀)虽然已经进入了世界前三,而且势头非常好,不过还没有到达极盛,所以还没到极盛转衰的阶段。所以从这两点来看华为是不会马上倒下的。终端这一块华为是把握住了,但是云这一块没看到华为有什么市场份额,中国的互联网已经可以说吃完了人口红利了,接下来将是更大的万物互联的物联网了,这个名词提出来都有至少二十年了,到今天似乎呼之欲出,互联网讲究终端,网络,云,姑且将非常火的人工智能这个大脑归结到云上的大脑吧,华为算是掌握了物联网中的终端(手机当然只是属于终端非常小的一部分,工业各类传感器,城市大脑各种摄像头等才是大头),网络两大块,可惜独缺了云这一非常重要的一块(阿里巴巴现在也算是实实在在的云计算企业了),所以个人觉得如果华为的云能做起来,三块合一至少保证再快速发展二十年应该没问题吧。

  另一方面,下一个倒下的不会是华为,但是华为终究会倒下的,古往今来。无论一个企业如何巨无霸,如何富可敌国,如果看上去坚不可摧,终将都会倒下,书中也是讲了非常多鲜活的案例。一个企业出生、发展、壮大、衰老、死亡、退出历史的舞台,这时所有企业的宿命,只能说如何让一个企业能保持强盛久一点,这正是这本书所主要讲的,其实关于这个观点,在几个月前任正非接受央视面对面节目采访时也是说过的。所以这也给年轻的后来者们,给创业者们希望,不要觉得现在已经巨头林立了,感觉容不下新企业了,其实机会永远都是有的。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这本书我读之后,个人归结起来其实就是在讲华为的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以及要“自我批判”,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华为“活下去“”,或者说是活得更久。

  “以客户为中心”,一个企业的存在是因为客户有需要,如果都没有客户需要,一个企业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企业的收入来自于客户,所以应该把心思放在客户身上,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把精力放在了领导身上,取悦领导,自我为中心,这些都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都是也其宗旨背道而驰的。以客户为中心是要做出高质量的产品,对产品负责。只有做到真正以客户为中心了,才能多产粮食。

  “以奋斗者为本”,华为可以说是企业界的一个另类,一方面既不像家族企业,创始人拥有很多的股份,另一方面也不想上市公司,股份在资本家的手里,华为创始人只有1.4%股份,其余都在员工手里,这一方面有历史的原因,当时创立企业时还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一不留神就会被戴上非法集资、资本家等头衔,幸好当时是在深圳,这个包容,敢于试错,敢于先行的城市。另一方面则是任正非本人的无私了。“以奋斗者为本”,其实说的就是公平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多劳多得,想要赚得多,想要升得快,就去海外,就去最艰苦的地方,就去一线,谁打的粮食多,就给谁多薪酬,这就是公平,而不是按资排辈。

  “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华为所从事的行业是通信行业、IT行业,这个行业不同于传统行业,它瞬息万变,技术更行快,一不留神就会从巅峰上跌落,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行业里,要求所以的人都能够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而不允许一些人躺在功劳簿上,这样一来没有创造价值,二来还容易影响其他的积极性。

  “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三者其实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只有以客户为中心了,才能赚到钱,赚到钱,这样员工才能有钱,才谈得上以奋斗者为本,如何实现以客户为中心,那就需要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但这本身有有悖任性的,人天生是懒惰的,而且容易懈怠的,这时通过以奋斗者为本,即多劳多得来激励人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这就是这三者的内在逻辑。

  其实,以上三句话非常简单,大家,每个企业家也都懂,也都很容易理解,很多伟大的企业也都是这么做的,可以为什么最终的消亡了,这是因为难在坚持。比如一开始可能这时这么做的,可是到后面就变味了,当一开始的奋斗者成了资深的前辈时,手里掌握着决策权是,是既得利益者时,可能就坚持不了以奋斗者为本了,因为这样意味着自己让位,触碰自己的利益,把利益拱手让人等等,所以坚持是非常难的。

  正是因为这些简单的道理开始都很容易,但是坚持就难了,所以书中又着重讲了要坚持自我批判。自我批判或者说改良,不同于改革,更不同与于革命,革命意味着是要流血的,稍不留神企业可能就没了,改革一般也是大刀阔斧的,可能会引起巨大的企业动荡,所以书中强调,自我批判或者说改良,就是说局部慢慢优化,时时刻刻改一点,提升一点,累计下来也会有很大的提升,自我批判而不是互相批评,这样大家也都能容易接受些。当然到了特殊时期,通过自己批判或者改良已无法达到需要的效果时,这就需要动用改革了。华为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大的辞职就算是属于改革的范畴。改革也好,自我批判一个,其目的都是使公司能够坚持公司的宗旨,让公司活的更久。

  书中还有一点比较有意思的是关于“灰度”和“妥协”,其实说的就是对于“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这一宗旨是要坚定不移的坚持的,这些原则性问题一旦出现动摇,其后果不堪设想。而“灰度”和“妥协”则是说除了这些原则性问题,关于其他的则可以相对灵活了,不要非黑即白,毕竟还存在灰,比如说每个人都不是圣人,都可能会犯错误,只要能改正,还是可以重用的。而这种“灰度”,“妥协”其实就是一种大智慧,或者落到个人身上的情商了。

  还有书中也字里行间提到了,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在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比如创业初期,就来一套非常成熟的管理体系有意义吗,也不切实际,需要是激发大家所有激情,发挥出小公司比大企业更灵活的性特点。当公司壮大了,之后可能就需要有一套管理模式来去掉初期创业时的各种混乱了,规则化使其提升效率,但是问题由来了,一套毫无瑕疵的管理体系又带来了抑制了一些人的潜力,创造力。总是这样那样的指标进行考核,而许多的东西,又岂能直接量化的呢,所以这一切又是那么矛盾。但是一切的标准应该就是让企业活下去,当违背了这个目标之后,就说明这个管理模式需要改良了,更甚者的改革了。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熵”的概念,将其用于企业中,公司所做的一切行为,包括各种改革也好,吸收新的优秀的人才也罢,都是将公司看成一个开发的系统,让公司这个系统实现熵减,熵减意味着公司更有活力,熵的概念也说明了一个封闭的公司,一个封闭的系统,终将走向混乱,达到平衡之后的死寂,唯有开放才能让企业活下去。

  书的最后讲了下中国的机遇,有几句很不错的话,大概意思是,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讲台上实现的;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中国也正在从人口红利走向人才红利;关于这一点还想讲讲,近年来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现象,互联网、AI企业招聘的人越来越少了,而个的待遇越来越高了,甚至上不封顶,我觉得这也恰好说明了这个观点,以前十个人干的活肯定比一个人干得多,这就是人口红利,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一个超级优秀的人可能提出一种新型实用的算法,实现巨大创收,这时即使十个普通人在一起可能也无法提出该算法,这可能就是人才红利了。

  用书中的一句话结尾“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2019.3.3

posted @ 2019-03-03 23:59  ysyouaremyall  阅读(4860)  评论(5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