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杂思

  这段时间走走停停,状态起起伏伏,终于趋近于稳定。

  工作的事情依旧还没有着落,对端offer已经等了两个多月,听zixin大佬的意思,应该是节后两周组织调整完毕后应该就能有反馈。等offer的时间一开始是很嘚瑟和愉快的,等久了渐渐就变成了煎熬。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除了放开的玩,后面更多的是面对如何独处、空闲时怎么调整节奏、如何保持健康的作息、自我认知等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没法说上都有答案,但是至少当下已经学会基本应对。很早之前就知道一句古话叫“君子慎独”,这段时间体会下来,在没有特定爱好和责任的状态下,学会独处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这段时间翻看过一些书,印象比较深刻的观点有,由计划、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和控制组织的现代管理学基本理念。《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关于战略的启发,比如21世纪中为什么会需要战略,因为会面临人口增长率下降、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地区化、信息传递的方式改变等。德鲁克关于自我管理的观点,具体是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如何工作的、属于哪里、能贡献什么,需要承担人际关系的责任和学会规划自己的下半生。自我认知过程中基本的反馈分析法(设定目标、预期结果、实践然后比对结果和预期。我常常忽略最后一步)。德鲁克关于如何成为卓越成效的管理者的观点,具体是我们需要思考企业需要做什么、什么是对企业有利的,指定对应的计划,承担决策的责任(过程中要梳理清楚涉及谁、时间、影响谁、通知谁等问题),承担沟通的责任、专注于机会而不是问题(机会才能带来增长,问题只是改善现状)、召开富有成效的会议和以“我们”而非“我”的思维作为出发点。德鲁克关于企业应该代表谁的利益的思考。泰勒科学管理的思想,大略意思是尝试分解和优化具体工作的完成步骤,让分工更明确和步骤流程更为简化。(私以为DevOps本质上也是属于这种理念,是分解步骤,然后引入自动化工具来提升具体步骤的生产效率)。从当前获取的信息点看,德鲁克对于管理的理念更贴近于关注流程、抽象管理理念以及对于这种抽象本质的思考(比如卓有成效管理者所需要思考的那些问题,本质上而言都是对企业进行抽象,然后从拉金问题的维度出发)。一个简单的思路是,具体流程效率优化,可以参考泰特的科学管理思维,对于整体流程、结构的优化可以借鉴于德鲁克的管理思维。然后呢?然后是作为知识生产者个人的效能问题,这个则可以借鉴于马斯洛结合管理和心理学的思维。马斯洛广义的需求模型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然而个人认为实际做解读时需要根据本体的差异,不能完全按照这种模型层级来。这里很好的引入了自我需求的概念,但是对于实际应该如何做还需要做更多思考。《小逻辑》中提供的行动模型的脚手架。这里很有意思的一个点是,之前看了诸多关于管理的书,都是尝试提供从管理维度的脚手架。然后从著书的时间而言其实并不是那么有时效的,而当下的情况,企业适合什么样的管理模型,其实是没有定论的。因为发展的过程恰如一个没有封顶不断向上的金字塔,上层结构日益丰富而下层结构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存在。《小逻辑》这本书有意思的一个点是,它是尝试给个人行为提供一个脚手架的模型。具体为设定目标、制定计划、4中过程促进机制,反馈机制、分享机制、奖励机制、承诺机制,最后是构建连接纽带,尝试习惯化。这里比较值得提倡的点是,作者提倡不要严格按照流程来,而是根据过程中需要哪个工具就采用哪个工作,另外一个点是作者提倡在构建行为模式的同时把它习惯化。这里最核心的为4个过程机制,反馈机制是关于如何做好,分享、奖励、承诺机制则是强化做的动机的机制。前面讲的脚手架、模型都是具体一思维领域的,那有没有更高抽象层次的脚手架和模型呢?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是,万事都可以认为是在做事。那么针对于做事,常用的脚手架是怎么样的呢?对于做事,简易的链路是,现在有什么?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应该怎么做?做的效果怎么样?如果只是从这个链路去思考,很难说清楚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具体展开,而且如果严格按照这个思维去思考,容易陷入死板的逻辑思维模式(规避死板的一个很好做法是9+1,尽9分力,留1分发散)。这种链路带来的启发更多是对于做事完整性的启发(主要是对于有什么 以及 最后做的怎么样的完整闭环),实际引导意义并不大。那么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尝试的是,以做事的模式来构建环节的完整性,以具体领域的思维来明确怎么做的问题。对于要做什么,则取决于具体环境或由拉金问题引出。

 

  这段时间还有一些关于健康和习惯的思考。我以前写过一句话是“人生的幸福之一在于不感受痛苦,不感受痛苦需要对于自我的保护”。这句话是爷爷病危那段,在医院守夜时想到的。这句话并不是那么通适,因为从个人成长和感悟的维度来说,痛苦能促进个人的成长也同样是人生的重要感悟之一。我想的这句话,更多的是想在个人的肉体健康上。我们现在能这么恣意妄为、随心所欲的活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身体机能本身的健康,很难想象一边要对抗各种器官病变带来的痛苦时还能感受幸福的状态。然而随着衰老的到来,这似乎是人生的必然。我们可能没法规避,但健康的作息和生活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延缓。之所以会这么想,是这段因为长时间看屏幕看书,用眼过度导致前几天视力间歇性下降,前天眼睛一直肿痛。去医院看了一下,各种检查下来,医生说我这是用眼过度,具体表现为,近距离用眼时眼睛肌肉会绷紧,原视时肌肉又会放松,我现在的状态是肌肉一直绷得很近放松不下来(不知道是经过我多少个n*12小时的虐待,眼睛的肌肉才被吓得放松不下来了啊 哎... 囧)。眼睛有问题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我每看两个多小时书,视力就会变得很模糊... ... 明明图书馆对面可能就是坐着一个好像很好看的妹子,可就是看不清具体长啥样(囧... ....),而且胀痛会带来注意力的分散,思考一个问题时很容易让自己很疲惫。我这是可以恢复的问题。但是我想,如果我真的不注意,用眼过度到恶化,这个问题无法解决了呢。带着一双受了伤的眼睛,要时时顶着胀痛,自己真的还能从容规划人生,去想要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吗?我并没有觉得我现在特别幸福,但是至少现在是不痛苦。这一切的前提在于我的身体尚还健康。所以不要在追逐的过程中,因为自己散漫而忽略掉对于身体上诸多器官兄弟的保护,因为它们是你能安稳前前的保障。

 

  这段时间也有在看一些评价高的电视剧。我过去很少看电视剧的。看剧需要有主观意识的投入,而在我主观意识尚清晰的时刻,我是很难去做这么“浪费”时间的事的。可能是这段不需要工作的时间太久了吧,我对于一定要自我提升的执念没有那么强烈了。知道在自我之余还有生活这么一个东西。除了所谓的追求,过好自己的生活也很重要。前几天看了一下《天道》(私以为也可以叫做 丁元英的装B之旅 ... ...)。这剧虽然结局并不算特别美满,但是全剧几乎没有打击、挫折的情节(我最近感觉我对于剧情里的挫折好像很难接受.... )。对于结局,其实也觉得很难再美好了,女主之死是尝试对于剧情结果的升华。因为真要是正常发展,出国、面对生活的琐碎,结局可能也就太凡尘了吧。高人是需要住在高处、独自面对一些什么的,而情节需要丁元英一直保持高人的姿态。先不谈剧情和情节是否合理,我觉得《天道》至少向我们展示了几个点。

  一是基于资金链路、供需的最简单的公司的运作。丁元英降维轻松的梳理了资金的链路和流向关系,分析供需关系构建的格律诗。再者是作者对于神的观念,神即道,道法自然,按照自然的规律形事即为神。女主率性从真,发现喜欢即大胆追求,身为警察即全力做好本身职责,剧情中反复出现的天国的女儿,即为女主也。她为什么那么喜欢《天国的女儿》,大概是共鸣吧。

  烂泥扶不上墙的观点,换而言之是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或者说是只有认知达到了对等的层次,人才能过好当下的生活。这一点很有意思,试想,如果一个普通宅男受成功学影响总想着事业有成,假如我们突然让他成为一个公司的总经理,他真的能做好吗?无论是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估计都很难吧。又想起了我以前想的那个关于路线的问题,辅助英雄布隆和C位打野英雄剑圣,6输出神单挑时差距并不大的,然而实际游戏过程中,一点点的原始优势,剑圣对于野区、gank的规划,装备的选择才是促成剑圣是游戏C位的结果。并非完全取决于先天的品质,打野过程的选择才是促成C位的主要原因。这或许是“烂泥扶不上墙”的根本原因。当然这里也忽略了人的成长性的,丁元英也并非天生下来就如此吧,也是过程中一点一点成长所致。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关注的学历差异,真有那么大吗?大学才4年,研究生才3年,博士也才几年,几年所学导致的差异完全可以后期补足。而且你的这几年也并非是完全在浪费时间呀。所以最后人与人的差异,又回归到对于时间要素利用上的差异。

  对于人情世故的观点。丁元英真的是神人吗?真的幸福吗?剧情里对于丁元英的评价是,是个明白人。我前面这两个疑问在这个情景下可能是很可笑的。按照明白人的定义,丁元英可能根本不会在乎是否为幸福,因为从真的维度来解析,幸福可能只是一种虚妄或主观感受。之所以这里会想到人情世故,一是触动于丁元英对于人情世故的不屑(不知道是该用不会、不屑还是淡漠),也正是因为这点,才造成最后女主父亲和旁人对于他的误解。他可能不在乎误解,但是从女主对于死的期愿来看,他会关注女主埋在哪里,基于这一点他是需要考虑人情世故的。因为即便自己再明白,人总是需要与其他人发生关联,要想关系顺畅,人情世故是必然要考虑的点。再有一个小细节是终篇里,中秋即临,丁元英约见了刘冰和肖亚文,刘空手而至,而肖给丁带了一盒月饼。不止是我上面写过的认知的差异,作者大概也想表达行为习惯的差异同样也是造就人物迥异结局的潜在因素。

  对于爱的一种认知。男主和女主间的是爱么?是理性之爱?是互知之爱?我不知。或许是因为感情戏太少,我对男女主情感的认知是,他们应该是相知的,女主的感情是强烈的,在感受到相知以及男主本身的思维境界之后产生了爱恋,有一丝源于崇拜,女主感情的强烈到她愿意为这份感情付出所有(她在描述墓地上种满勿忘我那一段),然而她又是不期盼这段感情的天长地久的。而男主,我感受到的更对是对于爱恋本身的一种思考,因为对方强烈感情带出的一种情感共鸣。可即便是共情,男主还是理性成分偏多。

  总结的说,从《丁元英的装B之旅》还是获益良多。

 

  最近还在看的另一部是《父母爱情》,这部目前看了9集。目前已看部分的感受是,它给我呈现了一种爱恋的方式,江德福追安杰的过程,一开始安杰是看不上,然后慢慢发现江德福的有意思,再发现江德福的好,因为结婚请求被拒反而给两人带来的感情的升华。(结婚请求被拒,个人认为安一开始愿意跟江的原因是感动于江的付出,以及安本身对于爱情的美的认知。下定跟江的心后才是感情的升华)。再有就是两人婚后互相影响、改变的过程。安一直在尝试“改造”江,殊不知过程中她也一直在被“改造”,这种“改造”目前呈现出来的都是积极和美好的一面。再者就是江本身的优秀。从旁观者的维度看,江是幽默的人,幽默促成了两人认识后的吸引。江是有责任担当的人,责任担当造就勇气,才促成拿药成功那事。(这里不知道是不是我对剧情有误解)江是有处世智慧的人。所以在安因为自己和家里闹矛盾后,能化解并带着安去参加大哥的生日宴会。没有升级和激化安和自己妹妹的矛盾。

  这部目前只看了这么多,从年代看,后面还要经历文革,必然是要面对“挫折”~~ 囧

 

posted @ 2021-05-04 10:46  ybkback2018  阅读(5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