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

导航

巴赫 英国组曲

在网易云上听到了巴赫的英国组曲第一号第一乐章,古尔德演奏的。第一乐章开头的引入,太美了。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接着往后听,后面也很棒,居然偶遇了加沃特舞曲,真是惊喜连连。古尔德弹出来的声音极其清晰,像Rubinstein那个封面图是瀑布的肖邦remaster专辑似的。每一声都很清晰,都不突兀,让人很感到很舒服。

Bach:English Suites BWV806-811 Gould Edition Suite No. 1 In A Major, BWV 806 IV.

测试一下markdown是无视html标签还是装傻不理我的iframe

什么?!居然不允许插入播放器!

搜集了一些资料:

开头的引入。美妙的旋律呈现在乐谱上是这样的一目了然,是这样的充满规则美。

《英国组曲》,BWV806-811,是巴赫为大键琴所作的一套由六支曲子所构成的组曲,被认为是巴赫最早的键盘作品。作曲年代原本被认为是在1718-1720年之间,但最近研究表示,这部作品更有可能谱写在更早的1715年左右,那时巴赫居住在魏玛。
1707年,巴赫接受米尔豪森的圣布拉修斯堂的管风琴师一职。去那里之后不久,与表妹玛利亚·芭芭拉结婚。他在米尔豪森没呆多久,因为这座城市成为了虔敬主义者的地盘。这也就是说,他们敌视音乐,而这是巴赫不能忍受的。不出一年,他就迁居魏玛,担任威廉·恩斯特公爵的宫廷管风琴师。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示出巴赫工作的繁重,巴赫全集中不止两大卷收录了在魏玛时期写下的管风琴曲,而他最重要的管风琴曲也是在魏玛的九年之中创作的,《英国组曲》也写于这个时期。
作品标题并非作曲家自己所订,而是在巴赫死后被加上。目前就其标题来源有四种说法: 1.认为巴赫在这部作曲中采用了把前奏曲列入组曲的英国形式。 2.因为亨德尔在英国1702年所作的《A大调组曲》与巴赫的《A大调第一组曲》统一调性,类型也相似。 3.巴赫在《第一号前奏曲》中使用的主题和英国作曲家普赛尔(Henry Purcell)的托卡塔的吉格舞曲主题雷同。 4.据J·C·巴赫记载,这套组曲乃应英国人所约而作。
组曲是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章,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之下,排列组合而成的器乐曲。组曲是最古老的器乐形式,源于对比性舞曲组合。早在14世纪,舞会里即盛行“快-慢-快”的对比性舞曲组合。16世纪初,琉特琴演奏家仿此一首庄严的二拍子舞曲和一首欢快的三拍子舞曲联合成套。组曲作为音乐体裁的名称,最早见于1557年,但其结构形式长期变化不定,其典型形式是由键盘作曲家弗洛贝格尔(Johann Jacob Froberger)定型的。17世纪中叶流行的组曲形式常由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三种舞曲构成,后来加入吉格舞曲,有时置于库朗特前,有时置于库朗特后。
巴赫时代的组曲是按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的次序排列构成的,有时冠以前奏曲和插入其他舞曲。每一乐章都采用相同调性,每段各自反复一次。这个时候,舞曲已经被高度程式化了,它不再作为舞蹈的伴奏,而成为一种规范的乐曲形式。
就巴赫的同类键盘组曲《法国组曲》和法国巴洛克音乐风格之间的关系来说,《英国组曲》和英国巴洛克音乐风格之间的关系要淡漠得多。它的表面风格与《法国组曲》和帕蒂塔相类似,尤其表现在连续的舞曲乐章和装饰音的处理方面。然而在规模、表现力以及情感上,《英国组曲》比《法国组曲》要更庞大。《英国组曲》与法国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类似之处还在于,它模仿了包括大键琴家Jean-Henri d'Anglebert在内的那一代法国作曲家的风格,采用了之前法国琉特琴演奏家们的舞蹈组曲传统。
巴赫的组曲都是令人回味无穷的抒情诗和叙事曲,充满动人的内容。《法国组曲》、以法国方式写的《英国组曲》以及收录在各种键盘曲集中为他妻儿所作的舞蹈组曲,都显示出巴赫掌握尚博尼埃(Jacques Champion de Chambonnieres)和库普兰(François Couperin)的法国风格之精湛。而令真正的洛可可大师望尘莫及的是,在那轻若鸿毛的笔触、锐敏可爱的节奏和“华丽风格”那甜甜的哀愁之上,在法国同行寻找“嬉游”之处,巴赫这位德国大师散发出富有思辨意味的温馨。

巴赫的英国组曲是17世纪键盘名作,根据最新考证应该写于巴赫服务魏玛宫廷时期(1708-1717)。各曲都充满协奏曲的华丽精神,具有典型的德国风格,因为巴赫将乐谱献给某英国贵族,所以被称之为《英国组曲》。《英国组曲》共有六号,在规模、表现力以及情感上都比巴赫的同类键盘作品《法国组曲》要庞大。这些组曲有的短小但意境广博,有的具有浪漫的气息,有的清新内敛,有的庄严肃穆。用现代钢琴来演奏这部巴洛克的复调作品更有一番迷人的风韵。明朗、快乐又清澄的第一号;华丽却流露出女性般的柔美与优雅的第二号,而阴暗感伤味较沈的第三号,流露牧歌气氛的华丽组曲的第四号,有威严威、作曲法很用心的第五号,隐藏阴暗热情的第六号。
《英国组曲》的得名"英国”,前面已经提到过了。音乐的基本结构和音乐的性质与《法国组曲》大同小异。只是每首之前多了一个前奏曲,音乐的对比因素和结构的规模,都略有增强和加大。在"小巴赫”里,也可以听到几首《英国组曲》中的段落。如那首非常迷人、可爱的第20首《加伏特舞曲》,原为第三首g小调《英国组曲》中的第5曲:再如同样美丽的第18首,也是《加伏特舞曲》,是第6首d小调《英国组曲》中的第5曲: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是D大调的乐曲。不是说每首组曲都是一样的调性吗?d小调的组曲怎么出来了D大调?对了,这种在小调中置入同名大调(d.D同名)的情形,也是《英国组曲》与《法国组曲》的一个不同。(英国皇室)
在分析巴赫的《英国组曲》之前,应该对组曲这一音乐体裁有所了解.组曲是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章,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下,排列,组合而成的器乐曲.它从形成,定型到进一步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组曲是最古老的器乐套曲形式,源于对比性舞曲组合.早在14世纪,舞会里即盛行"快-慢-快"的对比性舞曲组合.16世纪初,琉特琴演奏家仿此以一首庄严的二拍子舞曲与一首轻快的三拍子舞曲联合成套.组曲作为音乐体裁的名称,最早见于1557年,但其结构形式长期变化不定,其典型形式是由键盘作曲家J J 弗罗贝尔格定型的.17世纪中叶流行的组曲形式常由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三种舞曲构成,后来加入吉格舞曲,有时置于库朗特前,有时置于库朗特后.
古典组曲(巴赫时代)是按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的次序排列构成的,有时冠有前奏曲和插入其它舞曲.每一乐章都是用相同的调性,都是以二段式写成,每段各自反复演奏一次.这个时候,这些舞曲已经失去了舞曲本来的意味,而是被高度程式化了,它已不能为舞蹈伴奏,而成为一种规范性的乐曲. 巴赫去世以后,随着奏鸣曲,交响曲以及协奏曲的兴起,组曲渐趋衰微.19世纪后半叶,组曲再次兴起,称为现代组曲.
巴赫在克滕时期创作了一系列古钢琴组曲,其中著名的有《法国组曲》六首,《英国组曲》六首.这些作品都是世俗性作品.巴赫广泛吸取同时代作曲家的组曲模式,创造性地处理这种体裁,不仅像17世纪中叶以来组曲那样在节奏,节拍,进行上求得对此,而且将不同感情内容的乐曲并置形成内在的对比,形象的对比,将组曲这一体裁提高到当时的一个新的境界.《英国组曲》这个标题并不是巴赫自己命名的,而是在十八世纪末,被他人称为的.事实上,《英国组曲》与" 英国"还是有一定的关联的.比如,
巴赫依照英国样式,将前奏曲列于组曲之首.另外,在他儿子的抄本里记载着《英国组曲》是受英国人之托而作的.与《法国组曲》相比,《英国组曲》的规模较大,表情更为丰富.巴赫的《第二英国组曲》华丽并且具有女性般温柔与优美,它包括前奏曲与五个舞曲共六个部分:
前奏曲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非常巧妙地处理两个主题,中间的发展段落使用这两个主题的材料,并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阿勒芒德是起源于德国的一种慢速的二拍子舞曲,到了巴赫时代,实际舞蹈已经不存在,而成为一种程式化的舞曲,中等速度,4/4拍子,具有短小的弱拍.巴赫的这首阿勒芒德轻妙,稳定又不失流动,从弱拍的第四个十六分音符开始,并继以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进行,这些都是阿勒芒德舞曲的典型特征,只是在此曲中节奏上已经失去了原来舞曲的特性.
库朗特的原意为"流动",这是一种法国舞曲,后来传入意大利,据此而产生的音乐有两种,一为法国式的,一为意大利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单三拍子和复二拍子混合在一起使用,后者使用单三拍子.在这里,巴赫采用的是后者,在保持原舞曲轻快流动的三拍子的基础上,使用丰富的装饰音,将主题以对位的方式推进.萨拉班德舞曲的特征是采用徐缓的三拍子,表情庄重,旋律往往为分节奏,巴赫的这首乐曲包含两个主题几乎完全相同的萨拉班德舞曲,在演奏时经常选用其中一个.
布列舞曲原来是17世纪的法国民间舞曲,一般为快速的2/2或2/4拍子,从小节最后一个四分音符开始.这里也包括两个布列舞曲,布列Ⅰ由两个声部构成,小调,表情哀愁;布列Ⅱ由三个声部构成,具有丰富的和声.此舞曲按布列Ⅰ→布列Ⅱ→布列Ⅰ的顺序演奏.
吉格舞曲原来是16世纪在英国流行的一种舞曲,3/8或6/8,9/8,3/4,6/4,12/8等拍子,有时也有四拍子或八拍子,常用模仿复调手法展开,第二段的主题常为第一段的主题的反行.巴赫的这首吉格就是用这种手法展开的,以A-A-B-B-A-B的顺序演奏.

巴赫的英国组曲是17世纪键盘名作,根据最新考证应该写于巴赫服务魏玛宫廷时期(1708-1717)。各曲都充满协奏曲的华丽精神,具有典型的德国风格,因为巴赫将乐谱献给某英国贵族,所以被称之为《英国组曲》。《英国组曲》共有六号,在规模、表现力以及情感上都比巴赫的同类键盘作品《法国组曲》要庞大。这些组曲有的短小但意境广博,有的具有浪漫的气息,有的清新内敛,有的庄严肃穆。用现代钢琴来演奏这部巴洛克的复调作品更有一番迷人的风韵。明朗、快乐又清澄的第一号;华丽却流露出女性般的柔美与优雅的第二号,而阴暗感伤味较沈的第三号,流露牧歌气氛的华丽组曲的第四号,有威严威、作曲法很用心的第五号,隐藏阴暗热情的第六号。
《英国组曲》的得名"英国”,前面已经提到过了。音乐的基本结构和音乐的性质与《法国组曲》大同小异。只是每首之前多了一个前奏曲,音乐的对比因素和结构的规模,都略有增强和加大。在"小巴赫”里,也可以听到几首《英国组曲》中的段落。如那首非常迷人、可爱的第20首《加伏特舞曲》,原为第三首g小调《英国组曲》中的第5曲:再如同样美丽的第18首,也是《加伏特舞曲》,是第6首d小调《英国组曲》中的第5曲: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是D大调的乐曲。不是说每首组曲都是一样的调性吗?d小调的组曲怎么出来了D大调?对了,这种在小调中置入同名大调(d.D同名)的情形,也是《英国组曲》与《法国组曲》的一个不同。(英国皇室)
在分析巴赫的《英国组曲》之前,应该对组曲这一音乐体裁有所了解.组曲是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章,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下,排列,组合而成的器乐曲.它从形成,定型到进一步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组曲是最古老的器乐套曲形式,源于对比性舞曲组合.早在14世纪,舞会里即盛行"快-慢-快"的对比性舞曲组合.16世纪初,琉特琴演奏家仿此以一首庄严的二拍子舞曲与一首轻快的三拍子舞曲联合成套.组曲作为音乐体裁的名称,最早见于1557年,但其结构形式长期变化不定,其典型形式是由键盘作曲家J J 弗罗贝尔格定型的.17世纪中叶流行的组曲形式常由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三种舞曲构成,后来加入吉格舞曲,有时置于库朗特前,有时置于库朗特后.
古典组曲(巴赫时代)是按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的次序排列构成的,有时冠有前奏曲和插入其它舞曲.每一乐章都是用相同的调性,都是以二段式写成,每段各自反复演奏一次.这个时候,这些舞曲已经失去了舞曲本来的意味,而是被高度程式化了,它已不能为舞蹈伴奏,而成为一种规范性的乐曲. 巴赫去世以后,随着奏鸣曲,交响曲以及协奏曲的兴起,组曲渐趋衰微.19世纪后半叶,组曲再次兴起,称为现代组曲.
巴赫在克滕时期创作了一系列古钢琴组曲,其中著名的有《法国组曲》六首,《英国组曲》六首.这些作品都是世俗性作品.巴赫广泛吸取同时代作曲家的组曲模式,创造性地处理这种体裁,不仅像17世纪中叶以来组曲那样在节奏,节拍,进行上求得对此,而且将不同感情内容的乐曲并置形成内在的对比,形象的对比,将组曲这一体裁提高到当时的一个新的境界.《英国组曲》这个标题并不是巴赫自己命名的,而是在十八世纪末,被他人称为的.事实上,《英国组曲》与" 英国"还是有一定的关联的.比如,
巴赫依照英国样式,将前奏曲列于组曲之首.另外,在他儿子的抄本里记载着《英国组曲》是受英国人之托而作的.与《法国组曲》相比,《英国组曲》的规模较大,表情更为丰富.巴赫的《第二英国组曲》华丽并且具有女性般温柔与优美,它包括前奏曲与五个舞曲共六个部分:
前奏曲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非常巧妙地处理两个主题,中间的发展段落使用这两个主题的材料,并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阿勒芒德是起源于德国的一种慢速的二拍子舞曲,到了巴赫时代,实际舞蹈已经不存在,而成为一种程式化的舞曲,中等速度,4/4拍子,具有短小的弱拍.巴赫的这首阿勒芒德轻妙,稳定又不失流动,从弱拍的第四个十六分音符开始,并继以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进行,这些都是阿勒芒德舞曲的典型特征,只是在此曲中节奏上已经失去了原来舞曲的特性.
库朗特的原意为"流动",这是一种法国舞曲,后来传入意大利,据此而产生的音乐有两种,一为法国式的,一为意大利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单三拍子和复二拍子混合在一起使用,后者使用单三拍子.在这里,巴赫采用的是后者,在保持原舞曲轻快流动的三拍子的基础上,使用丰富的装饰音,将主题以对位的方式推进.萨拉班德舞曲的特征是采用徐缓的三拍子,表情庄重,旋律往往为分节奏,巴赫的这首乐曲包含两个主题几乎完全相同的萨拉班德舞曲,在演奏时经常选用其中一个.
布列舞曲原来是17世纪的法国民间舞曲,一般为快速的2/2或2/4拍子,从小节最后一个四分音符开始.这里也包括两个布列舞曲,布列Ⅰ由两个声部构成,小调,表情哀愁;布列Ⅱ由三个声部构成,具有丰富的和声.此舞曲按布列Ⅰ→布列Ⅱ→布列Ⅰ的顺序演奏.
吉格舞曲原来是16世纪在英国流行的一种舞曲,3/8或6/8,9/8,3/4,6/4,12/8等拍子,有时也有四拍子或八拍子,常用模仿复调手法展开,第二段的主题常为第一段的主题的反行.巴赫的这首吉格就是用这种手法展开的,以A-A-B-B-A-B的顺序演奏.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英国组曲
J•S•Bach:English Suites
《英国组曲》,BWV806-811,是巴赫为大键琴所作的一套由六支曲子所构成的组曲,被认为是巴赫最早的键盘作品。作曲年代原本被认为是在1718-1720年之间,但最近研究表示,这部作品更有可能谱写在更早的1715年左右,那时巴赫居住在魏玛。

1707年,巴赫接受米尔豪森的圣布拉修斯堂的管风琴师一职。去那里之后不久,与表妹玛利亚•芭芭拉结婚。他在米尔豪森没呆多久,因为这座城市成为了虔敬主义者的地盘。这也就是说,他们敌视音乐,而这是巴赫不能忍受的。不出一年,他就迁居魏玛,担任威廉•恩斯特公爵的宫廷管风琴师。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示出巴赫工作的繁重,巴赫全集中不止两大卷收录了在魏玛时期写下的管风琴曲,而他最重要的管风琴曲也是在魏玛的九年之中创作的,《英国组曲》也写于这个时期。

作品标题并非作曲家自己所订,而是在巴赫死后被加上。目前就其标题来源有四种说法:1.认为巴赫在这部作曲中采用了把前奏曲列入组曲的英国形式;2.因为亨德尔在英国1702年所作的《A大调组曲》与巴赫的《A大调第一组曲》统一调性,类型也相似;3.巴赫在《第一号前奏曲》中使用的主题和英国作曲家普赛尔(Henry Purcell)的托卡塔的吉格舞曲主题雷同;4.据J•C•巴赫记载,这套组曲乃应英国人所约而作。

组曲是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章,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之下,排列组合而成的器乐曲。组曲是最古老的器乐形式,源于对比性舞曲组合。早在14世纪,舞会里即盛行“快-慢-快”的对比性舞曲组合。16世纪初,琉特琴演奏家仿此一首庄严的二拍子舞曲和一首欢快的三拍子舞曲联合成套。组曲作为音乐体裁的名称,最早见于1557年,但其结构形式长期变化不定,其典型形式是由键盘作曲家弗洛贝格尔(Johann Jacob Froberger)定型的。17世纪中叶流行的组曲形式常由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三种舞曲构成,后来加入吉格舞曲,有时置于库朗特前,有时置于库朗特后。

巴赫时代的组曲是按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的次序排列构成的,有时冠以前奏曲和插入其他舞曲。每一乐章都采用相同调性,每段各自反复一次。这个时候,舞曲已经被高度程式化了,它不再作为舞蹈的伴奏,而成为一种规范的乐曲形式。

就巴赫的同类键盘组曲《法国组曲》和法国巴洛克音乐风格之间的关系来说,《英国组曲》和英国巴洛克音乐风格之间的关系要淡漠得多。它的表面风格与《法国组曲》和帕蒂塔相类似,尤其表现在连续的舞曲乐章和装饰音的处理方面。然而在规模、表现力以及情感上,《英国组曲》比《法国组曲》要更庞大。《英国组曲》与法国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类似之处还在于,它模仿了包括大键琴家Jean-Henri d'Anglebert在内的那一代法国作曲家的风格,采用了之前法国琉特琴演奏家们的舞蹈组曲传统。

巴赫的组曲都是令人回味无穷的抒情诗和叙事曲,充满动人的内容。《法国组曲》、以法国方式写的《英国组曲》以及收录在各种键盘曲集中为他妻儿所作的舞蹈组曲,都显示出巴赫掌握尚博尼埃(Jacques Champion de Chambonnieres)和库普兰(François Couperin)的法国风格之精湛。而令真正的洛可可大师望尘莫及的是,在那轻若鸿毛的笔触、锐敏可爱的节奏和“华丽风格”那甜甜的哀愁之上,在法国同行寻找“嬉游”之处,巴赫这位德国大师散发出富有思辨意味的温馨。

英国组曲第一号至第三号分别是:
第一号 A大调,BWV806,共包括六曲:

  1. 前奏曲,托卡塔风格的小序曲后面是严谨的模仿对位
  2. 阿勒芒德舞曲
  3. 库朗特舞曲1和2两个变奏
  4. 萨拉班德舞曲,巴赫后来把它用作《圣诞清唱剧》中的《摇篮曲》
  5. 布列舞曲,二声部,模仿对位
  6. 吉格舞曲,二声部

第二号 A小调,BWV807,共包括六曲:

  1. 前奏曲,意大利协奏曲合奏与主奏两部分的交替表现
  2. 阿勒芒德舞曲
  3. 库朗特舞曲
  4. 萨拉班德舞曲1和2
  5. 布列舞曲1和2,1是二声部,2是三声部
  6. 吉格舞曲,快速,模仿对位

第三号 G小调,BWV808,共包括六曲

  1. 前奏曲,第二号的协奏曲样式
  2. 阿勒芒德舞曲,对位型
  3. 库朗特舞曲
  4. 萨拉班德舞曲
  5. 小步舞曲1和2
  6. 吉格舞曲

posted on 2016-12-22 21:01  清风2009  阅读(204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