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排查】定位防火墙(一):传输层的对比分析

结合传输层和应用层的分析推理

无论防火墙有多么神秘,它本质上是一种网络设备。既然是网络设备,那么它必然同样遵循我们知道的技术原理和网络规范。

这里传输层当然就是指 TCP/UDP,应用层就是问题表象,比如超时、报错之类。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内部的一个应用 A 访问应用 B 的时候,经常耗时过长,甚至有时候事务无法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就导致报错。而且我们发现,问题都是在访问 B 的 HTTPS 时发生的,访问 B 的 HTTP 就一切正常。因为应用 A 对时间比较敏感,开发团队希望能既解决事务失败的问题,也改善事务处理慢的问题,于是我们运维团队开始调查。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案例中,应用请求路径的大体示意图:

 

 

 应用 A 和应用 B 各自都是一组独立的集群(多台服务器)。A 的众多机器,都访问 B 的位于负载均衡(LB)上的 VIP(虚拟 IP),然后 LB 再把请求转发给 B 的机器。这里的 HTTP 和 HTTPS 都位于同一个虚拟 IP,只是服务端口不同而已(一个是 80,一个是 443)。

既然问题是“A 觉得 B 很慢”,那么,我们除了听听 A 的抱怨,是否也该问问 B 的解释,才显得比较公正呢?这就是我们选择做“两侧抓包”的背后的考量了。

所以,我们就在 A 中选择了一台机器(即客户端)做 tcpdump 抓包,同时在 LB 的 HTTPS VIP(即服务端)上也进行抓包。

  • 各端的抓包过滤条件一般以对端 IP 作为条件,比如 tcpdump dst host {对端 IP},这样可以过滤掉无关的流量。
  • 两端的抓包应该差不多在同时开始和结束,这样两端的报文就有尽量多的时间是重合的,便于对比分析。
  • 在同时抓包的时间段内,要把问题重现,也就是边重现,边抓包。至于如何重现,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我们知道触发条件,那么直接操作发起就好了;另一种是触发条件未知,那么只有在抓包的同时,耐心等待问题出现,然后再停止抓包。

我们先来看一下客户端的报文情况。打开抓包文件后,我一般会按部就班地做以下几件事:

  • 查看 Expert Information;
  • 重点关注可疑报文(比如 Warining 级别),追踪其整个 TCP 流;
  • 深入分析这个可疑 TCP 流的第二到四层的报文,再结合应用层表象,综合分析其根因
  • 结合两侧的抓包文件,找到属于同一个 TCP 流的数据包,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查看 Expert Information

这一步主要是为了获取整体的网络传送情况,这对于我们大体判断问题方向很有帮助。

 

 

 不过,我们要怎么理解 Expert Information 里面的各种信息呢?我来给你挨个介绍一下:

  • Warning 条目的底色是黄色,意味着可能有问题,应重点关注。
  • Note 条目的底色是浅蓝色,是在允许范围内的小问题,也要关注。什么叫“允许范围内的小问题”呢?举个例子,TCP 本身就是容许一定程度的重传的,那么这些重传报文,就属于“允许范围内”。
  • Chat 条目的底色是正常蓝色,属于 TCP/UDP 的正常行为,可以作为参考。比如你可以了解到,这次通信里 TCP 握手和挥手分别有多少次,等等。

 

 

 上图展示的就是客户端抓包文件的情况,我们逐个来解读这三种不同级别的 Severity(严重级别)。

  • Warning:有 7 个乱序(Out-of-Order)的 TCP 报文,6 个未抓到的报文(如果是在抓包开始阶段,这种未抓到报文的情况也属正常)。
  • Note:有 1 个怀疑是快速重传,5 个是重传(一般是超时重传),6 个重复确认。
  • Chat:有 TCP 挥手阶段的 20 个 FIN 包,握手阶段的 10 个 SYN 包和 10 个 SYN+ACK 包。

一般来说,乱序是应该被重点关注的。因为正常情况下,发送端的报文是按照先后顺序发送的,如果到了接收端发生了乱序,那么很可能是中间设备出现了问题,比如中间的交换机路由器(以及这节课的主角防火墙)做了一些处理,引发了报文乱序。所以自然,这个乱序也容易引发应用层异常。

重点关注问题报文

理解了这几个严重级别所代表的含义之后,我们还是回到 Expert Information 的进一步解读上来。点击 Warning 左边的小箭头,展开乱序的报文集合,我们就能看到这些报文的概览信息,如下所示:

 

我习惯上会选择靠后一点的报文(因为相对靠后的报文所属的 TCP 流相对更完整),然后跟踪这些报文(Follow -> TCP Stream),找到所属的 TCP 流来进一步分析。比如选中 191 号报文,这时主窗口自动定位到了这条报文,我们在主窗口中选中该报文后右单击,选择 Follow,在次级菜单中点击 TCP Stream:

 

 

 

然后,我们就能看到过滤出来的这个 TCP 流的全部报文了!

 

细心的你可能会发现,界面里很多字段不是默认有的,比如 Seq、NextSeq、TCP Seglen 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我自定义添加的,目的就是便于分析(添加的办法我会在下一讲里介绍)。

这时,Wireshark 的显示过滤器栏出现了tcp.stream eq 8这个过滤器,这是我们刚刚点击 Follow -> TCP Stream 后自动生成的。

一眼看去,整串数据流确实有点问题,因为有好几个被 Wireshark 标注红色的报文。我们重点关注下 189、190、191、193、195 这几个报文。

  • 189:服务端(HTTPS)回复给客户端的报文,TCP previous segment not captured 意思是,它之前的报文没有在应该出现的位置上被抓到(并不排除这些报文在之后被抓到)。
  • 190:客户端回复给服务端的重复确认报文(DupAck),可能(DupAck 报文数量多的话)会引起重传。
  • 191:服务端(HTTPS)给客户端的报文,是 TCP Out-of-Order,即乱序报文。193:服务端(HTTPS)给客户端的 TCP Retransmission,即重传报文。195:也是服务端(HTTPS)给客户端的重传报文191:服务端(HTTPS)给客户端的报文,是 TCP Out-of-Order,即乱序报文。193:服务端(HTTPS)给客户端的 TCP Retransmission,即重传报文。195:也是服务端(HTTPS)给客户端的重传报文。。
    191:服务端(HTTPS)给客户端的报文,是 TCP Out-of-Order,即乱序报文。
  • 193:服务端(HTTPS)给客户端的 TCP Retransmission,即重传报文。
  • 195:也是服务端(HTTPS)给客户端的重传报文

以上都是根据 Wireshark 给我们提示的信息所做的一些解读,主要是针对 TCP行为方面的,这也是从 Wireshark 中读取出来的重要信息之一。另外一个重要的信息源是耗时(也就是时间列展示的时间间隔)。显然,在 192 和 193 号报文之间,有 1.020215 秒的时间间隔。

要知道,对于内网通信来说,时间是以毫秒计算的。一般内网的微服务的处理时间,等于网络往返时间 + 应用处理时间。比如,同机房环境内,往返时间(Round Trip Time)一般在 1ms 以内。比如一个应用本身的处理时间是 10ms,内网往返时间是 1ms,那么整体耗时就是 11ms。

然而,这里单单一个 193 号报文就引发了 1 秒的耗时,确实出乎意料。因此我们可以基本判定:这个超长的耗时,很可能就是导致问题的直接原因。

结合应用层做深入分析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 1 秒的耗时呢?

TCP 里面有重传超时的设计,也就是如果发送端发送了一个数据包之后,对方迟迟没有回应的话,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重传。这个“一定时间”就是 TCP 重传超时(Retransmission Timeout)。显然,这里的 1 秒,很可能是这个重传超时的设计导致的。

为了确认这件事,我们就需要做这次分析里最为关键的部分了:两端报文的对比分析。我们最好有一个大一点的显示屏,打开这两个抓包文件,并且把两个 Wireshark 窗口靠近一些,更方便我们肉眼对两边报文进行比较。

不过,当我们打开服务端(LB)的抓包文件,看到的却也是一大片报文。而要比较,必然要找到同样的报文才能做比较。这也是一个不小的难点:如何才能在服务端抓包文件里,定位到客户端的 TCP 流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对比两侧文件

其实,找到另一端的对应 TCP 流的技巧是:用 TCP 序列号。

我们知道,TCP 序列号的长度是 4 个字节,其本质含义就是网络 IO 的字节位置(等价于文件 IO 的字节位置)。因为是 4 个字节,最大值可代表 4GB(即 2 的 32 次方)的数据,也就是如果一个流的数据超过 4GB,其序列号就要回绕复用了。不过一般来说,因为这个值的范围足够大,在短时间(比如几分钟)碰巧相同的概率几乎为零,因此我们可以以它作为线索,来精确定位这个 TCP 流在两端抓包文件中的位置。

首先,我们可以记录下客户端侧抓包文件中,那条 TCP 流的某个报文的 TCP 序列号。比如选择 SYN 包的序列号,是 4022234701:

 

 

 注意,这里必须选裸序列号(Raw Sequence Number)。Wireshark 主窗口里显示的序列号是处理过的“相对序列号”,也就是为了方便我们阅读,把握手阶段的初始序列号当 1 处理,后续序列号相应地也都减去初始序列号,从而变成了相对序列号。

但是显然,这样处理后,无论在哪个 TCP 流里面,Wireshark 展示的握手阶段序列号都是 1,后续序列号也都是 1+ 载荷字节数。相对序列号肯定是到处“撞车”的,所以不能作为选取的条件。

那么,查看裸序列号的方法是怎么样的呢?

打开 Wireshark 的 Preference(配置)菜单:

 

在弹出菜单的左侧选择 Protocols,选中其中的 TCP,然后在右侧的选项中,把“Relative sequence numbers”前面的勾去掉,就可以显示裸序列号了:

 

 

 然后,我们再到服务端抓包文件里输入过滤器:tcp.seq_raw eq 4022234701,得到同样的这个 SYN 包:

 

 

 

 正是我们的搜索条件是裸序列号,所以打开服务端抓包文件的那个 Wireshark 窗口里才可以搜到这个报文。这也是利用了裸序列号在网络上传输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这一特性。

接下来还是 Follow -> TCP Stream,翻出来这个 SYN 包所属的服务端抓包里的 TCP 流。

好了,现在我们睁大眼睛,来仔细比对这些报文的对应情况:

 

 

 左侧是服务端抓包,右侧是客户端抓包。前 4 个报文的顺序没有任何变化,但服务端随后一口气发送的 4 个包(这里叫它们 1、2、3、4 吧),到了客户端却变成了 4、1、2、3!这也就是 Wireshark 提示我们的:

  • Out-of-Order:包 1、2、3。
  • TCP previous segment not captured:包 4。

下面,我们再从服务端的角度,来看一下报文顺序、重传、1 秒耗时这三者间的关系:

 

 

 

 前面刚说到“服务端发送 4 个报文后,客户端收到的是 4、1、2、3”。因为后面 3 个报文的顺序还是正确的,真正乱序的其实只是 4,所以就导致了这样一个状况:乱序是乱序的,但是“不够乱”,也就是不能满足快速重传的条件“3 个重复确认”。
这样的话,服务端就不得不用另外一种方式做重传,即超时重传。当然,这里的 1 秒超时是硬件 LB 的设置值,而 Linux 的默认设置是 200 毫秒。

不过,撇开这些细节不谈,我们现在知道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有报文乱序的情况。

我们查看了其他 TCP 流,也有很多类似的乱序报文,而这种程度的乱序发生在内网是不应该的,因为内网比公网要稳定很多。以我个人的经验,内网环境常见的丢包率在万分之一上下,乱序的几率我没有严格考证过,因为跟各个环境的具体拓扑和配置的关系太大了。但从经验上看,乱序几率大概在百分之一以下到千分之一左右都属正常。

我们把这两个抓包文件以及分析过程和推论,发给了网络安全部门。他们对于实际的抓包信息也很重视,经过排查,发回了一个我们“期待已久”但一直无法证实的推测:问题出现在防火墙上!

具体来说,是这样两个事实:

  1. 在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各有一道防火墙,两者之间设立有隧道;
  2. 因为软件 Bug 的问题,这个隧道在大包的封包拆包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乱序

就像下图这样:

 

 两侧抓包,对比分析。就是这样一个方法,最终让我们发现了防火墙方面的问题。我们做了设备升级,效果是立竿见影,事务慢的问题完全消失了。开发团队也非常感谢我们的排查工作。

为什么隧道会引发乱序?

首先,隧道本身并不直接引起乱序。隧道是在原有的网络封装上再加上一层额外的封装,比如 IPIP 隧道,就是在 IP 头部外面再包上一层 IP 头部,于是形成了在原有 IP 层面里的又一个 IP 层,即“隧道”(各种隧道技术也是 SDN 技术的核心基础)。由于这个封装和拆封都会消耗系统资源,加上代码方面处理不好,那么出 Bug 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这就是在这个案例里,隧道会引发乱序的原因。

为什么 HTTP 事务没有被影响,只有 HTTPS 被影响?

在这个案例里,HTTP 确实一直没有被影响到。因为从抓包来看,这个场景的 HTTP 的 TCP 载荷,其实远没有达到一个 MSS 的大小。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 HTTP 抓包:

 

 TCP 载荷只有两三百字节,远小于 MSS 的 1460 字节。这个跟隧道的关系是很大的,因为隧道会增加报文的大小。

比如通常 MTU 为 1500 字节的 IP 报文,做了 IPIP 隧道封装后,就会达到 1520 字节,所以一般有隧道的场景下,主机的 MTU 都需要改小以适配隧道需求。如果网络没有启用 Jumbo Frame,那这个 1520 字节的报文,就会被路由器 / 防火墙拆分为 2 个报文。而到了接收端,又得把这两个报文合并起来。这一拆一合,出问题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

事实上,在大包情况下,这个隧道引发的是两种不同的开销:

  • IPIP 本身的隧道头的封包和拆包;
  • IP 层因为超过 MTU 而引发的报文分片和合片。

因为 HTTPS 是基于 TLS 加密的,TLS 握手阶段的多个 TCP 段(segment)就都撑满了 MSS(也就是前面分析的 1、2、3 的数据包),于是就触发了防火墙隧道的 Bug。

posted @ 2022-03-14 18:17  大胖猴  阅读(55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