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漫谈读后感
《架构漫谈》系列文章读后感
在阅读《架构漫谈》系列文章的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关于架构、技术、业务以及软件开发的深度思考之旅。作者王概凯(Kevin)以丰富的架构经验为基础,从架构的本质出发,逐步深入探讨了架构师的角色、架构与技术的关系、软件的本质以及如何写好代码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容不仅让我对架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促使我反思自己在技术实践中的不足。
一、架构的本质:从源头理解架构
架构(Architecture)一词最早来源于建筑领域,其核心在于对一个复杂系统的规划、设计和构建。作者通过类比人类社会的分工合作,揭示了架构产生的根本原因:**分工与合作**。当一个复杂的目标无法由单个人独立完成时,就需要将其分解为多个部分,由不同的人或角色完成,然后再通过某种机制将这些部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这种分工与合作的模式,就是架构的核心思想。
在软件开发中,架构的作用尤为明显。软件系统通常需要多人协作完成,且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架构师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复杂的需求分解为可管理的模块,明确每个模块的职责和边界,并设计出高效的协作机制。这种分解和组合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开发效率,还降低了系统的复杂性,使得软件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
二、架构师的角色:不只是技术专家
文章中提到,架构师的核心任务是识别和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设计技术方案。架构师需要超越对时间的恐惧,专注于解决别人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完成自己的任务。这让我深刻意识到,架构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专家,更是一个领导者和问题解决者。
架构师需要具备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从宏观层面把握系统的需求和目标。同时,他们还需要深入了解业务,理解用户的需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业务需求的架构。此外,架构师还需要具备组织协调能力,能够调动各方资源,推动架构的落地实施。
三、架构与技术: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软件开发中,技术和架构常常被混为一谈。很多人认为,只要掌握了足够的技术,就能成为架构师。然而,作者明确指出,技术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架构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技术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业务的需求,而架构则是通过合理的技术组合来实现业务目标。
在实际开发中,技术的选择至关重要。架构师需要根据业务需求,选择最适合的技术方案,而不是盲目追求新技术。同时,技术的进步也会推动架构的演进。例如,随着云计算和分布式技术的发展,软件架构也在不断向微服务、Serverless 等方向发展。这种技术与架构的相互促进,正是软件行业不断发展的动力。
四、软件的本质:模拟与虚拟化
作者认为,软件的本质是对现实生活的模拟和虚拟化。软件通过将人类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场景抽象化,实现更高效、低成本的解决方案。这种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软件开发的意义。我们不仅仅是编写代码,更是在构建一个虚拟的世界,让用户能够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更高效地完成任务。
在软件开发中,我们需要时刻关注业务逻辑的实现,因为这是软件与现实世界连接的桥梁。业务逻辑的清晰与否,直接决定了软件的可用性和可维护性。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软件的扩展性和灵活性,因为业务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只有通过合理的架构设计,才能让软件在面对变化时,能够快速适应并持续进化。
五、写好代码:架构落地的关键
架构设计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代码实现。代码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架构的效果和系统的性能。作者在文章中强调,代码架构应该清晰地划分职责,避免逻辑的混乱和耦合。例如,业务逻辑应该集中在业务模型中,而服务层、粘合代码和存储层则应该专注于数据的传递和存储。
这种职责划分的思想,不仅让代码更加清晰易懂,还降低了系统的耦合度,使得各个模块可以独立开发和测试。在实际开发中,我们可以通过单元测试、接口定义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代码的质量和可维护性。只有这样,架构才能真正落地,软件系统才能高效运行。
六、重新发明轮子:技术选择的哲学
在技术选择上,作者提出了“重新发明轮子”的观点。当现有技术能够完美匹配需求时,直接使用是最佳选择;而当现有技术无法满足需求,或者成本过高时,重新发明轮子也未必不可。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技术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成本、收益和长期可维护性。
在实际开发中,我们常常面临技术选型的困境。一方面,新技术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另一方面,现有技术可能已经无法满足业务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架构师需要权衡利弊,做出最合理的决策。这不仅需要深厚的技术功底,还需要对业务的深刻理解。
七、总结
通过阅读《架构漫谈》系列文章,我对架构、技术、业务和软件开发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架构不仅仅是技术的组合,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架构师的角色也不仅仅是技术专家,更是领导者和问题解决者。技术是为业务服务的,而架构则是通过合理的技术组合来实现业务目标。软件的本质是对现实生活的模拟和虚拟化,而代码则是架构落地的关键。
在未来的软件开发中,我将以这些观点为指导,更加注重架构设计的合理性,关注业务需求的本质,合理选择技术方案,并努力提高代码质量。我相信,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业务需求、高效可维护的软件系统,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